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科研辅助系统 第262节

  胡经理并不知道许秋内心所想,主动伸出手,笑着打了个招呼:“许老师,我们开始安装?”

  许秋握了握手,点头回应:“好,开始吧。”

  说罢,随行的四个小弟开始拆他们带来的几个长方形盒子,里面装的是细细的金属管,一根一根的,此外,还有减压阀、Ω形状的卡箍等组件。

  拆卸完毕后,工程师拿着之前规划好的图纸,指挥着四个小弟直接开始安装。

  安装过程倒没太大的难度,线路、位点什么的之前都已经提前规划好了,只需要现场组装即可。

  其他人在干活,许秋则和胡经理闲聊着。

  “今年你们公司的生意应该不错吧,我们学校这边的合作课题组肯定有不少。”许秋随口说道。

  “其实还好啦,”胡经理解释道:“材料系这边大概有九单,高分子系那边更少一些,只有七单。”

  “材料系才九单吗?”许秋嘀咕了一句。

  “是啊,”胡经理点点头,“材料系主要在这边的五六七楼,有好些是几个房间一起共用的一套气路的。”

  “这样啊。”许秋回应道,材料系做集中供气的课题组,比他预料中的要少很多,他以为至少有十几、二十几单呢。

  不过他转念一想,也可以理解,虽说材料系有80多位老师,但活跃在科研第一线的课题组并不多,有些是不做科研的讲师、副教授,没有实验室,只有一个办公室,而且还有几个大课题组,手下若干老师,合并在一起进行集中供气,此外也有一些组不需要用到氮气、氩气这类的气体,比如做金属、复合材料,不涉及合成也不用手套箱。

  随后,许秋又问道:“化学系、物理系那边呢?”

  “化学系和物理系,我们公司没有竞到标,是另外一家公司在负责。”胡经理尴尬一笑。

  “好吧,看来这一行竞争压力也不小啊。”许秋点头说道。

  两人尬聊了一个多小时后,工程师带着几个小弟完成了安装。

  胡经理摸出一份验收单,说道:“许老师,请开始验收吧,验收完成后需要在这边签一下字。”

  许秋点点头,取出几个气球,用橡皮筋绑在减压阀的气路位点上,开始测试。

  所谓集中供气,结构就是氮气钢瓶那边有一个总阀,然后分出十几道线路,依次连接到各个位点的减压阀上,类似于并联,只要不是总阀出问题,单一位点出现问题,并不影响其他位点的正常工作。

  而验收的内容,一方面是看他们有没有按照之前设计的方案进行安装,另一方面是测试管路有没有堵塞,会不会漏气。

  二十分钟后,许秋仔细的检查了总阀以及十几个位点的减压阀,均没有发现问题,便在验收单上签下自己的大名,随后将这边安装的情况拍照发送给魏兴思。

  中午,许秋去食堂看了一眼,二楼还在装修,于是就又去吃了一顿红烧牛肉面,还是熟悉的好吃的味道。

  饭后,许秋又去逛了逛校园,发现江弯这边只有一栋教学楼,分为A、B座。

  装修的还都不错,尤其是卫生间,瓷砖锃亮,给人一种富丽堂皇的感觉,差不多和张疆微电子楼的卫生间旗鼓相当。

  而邯丹校区的楼因为比较老旧,卫生间设计的就一般般,尤其是第一教学楼,里面的卫生间是那种老式的卫生间。

  最侧面有一个储水器,拉下储水器的拉绳,就会从侧面出水,然后依次冲刷每个坑位,许秋当时体验过后,首先想到的是霓虹国的流水素面……

  说起来,高校里面的楼一般都不怎么推倒重建,除非是那种不得不推倒的危楼以外,大多数都会选择翻新。

  第一教学楼在去年就翻新过一次,采用的方法就是贴瓷砖、重新在里面和外侧刷漆,虽然这种方法很简单,但确实很有效,单从外观来看,就和新楼没太多的差异,值得一提的是,卫生间装修的格外好。

  之前许秋大学刚入学的时候,还在网上看到有人BBS上发评测帖,评测了魔都综合大学各教学楼、办公楼的卫生间,其中,第一教学楼的是评分最低的一个,而且他还声称把评测帖发到了校长邮箱,表示“一教的学生们渴望着一个新的卫生间”。

  大概那次一教的翻新,就是那位同学的功劳?

