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秋点点头进行回应,做叠层器件确实麻烦,加工工艺非常复杂,他现在也在摸索的过程中,不过自己有科研辅助系统,对这种加工工艺上的摸索还是有非常大的优势。
就比如现在这个14%的结果,模拟实验室至少帮他节省了一个月的实验时间。
许秋继续汇报关于叠层器件的展望:“接下来,我打算将1D/2A型三元体系应用在叠层器件的底电池中,通过调控三元体系中非富勒烯受体和富勒烯受体PCBM的比例,精确调控底电池和的顶电池电流密度,从而得到电流密度更加适配的叠层器件,实现效率的进一步突破……”
在听到“三元体系”四个字的时候,魏兴思微微有些错愕。
不过当他仔细完许秋的汇报,坐回椅子上考虑片刻,便想明白了其中的关节,满意的说道:“妙啊,这个方法确实不错,值得试一试。”
许秋“嗯”了一声,把PPT翻了一页,再次抛出一个重磅消息:“基于Y系列受体,J4:Y3的体系,效率达到了14.5%!”
“多少?14.5%?!”魏兴思刚刚坐下,又从椅子上弹了起来,仔细盯着投影屏幕看了好一会儿,甚至还微微有些紧张的问道:“这数据没有水分吧?”
“没有水分,都是真实的数据,”许秋认真回应道:“基于这个体系的效率数值波动也不大,有70%的数据点,效率达到了14%以上。”
“呼——”魏兴思长呼一口气,偏着脑袋,伸手不断摸着自己不存在的胡子,口中念念有词:“短路电流密度25.31毫安每平方厘米,开路电压0.82伏特,填充因子0.70,光电转换效率14.53%……”
过了大约半分钟,魏兴思摸胡须的动作一滞,朝许秋说道:“就先这样,组会后许秋你来我办公室,一起讨论一下。”
随后,他环视了一圈,用严厉的语气的说道:“这个结果你们一定要保密,不能透露给课题组以外的其他人,知道吗?”
说完,魏兴思依次看了看莫文琳以及四个新进组的本科生,得到她们的点头回应后,这才示意组会继续。
看到魏兴思的这个状态,许秋内心不由的嘀咕,幸好魏老师心脏没有问题,不然被这结果惊出病来,可就不好了,他可不想成为“法外狂徒张三”。
看来以后还是不要连续给魏老师惊喜,需要有所缓冲。
基于Y系列受体器件的光电性能数据确实非常的强大,尤其是短路电流密度方面。
传统基于PCBM体系的器件,短路电流密度能达到20毫安每平方厘米都属于非常难得的结果,一般都在18、19,超过20毫安每平方厘米就算是“爆表”了,而且在这种情况下的开路电压通常也做不高,可能只有0.6、0.7伏特。
而现在不仅短路电流密度有25毫安每平方厘米以上,开路电压也能达到0.8伏特,最终的器件效率自然就非常的高。
许秋推测导致这种情况发生的一个原因,便是ITIC系列,乃至后来的Y系列非富勒烯材料,不需要很高的“驱动力”就可以实现良好的电荷拆分、输运。
PCBM系列,驱动力一般在0.3电子伏特以上,对应在器件上就代表着0.3伏特以上的开路电压损失。
而现在非富勒烯体系,只需要小于0.1电子伏特的的能级差,即可以实现良好的电荷拆分。
换言之,在其他条件都是等同的条件下,这些非富勒烯体系的开路电压会天生比传统富勒烯体系高0.2伏特左右。
别看只有0.2伏特,感觉很少,如果基数是0.6伏特,加大到0.8伏特的话,相当于足足提升了三分之一.
