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寒之下不养刁民 第159节

  而且比起自己在生活上节省,珀菲科特觉得自己还不如颁布一些新政策来改善民生。

  开玩笑,她又不是赤字夫人,一个人能花光一个国库。

  而且就算是那位蛋糕皇后,也基本上是被人故意污蔑和背黑锅的,当时法国国库之所以空虚,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玛丽皇后的奢侈确实开销很大,但那并不是主因,更多的是国王需要一个理由来为自己的财政改革失败买单。

  而对于珀菲科特来说,奢侈?这还真不是问题。

  因为炼金术在普通人眼里,最直接挂钩的一个形容词就是点石成金,而贤者之石相关的传说当中,也是这玩意能够把任何东西都变成黄金。

  尽管在炼金术里黄金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元素,但不可否认这东西在世俗眼中就是财富。

  而珀菲科特愿意的话,她能够把自己的这座领主府全变成纯金的。

  所以钱和奢侈?如果只是满足她的个人欲望,而不是有人借此敛财和贪腐,那还真不是什么问题,毕竟她也不买名贵首饰,也不挥霍无度的开酒会,更不会去花费足够买下一艘战舰的钱去买什么艺术品。

第411章 改善民生

  尽管珀菲科特对自己的奢侈生活并没有太在意,但她和普通人之间巨大的生活差异,却让她还是很在意的。

  这不仅仅是关系到她的统治是否稳固,也关乎到她所制定的北境计划是否能够顺利执行。

  民众的生活困苦,也就意味着他们需要将更多的精力和收入花在维持日常生活开支上,这样一来他们用于建设的精力和投入就会减少,同时也会降低劳动效率。

  试问,是一个三餐温饱、衣食无忧,收入丰厚的人工作积极性高?还是一个一日两餐、饥寒交迫,收入连家人都养不活的人工作积极性高?

  答案自然是不言而喻的,想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这种好事是不可能存在的,而且马儿想要跑得快还真不能吃草,而是要吃炒黄豆、吃精料,要比人吃的还好。

  换到工人身上,也就是珀菲科特需要保证工人能够吃饱、穿暖,同时收入可以养活一家老小,最好是收入还能有一点结余来改善生活,这就是最完美的状态了。

  让工人吃饱穿暖很好理解,毕竟在极寒的末日之下,吃不饱、穿不暖,那是真的会死人的。

  为了保护自己好不容易拯救下来的宝贵人口,珀菲科特也不可能让他们消耗在饥寒交迫上。

  至于说收入……虽然末日到来之后,她可以采取配给制度,干脆不给工人发工资了,但配给制度也是同样的在支付劳动报酬,只不过支付形式发生了变化而已。

  就像她穿越之前的童年时代所经历过的票据时期一样,那个时候不用钱而是用各种票证,这其实也是变相的一般等价物,它一样是劳动报酬。

  所以钱并不是关键,而是劳动获得的劳动报酬,能够做到养家糊口。

  至于说要给工人留改善生活的结余,这其实是另一种促进其劳动积极性的管理手法。

  因为对于底层劳动者来说,他们如果每个月辛勤劳动所获得的报酬只够养家糊口,只够把一家人的肚子填饱,那他的生活无疑是看不到变好的希望的。

  这就会让底层劳动者失去对生活的希望,也就没有了向上获得更好生活的动力,同时在工作中也就会变得不想努力奋斗。

  而有钱能够改善生活,也就意味着他的生活可以变得越来越好,这就会让他有更多的积极性去努力向上,让自己和家人的生活过得越来越好。

  与此同时,这部分消费也能够拉动内需,让市场活跃起来,促进各行各业的发展,使得整体经济呈现上升趋势。

  所以珀菲科特有的时候很不懂那些资本家,为什么要在极限压榨工人劳动力和剩余价值的时候,还要尽可能的剥削他们的劳动报酬。

  工人兜里没钱,怎么购买自己生产出来的商品?你总不可能所有的商品都是卖给富裕中产和上层贵族的吧?

