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科研辅助系统 第42节

  因此,一般都要提前联系导师的,基本上导师同意了,读博这事情就成功一大半,接下来要考虑的就是怎么顺利毕业。

  除了硕博连读那种,大多数的博士生,研究的领域和硕士期间都不相同,有的甚至是完全不相关的两个领域。

  像我,之前硕士是做有机聚合物的静电纺丝,读博士现在在做有机光伏,稍微还能沾上点边。

  而硕士和博士期间研究领域的不同,也是博士生难毕业的主要原因之一。

  博士刚进组,首先要学习课题组里的各种仪器,阅读大量新领域的文献,找到自己的研究方向,这基本上第一年就过去了。

  第二年,开始正式研究。

  第三年,要准备写毕业论文以及找工作了。

  同时,博士期间还要修读大概20学分的课程,还要处理一些学校相关的事务。

  看似是博士三年,其实真正的黄金研究时间只有一年。

  要是这一年内搞不出来一篇大文章,或者水两篇小文章出来,那基本上就等着延毕吧。

  因此,有一些高校博士的标准毕业年限是四年,延毕就是五年,比如隔壁友校魔都交通大学。”

  “听起来博士好惨的样子,”许秋道:

  “不过学姐马上就要发第一篇文章了,毕业压力应该会小很多了吧。”

  “是啊,文章这东西,有了第一篇,熟悉了套路之后,想继续发文章难度就没那么大了。

  其实魏老师当初也不算是完全忽悠我,至少这个领域想水文章还挺容易的,找几种东西混一混,效率做上去,就是一篇文章。

  但搞科研总得有点梦想,我也想努努力,发一篇Adv. Mater.这种级别的文章,再不济它的大子刊AEM也行。”

  “AM?”许秋道:“这应该是仅次于《自然》子刊,最顶尖的材料相关期刊了吧。”

  “差不多吧,定个目标,努力尝试一下,要是实在实现不了,那水水文章毕业就好了。”陈婉清顿了顿,问道:

  “许秋你呢,有什么科研梦想吗?”

  “我啊……”许秋迟疑了。

  他想起系统刚到手时,他内心的想法是让有机太阳能电池从实验室走出去,到达平民百姓家。

  但是,这一个多月以来的科研经历,让他明白这个梦想离他还有很远的距离。

  如果将这个梦想比作建一栋大厦,他现在大概还在打地基。

  因此还是要务实一些,先树立一个短期的目标。

  想到这里,许秋说道:

  “那我也定个小目标,博士期间就发篇《自然》吧。”

  “《自然》……的子刊吗?”陈婉清道。

  “当然是主刊啦。”许秋道。

  “哇哦,志向远大啊,”陈婉清感慨道:“《自然》主刊,有机光伏领域有多少年没有发过了,可能有十年了吧。”

  “不过,要是学弟你能发一篇的话,那我肯定就是二作,以后出去也能跟别人说我发过《自然》了,嘿嘿嘿。”她说到后面居然傻笑了起来。

  许秋见状,把手在学姐的眼前晃了晃,说道:

  “学姐,醒醒,你就没怀疑过我能发嘛?”

  “据我的观察,你呀,差不多有那么10%的几率能发吧。”陈婉清道。

  “就10%?”许秋不服道:“看不起谁呢,信不信我明年就投一篇。”

  “10%已经是很高的评价了好吧,”陈婉清道:

  “搞科研想发CNS这样的顶刊,有天赋不够,再加上努力还是不够,最重要的是运气,要老天爷赏饭吃,不然都白搭。

  你已经是我见过的人里面,科研天赋最高的了。

  之前我觉得吴菲菲的天赋最高,不过她的天赋点主要点在了写文章上面,所以她适合写综述。

  实验方面,她的上限估计也就是《自然》小子刊级别了。

  我自己呢,心里有数,能发个AM都够呛。”

  “那段云和田晴呢?”许秋问道。

  “田晴嘛,她志不在科研,不好评价,她家住魔都,据说家里有两三套房,所以你懂的。

  段云嘛,他很难讲,一方面,这一年来和他交集很少,另一方面,他做的领域和其他人差别太大了。

  我、吴菲菲和田晴虽然领域各不相同,但总归都是做太阳能电池的,而段云他在搞热电。

  之前他都是去同基大学蹭仪器,现在要自己搭设备,之后还要做实验,要是成果出的慢,估计得延毕。”

  许秋有些同情的望了一眼手套箱中的段云,说道:

  “对了,你和段云都是同一届的博士,是怎么一起到魏老师这边的呢?