体现在器件效率上,可能就是原来的10%,变更为现在的13.3%,这个提升幅度还是非常夸张的。
韩嘉莹J4给体材料的AM文章撰写完毕,并于上周四投掉,接下来,她开始撰写H5材料的文章,目标期刊JMCA,同时进行PTQ1材料的相关性能表征。
现在学妹的撰写文章能力也进步了不少,已经不怎么需要许秋大段大段的帮忙改写了,她这属于英语的底子比较好。
语言学习,初期打下的基础还是非常重要的,后天想要改善、提升的难度比较大。
比如陈婉清学姐,前前后后写了这么多文章,现在拿出来的文章,许秋看了还是觉得有些辣眼睛。
说起来,国内有不少人建议降低英语在中学课程中的占比,降低高考英语科目的分数,取消英语考试等等。
有的人认为英语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没有什么用,但却占用了学生大量的学习时间。
有的人认为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需要天赋,天赋不好就学不好。
还有人声称:“要不是因为我高考英语只考了50分,我就去清北大学了,现在只能上一所普通的211。”
但现实是,对于学霸们来说,最终能拉开高考分数差距的科目,其实是语文。
看看700分左右学霸的分数结构,数学几乎是满分150,最多错一道选择145,英语一般140+,语文120-140,理综280+。
其中,语文的分差是最大的,也是最难提分的。
另一方面,英语可能是唯一一门大学毕业离开校园后,还能继续发挥大作用的课程了。
选择深造读研的就不说了,英语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专业课。
选择就业的话,精通英语也能让自己多一种打破内卷的方法,那就是走出去,赚外汇。
而且,很多工作机会,都是要求熟练英语的,但几乎没有听说过精通数学、语文、物理、化学、生物的要求。
当然,其他科目对人的影响是隐形的,比如数理化可以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语文提高口才等等,但这些能力很难作为一个门槛存在。
而英语对某些行业,比如高端服务业、外企之类的,是实实在在的一道门槛。
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能力其实并没有太多的差别,就算把一个985本科生拿出来和九个普本大学生PK,排除学校出身的考量,那个985学生不见得就能脱颖而出。
但在现实的求职过程中,“985”可能就在这十个人里面胜出了。
精通英语,也是类似的情况。
邬胜男上周一方面辅导两位本科生,开展FOIC材料的合成、表征与器件测试等实验。
另一方面忙着杰青基金申请书的撰写,申请书大体上分为三个递进的部分——近红外受体材料的开发、半透明器件、叠层器件,现在这三个部分都有前期工作作为支撑。
撰写基金申请书还是一个比较麻烦的事情,主笔写一个本子,要比撰写一篇SCI大文章都要费心费力,毕竟本子的质量是直接关系到能不能申请到经费的,因此在各方各面都要做到极致。
好在许秋只是负责提出一些指导意见,倒是相对比较轻松。
莫文琳这周的叠层器件实现了13.5%+12.3%=14.0%,算是取得了不小的突破。
不过该说的话都被许秋给说了,她就只是报道了一下自己的三元体系进展,基于J2:PCE10:IEICO-4F的体系,效率12%+。
最后,轮到四个本科生汇报。
他们虽然都是萌新,但积极性都很高,学习劲头十足,现在进组接近两个半月,基本上可以算做半个劳力来用了。
这也主要是因为他们每周到课题组的时间只有两三天,如果是干满五六天的话,每个人都可以约等于一个孙沃。
毕竟,科研这东西门槛说高也高,说低也低。
单独实验操作方面,其实并没有太多的技术含量,把流水线上技术工人拉过来培训一个月、两个月,基本上该学的都能够学的会。
最主要还是看背后的科研思维与想法。
这也是为什么发文章的时候,给出想法的人、撰写文章的通常被认为贡献更加大,会挂一作,而实际干活、做实验的人贡献相对较小,会挂二作的原因。
组会结束后,许秋跟随魏老师前往材一218。
魏兴思向许秋递过一瓶巴黎水,然后拉开办公桌旁边的转椅,笑眯眯的说道:“来,这边坐,详细说说两个效率破14%的体系。”
许秋也没客气,拧开巴黎水的瓶盖,喝了一口,润了下嗓子。
这不就是汽水嘛,淡淡的青柠味道……
好像也没毛病,人家卖的确实是汽水。
许秋详细的解释了一遍叠层器件和Y系列材料优化的过程,以及之后的规划:
“……之后,我的实验计划……”
“Y系列受体,主要是对中央DAD单元进行改性,保持D单元不变,对A单元进行修改,计划采用BT,NTT等结构单元取代NT……”
“叠层器件,除了采用三元体系的有效层作为底电池,调控三元体系共混比例,以及顶电池、底电池的厚度外,我打算同时进行传输层材料的改进……”
“具体的方案,我找到了一种比较好的传输层材料,M-PEDOT,可以取代之前使用的普通PEDOT……”
这些工作,许秋不打算完全指望莫文琳,让她做做前期的实验还好,之后的实验主要还是得靠自己。
毕竟,莫文琳也只是一个刚刚入门没多久的新人,很多时候只会被动的执行指令,而无法自主的进行改进。
许秋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在寒假前,两个体系中至少要有一个体系要取得突破,效率达到15%以上。
虽然现在模拟实验系统中,Y系列的性能达到了14.8%,比叠层的14.5%更高一线,但许秋反而更看好叠层体系,因为Y系列材料,想要改分子结构的话,工作量比较大。
而叠层体系只需要调工艺,相对来说更容易发挥出系统的优势。
魏兴思不住的点头,听到最后,眼眸精光一闪:“这么说,两个体系效率都有希望上15%?”
