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帝座下第一走狗 第135节

  身为三法司中,唯一有完整独立查案,抓捕,判案权限的衙门,大理寺坐落在京城西南方向。

  与刑部大牢距离不远。

  赵都安上次来这边,还是设套坑吕梁,顺便和裴四娘来了一出假的“夫目前犯”。

  当梨花堂一行人马,抵达大理寺衙门正门,天色已经暗了。

  衙门口,巍峨的镇衙石兽上头,牌匾高悬。

  大红灯笼高挂,气派十足。

  连台阶都比别的衙门高,凸显出一个律法无情。

  “梨花堂缉司赵都安前来拘捕嫌犯,叫夏江侯滚出来。”

  赵都安毫不客气,朝守门的小吏吩咐。

  小吏也是一惊,不明所以,扭头进门通传。

  俄顷,一道熟悉的,身披青袍,正义凛然的中年文官走出,身后跟着一群携枪带棒的小吏。

  大理寺丞,何正!

  恰是上午时,与沈倦对峙,后被赵都安及时赶到,当众打脸,灰溜溜跑路的那货。

  “呵呵,赵缉司,咱们又见面了。”

  何寺丞皮笑肉不笑,主打一个仇人见面,分外眼红。

  赵都安也笑了:

  “大理寺是没人了么,怎么走到哪,都能遇到你?”

  何寺丞冷着脸,懒得与他打嘴仗,道:

  “赵缉司这般来势汹汹,所为何事?莫不是要马踏我大理寺衙门?”

  也不是不可以……赵都安笑吟吟道:

  “我诏衙收到举报,夏江侯卷入一起触犯律法的大案,本官亲自来请他回去配合调查,却不想,得知他来了贵衙……

  呵,可别说他不在这里,那就没意思了,何寺丞行个方便?将他叫出来,本官今日不与你为难。”

  何寺丞淡淡道:

  “夏江侯确在此处,但可惜,你们来晚了一步。”

  

  “哦?”赵都安诧异。

  何寺丞平静说道:

  “我大理寺也在查一起关于红花会的案子,今日有了眉目,疑似与夏江侯有关,这才将其拘了回来。

  方才审问红花会帮派之人,更爆出一桩涉及那所谓‘蒙爷’私下绑了官宦家眷的要案……

  寺卿大人得知,已亲自过问,正在审理,赵缉司先回去吧,按照律法规程,等我们这边审理完,再把人送过去。”

  这番话一出,梨花堂众人都愣住了。

  大理寺先一步,把人拘捕了?

  也是涉及红花会的案子?

  甚至也牵扯出了冯莲莲的事?

  不过在何正的描述中,却将其定性为“蒙爷”的个人行为。

  赵都安心头骤然一沉。

  他的确没想到,夏江侯竟会玩了这一手。

  其并没有选择负隅顽抗,或以勋贵身份压人,否认罪责的路线。

  而竟是主动将自己,递到了大理寺手中。

  恰好提早一步被拘?扯淡!

  必是夏江侯与大理寺的人串通一气。

  如此一番操作,这起案子,就落在了大理寺的管辖范围内。

  至于案子最后审理结果,冯莲莲被绑的定性权,也会由大理寺主导,而非诏衙。

  “……不得不承认,我有点低估他了。”赵都安轻轻叹了口气。

  何正假装没听懂,神色倨傲,拂袖道:

  “诸位请回吧。”

  形势逆转。

  早上的时候,是大理寺来抢赵都安的人,被他以不符规程怼了回去。

  到了晚上,则是赵都安来抢大理寺的人,这次,轮到何正用“规程”的名义来怼他。

  赵都安没动,身后的梨花堂刺头们也没动。

  气氛发生了些微妙变化。

  何正眯起眼睛:

  “赵缉司何意?这次一切可都是按规矩来,你莫非还要在这打人么?”