  真正会赚钱的老板会让工人生产他需要的东西,然后发工资的时候多发一点,让工人能够买得起他生产的东西,如此构成循环,工厂有了订单,工人有了收入还改善了生活,这才是双赢。

  那种宁可把钱捐助慈善事业而不肯给工人加薪的工厂主和资本家,在珀菲科特眼中只能用短视来形容。

  当然,也有可能是他觉得自己生产的产品根本不是他的工人能够消费得起的,所以干脆就不给工人涨工资,确保自己的利润最大化。

  但这在珀菲科特看来是一种很蠢的行为,因为他的工人会怨气越来越大。

  虽说可能总有人觉得“你不干有的是帕鲁干”,但帕鲁也是会选择老板和工作环境的,进厂打螺丝终归是不受待见的,如果不是生活所迫逼不得已,谁会愿意去干打螺丝这种纯卖苦力的工作呢?

  至少珀菲科特自己是不愿意做这种工作的,或许一时为生活所迫她会选择这种工作,但一旦有可以改变的机会,她便会立刻换工作。

  工人不换工作,只不过是换工作的成本太高,他们换不起而已。

  如果真的让工人觉得继续干下去的损失大于他换工作的成本,那么工人往往会毫不犹豫的换掉自己的工作。

  珀菲科特自己都是这样想的,可想而知底层的工人们又会是怎样一种想法。

  这也使得珀菲科特需要更多的考虑如何改善底层民众的生活,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从而让北境的社会结构更稳定一些。

  在她构思这些时候,她首先想到的自然还是自己之前体察民情时想到的暖壶,这個东西对于普通人来说真的算是一种生活必需品了,在供暖普及之前,它对于普通人来说有着非常大的意义和作用。

  所以珀菲科特没有犹豫,很快就下令设立一座新的工厂,在生产暖壶的同时,也生产另一种直接在里面烧炭的暖炉。

  这两种东西都不复杂,只需要有原材料,然后进行简单的机械加工即可,甚至于哪怕是手工制造也能把东西敲出来。

  所以在珀菲科特下令之后没过多久,经济实惠又简单好用的暖壶和暖炉就出现在了切诺伯格的市场上,并且一经上市就受到了热烈欢迎,销量更是火爆。

  甚至于被珀菲科特扶植的谢尔比家族都开始做起了往其他地方走私这种暖壶和暖炉的生意,由此可见这两款产品的火爆程度。

  事实上这也不算稀奇,毕竟这东西是真的有实际需要,而刚需往往是最赚钱的生意。

  通过暖壶和暖炉赚来的钱,珀菲科特并没有把它们投入自己的金库,而是拿来给切诺伯格的底层民众改善民生。

  比如她投资设立的居民医疗点,虽然只有一两个医学院刚毕业的医师学徒,但他们给这些底层民众治疗一下头疼脑热的小毛病还是没有问题的,而且花费也不大。

  至于说设立小学普及教育,那就更不用提了,都是应有的套路。

  要说珀菲科特有什么特别创新的地方,或许租衣局算是一个特色。

第412章 租衣局

  所谓租衣局,最初源自于珀菲科特看到安妮长公主衣柜里那堆积如山的一次都没穿过的“旧衣服”所产生的想法。

  只不过当时珀菲科特的想法是组织慈善义卖,将这些长公主不穿的“旧衣服”拿出去拍卖,换取慈善资金之后用于改善朗顿的贫民生活。

  这其实和原世界慈善基金的做法大同小异,都是拿点什么东西出来拍卖,然后用拍卖所得做慈善。

  只不过原世界这种所谓的慈善拍卖基本上和洗钱差不多,只能算是一种给富人脸上贴金的社交,而所谓的慈善基金也很大程度上就是用来避税的。

  至于说他们真的做了多少慈善?

