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傅从来不会给他建议,很多时候师傅更像是一个倾听者。
当年他第一次和外村人争斗,打断了外村一位汉子的腿,那汉子的儿子当时仇恨的眼神,让他好几个夜晚做梦都梦到。
他心中恐惧,可他是赵家村第一高手,他不能表现的害怕,哪怕是在妻子面前也不能吐露心声,只能是到山上来,跟师傅讲这些。
到后来,他便是麻木了。
简扬说了一会话后离开了,蛟蛇出现在了年轻道长身前,恭声道:“前辈,要不要我去护着?”
在蛟蛇看来,前辈认可了简扬喊“师傅”,那就代表着认下了简扬这位弟子,虽然简扬到现在都不是修炼者,可到底是前辈的“徒弟”,万一进了城遇到事情。
“人各有缘,我们只管好这座山便是。”
年轻道长摇摇头,他不会插手山外之事,一切都是随缘而为。
三年后,一支送葬队伍回到了赵家村。
赵家村族长赵扬,被一位年轻人给砍死了。
简扬,早在当年成为赵家村族长的时候,便是改了姓,入了赵家的祠堂。
那年轻人是当初被赵扬给打的重伤的隔壁村男子的儿子,隔壁村早就已经并入了赵家村,但当年那男子的儿子却是离开了武夷山脚,为了给父亲报仇,去了外地拜师学艺。
赵扬没有被这年轻人打死,而是跟当初被他打的重伤的男子一样,剩下了最后一口气。
回到家里临断气前,赵扬吩咐儿女,将他给葬回武夷山,并且给他的牌匾上刻回“简”姓。
他不入赵家的祠堂墓地。
这是武夷山出现的第三座坟。
年轻的道长站在新立的简扬的坟墓前,脸上有着迷茫,他不知道他为何会出现在武夷山,不知道他待在武夷山的目的是什么。
但他知道,武夷山就是他,他就是武夷山。
无论是当初的叶言还是现在的简扬,他给予对方武道秘籍,只是随意之举。
也许,他只适合当一个旁观者。
今日之后,武夷山的道观便是消失了。
简扬死去,赵家村开始慢慢衰败,又分裂成了数个村子。
……
数年之后。
一位落魄的书生来到了武夷山脚。
书生山脚搭建了茅屋,开垦了两亩田地。
农闲时候教村子里的孩子们念书识字,孩子们调皮坐不住,书生也不会打骂,愿意听的就教,不愿意的就离去,也不收一分钱。
书生教书很无趣,之乎者也孩子们听不懂。
“忠君爱国”孩子们不理解。
村子里人听着孩子们回来讲述先生讲课的内容,也都笑着说这书生读书读傻了。
他们只想着一度三餐温饱,什么“忠君爱国”的离他们太遥远了。
对于村民的闲言碎语,书生从不放在心上,也不与人争辩,除了授课之时,都是笑脸迎人。
有小孩调皮,踩掉先生农田里的菜苗,书生也只是一笑而过,戏称:稚童踩嫩苗,苗奄稚童长。
书生很大度,村民们则是说这书生是个书呆子,要换做孩子敢踩农田嫩苗,腿都要给打断。
年冬。
大雪降临,家家户户烧柴取暖。
书生看着大雪,高兴吟道:“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可惜,书生家里没有酒。
无酒御寒虽寡况,有书供读且资身。
书生没酒,只有书。
可书不御寒,书生半夜冻的瑟瑟发抖。
书生怀抱书籍,以书取暖。
数日。
雪化。
书生将书籍晒于院墙,有稚童调皮,取书烧火取暖。
(本章完)
第60章 此去,愿天佑我楚国
大雪三天。
寒气侵袭,书生都未想过烧书取暖。
没曾想却被村里小孩拿去烧掉取暖。
书生回家,看着仅剩无几的两本书籍,嚎啕大哭。
读书人无书,还怎么算是读书人?
