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大的拱形穹顶下,篮球撞击地板的砰砰声、球鞋摩擦胶地的吱吱声、训练师指挥口令的吆喝声,交织成一曲紧张的备战旋律。
分区冠军的旗帜短暂地挂了一下就被收起,训练场四周的墙上,贴着的是西部两位潜在对手的海报——蒂姆·邓肯石佛般面无表情的低位持球动作,以及另一边,科比·布莱恩特标志性的后仰跳投剪影,背景则是湖人金紫的荣耀色调和马刺黑白的低调铁幕。
空气中没有一丝“我们已经是冠军”的松懈气息,只有一种比季后赛首轮更甚的、如同绷紧的弓弦般的沉重张力。
场地两端,分组对抗进行得如火如荼。
陆远穿着简单的训练衫,像个沉默的坐标点矗立在球场中央,目光锐利如手术刀,扫过每一个战术轮转的细节。
弗兰克·沃格尔和汤姆·锡伯杜一左一右,像两条警醒的猎犬,随时拿着战术板或数据单对着场上吼叫。
一组半场攻防正在进行。
模拟组这边扮演的显然是邓肯的轴心角色:王治郅站在低位,努力模仿着邓肯那坚如磐石的卡位和稳健如山的出手动作。
和他对位的是基里连科。
陆远要求的是王治郅不求得分多少,但每一个策应、每一次掩护、每一次假动作都要力求达到邓肯那种“迫使防守做出变化”的效果。
大郅对这个活还算熟悉,当年在公牛的时候他就在训练中模拟过邓肯,只不过这么多年过去,两个人在风格上的差异愈发显著。
不过无所谓,陆远会出手的。
基里连科那双长臂如同巨型雷达天线,不断地干扰着王治郅的接球线路,在低位顶防中竭力用他的敏捷性和臂展压缩王治郅的操作空间。
“安德烈!再给压力!贴近!不让他舒服接球!”锡伯杜的声音在场边时刻响起。
王治郅努力运球背身强吃了一下,感受到俄罗斯人的缠绕强度,立刻做出邓肯式的高位策应动作,将球分了出去、
外线接球的是扮演吉诺比利的斯潘诺里斯,希腊后卫立刻像一道银色的闪电,沿着罚球线切入,而扮演帕克的是史蒂芬·杰克逊,他在弧顶一个迅速的掩护卷切挡住了追防斯潘诺里斯的球员。
防守方是主力组:李冉如影随形地锁着“吉诺比利”,纳什和加内特的换防默契十足,第一时间封堵住“帕克”的起步空间,韦德则如同猎豹,游弋在弱侧,准备随时切断任何向底角的传球线路!
斯潘诺里斯发现自己“蛇形突破”的路线被李冉精准切断,选择强行转向篮下试图强起,篮下的加内特已经如同巨大的阴影笼罩过来,一个干净利落的封盖!
“停!”陆远的哨音尖锐响起,打断了对抗。
场上动作瞬间凝固。
“模仿组,你们的进攻意图在哪里?”陆远的声音并不大,在场馆里却异常清晰。
他没有指责任何人动作不到位,而是直指决策内核:“打马刺,核心不是让他们陷入单打独斗!他们的球会在邓肯这一点至少停留三秒以上!大郅,你拿到球第一时间是找错位,但是你看强侧掩护后轮转暴露的弱侧是谁?李冉已经补到了你的突破路线上,那么你另一侧的队友呢?史蒂芬在四十五度等多久了?!为什么不分球?”他严厉的目光扫过扮演弱侧掩护后三分点的科沃尔,“凯尔!你的无球启动时机在哪里?站在原地等球,是在等别人包夹邓肯还是等你被放空?!”
一席话如同一盆冷水,浇在刚刚还在激烈对抗的火热场上。
模拟组几个队员都下意识地调整了一下站姿。
“马刺的进攻是环环相扣的链条,”陆远沉声道,“我们不需要模仿他们的得分方式,我们有更好的选择,我们要模仿的是他们的传球选择链条和攻击选择的逻辑陷阱,模仿组的任务就是把这套陷阱的逻辑清晰地展示出来,让主力组去踩、去拆!不是让你们去表演蛇形突破!”
他指着斯潘诺里斯:“瓦斯里斯!记住,你是吉诺比利的思路!不是吉诺比利的动作!你的目的是传球制造杀机,当主防人李冉像块膏药似的粘着你时,第一反应不该是硬解,是立刻找处于动态轮转弱侧的空档!”
