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在老爷重病的情况下,三房的一些争斗,已经逐渐摆在了明面上,而苏明主管一地药铺,向来受老爷信任,在这一刻地位自然就凸显了起来。
虽然对方一直与他们三房亲近,算是她娘家那边的人,但值此情况下,骤然听到对方收了徒弟,不管是为了利益还是于情于理,他都需要表示一二。
“本来我也没有注意到他。
不过,靠近的时候,我感觉到他身上有一丝阴气,本来还想提醒他,然后再一打眼,你猜我发现了什么?”
吕逸之笑着问道。
“发现了什么?”
柳青嫣配合的问道。
“他身上,有道行。
香火道行,至少一炷香层次。
他跟我一样,也是门道里的人。”
吕逸之脸上露出一丝感兴趣的神色,继续说道:“我记得你说过,这苏掌柜是个武功高手吧?”
“确实。
早年就闯出了很大的名气,不然我那二哥,也不会想着找他拜师。
我估计他如今,在内力一境上,也已经走的极深了,可能距离下一境都不远。
不过按你说,他这徒弟,竟然学的是门道里的东西,而且已经有了道行……这就没道理了。”
柳青嫣眉头不由皱起,忽然眼睛一亮,开口说道:“难道,他这个徒弟,其实是他的……”
“不管是不是,这人都值得注意。
这一次上山,想要找到向阳花,必然不会那么容易。
可能需要深入进去,在里面呆个两三天的时间。
一般的野兽甚至凶兽,倒是好对付,阿东他们实力都不弱,可到了夜间,出没的可就不止这些东西了。
我这手段,虽然能防一些鬼物干扰,可我们地师传承,毕竟不如走阴人专业,或许就有遗漏之处。
所以,我觉得,加上一人,也未尝不可。”
吕逸之很快开口说道。
“你的意思是,请他也一起上山?”
柳青嫣微微沉吟。
“没错。
而且我觉得,你与其直接拉拢苏掌柜,不如在他这徒弟上下功夫。
我看这苏掌柜,对他这个徒弟还是很看重的。”
吕逸之笑着说道。
“这倒也是。
苏叔虽然与我三房亲近,但向来不怎么参与我们三房的争斗。
若是能把他这徒弟给拉拢进来,那未尝不能将苏叔也一同拉进来。”
柳青嫣闻言眼睛一亮,然后连忙点头道:“这事,我回头就跟苏叔提一句。
若他不同意,那就罢了。”
……
“这有师傅指点和没师傅指点,差距当真太大了。
这才几天,我的十八连刀,就已经小成了。”
陈玉书一刀挥出,十八连刀,连绵不绝,随后最后一斩,恍惚间好似三刀合一,劲力汹涌,竟好似有一丝刀芒,从刀光之中冲出,踏出尖锐的破空之声。
三刀化作一刀,正是十八连刀小成的标志。
这段时间,苏明每天都会抽出一点时间,对他进行指点。
而每一次指点,都能够省去他至少四五次的练习时间,确实让他真切的感觉到了进步。
“反倒是我的八步赶蝉,师傅虽然偶有指点,但毕竟也没练过,效果并不大。
更多的,还是我自己练习,进度自然也就相对较慢。
如今,也才精通(145/200)的层次,不高,也不低。
距离小成,应该需要两天的练习才行。”
陈玉书默默想着,倒也并不失望。
这个速度,其实已经很快了,多少人三五个月,都还在入门阶段打转?
他才练了多久?
第87章 小红你是来找我玩的吗?
才练了没多久,陈玉书就听到了一声招呼,转头一看,竟是周管事。
“你父亲来了。”
周管事喊道。
“好的。”
陈玉书一怔,连忙点头应了一声,迅速跑下了楼。
然后一眼,就看到了站在药铺门口略有些踟蹰的父亲。
“玉书。”
看到陈玉书,陈百河眼睛一亮,上前拍拍他的肩膀,发现明显窜了个,不由道:“这长个了,也壮实了……听说,你现在成了你们掌柜的他徒弟?这是怎么回事?
上次你陈平叔还说,你成了什么煎药学徒来着。
对了,你托你陈平叔带过来的十两银子,我已经收到了。
这事我也还没问你呢,你哪里来的银子?”
“我是拜了我们掌柜为师,跟着他学武,这还是前几天发生的事,陈平叔也不知道。”
陈玉书连忙点头,并解释了一遍。
之前,村里的猎户陈平,确实来过一趟,帮着父亲寄来了一些入冬的衣物,也因此陈玉书才顺便拿了十两银子,给寄了过去。
之所以只寄出十两银子,是因为他当时身上就只有十两,多数银子,都放在了家中。
“那银子呢,是怎么回事?”
陈百河连问道。
这也是他最担心的地方。
陈家一直本分,可不想自己儿子出什么差错。
“上次,我运气好,抓到了一条宝鱼,找周管事换了点银子,这事你问他就知道了。
只是当时身上没带那么多,所以才只寄了十两。
我那,还有三四十两呢。”
陈玉书笑着解释道。
这也是他明面上的银子出处了,这么说也是为了让陈百河宽心。
“这……”
陈百河愕然,只得说道:“那就好,那就好。”
陈玉书见状,感觉一直站在门口也不好,忙邀请父亲上楼,陈百河摆摆手,道:“我站一会儿就走。
这次来,一是卖点山药,二呢也是来看看你。
现在见你过得不错,那我就放心了。”
陈百河摆摆手,然后想了想,说道,“对了,你母亲她,有了。”
“啊?”
陈玉书一愣。
……
父亲走之前,陈玉书又递出了十五两银子,倒不是不想多给,而是给多了,反而解释不清。
另外,他也提出,让父母也搬到江环镇内的建议。
只是陈百河一口就给否了,祖宗八辈都在北焦村,哪能说搬就搬?
他也没敢提祖宗堂内的祖宗都没了的事,也没提村中那只‘大鱼’,只是心中总有点担心。
特别是母亲如今又已经怀孕了……
但这事,他也毫无办法,只得一步一步来。
下午。
吃过午餐之后,陈玉书就直奔宁静书院而去。
文昌阁内。
陈玉书选了一堆书籍,就找了个熟悉的老位置,开始观看了起来。
此时他看的,乃是一位名为李文书的大儒所书写的文章,这是一本治理国家,改善民生的策论,也是一篇改革之法,其中竟提到广开学堂,学资全免,男女共读,审判乡绅恶霸,均分田产还耕于民的举措……
有些,确实令人耳目一新,其中论据论点,实行方案,都十分清晰,更首次提出,以一县之地,作为试验,试行……
可惜,最后有文字提到,这一策论还没递到皇上批阅奏折的案板上,就被打了下去。
且随后这李文书就被贬官还乡,仕途之路,随之断绝。
“这书,你看得懂?”
整本书看完,正当陈玉书打算换上一本之时,一道声音忽然响起。
陈玉书抬头看去,见是一个满头银发,且年过花甲,面上已有几个老人斑的老者,知道书院之中,能进入文昌阁的,要么是学生,要么就是教习老师。
他此时只是在这里借读,倒也不好太过骄横,于是回道:“只是略懂。”
“哦?
你是谁的学生,叫什么名字?”
老者又问道。
“我只是喜欢看书,这才在书院里借书读书,并不是谁的学生。”
陈玉书回道。
“那你说,这本策论,写的好,还是不好?”
那老者不由追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