  不好意思,动保救狗都已经形成专门的产业链,有人从其他地区收狗到专门的地方投放,然后慈善基金的人再来进行所谓的“救治”,从而向当地政府骗取补助。

  真正助人的慈善就可想而知了。

  珀菲科特记得在原世界曾经有人做过一个非常讽刺的视频,那就是慈善基金在非洲资助所谓的穷苦孩子去读书,结果那个孩子是当地的关系户,天天可乐喝着、空调吹着,有需要了就在镜头前面演一段,然后拿着高额的补助看着真正饿到皮包骨头的孩子连一口干净的水都喝不到。

  珀菲科特要做的当然不是这种慈善,她搞出来的租衣局是正儿八经要做实事的。

  其主要的运作模式确实和原世界的慈善机构确实没太大区别,但本质上却是一个直属于北境领主府的半官方性质的私人产业。

  因为所谓的租衣局,是完全归属于珀菲科特本人的产业,只不过因为珀菲科特本人的特殊身份,才具备了一定的官方性质。

  这个租衣局的主要运作模式虽然和原世界的慈善机构相类似,但珀菲科特在建立这個机构之初就明确它不接受任何捐款,所有的运作资金都由领主府拨付。

  这样做的目的当然是为了免去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同时也确保这个机构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来运转。

  至于说租衣局如何做慈善,这就属于珀菲科特的一点个人想法了。

  租衣局顾名思义,是租衣服的地方,而它主要所从事的慈善事业也正是这项听起来很奇怪、也和慈善没什么关系的业务。

  因为北境的特殊环境,底层民众虽然说也一样的穷,但基本上还是有稳定的工作,能够三餐糊口、混个温饱的。

  并没有朗顿那种完全挣扎在赤贫线上,连饭都吃不饱,长期处于饥饿状态的底层贫民。

  这也就导致了北境的慈善事业并不需要那种完全无偿的帮助,而是需要一些更实际的改善生活。

  毕竟大家都是有工作、能够自食其力养活全家的,只不过日子过的苦了一点,并不是穷的需要别人接济和帮助才能把日子过下去。

  这样的人大多都有着一定的自尊心,如果直接说资助或者无偿接济,对他们来说很大程度上会被视作一种羞辱。

  即便帮助者和被帮助者都没有这样的主观意愿,但对于这些有劳动能力、也能养活一家的人来说,无偿的接济确实会让他们觉得受到了羞辱。

  珀菲科特对此是有一些经验的,所以她对这些穷人开放的是廉价的租用衣物的服务,而非单纯的无偿帮助。

  她让工厂生产了一批用合成纤维制成的冬装,然后投放到了租衣局,以非常廉价的价格将其“出租”给有需要的底层民众。

  对于这些底层民众来说,他们只需要花费这件衣服十分之一的价格,便可以租用它一整个冬季。

  当然,这些都是需要登记和质押,甚至是担保的。

  珀菲科特虽然做慈善,但也不希望遇到一些贪小便宜的人。

  乍一听这似乎并不是一个很便宜的价格,用一件衣服十分之一的价格将其租下来,结果只穿一个冬天,这怎么看都是有些奢侈的行为。

  如果正常购买,虽然价格要贵十倍,但架不住这个时代的人一件衣服他能穿好几代人。

  就好比珀菲科特的衣柜里就有一些老管家从布兰德利斯庄园里刨出来的祖传服饰,有些裙子是珀菲科特的奶奶的奶奶穿过,而有些传统维克托亚男装则是她爷爷的爷爷的爷爷那一辈置办的。