  下午,通风橱的老王过来了,他们弄出来的动静比较大。

  因为通风橱整体都比较大只,也比较沉,用人工抬的方法,肯定不现实,需要先通过液压叉车叉起,随后再通过货梯运送到520房间。

  老王并不是孤军奋战,他也有两个小弟,三个人的穿着风格就比较“工人”,都是穿着耐脏、耐磨的粗布衣服。

  许秋不用亲自下场,就站在520实验室,指挥他们把通风橱柜体移动到指定的位置即可。

  这次卸货花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搬过来的是柜体,之后还要整合水、电、气、排风装置,当然,因为提前都已经预留了接口,并不需要许秋操心。

  其中,水电气的话安装相对比较简单,风机的安装稍微复杂一些,需要和天花板上的排气通路相连接。

  之前在设计的时候,计划好安装三个风机,一个风机装在天花板上,用来抽实验室内的空气,另外两个风机被分配给八个通风橱,一排四个通风橱共用一个风机,当然,八个通风橱安装八个风机也不是不行,主要是装起来麻烦,还不如整合起来,索性用两个功率大一点的风机呢,性价比更高一些。

  晚上七点半,材一216,有机光伏团队齐聚,简单讨论着近期的实验进展。

  邬胜男首先汇报:“我合成好了两种IDIC-4F、IDIC-M受体材料,昨天带了回来,交给韩嘉莹制备器件。”

  韩嘉莹接话:“今天我做了J2:IDIC-4F、J2:IDIC-M等体系,在晚饭前完成了蒸镀,等下就可以进行器件性能测试啦。”

  许秋起了个高调:“希望这次的效率能取得突破,定个小目标,13%,怎么样?”

  韩嘉莹眼前一亮:“这次能上13%?”

  田晴感慨:“许秋,你这么自信呀。”

  陈婉清随口插话:“之前最高12.4%,这次再提升0.6%确实有可能。哎,我的世界纪录啊,才保持了一暑假,就又被你们给超越了。”12.4%的数据,是昨天学妹测试J2:IDIC体系的结果。

  邬胜男理性分析:“J2材料的性能比J1好不少,如果IDIC-4F或是IDIC-M也能显著强于IDIC,那13%说不定真能达到。”

  莫文琳较为笃定:“我觉得上13%非常有可能。”

  几个妹子七嘴八舌、叽叽喳喳的讨论了起来,听的许秋头都大了,他忙虚抬了抬手:“咱们进入下一个话题吧,田晴你们测的怎么样?”

  “比较顺利,我和莫文琳已经完成了IT-4F激子结合能的测试和数据拟合,激子结合能是103毫电子伏特,数据在这里……”田晴说完,把她的笔记本电脑屏幕朝许秋的方位挪了挪。

  许秋偏过身子,浏览了一番数据,并没有发现什么问题,便说道:“看来IT-4T和ITIC、IDIC相当,都是100毫电子伏特的量级。”

  顿了顿,许秋继续道:“这样吧,之后如果IDIC两个衍生物的体系性能可以进一步的提高,田晴和莫文琳你们两个,就负责那个体系的激子结合能与激子扩散距离的测试。”

  虽然许秋嘴上说的是田晴和莫文琳,但他其实主要是说给田晴听的,因为这两项实验都没必要两个人测试,本来就是划归田晴负责的,莫文琳还要负责制备器件以及三元共混体系的工作。

  田晴听出了许秋的话外音,笑着点点头,语气轻松:“没问题。”

  

363 里程碑性质的突破(求订阅)