“嗯,非常有希望。”许秋自信满满的说道:“我打算试着冲击一下CNS。”
“难怪你之前问我发CNS拿多少奖金的事情,原来早就成竹在胸了啊。”魏兴思笑了笑,提议道:“要不把两条路径结合在一起,Y系列做叠层?这样会不会更加稳妥一些,出成果会更加快一些。”
许秋考虑片刻,回应道:“我打算叠层先只用ITIC系列。一方面算是给ITIC这个系列一个完美的收官,另外一方面,叠层器件主要考虑的是底电池和顶电池两个体系的互补,并不是二元体系性能好就一定适合做叠层。”
“唔……好啊,是我心急了,按照你的思路进行就好。”魏兴思话锋一转:“对了,下周一的‘有机光伏研讨会’,我打算让你代表我们课题组在大会上进行汇报演讲,你可以吗?”
许秋愣了一下,他之前完全没有想过魏老师会让他讲。
这次报告的规格还是比较高的,不亚于上次龚远江组织的会议,而且自己这边还是东道主举办方,万一玩砸了,那可就丢人丢大发了。
不过,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锻炼机会,刚好也可以当做是前往漂亮国参加MRS会议前的一场预演。
想到这里,许秋回应道:“我可以。”
“行。”魏兴思点点头:“那你准备一下PPT,时长大约是半小时左右,然后和吴菲菲确认一下具体的场次安排。”
448 和教授、“杰青”、“长江”肩并肩(求订阅)
许秋返回216,开始准备大会所需要的PPT。
这次的大会,和之前他们去开南大学参加龚远江那边的会议,情况不太一样。
那个时候课题组里的文章数量有限,只有寥寥的几篇。
因此当时魏兴思就直接把所有的工作,哪怕是关联性较低的PDI和PCE11,也并列放在一起,一股脑全部拉出来讲了一遍。
现在,组里有机光伏相关的文章非常多,达到了30篇左右。
全部细讲下来的话,一个小时都讲不完。
因此需要有所取舍,拿出几篇代表作着重讲一讲,其他的工作只能简单粗略的提及一下。
而且,现在的工作是成体系的,也需要构建好故事线,把它们串联起来,这样才好讲给同行们听。
当课题组在某一领域内发展到一定程度,就要着手建立属于自己的体系,打造一个系列的工作。
让别人一提起某种或某类材料,就可以联想到对应的课题组:“XX就是XX课题组的材料。”
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能够提高自身课题组在领域中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从功利的角度来讲,也能让自己的课题组更容易存活下去,发展壮大。
因为一直挖掘一个系列的话,可以形成一个小的壁垒,让自己的课题组在这个系列中保持优势,不至于突然发生文章断层,有文章产出的预期,也更加容易吸引研究生、博士后前来投奔。
比如,许秋脑海中有很多想法,关于Y系列受体的,关于叠层的,关于半透明器件的。
站在他的角度,这些思路很容易想到,如果进行尝试的话,非常容易产出科研成果,但是其他课题组想要想到这些,可能就需要花费数倍于他的时间,这就是壁垒的存在。
许秋这次大会演讲的主题,还是比较好确立的。
前期进行过的PDI体系的研究已经暂时放弃了,而之后的Y系列受体文章还没有发表,需要藏一手,这些都不合适。
因此,肯定要围绕ITIC系列的非富勒烯受体。
既然是ITIC系列……
许秋突然灵机一动,想到了之前发表的《焦耳》综述文章,似乎可以直接拿来用,和眼前的场景非常的契合。
于是,他决定参照《焦耳》综述的故事线,来规划自己汇报的顺序,自己只需要把握每一部分的详略情况,即各个工作大致的汇报时长。
许秋新建了一个空白的PPT文件,打算先把白板PPT做出来,之后再套用一个现成的模板。
模板的事情可以找田晴,她那边收集了不少的PPT模板,据说之前还在网上付费购买过PPT模板。
对此,许秋表示富婆的世界,咱不懂,如果是他的话,大概率会“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第一页PPT自然是封面,许秋随意起了一个标题“ITIC系列非富勒烯太阳能电池的发展”,然后写下汇报人“许秋”,汇报时间“12月14号”,最后再放上魔都综合大学的校名和校徽LOGO。
第二页是目录,暂时空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