他看向扮演鲍文的科沃尔:“凯尔!跑!动起来!底角到四十五度的兜圈,反跑!把你的移动价值打出来!不要做站桩火炮,要做移动炮台!”
短暂停顿,陆远示意继续。这次对抗节奏明显慢了下来,思考的浓度提升。
王治郅在低位遭遇夹击,强行转身后的第一眼不是找篮筐,而是敏锐找到弱侧底角落位刚刚跑动过来的科沃尔。
球分过去,科沃尔接球瞬间,韦德的补防脚步已经如飞而至。
但这正是模仿组的意图,科沃尔没有丝毫停顿的假动作,立刻将球甩到四十五度,那里,跑到防守人轮转失误出现的空档的史蒂夫·科尔稳稳接球!
“很好!”陆远的声音终于带了一丝认可,“这就是马刺的解法之一!内线轴心吸引注意力,强弱侧快速转移,惩罚轮转不到位!记住这个节奏!记住邓肯作为轴心存在的目的不仅仅是得分!是牵引!是切割防守!”
接下来扮演湖人组的训练同样扣人心弦。
李冉被赋予了扮演科比的重任,这让他额头上的汗珠都比平时更密集几分。
毕竟是从街球场出来的,身材也合适,李冉久违的出现在了球场远离篮筐的地方。
每一个动作都力求模仿科比那种带刺的、仿佛每个毛孔都写着“把球给我,我来终结”的气场。
科比的背身试探步、后仰前的假动作肩部晃动、突破中高强度的身体对抗后强行拉杆……李冉学得极为认真,甚至开始尝试模仿那凌厉的眼神。
场边专门的技术分析师拿着平板,屏幕上反复播放着科比巅峰时期标志性动作的慢镜头回放。
他对位的是基里连科和杰克逊。
基里连科主防,身高臂长,脚步移动快,覆盖面积大,如同俄罗斯冰原上最冷冽的寒风。
杰克逊则在一旁随时协防,像一块移动的、随时准备截断突破路线的岩石。
李冉每一次试图低位单吃基里连科,都会感受到那长臂带来的全方位压迫,如同蛛网缠身一般拿手。
当他后撤步试图后仰跳投,基里连科的指尖几乎每次都贴着他眼前的篮球。
而一旦他试图强行突破,“科比”式的硬解往往一头撞进尼克斯在罚球线肘区早已布下的由加内特和另一名防守队员组成的铁闸里。
偶尔打成的进球,也被陆远挥手打断,分析着传球选择或者进攻发起点存在的问题。
“李冉,扮演科比时别只想着学他的后仰跳投,他是吸引防守的磁石,学他无球时的空切要位,学他在强侧被压迫无法接球时,如何利用弱侧掩护兜出接球机会,学他在快攻中的冲击造杀伤。”沃格尔在旁边大声提醒,“模仿不是模仿动作像,是模仿他们的战术价值!”
纳什主控着主力组的攻防。
他指挥若定,当模仿组由“费舍尔”将球强行吊给低位要球的“科比”时,纳什总是要求强硬的夹击,而当“科比”被迫分球,模仿组外线球员(尤其是扮演费舍尔的科尔)接到球试图远射时,尼克斯的轮转补防如同精密的齿轮,总能在最危险的瞬间,看到韦德或杰克逊的身影飞到面前!
“看到了吗!”陆远在又一次成功的轮转阻击后大声点出要害,“湖人的外线火力点不稳定!尤其是费舍尔这类角色球员!他们的远射是惩罚你放空的工具!不是常规武器!对科比实施压迫性夹击!锁内线进攻空间!把他们赶到我们不那么惧怕的跳投终结区!就算让科比顶着防守投篮,也要让他远离篮筐,每一次出手都加倍消耗!”
