我本无意成仙 第226节

  道人摇了摇头,脚步从容。

  前方忽有一片明亮灯光。

  要说亮也没有多亮。

  烛火再亮,又亮得到哪里去?

  只是那方彩灯无数,红红的烛火连成一片,既在河边,又在河里,昏暗之中光暗交错,也自有灯笼烛火自己的韵味,不见得输给霓虹灯。

  河道两旁人头攒动,热闹不已。

  长京的王公贵族、才子佳人、士人武人乃至平头百姓,都拥挤在这河道两边。有绿衣货郎挑着担子沿街叫卖灯笼,有娇滴滴的女子三两成群在河岸边小心翼翼放下河灯,低头闭眼不知许了什么愿,又有文人在楼上对诗词飞花玩酒令,常有惊呼声音传来。

  就是路边,也有无数人在猜灯谜。

  各种小吃饮料与小玩意儿更是琳琅满目,好一派盛世灯会画卷。

  世间精彩繁华无数,最先吸引道人的,却是那形形色色的灯笼。

  以往常见的灯笼样式并不出彩,就是很普通的灯笼形式,最多瘦一点、胖一点、多些装饰。即使道人去过皇宫,宫中的灯笼倒是精致无比,甚至有些是用犀角羊角制成的,珍贵无比,不过样式也较为统一,不如此刻灯会上的彩灯多姿多彩。

  光是人们提在手上、挂在店铺门口的,就有无数的花样。

  方的圆的椭圆的,胖的瘦的,带圆格方格的,像是箱子的,挂着珠帘流苏或飘带的,各种形状的组合,甚至还有马儿狗儿模样的灯。这些花样多得超乎人想象的灯笼就和这个世界一样,精彩而繁复,若觉得它单一、死板,也许便是在山上待得太久了。

  宋游边走边看,小声对怀里的猫儿问道:“三花娘娘,不如我们也买个灯笼吧?”

  “喵?”

  “有贵的,有便宜的。”

  “喵……”

  “家里的忘记带出来了,何况那个有些特殊,也不好带出来,只好买一个了。”宋游对她说道,“三花娘娘有喜欢的吗?”

  “……”

  三花猫想了想,伸长脖子看向了一个方向。

  道人也随着看了过去。

  只见前方有一家店在猜灯谜,连对三道,就送一个灯笼,许多人围在旁边,热闹不已。

第192章 三花娘娘也要猜灯谜(求月票)

  此店乃是河边青楼,念题的便是一位娇滴滴的盛妆女子,此刻正有一位中年文人在猜,看边上其他人,多数像是看热闹的。

  “你呀……”

  宋游揉了揉猫儿的头,抱着她走过去。

  此处灯火尤为通明,站在门口的盛妆女子被灯光一映,真是面若桃花,巧笑嫣然。

  只见她捧着灯笼,小声念着:

  “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官人,这是第二道了。”

  “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

  中年文人小声念叨着,无需细品,道了一声妙,便笑着说:

  “可是纸鸢?”

  “正是!”

  话音一落,四周围观群众中,便有人露出笑意,应是自己在心中也猜对了。有人则恍然大悟,然后细细品味,也露出笑意。

  大晏虽有类似义庄、学田的诸多助学政策,官办义塾和私人族墅也不少,识字率为历朝最高,但毕竟限于时代,在场的长京百姓中仍有大量没有读过书或读过的书不多的人,不解其中意。但也不要紧,旁边还站着一名仆从,便是给大家讲解灯谜意思和其中奥妙的。

  如此既能吸引人来,也能更好的烘托文人风采,文人开心了,便来得更多了。

  因此这名仆从不仅要讲解,还要适时的夸赞猜灯谜的文人,好让大家知晓他的风采,也让客人开心。

  这些老百姓听懂之后,往往也露出笑意,暗自将之记下,好到别处去分享。

  “官人文思敏捷,雁瑶佩服。”女子笑吟吟说道,“再答对一道,这流苏彩灯便赠予官人了。”

  “请。”

  中年文人十分有风度。

  “官人听好。”盛妆女子微微一笑,又捧起一个灯笼,照着念,“层层石头不见山,短短路程走不完,隆隆雷声不见雨,飘飘大雪不觉寒。”

  “层层石头不见山……”

  中年文人依旧小声念着,却逐渐皱起了眉。

  四周围观的人也跟着思索起来,有人想了出来,也有人想不出来。

  见猜谜的文人为难,女子又是一笑,很大度的提醒道:

  “是老百姓常用到的东西。”

  “……”

  中年文人还是眉头紧皱,想不出来。

  “官人可知晓?”

