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上午,许秋留在了邯丹校区。
今天他要履行作为助教的职责,一方面是对魏老师课程上本科生的PPT演讲进行考评,另一方面还要带领他们去参观实验室。
虽然许秋之前没有专门干过这些的事情,但在魏兴思组里这一年多的时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处理这种事情对他来说并不难。
不得不说,在魏兴思组里干活,事情多是真的多,但也的确很锻炼人。
这门课选课的学生人数不多,只有寥寥数个,全部都到场了。
本来魏老师在学期初,还想让新来课题组的几个本科生去选他的课。
结果等魏兴思告诉他们的时候,选课时间已经过去了,没办法再修改课表了,最后只好作罢。
不过她们可以等下次魏兴思开课再选,基本魏老师的这门课可以稳定拿A,至少也是个B+。
毕竟是魏老师打分,肯定会给自己组里的学生一个好成绩。
虽然这样做是“看人给分”,有失公正,但怎么说呢,国情便是这样。
这也是历史的惯性,就比如“重男轻女”等封建残余,直到现在都没有完全清除干净。
首先是PPT演讲的考评,许秋没有麻烦其他人,自己单独把这些学生拉到材一三楼的小会议室中。
其实他想叫人过来帮忙还是比较容易的,比如拉莫文琳或者韩嘉莹过来。
但一来其他人也都非常的忙,两个人来考评,工作效率相当于直接减半,二来他毕竟拿了学校每个月发的几百块钱,拿了钱就要办事嘛。
后者也是魏老师的理念,比如他拜托许秋审核博士生毕业论文,或是副教授转正的材料,都是把审核费用给了许秋,他的主张是“谁干活谁拿钱”。
至于许秋他们帮忙审稿,这个确实没有什么实物层面的酬劳,毕竟审稿本身就属于义务劳动。
但换个角度来看,报酬其实已经收到了,就是比较虚,包括文章更加容易被接受,更加不容易被编辑直接拒稿等等。
学生们开始依次进行汇报,全英文的演讲。
其中有几个的英文稍微好点,有几个的英文稍微差一点,不过总体上讲的都还可以。
毕竟有勇气选全英文课程的学生,一般都是有两把刷子的,许秋之前都没有选全英文课程。
当然,他不选全英文的课程主要是因为怕麻烦,比如外教全英文授课的英语课,不仅给分不好,而且平常随堂作业还多,选这样的课程纯粹是自己给自己找虐。
许秋在听学生们汇报的时候,自己也没有闲着,一心两用,同步填写着自己的助教手册。
学校里的助教都会受到一本小册子,用来记录每节课上的情况,应到学生人数,实到学生人数,还有课程的主要内容,对课程的建议等等。
而许秋除了刚开始露过一面,之后就一直没有在课堂上出现过,现在只能靠想象来完成助教手册了。
其实,许秋也不是特例,大多数课程的助教都是这么干的。
基本上是开课的时候能见到一面,考试监考的时候能再见到一面,其他时候都没有人的。
主要是因为很多课程完全没有必要分配助教,就算分配了助教,也没必要每节课在课堂上面干坐着,但助教这类教学实践又是每个研究生必修的学分。
只能说学校里面很多的事情都非常的死板,同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几乎没有什么区别,比如必须做教学实践,必须听若干场讲座,必须在校级以上会议上做汇报等等。
可能也是因为现在研究生的数量太多了,学校不好管理,就只能进行一刀切。
而且有不少研究生并不是为了科研而读研究生的,而是就业式读研,也就是不想找工作,或者找不到好的工作,就先读个研拖个两三年。
这也是当代大学生内卷的一种体现,应届大学生难以找工作,有条件读研的自然倾向于换一个赛道,毕竟有些岗位是限定研究生的,读了研之后的选择就会更多。
学校这么死板的进行限制,或许也是在设定一个底线,让培养出来的硕士、博士不那么“难看”,至少要有那么些科研的素养吧。
学生们演讲完毕,许秋把这伙人拉到材一216实验室,参观了一番。
其中一个大三的妹子看到实验室后表示:“这里的面积这么小,居然放得下这么多仪器。”
许秋开玩笑道:“是啊,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我们实验室的设计师,吴菲菲学姐。”
吴菲菲正在手套箱中做实验,听到这话后,没好气的看了许秋一眼。
其实,许秋也不完全是开玩笑,当初的吴菲菲在规划实验室的时候,愣是把只有30平米左右的空间,塞进去平常实验室60平米才能放进去的仪器和设备,空间利用率极高。