模拟组的对抗压力巨大,扮演奥尼尔的球员在罚球线附近接球时,面对的是加内特强壮身体和长臂的顶防,还要时刻警惕从弱侧斜刺里杀出的基里连科进行闪电般的包夹抢断。
每一次对抗都像在钢铁丛林里穿梭,体能飞速流逝。
但每个球员都异常专注。
扮演费舍尔的史蒂夫·科尔早已汗流浃背,脚步也有些发飘,但他每一次接到扮演科比分出来的球,即使出手被严重干扰,他也坚持按战术要求尽量传给底角球员,力求模拟出湖人阵地战中最本质的“巨星吸引包夹-外线寻找机会”的进攻逻辑。
每一次成功的模拟推进,都能引来陆远一句简短的“对”或“不错”。
时间在训练馆里飞速流逝,高强度、高专注度的模拟战仿佛一场浓缩的时间加速器,汗水早已浸透每个人的训练衫。
陆远终于重重拍了拍手掌,清脆的掌声在球馆里回荡。场上所有人如同接到指令的机器瞬间停下所有动作,目光聚焦而来,粗重的喘息在寂静中格外清晰。
“今天就到这里。”陆远的声音里难掩一丝沙哑,眼神却依然像淬了火的刀锋,明亮而稳定地从每一个队员脸上扫过,“今晚回去,把脑子里的模拟场景再倒一遍。进攻端和防守端的要求,教练组下午会和数据分析师一起整理好发给你们。”
他顿了顿,目光变得更深邃:“无论是圣安东尼奥的冰山,还是洛杉矶闪耀的紫金漩涡,”他抬手指了指墙上的两张巨大海报,“它们都代表了这个联盟最硬的骨头。要啃这块骨头,靠运气不行,靠媒体吹嘘更不行。最终靠什么?”
他的目光扫过加内特、纳什、韦德,扫过基里连科、科沃尔、杰克逊,扫过每一个汗水淋漓的面庞。
“靠的是我们站在这里流下的每一滴汗,靠的是对抗中积累的每一次对抗经验,靠的是录像室里分析的每一个防守轮转细节,靠的是我们现在日复一日、每一秒的专注和投入。”他的声音不高,却字字锤入人心,“胜利的捷径,就是没有捷径。把‘大热必死’那套给我从脑子里彻底删掉。现在,我们脑子里只有一样东西——”
他竖起一根手指,指向场馆上空那片曾经悬挂着无数传奇故事的穹顶,指向那所有人目光深处最纯粹也最炽烈的渴望。
“下一个对手,下一座必须要翻过去的大山!解散!”
球员们没有欢呼,但眼神里的疲惫似乎被某种东西洗涤了,重新变得锐利。
他们沉默地收拾着散落在地上的篮球、毛巾、冰袋和水壶。
陆远最后看了一眼墙上的邓肯和科比。
西部的战火还没有熄灭,但东海岸的纽约已然铸好了指向终点的航船,冰冷的钢甲在训练馆的灯光下闪烁着不动声色的凛冽寒芒。
他转过身,脚步坚定地走向办公室。
那里,西决的实时录像带已然安静地躺在录像机里,等待着又一次的、抽丝剥茧的剖析。
推开办公室的门,墙上的倒计时电子挂钟跳动着鲜红的、不容置疑的数字。
它没有声音,却像巨大的心跳,震动着每一个经过这扇门的人。
陆远走到桌前,手指沉稳地按下了录像机的播放键。
荧幕亮起,属于西部战场的硝烟与嘶吼,瞬间挤满了整个空间。
西决最后的赢家,是马刺。
圣安东尼奥的汗水味还没散尽,AT&T中心更衣室里混合着廉价香槟的酸涩和胜利的燥热。
邓肯靠在冰冷的更衣柜上,大口灌着运动饮料,汗水顺着刚硬的鬓角往下淌,滴在光洁的地板上,晕开一小团深色。
没有夸张的嘶吼或狂喜,空气里只有一种劫后余生的沉重喘息。对面墙上悬挂的湖人F4海报,此刻显得刺眼又遥远。
六场绞杀,最后在斯台普斯那窒息的最后一分钟,靠着他一次近乎本能的翻身打板和一个被帕克从奥尼尔腋下刀下来、最终弹入篮筐的幸运球,才终于跨过了那支星光璀璨却如沙堡般摇摇欲坠的“银河战舰”。
“更成熟的GDP?”波波维奇的声音有些沙哑,像砂纸摩擦,他扫视着瘫在椅子上的弟子们——帕克揉着抽筋的小腿腹,吉诺比利头上冰袋渗出的水痕弄湿了毛巾,老霍里累得手指都在微微颤抖。
“狗屁的成熟!”波波猛地拍了下战术板,声响在安静下来的更衣室里格外突兀,“下一轮,对手的名字是纽约尼克斯!”他狠狠咬着音节,“教练席上坐着谁?陆远!那个当年在芝加哥碾压了我们的家伙!他们刚刚用五场就碾碎了底特律的铁桶!那支该死的纽约队正在曼哈顿摩拳擦掌等着我们呢!”他镜片后的目光锋利地钉在邓肯脸上,“蒂姆,别告诉我你已经满足了?”