  “在下不知……”

  “必是官人出身高贵,少有做过这等活计,因此才不知晓。”

  “请娘子赐教。”

  中年文人知晓她在维护自己,连忙行了一礼。

  “小店准备的灯谜不多,便将此题留给下一位吧。”女子嫣然一笑,“官人若想知晓谜题,只消于此处暂歇片刻即可。”

  “多谢……”

  中年文人遗憾摇头,只好退到一旁。

  女子则看向众人:“不知可有哪位官人知晓此题谜底、又想上来猜一猜的,只消答对三题,雁瑶便赠灯笼一个,或是店中美酒一壶。”

  一时外头众人面面相觑。

  宋游差不多看出来了——

  上去猜灯谜,猜对三个,便能送一灯笼,如果猜不对,似乎也没有别的惩罚。

  这青楼是很聪明的。

  青楼向来不缺钱,服务对象正好以文人士人为主。猜灯谜的活动面向文人士人可谓精准,寻常老百姓猜不出来,猜得出来的人又要脸,无论如何他们店也不可能因此亏了。说不定今夜生意还会很好。

  “喵?”

  “……”

  宋游便抱着猫走了出去。

  盛妆女子见是一名道人,也没有任何怠慢,并且在见到道人抱着一只猫后,眉眼更是柔和了几分,屈身与他行礼。

  “先生,有礼了。”

  “逸州山人,宋游,有礼了。”

  “先生也是来猜灯谜么?”

  “想要试试。”

  “便以刚才那道为题。”女子说道,“不知先生可有答案?”

  “可是石磨?”

  “正是!”

  女子笑着说道。

  “石磨!”

  旁边那名中年文人愣了一下,只稍作思索,眼睛便一亮,喃喃着重复一遍,这才对道人拱手道:“如此简单,在下竟猜不到,真是惭愧……”

  “不敢不敢。”宋游也连忙回礼,“只是足下少有接触石磨罢了。”

  “此诗甚妙,不知娘子可否将写有此诗的灯笼售予在下?”

  “官人若肯在店中喝两壶酒,听一支曲,或是赏一支舞,小女子将之赠予官人又何妨?”女子说道。

  “好!”

  文人立马叫上朋友,进了店。

  宋游则向女子行礼:

  “在下佩服……”

  “先生谬赞了。”盛妆女子立马一笑,似乎得到一名道人的夸耀比得到常常做店中主顾的文人士子的夸耀更令人欣喜一分,随即才说,“先生可有做好答第二道题的准备?”

  “请足下开金口。”

  “……”

  女子展颜一笑,侧身在众多灯笼里挑了一下,挑了个简单的,捧着小声念道:“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宋游一听,便也笑了。

  此题简单,哪里需要细想?何况道人大多时候都远离红尘,寄身心于山水,从逸州灵泉走到长京,又不知见过了多少风雨。

  “风。”

  “恭喜先生,已对第二道。”女子笑吟吟,“先生虽是世外高人,却也颇有学问,想来第三道也难不倒先生。”

  “多谢足下才是。”

  “先生自己修来的学问,自己解的题,小女子怎当得起一个谢字?”女子说着一笑,笑起来美极了,身上也散发着微妙的胭脂香,这般女子,难怪能将文人士子迷得神魂颠倒。

  “请出题。”

  “好……”

  女子又挑了一下,这才又拿起一个灯笼,念道:“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话音落地,身边围观的文人也跟着思索起来。

  道人却是稍微一品,便知晓了。

  “云。”

  四周文人闻言,有的眼睛一亮,有的则露出了懊恼之色,似乎自己也马上就要想到了,但仅仅是想到的前一瞬,就被这道人说了出来,那种自己解开谜题的快意自然是要弱了大半。

  “先生文思真是敏捷。”

  “称不上敏捷,只是在下原是山中修士,最爱看云。”道人说道,“实在是该多谢足下照顾才对。”

  “先生是要灯笼?还是要酒?”

  “在下是道人,穿着道袍,进入贵地怕格格不入,便求一灯笼即可。”

  “道长尽管挑选。”

  “多谢……”

首节 上一节 226/79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