  可想而知,就算工业化时代生产力提升,衣服确实多起来了,但爱惜衣服,一件衣服几代人穿依旧是一个传统。

  甚至于在原世界,珀菲科特也不是没经历过自己小时候穿自己老爹衣服的时代,主打就是一件衣服穿十几年都还保养的和新的一样。

  所以十分之一的价格只能租一个冬天,这是真的很不便宜。

  珀菲科特之所以要这么设置门槛,为的还是杜绝一些想要贪小便宜的人,以及帮助一些有需要、但又碍于自尊不愿意表现出自己需要帮助的人。

  因为珀菲科特除了规定了近似于高昂的租金之外,她还设计了一条补充规则,那就是一个冬天以后,租衣服的人可以用相当于衣服总价三分之一的价格买下这件衣服。

  也就是说,租衣服的人先用衣服价格十分之一的租金穿一个冬天,然后再花三分之一的价格把它买下来。

  这样一算就会发现这确实是慈善了,因为市价三分之一的价格买一件可以过冬的棉服,对于大部分家庭来说,都还是可以负担的,而且他们也不会有那种被羞辱的感觉。

  这样既照顾了他们的自尊,也让他们真的受到了帮助。

  也正因为如此,许多人愿意在租衣局花一点钱租几件过冬的衣服,好让自己的一家人能够过一个舒服一点的冬天。

  而这些租衣服的人,也都在心里默默的感激着珀菲科特,感谢她设立租衣局,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

  毕竟,对于这些人来说,他们真的没有太多的钱购置过冬的衣物,需要省着过日子的人实在是拿不出很多钱来买衣服。

  而现在,过去一件衣服的钱就能租来十件衣服,足够一家老小过冬了。

第413章 卡莲来访

  “卡夫卡,我还是觉得你这次跟我们一起来北境太冒险了!”一名衣衫有些单薄的工人打扮的中年人对着身边同样做工人打扮、但戴着一顶遮住大半脸庞的鸭舌帽的女子劝说着。

  女子正是卡莲,而她身边的中年人则是工人联合会的同伴,和他们一起的还有其他几名工人联合会的工人。

  他们此刻正在前往切诺伯格的火车上,而车上运载着的则是北境向匹格尼斯堡的工厂订购的暖壶。

  虽然北境自己的工厂也能做这个,但珀菲科特还是给了匹格尼斯堡一份订单,而卡莲和其他工人联合会的工人正是押送这批货物来北境进行交付的。

  交付一批货物当然不需要这么多人来,然而当卡莲表示自己要来一趟北境的时候,工人联合会的其他人反对不及,也就只能多派几个人来保护她了。

  现在的卡莲已经将工人YD发展的风生水起,不仅仅是匹格尼斯堡,就连周边的城市和工厂也都逐渐有了他们工人联合会的分支机构和身影,他们最远的影响范围甚至抵达了新夏克市。

  大量的工人、工程师和底层劳动者加入了他们的行列,成为了工人联合会的一员,让组织不断地发展壮大的同时,也让卡莲觉得自己是否应该给工人联合会改个名字。

  因为如今的工人联合会已经不仅仅只有工人群体了,卡莲觉得她需要一个更能代表所有人的名字。

  而同样,因为影响力的扩大,作为工人联合会领袖和精神导师的卡莲也越发的重要起来。

  目前整個工人联合会中只有这位看起来瘦小的女性才能够将各个城市、各个工厂的工人联合会分会团结在一起,让大家形成一个整体,而非是各自为政的一盘散沙。

  这无疑让卡莲在工人联合会中的地位越发的稳固和重要,但与此同时她也逐渐暴露在了新大陆殖民地当局的视线当中。

  现在的卡莲已经是一个通缉犯了,而且是新大陆殖民地的头号通缉犯之一,赏金高达五千金镑。

  在听到这个赏格的时候,卡莲甚至考虑过自己要不要主动让人把她绑了去换赏金,好为工人联合会筹集一点资金。

  虽说在上一次接受了珀菲科特的资助之后,卡莲也运用种种方式让工人联合会解决了资金问题,但如果能够多出一笔钱对于工人联合会来说也还是喜闻乐见的。

首节 上一节 159/32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