导致后面新买的仪器。比如TRPL甚至都只能放在魏老师的办公室了。
相比于吴菲菲当年遇到的情况,许秋之后设计江弯实验室的时候,那就简单多了,面积大,就是任性。
安排好这批本科生后,许秋下午再次前往江弯,继续实验。
韩嘉莹也跟着许秋一起过去了,两人连续几天相隔两地,甚是想念。
等两人一起到了先材四楼的办公室,学妹就发现她自己座椅的软垫上面有一个坑,顿时明白了什么,然后露出一幅嫌弃的模样。
许秋只好尴尬的笑了笑,这些天他实验进展确实很快,但大多数的时间还是在办公室里码字,肝《焦耳》的文章,因此就这样了。
为此,两人在办公室里“打了一架”。
最终的处理方案是,学妹又去新买了一个坐垫,原来的坐垫便归许秋所有了。
玩闹过后,两人进入实验室,开始进行最后一步反应。
许秋将得到的5.35克中央DAD单元取出4克,一分为四,每份1克,分别与ICIN/ICIN-2F/ICIN-2Cl/ICIN-M反应,在吡啶、氯仿溶剂的环境下,搅拌回流过夜,目标产物Y3-Y6。
周六,两人继续爆肝实验,韩嘉莹也一起陪着许秋到江弯处理反应,过了四个柱子,终于拿到了Y3-Y6的四种产物。
一连工作七天,每天平均工作时间12小时,许秋表示有些虚。
好在平常身体锻炼的还不错,不然还真不一定能坚持下来。
当然,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成功得到四组Y系列材料,接下来就是检验成果的时候了。
446 明天组会上我们给魏老师一个惊喜(求订阅)
周日,许秋因为前几天太过忙碌,有些疲惫,就多休息了一会儿,一觉睡到了下午一点钟才起床。
大约一点五十分的时候,魏兴思给许秋打了个电话,说让许秋到了之后去找他一下,主要是修改、投递《焦耳》文章的事情。
这篇《焦耳》工作,实验表征方面主要是陈婉清负责的,实验思路是许秋提供的,文章也是他负责撰写的。
这周许秋爆肝合成实验的过程,也是爆肝文章的过程。
《焦耳》的档次虽然不低,但许秋已经有过一次投稿经验,这次写起来就是轻车熟路,现在文章已经基本上撰写完毕。
这篇工作,主要基于“全溶液法、半透明、多彩、大尺寸、柔***件,整合了有机光伏领域将来要步入商业化过程中,几乎全部的问题。
可能只差一个环境友好型溶剂、非卤溶剂概念。
这也是许秋接下来打算做的一个小方向,用类似四氢呋喃等相对低毒性的溶剂,去替代传统的氯仿、氯苯溶剂。
他已经有了大概的合成思路,那就是通过对有机光伏材料进行分子结构改性,比如引入烷氧基等侧链,提高其在非卤溶剂中的溶解性能,便于进行溶液加工、制备器件。
总的来说,许秋现在的科研规划,是以冲击高效率为主业,顺带发表一些事关有机光伏未来商业化进程的工作,用来吸引同行们的关注和跟进,引领整个领域朝这些方向发展。
毕竟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在当今的时代,前沿科技领域的行业想要发展,就必须要整合一大批人的力量,才能够得以进步。
许秋现阶段能为这个行业做的事情,也就这么多了。
他作为一个先行者,把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做了,便问心无愧。
至于别人选择跟他走,还是不跟他走,那是其他人的事情。
另外,《自然·能源》的文章到现在还没有消息,说明大概率是又被送还给审稿人重新审稿了,就是不知道需不需要二次修改。
其实也很正常,之前许秋看到的几篇有机光伏领域的《自然》大子刊,从文章投出到文章被接收,花费的时间都是三个月甚至四个月以上的。
尤其许秋、魏兴思这两个名字在《自然》大子刊期刊那边算是陌生的名字。
等许秋吃完中饭到达材一216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两点多,实验室的小伙伴们都已经到了。
田晴坐在办公桌的座位上,略带惊奇的看了眼许秋,打了声招呼:“早啊。”
“早……”许秋解释了一句。“田晴学姐,我周六加班了。””
田晴“噢”了一声,顿时兴趣缺缺,她还以为许秋也加入了和她一样的“咸鱼党”,没想到并非如此。
许秋没再搭理田晴,也没有急着去找魏兴思处理《焦耳》文章的事情,而是先进入里间实验室中,找到正在做实验的莫文琳,打算给她安排一下工作,制备基于Y系列受体材料的器件。
不过,还没等许秋开口,莫文琳便一脸笑容,主动说道:“周五我做的一批叠层器件,效率最高达到14.02%了,正式突破14%!”