书生哭完,回到房间换上了儒衣,整理衣冠,而后走出了茅屋。
大雪化去,艳阳高照。
书生朝着山上走去。
回想这二十年,苦读圣贤之书,入朝为官,有忠君报国之心。
然奸臣当道,为官不过一年,便是被奸臣诬陷,被迫离开朝堂。
书生心灰意冷之下,来到这武夷山,本想当个山野村夫了此残生。
闲时读书,忙时种田。
书籍被烧,是压垮他心中读书人信念的最后一根稻草。
稚童无心,书生却再无活意。
“酸儒。”
武夷山上,年轻道长看着书生站在悬崖一侧,脸上有着轻蔑之色。
百无一用是书生。
若非他最后时候篡改了一下天时,这书生早就在大雪天中抱着他的书籍冻死了。
“前辈说的对。”
蛟蛇在一旁连忙附和,虽然他不懂酸儒这两字是什么意思,但只要前辈说的那肯定没有错。
这些年他也察觉出来了,这位前辈和当初似乎有些不一样,当初那位前辈行事风格很明确,而这位前辈似乎……似乎有点邪性。
他得小心翼翼伺候着。
“他要书,那我就给他书。”
年轻道长手一挥,一座书院就这么凭空出现。
“居士站此地为何?”
年轻道长的身影出现在了书生的身后。
书生回头看到年轻道长,愣了一下,这山中似乎没有道观,这道长从何而来?
“这位道长是?”
“我是山中道观道士,巧逢居士,不如到我那道观做客一叙。”
书生想了下,最后点了点头,他也很好奇这山中道观在哪。
穿过一片桃花林,书生看到了道观。
而更让书生震惊的是,在这道观之内竟然还有一座藏书阁,里面书籍有着上万本之多。
“我不好读书,这些书籍都是道观多年留存下来的,张居士若是喜欢,随意阅览。”
来的路上,书生自报姓名,姓张,字居闲。
张居闲很是激动,连忙起身朝着年轻道长作揖:“多谢道长。”
此后日子,张居闲农忙时候依然住在山下茅屋,农闲之时便是来道观藏书阁读书。
如此数年,张居闲已经将藏书阁里的藏书读的七七八八。
“道长,我是来向您告辞的。”
“哦?先生莫不是要出山了?”
学富五车,满腹经纶,当报效国家。
“我已无为官之心,想要在这山脚开一私塾,教书育人。”
张居闲摇头,他对官场已经失望了,当今官场奸臣当道,还不如在这乡野之地教书育人。
“先生自便。”
年轻道长没有阻拦,亲自将张居闲给送下山。
半年后。
张居闲在武夷山脚建造起来了一间私塾。
说是私塾,其实也就是数个茅屋搭建的,张居闲特意还找了年轻道长,让他给私塾提名。
若无道长赠书之恩,岂有这私塾之日。
年轻道长也没推迟,挥毫写下四字:三顾茅庐。
三顾茅庐第一年,来上学的孩子只有十二位,年纪最大者已经十岁,年纪最小者不过三岁。
然而张居闲丝毫不在意,认真教导,可即便如此,两年之后依然有三位学生离去,最终只剩下了九位。
道观的桃花开了又谢,谢了又开。
十年后,武夷渡所属的蓝田县百姓被一道消息震惊到了。
蓝田县本次县试,九位高中考生出自一个村子。
一时之间武夷山脚下的赵家村在整个蓝田县出名了,三顾茅庐也在蓝田县读书人心中成为了一处圣地。
许多达官贵人纷纷前来邀请张居闲教导他们孩子,但无论这些人开出多少束修都被张居闲拒绝了。
这些达官贵人退而求其次,便是将自己孩子送到三顾茅庐来入学。
偏僻的赵家村,也第一次迎来了马车络绎不绝的场景,三顾茅庐门外,每日都有马车来回接送小孩。
原来的三间茅屋也是扩建到了十间,张居闲的学生数量达到了五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