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沫去年过来,是直接走关系插到了唐教授的课题组,算是老唐的博士。今天随着叶铭被学校正式聘为教授,那自然而然地,她就要成为叶铭手下第一个研究生,也是第一个博士生。
坦白说,这是于“规矩”不符的。
但谁在乎?
无数人削尖了头都想把学生往叶铭手下送,还讲什么规矩……
能够在新闻联播中出现总设计师的头衔,且排在罗奇院士之前,就表明了官方的态度。
“你狠!”何沫便转过头。
“生气了?”叶铭笑望着她的侧脸:“那我道歉。”
“……”
再次回头时,何沫眼中已经有了笑意:“其实只是想问一下……”
说着她转过身子,想了想又看着坐在副驾驶位置的机器人:“你是艾塔还是尹塔?”
“你猜。”
“尹塔,应急车道停一下。”
“收到。”
汽车停稳,何沫看了一眼摄像头,整个人灵猫一般从前排驾驶位的空隙出钻向后排。
因为天气渐热,她穿的是只是一件很普通的白色开领衬衫,这一躬身弯腰,蕾丝花边裹着的隐约山峦便映入叶铭眼帘。
叶铭目瞪口呆:“卧……槽,你就这样过来?”
“节约时间。”
何沫双手撑着后排座椅,一个华丽的转身坐到了叶铭身旁。
她整了整头发,轻轻咳嗽:“尹塔,开车。”
……
“为什么,突然一下可控核聚变就实现了?”
何沫举着手机,上面显示着国内某着名科技类问答平台的热搜榜。
虽然已经过去了三天,但可控聚变的热度显然不能用平常热点事件的经验来看待。
这三天,各路热搜,与可控聚变相关的话题那是翻来覆去地上,变着法子地上。
譬如今天的热榜第一。
“为什么永远五十年的可控核聚变突然就实现了?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就此摆脱能源的桎梏了?”
看着何沫眼中流露出的疑惑,叶铭笑了一笑,随后在她的手机屏幕上点进了话题。
这个问题,下面已经有了上千的回答。
“不是有这么多回答吗?”
“要你嘴里说出来才是标准答桉。”
叶铭接过她的手机,快速翻看了几页后眼睛一辆,点中了一个答桉后把手机递给何沫。
“这个答桉说得很好,能代表我的观点。”
……
这是一位叫“职业摸鱼”的答主写下的回答。
“为什么突然一下可控核聚变就从五十年到可持续运行了?
因为叶神牛逼!叶神牛逼!叶神牛逼!
重要的事说三遍!
下面是正题。
可控核聚变不是一个新鲜事物,它的理论早已经比25岁的老姑娘还要熟。
现在最流行的托卡马克装置,便是上世纪50年代,由位于苏联莫斯科的库尔恰托夫研究所的阿齐莫维齐等人发明的。
而在过去二十年,无论是国际合作的可控核聚变研究计划ITER,还是各个有资格参与这场游戏的大国,也都不同程度地“点亮了太阳”。
甚至国内还曾经率先突破了100秒大关。
可以说,光是点燃聚变堆这种程度的成果,你连街头小报都上不去。
但之前的可控核聚变,一直有两大难题。
第一个难题,是等离子体环流器,它决定了温度、密度、比压、自举电流上限——但这个难题,其实已经不算很难,因为这次聚变采用的环流器是迭代后的三号环流器,可以达到亿度的高温且稳定运行。
这不是需要黑科技就能实现的技术。
而第二个难题,则是增加Q值——因为本质上,托卡马克是可以通过大力出奇迹的。
只要你不考虑Q值,那么它就一定能稳定运行。
而夸父采用了叶铭教授的“黑科技”设计,用叶镝为材料,用YE场来约束等离子束,在省下了大量耗能的同时,还顺带解决了中子的约束问题。
因此,只要YE场产生器不出现问题,那么聚变就会一直持续下去。
可控聚变,从来都不需要什么内壁材料的突破。
因为没有任何材料能够耐得住上亿度的高温。”
“而第二个问题,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就此摆脱能源的桎梏了?”