“嚯,不错啊!”许秋赞叹了一句,这也算是意料之中的结果,他现在模拟实验室中,叠层器件效率已经达到了14.5%。
不过,在现实中,这还是有机光伏领域的器件效率首次突破14%,确实值得纪念。
莫文琳扭头看了看许秋:“你好像不是很惊讶的样子嘛。”
“这是对你能力的信任啦,”许秋随口找了个理由,然后说道:“对了,等下需要你帮忙做几批器件。”
“什么器件?”莫文琳问道:“是关于叠层器件的新想法,还是这周你新合成出来的材料?”
“是新材料,Y系列受体,上周我一共开发了有四种,分别是Y1、Y2、Y3和Y4。”许秋回应道。
按照之前的命名,这些材料本来应该是叫Y3-Y6的,不过许秋后面想了想,感觉直接从Y3开始不太好,别人会问你的Y1和Y2呢,便决定把原先的Y1和Y2直接抹掉。
也就是说,现在的Y1-Y4分别对应于原先的Y3-Y6。
其中,现最佳体系是Y3,和J4匹配,在模拟实验室中的器件效率高达14.8%。
原Y1、Y2虽然贡献很大,但是在未来的功劳簿上就不会有它们的名字了。
至于原先的Y7-Y11,许秋暂时也不准备拿出来,毕竟是“改进”失败的产物,现在他的主要精力,还是打算放在效率的突破上面。
其实,也是因为团队缺人手,如果有机光伏团队的人手足够多,像原先的Y1、Y2、Y7-Y11,这些边角料也可以转交给其他人,足够让一两个人吃的饱饱的了,发一两篇AM出来,外加几篇JMCA、CM之类的文章非常容易。
“行,我帮你试一试,你打算用什么给体材料。”莫文琳点头应下,又补充道:“刚好我今天准备做一批三元体系的器件,可以放在一起进行蒸镀。”
“用目前性能最好的给体J4吧……”说完,许秋突然顿了一下,脑海中灵光乍现,嘀咕着:“三元体系……你之前有试过把三元体系用到叠层器件当中过吗?”
“没有用过。”莫文琳摇了摇头,反应了过来,说道:“你是说……打算尝试把三元体系用在叠层中?”
“没错,这或许是一个好的方法。”许秋一边在脑海中现场推演,一边表述出来:“比如……我们可以构建一个这样的三元体系,包含一个给体材料,一个富勒烯衍生物受体PCBM,再加上一个非富勒烯受体,比如IT-4F,IDIC-4F,将其用在底电池当中。”
“这样就能够通过调控两种受体材料的比例,直接改变底电池的光吸收性能,从而改变底电池的电流密度,同时还能同步控制透射过底电池到达顶电池的光线,调控顶电池的电流密度,最终实现底电池和顶电池的电流匹配。或许这样做比原先两个都是二元体系的叠层器件,调控起来更加容易一些……”
莫文琳似有所悟的点点头:“听起来似乎是一个不错的想法,那我下周试试看。”
“嗯,那你先忙吧,辛苦了。”许秋返回办公桌,他越想越觉得这个想法不错。
之前用两个二元体系制备叠层器件,通常都是通过改变有效层厚度的方法,来控制底电池和顶电池的电流密度。
这种方法虽然在调控电流方面是有效的,但也会让器件的性能处在非最佳的状态。
比如对某种有效层来说,100纳米左右的膜厚是最佳状态,但为了电流匹配,现在不得不将其做到175纳米的膜厚。
这样做虽然电流是保住了,但效率肯定会损失不少,比如本来有12%的效率,现在可能就只有10%了。
而引入三元体系,可以提供一个额外的优化可能性,直接对有效层内部的材料的比例进行优化,不需要对膜厚进行改变,能够让有效层的膜厚始终处于对应最佳器件性能的状态下。
想到这里,许秋也颠覆了他一直以来对三元体系的认知。
之前他认为研究者们开发的三元体系,用到的材料都是现有的材料,效率方面也很难比得上二元体系,怎么看都是在水文章嘛。
现在看来,之前的判断稍微有些武断。
有些工作看起来水,其实只是暂时没有找到它应用的地方,“灵活性”其实就是三元体系的一大优势。
如果当初把三元体系一棒子打死,估计现在的许秋也不一定会想到这个思路。
他急忙将“三元体系与叠层器件结合”这个想法用于模拟实验室中,进行摸索。
理论上可行,但具体上行不行,还是需要经由实际操作来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