   有机光伏的小会结束后,众人开始工作。

  里间实验室,田晴在配制溶液,莫文琳和韩嘉莹在测试器件,外面办公室,陈婉清和邬胜男在办公桌前码字。

  许秋也留在办公室,首先把之前两天激子扩散距离的测试结果,拟合成为模拟实验室的结果,也就是ITIC、IDIC分别为13.0纳米和19.2纳米的结果,既然知道了多次重复数据下拟合的结果,他没打算让田晴再在现实中再测试一遍。

  毕竟这两个最终结果都是通过模拟实验室中大约500个数据拟合出来的,加起来就是1000个数据,如果在现实中再测试一遍的话,至少要花费十天以上的时间。

  其实,不愿意进行重复性实验,这也是国内很多课题组的想法。

  国内的大组还好,小组的话,基本上重复性实验能按照最低的标准来,就按照最低标准来。

  比如有机光伏,很多组都是采用“5批不同批次的器件,20个以上的器件点”这样的条件,包括许秋刚开始的时候也是这样。

  现在的话,许秋做的最优体系通常采用的都是“10批次、50个以上器件点”的条件,而且还会去NIM送样第三方检测,数据可靠性高上了不少。

  而老外做实验,重复性的实验一般都会超过最低标准不少,而且数据的稳定性,误差棒的长度都比较短。

  这也引申出一个论文造假的评判问题,假如是因为自身实验重复度不够高,而导致其他人无法重复出来,这该怎么判呢?

  你说他没造假吧,这个结果确实重复不出来。

  但你说他造假吧,这个结果就是当时测出来的,而且没有人工修饰的痕迹。

  就很难判断。

  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发表高质量文章越来越重视第三方检测的原因。

  是真是假,一测便知。

  之后,许秋许秋给光源负责分配机时的老师发了封邮件,申请了九月份的GIWAXS机时安排,以及R-SoXS测试的紧急机时。

  在邮件里,他吹了一波自己的工作,“有望发《自然》大子刊,非常紧急,文章都已经快写好了,现在就差光源数据了”。

  虽然文章其实还没开始写,甚至实验表征数据还差十多项没有完成,但该吹的时候还是得吹一波的,不然怎么要机时呢。

  搞定这两项后,许秋听到实验室方向传来学妹和莫文琳的欢呼声:“效率突破13%啦!”

  许秋闻声,走进里间实验室。

  “师兄,最高效率13.11%啦~”韩嘉莹的笑容洋溢在脸上,开心的说道。

  随后她又补充了一句:“测试的是J2:IDIC-4F体系,遮挡板面积0.01平方厘米。”

  有机光伏领域保持了近四年12%的效率,今天被学妹成功打破并向上跨越了一个台阶,迈入了13%,而且其中J2给体材料还是她亲自合成出来的,她不激动才怪呢。

  “不错,不错。”许秋鼓励了两句,轻拍了学妹的肩膀,随后目光看向电脑上的J-V曲线。

  J-V曲线是先平后升,非常的标准,旁边的光电参数,效率数值13.11%,开路电压0.93伏特,短路电流密度19.58毫安每平方厘米,填充因子很高,达到了0.72。

  ‘填充因子很高……’许秋灵机一动,联想到之前测试的激子扩散距离结果,脑海中产生了解释这个现象的一个思路:“IDIC体系具有较长的激子扩散距离,可以制备厚膜、大尺寸器件,表明其对有效层薄膜的形貌容忍度较高,有利于提高填充因子。”

  在有机光伏领域中,开路电压和禁带宽度直接相关,短路电流和光吸收范围直接相关,也和禁带宽度间接相关,填充因子是一个综合的标准,主要受到有效层形貌的影响。

  这里,许秋将激子扩散距离和填充因子联系到了一起,算是他提出的一个观点,用来相互解释这个实验现象,不算严格意义上的证明,观点可能正确,可能错误,但不管正确与否,只要能够自圆其说就行,每一个新观点都可以为文章加分。