  我听说系里每个博导一年只能招一个博士和一个硕士。”

  “我是先找到魏老师的,后来段云被他老板推荐过来,魏老师也收了他。

  但是魏老师的招生名额已经用掉了,他就找到副系主任方光武,从那边借了一个名额。

  也就是说,段云是挂靠在方光武名下的,但实质上是来魏老师这边干活的。”陈婉清道。

  “原来是这样,系里的骚操作还挺多。”许秋道。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嘛,只要不是违反原则的事情,都是可以通融的,”陈婉清道:

  “主要还是材料系的师生比例问题,都快接近1:1了,要是不做招生限制,很有可能一些副教授导师连续几年都找不到人。

  像是化学系,老师少,学生多,所以一个老师招三个硕士生都可以。”

  

第五十八章 学姐文章投出

   陈婉清在补完光源测试数据后,她的文章已经基本成型,这两天她和魏老师一起对文章进行修改和润色。

  许秋坐在办公桌前码字,总是会看到陈婉清从电脑上拔出U盘,前往218房间,过一段时间后,再带着各式各样的表情回来,重新将U盘插入电脑,就这样周而复始循环着。

  直到7月30号下午,陈婉清从外面回来,一进门便激动的说道:

  “我的文章终于改好了,魏老师说今天就把它投掉。”

  “恭喜学姐啊。”许秋道。

  “对了,他让我给你看一遍,你看看还有没有什么问题。”陈婉清将U盘递给许秋。

  许秋接过U盘,插入电脑,看到里面只有两个文件。

  JMCA_draft42.docx和JMCA_SI.docx。

  他将两个WORD文件复制到自己的桌面上。

  看起来,第一个文件是论文草稿,后面带着数字42,应该表示这是它的第42代版本吧。

  期刊的话,学姐是准备投JMCA,这是英国皇家化学学会RSC旗下的一个期刊,分区是SCI二区。

  陈婉清轻叹一口气,说道:

  “我感觉投JMCA有点虚,不一定能中啊,不过魏老师觉得可以拼一拼,我也没有办法。”

  对此,许秋也不知如何接话,便他打开论文草稿的文档,说道:“我先看看文章吧。”

  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大大的一行标题,他一边看,一边在心中将其翻译为中文:

  “三元共混策略用于P3HT:PCBM基准体系”

  标题看着中规中矩,不过学姐这工作确实没什么太大的亮点,也难以搞一个有噱头的标题出来。

  标题下面是作者栏:

  WanQing Chen,Qiu Xu,FeiFei Wu and XingSi Wei*

  陈婉清的一作,他的二作,吴菲菲的三作,吴菲菲应该是参与了论文的修改,魏老师则是排在最后面,挂了通讯作者。

  这也是比较常规的操作,一般导师会选择放在最后面,并用“*”标注,表明是通讯作者,并留有邮件联系方式。

  不过,也有一些导师因为种种原因和学生抢一作。

  好在学校考虑到了这种情况,在学生毕业或者评定奖学金时,如果导师是一作,则学生的二作同样被视为一作。

  许秋接着看向摘要、结论,因为他参与了大半的实验,所以阅读起来没有什么难度。

  摘要结论像是被精修过的,用了很多华丽的词语,看起来也没什么问题。

  最后是正文部分,因为是草稿,所以是单栏排版,而不是正式发表后那样的双栏排版。

  其中涉及了部分许秋还没有学习过的表征手段,比如透射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等,这些部分他就直接略过了。

  其他的部分大致上还是可以读懂个七七八八的。

  相比于被精修的开头和结尾,中间部分的英文表达着实有些拉胯,他发现了几处语法问题,并用黄色高亮标示出来。

  在看完了正文后,许秋又打开了支持信息SI文件。

  里面只有几张图片和表格,没什么问题。

  全部看完后,许秋将文件保存退出,然后拷贝到自己的U盘中,递给陈婉清。

  “学弟,怎么样,有没有什么问题。”陈婉清道。

  “内容上没太大的问题,就是英文表述上有些问题。

  语法和用词方面我觉得有待商榷的地方,都用黄色高亮标出来了。”许秋道。

  “好的,我去改一下。”陈婉清道。

  将许秋指出的地方改好后,她撑开双臂,准备伸个懒腰。

  突然,走廊传来开门声,接着是“哒哒哒”的皮鞋声。

  陈婉清急忙将手臂收了回来,差点闪到了腰。

  没过几秒,自带BGM的魏兴思出现了。

  “陈婉清,弄得怎么样了,文章给许秋看过没有。”魏兴思道。

  “看过了。”两人同时道。

  “Cover Letter写好了没有?”魏兴思道。

  “写好了。”陈婉清道。

  “行,你把文件都打包好,放U盘里,然后到我办公室的大电脑上操作,”魏兴思顿了顿,说道:

  “你们俩一起过来吧。”

  …………

  魏兴思的办公室有一台式大电脑,常年开机,平常不用的时候就锁屏,也不关机。

  他自己日常办公则是用的里星人笔记本电脑,如果外出的话,他会用公文包装一个水果笔记本电脑。

  魏兴思进门后,走到大电脑旁,输入锁屏密码218218,打开浏览器,在收藏夹中找到RSC的官网,用他自己的账号登录,进入投稿界面。

  弄好后,他示意陈婉清将U盘插入USB接口。

首节 上一节 42/39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