  语气中带着哂笑。

  虽说武力值上,双方对比仍旧悬殊。

  但地盘换了。

  两个衙门的人,在一个逆党的私宅发生冲突,和在三法司衙门冲突,是迥然不同的两件事。

  何正并不相信,赵都安敢在这动手。

  倒不是他低估赵都安的胆量。

  而是在他看来,想抓人有更好的方法,比如去找女帝,或按官场的游戏规则运作。

  大打出手,从任何角度看,都是最糟糕的选择。

  姓赵的既是个聪明人,便该明白以退为进的道理。

  “你可能想错了一件事。”然而赵都安却轻轻摇了摇头。

  何正皱眉:“本官想错了什么?”

  赵都安忽然翻身下马,他身后的梨花堂众人,也都同时下马。

  整齐划一的动作中,透着某种威势。

  赵都安迈步,拾阶而上,身后的锦衣们亦跟上,好似潮水上涌,吞没礁石。

  何正眼皮狂跳,身体下意识惊惧,想要后退。

  但强忍住了,仍傲然伫立。

  好似一位面对恶势力,刚正不阿,寸步不退的英雄形象。

  赵都安停在了他的面前,二人相距不过寸许,他嘴角微微翘起:

  “这是通知,不是商量。”

  何正瞪大眼睛:“你要做……”

  “彭——”

  下一秒,赵都安的手掌已轻轻朝他按去,太祖亲传的星河倒挂以最平静的姿态重现人世。

  狂风大作。

  青袍文官犹如一片叶子,被风掀起,轻飘飘朝后飞去,径直栽倒于花坛中。

  而他身后那一群手持棍棒的,孔武有力的吏员,也都被吹倒一片,犹如飓风过境时,俯身拜倒的麦穗。

  惊呼声一片。

  不只是对方,哪怕梨花堂的官差们,也都被自家大人的果断惊到了。

  赵都安缓缓收回手掌,迈步越过大理寺的门槛,头顶的大红灯笼也缓缓垂下。

  “啧,都是成年人了,谁跟你讲规矩啊,幼稚。”

第119章 师兄,请登场

  幼稚——

  听到赵都安这轻飘飘的一句话,在场的锦衣们不约而同,向倒在花坛中的青袍文官投以“同情”的眼神。

  何正到头来也想不明白,赵都安为何放着更“聪明稳妥”的法子不走,却偏偏选择最简单粗暴的一个。

  就如同他口中强调“规矩”,但世间的胜负,从来只靠拳头。

  “走。既然他说大理寺卿在亲自‘审问’咱们的侯爷,那本官也只能当面去要人了。”

  赵都安负手前行。

  身后侯人猛与沈倦,二人各领一队左右开路,沿途胆敢阻挠者,悉数倒下。

  “不好了,姓赵的打进来了,快去通报……”

  一片混乱。

  ……

  ……

  大理寺后衙,房间内方甫掌灯。

  此刻,气宇轩扬,胡须精致的夏江侯微微躬身。

  亲自将沏好的茶壶捧起,浅绿泛黄的茶汤洒入方茶碗,激起漩涡:

  “大人且尝一尝,本侯这珍藏的‘春神茶’,为江南茶商编撰的《茶经》中,列为与皇家贡品同级的上上品。

  滋味却与贡茶不同,清冽可口尤甚,本侯也是侥幸才得了些许。”

  与他隔了一张桌案,端坐于方正红木大椅中的。

  乃是一名年近六旬,国字脸,头戴乌纱,眉头有深深川字纹的绯袍文官。

  正是此地最高长官,大理寺卿,正三品大员。

  虽相较李彦辅,袁立稍差一筹。

  但其在朝廷中的位置,比之已倒台的裴楷之,却毫不逊色,甚犹有过之。

  毕竟二人虽同为三品,但大理寺卿位列“九卿”之一。

  虽与通政使排在九卿末尾,但终归不同。

  历来每逢大案,由大理寺卿主审,刑部尚书都要靠后。

首节 上一节 135/98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