邓肯抬起眼,眼神深得像圣安东尼奥河床底下的石头,缓慢而坚定地摇了摇头。
“没完,”他声音低沉,几乎不带起伏,“我还差一个冠军戒指。”
隔天一早的报纸舆论像滚油里滴了水。
纽约媒体自然是一片洋洋得意,《纽约邮报》的头版是加内特在奥本宫殿那次力劈华山的暴扣侧影,配着醒目的粗体标题:“东部新王登基?曼哈顿静待王冠!”
副刊专栏甚至已经开始讨论加内特在尼克斯的历史地位能否超越尤因。
而德州媒体则针锋相对,《圣安东尼奥快报》搬出了邓肯手中那枚1999年的冠军戒指照片,标题直指核心:“基石与全能兽?石佛的第二冠才是终极答案!”
ESPN、《体育画报》的重磅特稿则铺天盖地聚焦于那个无法回避的对位——二十一世纪初最强全能战士VS最强之盾:凯文·加内特 VS蒂姆·邓肯!
这不仅是总决赛的胜负之争,更是一场决定着“历史第一大大前锋”金杯归属的终极决战!
喧嚣的中心,TNT的演播室像是风暴眼。
烟雾缭绕——肯尼·史密斯象征性地开着抽风机,巴克利的雪茄依旧顽固地贡献着浑浊的空气。
硕大的屏幕上滚动着加内特本赛季逆天的数据和邓肯那令人发指的低位统治力集锦。
“伙计!”巴克利的大嗓门响彻演播室,他用力敲了一下桌子,震得马克杯里的咖啡都晃了出来,“看看!看看!这才是大前锋位置上上帝造物的标准答案!一个凯文·加内特!能扑出去防小个,能抢篮板快下暴扣,能拉到三分线外开火!另一个,蒂姆·邓肯!站在篮下那就是花岗岩!能擦板得分磨死你,能在脑袋后头长出眼睛传球!漂亮!太漂亮了!”
“但你们现在讨论的‘历史第一’?都他妈给我等等!”他突然站起身,挺着那个标志性的硕大腰围,右手拇指狠狠戳向自己的胸口,“当着我查尔斯爵士的面?!”
肯尼·史密斯推了下金丝眼镜,毫不留情地揭短:“查尔斯,我们都知道你有MVP,篮板王震古烁今。但那枚戒指呢?它去哪儿度假了?费城?菲尼克斯?还是休斯顿的沙滩上?”
巴克利脸上的横肉抖了一下,像是被戳中了麻筋,但那股子混不吝的劲头立刻顶了上来,声音反而更高亢了几分:“肯尼!荣誉柜里没戒指确实像他妈的缺了一颗牙!我认!但历史第一大前的评判标准光他妈靠戒指吗?那是团队荣誉!看个人!看统治力!看他们谁敢在低位跟我一对一硬刚?邓肯?加内特?在那个年代,他们都得叫我爷爷!”
他挥舞着拳头,唾沫星子几乎喷到旁边的厄尼·约翰逊脸上。只是那洪亮的宣言背后,透着一丝连他自己都没察觉到的、被时间淘洗过后的色厉内荏。
已经在迈阿密海滩的某位巨无霸中锋正搂着新女友看这场直播。
当巴克利嚷着“低位硬刚”时,大鲨鱼奥尼尔咧开大嘴,手机啪嗒一声掉在沙滩巾上。
“噢上帝!查尔斯!就你那个‘空中飞起屁股’的背打绝技吗?蒂姆会把你钉死在地板上!至于KG?那小子能把你溜得像个漏气的破风箱!”
麦迪逊花园训练馆的空气,比起外面的喧嚣截然不同。
它凝固得像块铁。
只有冰冷的汗味。
没有关于“历史第一”的讨论,战术板上密密麻麻的是马刺球员的跑位线路图——吉诺比利蛇形突破的切角、帕克挡拆后中距离的甜点区、邓肯左右腰位接球转身的习惯方向;
防守端,“区域轮转,锁死禁飞区”、“干扰帕克第一步”、“扑霍里的底角三分”、“夹击邓肯后弱侧补位”的字标被圈出来反复强调。
训练间隙的投篮练习。
刷!
刷!
刷!
加内特在底角连续命中中投,球入网的清脆声响在空旷的球馆里显得格外单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