  在非大佬灌水的情况下,想要让自己的工作冲破AM、JACS这等层次顶刊的壁垒,达到《自然》大子刊或者CNS主刊,就是靠文章中一点一滴的积累,到这个地步,之前套模板,在普通一二区期刊灌水的方法就很难使用了。

  韩嘉莹见许秋只评说了两句“不错”后就没声音了,忍不住转头说道:“师兄你好淡定呀,这可是13%呀……也是,之前师兄你都已经预测到这样的结果了。”

  “学妹继续测试吧,说不定另外IDIC-M体系的效率更高呢。”许秋笑着转移了话题,并没有解释他淡定的原因是之前暑假的时候已经激动过一次了,那时候模拟实验室里的数值比现在还高呢,达到了13.52%。

  “噢,那个IDIC-M体系已经测过了,最高效率只有12.89%。”韩嘉莹庆幸道:“我本来还以为今天上不去13%呢,结果回头就给了我一个惊喜。”

  又和学妹她们聊了几句,许秋离开实验室,前往218,高效率是这个工作的最大亮点,他决定把这个消息告诉魏兴思,同时和魏老师沟通一下这个工作该投什么文章。

  许秋进入218房间时,发现魏兴思正在打电话。

  魏老师脸色变化了一番,感慨道:“说曹操到曹操就到,远江啊,许秋正好过来了,我来问问他。”

  说话间,他打开了免提,扬声器中传来龚远江的声音:“好啊。”

  魏兴思向许秋问道:“龚远江他们那边说需要一批ITIC,咱们现在这边ITIC还有多少,200毫克有吗?”

  许秋略作思索,回应道:“200毫克,应该是有的。”

  ITIC属于标准体系,作为一个标准体系,就意味着每种给体材料被合出来,首先都要和ITIC组合做一批器件作为标准来进行比较。

  因此,许秋之前让邬胜男一次性合成了2克多ITIC,到现在还剩下1克多没有用完,分200毫克出去对课题组里也没太大的影响。

  许秋大概能明白龚远江的来意,就是为了抢占先机,完成工作的越快,发表好文章的几率就越高。

  同时,许秋也不得不说,龚远江的动作还是蛮快的,他之前发表的AM和学妹的那篇JACS,两个ITIC体系都刚proof(校验)完成没多久,文章才刚刚能在网上检索到,龚远江就出现了。

  200毫克的ITIC应该足够龚远江他们正常制备一两个月的器件,等到一两个月后,他们肯定能自主把ITIC给合成出来,毕竟他们都已经模仿开发了ICIN单元衍生的ADA受体材料,现在只需要把中央的IDTT合成出来就可以,而且还有现成的文献可以参考。

  大课题组一旦全速开动,研发能力可不容小觑。

  只是,他们肯定没想到,许秋这边的材料都已经迭代好几代了:

  窄带隙ADA受体材料包括IT-4F、IDIC、IDIC-4F等等;给体材料也从H22到H43,再到J1、J2;近红外的受体材料,有学姐的IEICO、IEICO-4F、IEICO-4Cl,还有博后学姐的FN-4F。

  效率数据也从10%、11%、12%,一步步的突破到了现在的13%。

  龚远江他们想要追上许秋的进度,至少得花费大半年甚至一年多的时间。

  魏兴思:“那明天许秋你让莫文琳寄200毫克ITIC给远江他们过去。”

  龚远江:“好嘞,谢谢。许秋应该找你有事吧,我就不多打扰你们了,拜拜。”

  魏兴思:“不用和我客气,拜拜。”

  挂断电话后,魏兴思笑着对许秋说道:“ITIC的影响力还是比较高的,自从前几天你那两篇文章proof过后,我最近收到好几个国内的课题组给我发的邮件,向我们询问ITIC的情况。”

  许秋“嗯”了一声,魏兴思随口问道:“对了,你过来找我是什么事?”

  “就是刚刚测试器件,效率超过13%了。”许秋回应道。

首节 上一节 262/39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