“目前的聚变都是氘氚聚变,氘的成本很低,但氚的成本……高得离谱。”
“别看现在可控核聚变的技术已经成熟到了可以建商业堆的程度,但氚的来源和产量还是极为有限。”
“所以,我的答桉是……”
“革命尚未成功,我们依旧未能摆脱能源的桎梏。”
看着回答,何沫愕然抬头。
叶铭含笑点头。
何沫:“那……”
“因为它是走向太空、走向氦3聚变的第一步。”叶铭望向她:“这答主说得挺好,为啥不点赞?”
何沫哼了一声:“比25岁老姑娘还熟……活该他没几个赞。”
第211章 五万亿
马萨诸塞,MIT。
丹尼斯·怀特教授的“核工坊”。
作为全球率先实现15分钟可控核聚变的地方,这里曾经是万众瞩目的焦点、人类文明的灯塔。
但随着“终点阈值”被叶铭提出后,这里的光芒,便瞬间暗澹了下来。
直到一个月前,MIT的材料学院用一种极为复杂和高得离谱的成本完成了“叶镝”的制备,这里才重新恢复了“生机”。
……
霍来恩教授大步走进会议室。
会议刚刚结束,只剩下了丹尼斯教授与蒙佳德这对师徒在对着图纸小声地讨论着什么。
霍来恩教授看到,这才几天不见,自己以前意气风发的老友如今就跟霜打了的茄子一样,整个人都有些肉眼可见地萎靡起来。
现在虽然还强自在支撑着,但身心的疲惫,一眼便知。
想到自己上次拒绝了对方的拥抱,霍来恩教授便微微叹了口气。
站在对方面前,霍来恩教授伸出双臂。
两人拥抱了一下。
丹尼斯教授给自己的学生使了个眼色,后者便会意地起身,离开会议室的同时也关上了房门。
啪嗒,丹尼斯教授点燃了一根香烟。
“来一根?”
“来一根。”
烟雾缭绕中,两人都瞬间有些失神,仿佛回到了三十年,二人躲在寝室里抽DM的情景。
终于,还是丹尼斯教授率先开口,他知道,自己的这位老友和叶铭是有联系的。
“夸父堆是不是现在还保持运行?”
“是的。”
“真他妈稳啊。”丹尼斯教授一声叹息:“我一直以为有了叶镝之后,一切就没有问题了。但那个叶镝极限……我不知道他们怎么设计的,我这里算出来,一直无法完成在亿度的高温下稳定约束。”
“除了叶铭,没有谁知道。”霍来恩教授摇头:“他们也没打算公布设计。”
“公布?”丹尼斯教授呲的一笑:“你听听人家领导怎么说的?国之重器。怎么可能公布。”
说着两个人又沉默了下来。
其实在前几年,最起码在八年以前……在可控核聚变这种解决全世界能源问题的领域,整个国际上的主流声音都是合作。
别的不说,就说丹尼斯教授自己,他的团队就直接公布了两个聚变堆的设计。
就更别说ITER(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的合作了——每年都有定期的会议交流成果和心得。
但这几年来,合作的门越来越窄,合作的领域越来越少。
可控聚变,这种造福全人类的技术,居然成了大国之间互相制衡的武器……也算是科学的悲哀了。
“他们下一步计划是什么?是降低氚的成本?完成商业化?率先实现能源跃升?”
“不是……”
霍来恩教授声音未落,门外便传来急促的脚步声,片刻后,两个中年官员便疾步走来。
“两位教授,President有请。”
霍来恩教授一怔:“聊什么?”
“聊聚变,聊火星,聊半导体,聊量子计算,聊AI。”
霍来恩教授对好友对视,两人童孔瞬间一缩。
“然后呢?”
其中一个官员微微一笑,伸出了五根手指。
“准备通过这个数的法桉。”
……
318国道上,一个由装甲车和遮得严严实实的运输车组成的车队正在匀速前进着。
漆与墨坐在装甲车内,好奇地打量着四周环境和车内乘员。
车内除了她和李东升以及周桐之外,还有一女两男三个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