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研究员们士气高涨起来。
有一就有二,接下来一个多月时间,他们便获得了更加多的变异样品,也初步摸清楚了τ中微子才是激活生物体内里基因的关键。
自然界之中的τ中微子密度只有靠近恒星才会比较高,根据实验出来的数据,如果按照自然环境下的τ中微子密度,让生物产生变异的概率外非常低,而且时间漫长。
例如冰火星的τ中微子数量就比蓝星和乔木星低非常多,但是冰火星有一个得天独厚的特征,那就是其中一面永远面向小天涯星,可以无时无刻接收到τ中微子的照射。
而乔木星则是因为主序星比太阳强大,获得了足够的τ中微子照射。
当然蓝星的τ中微子密度其实不低,因为蓝星的位置靠近太阳。
一个多月的实验中,动物产生的变异千奇百怪有好有坏,将本来需要几十甚至几百年照射的τ中微子流,在短短32天之内照射在生物体上,确实会产生非常多变异。
从总体的变异比例来看,恶性突变占据83%左右,良性突变为17%,变异过程中几乎是不可控的,是好是坏全凭天意。
怪不得目前为止发现的暗物质嵌合体生物中,就植物最多(10种),动物仅仅只有3种。
估计在承受基因突变上,植物比动物更加有优势,或者植物的数量庞大,有足够的种群数量来试错。
其实从蓝星的核事故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植物比动物的适应力更加强。
……
黄明哲站在实验室一侧,看着那些奇形怪状的突变体,就算是良性突变,有时候也是奇形怪状的。
对于一个帅字贯穿一生的男人,他可接受不了这种变异。
“理事长,我们实验了85个实验体,但是没有找到具体解锁规律。”江直人汇报道。
黄明哲却摇了摇头:“不,还是有发现的。”
有发现一头雾水的江直人开口问道:“理事长,有什么发现”
黄明哲将85个突变体的被激活的二态基因罗列出来,将恶性突变的二态基因、良性突变的二态基因分开之后。
情况顿时一目了然起来,恶性突变有一部分共同基因序列,而良性突变同样有共同基因序列。
“理事长明察秋毫。”江直人佩服地说道。
“现在我们的技术还不成熟,等以后可以定向锚定某一个基因序列进行τ中微子照射时,就是我们掌握里基因的时候。”
“我相信在理事长带领下,我们一定可以完成这个技术革新的。”江直人语气中信心满满。
黄明哲一笑而过,随即吩咐道:“现在扩大实验体种类和实验规模,我们需要全面了解所有基因序列的里基因情况。”
“明白。”
只要完成里基因的功能测定,新人类才可以了解自己基因序列中,哪些基因是良性里基因,哪些是恶性里基因。
获得足够的数据之后,里基因说不定就是人类进化的方向。
为了尽快完成里基因测定,科委将实验室规模扩大一百倍,大批实验室器材和生物学家被派遣过来。
生物学一直以来都是新人类的短板,这一次二态基因的出现,或许就是一个机会。
第三百八十四章 基因激活
新纪元10年,1月5日。
公元时代的痕迹已所剩无几,新纪元也逐步迈向更加强大。
每年的1月5日,都是新人类最高意志的全体公民大会,今年也不例外。
新纪元已经过去十个年头,不少新面孔登上了历史舞台,不少老一辈也开始将一部分职务过渡给年轻人。
为了确保各个机构的活力,各机构每10年都会替换30~40%的各层人员,途径是晋升、免职、转调、下降、退休、招聘。
事实上,现在四个机构中,服务委员会是最坑的地方,工资待遇看起来处于社会中偏上水平,但却是一个受气包一样的存在。
还非常容易被仲裁委员会找麻烦,真正让人向往的机构是科学委员会、战争委员会,甚至民间商业团体、民间非盈利机构都比进服务委员会更受欢迎。
……
作为拥有原生微生物的火星,并没有获得大规模开发,依旧维持着原生态。
另一方面上,新人类此时已经拥有人造重力技术,以及完整的人造拟自然环境技术,在外太空中的生活,已经可以完全脱离类地行星。
死亡率的降低,而出生率却维持在年增长率5%左右,10年来的新人类的人口数量增长到19.8亿人。
这人口分布上,蓝星以及附属卫星城有11.2亿,太阳系其他区域5.6亿。
在新发现的6个生命星球中,其中4个星球的恒星系被新人类殖民,那里分布着3亿人口。
而天涯系则只有一万多人口,仍然处于静默蛰伏状态。
……
开完会后,黄明哲再一次通过替身机器人,来到了乔木星的乔木卫星城中。
梧桐系正是四个被开发的恒星系之一,人口有8637万人,新人类的四大殖民星系之一。
乔木卫星城的规模比起三年前,大了上百倍,站在实验室门口的黄明哲,查看着近期的科研情况。
比起热衷于扩张的尼伯龙人,新人类的扩张规模非常小,也显得缓慢和小心翼翼。
根据破译的信息,尼伯龙文明在研发出成熟的人工虫洞技术之后,在不到20年时间里面,就将足迹布满整个河系,殖民了上万个恒星系。
洞察宇宙本质的新人类,可没有尼伯龙文明那么神经大条,每一步都走得如履薄冰,生怕惊醒收割者文明。
每一座有人类居住的卫星城,都进行着改造,方便以后变成世纪宇宙飞船。
而且在卫星城中,还配备了三枚虫洞生成核,可以在紧急情况下,提供世纪飞船穿越到遥远星空的虫洞。
看完了科委的一些科技进度之后,黄明哲一直念念不忘的量子通信技术,还是没有成功。
研究员们已经成功生成了量子纠缠对,但是如何将信息加载在量子上,这是一个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