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帝座下第一走狗 第158节

  继而解释道:

  “当年薛琳入狱,朝中也有很多官员为其奔走。薛琳的独女,名叫薛暄,与当朝董太师的长孙定了娃娃亲,只是双方还年幼,尚未见面。

  薛琳入狱后,董太师居中斡旋,但终归未能救下其性命,两家的亲事自然也作罢,但却救下了薛暄,令其幸免于难。

  如今,十三年过去,那薛暄也早已成人。

  如今就在东城居住,开了一个小私塾,我们只要撬开她的嘴,或许就能知道案牍中空缺的那部分内容……”

  竟是这样……两个男人一阵尴尬,是他们心黑眼脏了。

  不过,既有了需要搞定的人,那就简单了。

  赵都安不懂破案,但搞人……他擅长啊。

  “那还等什么,择日不如撞日,随本官去会会那个薛家后人。”

  赵都安拍掉手上的瓜子壳,起身道。

  正有此意……两名同僚也起身,付账下楼。

  楼下。

  赵都安抬脚迈上马车,两名同僚则没乘车,只独自骑马。

  抓周丞把柄,不适宜大张旗鼓,所以都没带手下。

  “啧,咱俩骑马,他坐车,倒好像咱们真的成了他的下属护卫了。”

  英姿飒爽,大长腿,高马尾,容貌出众的海棠哼哼道。

  旁边,牵马的张晗默不作声,心说:

  督公将咱俩派过来,不就是给他当下属,做护卫,以免他再遭刺杀的么?

  “海棠姑娘,你若不喜骑马,便来我这边坐吧。”

  车厢内。

  赵都安听到她的嘀咕,哈哈一笑,抬手拍了拍车厢内,自己身旁的坐垫。

  浪荡子……海棠翻了个白眼,没搭理他,翻身上马,一鞭子下去:

  “驾!”

  ……

  ……

  另外一边,教坊司外。

  街道上,一辆马车缓缓停下。

  车夫低声说:

  “大人,根据汇报,赵都安那个狗腿子,唤作秦俅的,昨晚来的这里,便没出来,应是夜宿了。”

  隔着一道厚厚的帘子,车厢内。

  没有穿青色官袍,同样是便服打扮,眉目看似正义凛然,实则一肚子男盗女娼的何正从小憩中睁开眼睛。

  这位与赵都安两次结怨的大理寺丞抬手,抿了抿唇上胡须,隔着车窗望向街对面的教坊司。

  目光阴沉:“找到他。”

第135章 赵都安:我看你们是敬酒不吃,吃罚酒

  “是!”

  车夫应了声,将马鞭塞在腰间,又请示道:

  “找到人后,直接逮出来么?”

  何正大拇指剐蹭着八字胡,这是他思考的习惯动作,摇头道:

  “不必,只要确定他在,不必惊动。然后出来等即可,里头人多眼杂,等他出来,将人绑走再审。”

  他谨记周丞的叮嘱,尽量避免提前惊动赵都安。

  目送亲随朝教坊司走去,青袍官员轻敲膝盖,眼神飘远:

  经过了两日调查,他愣是没寻找赵都安背着女帝搞女人的线索。

  不过却得知,这个“秦俅”乃是赵贼的贴身跟班,若能撬开对方的嘴,或可有所突破。

  ……

  东城。

  赵都安一行离开茶楼后,径直朝目标所在地赶去。

  而随着他们越发靠近东侧,街道两旁的建筑,便肉眼可见地破败下来。

  不意外,若将京城按四方划分,大概可以简单粗暴概括为:

  北贵,西富,东穷,南热闹。

  东城本就是穷苦百姓最多的地方。

  是的,哪怕是天子脚下,首善之地,也不乏大量的贫民。

  “那个薛暄的私塾,就开在这边?”

  赵都安掀开车帘,好奇四下打量。

  海棠骑着马,在车厢一侧,与他并排而行,闻言淡淡道:

  “不然呢?董太师只是保下她一命,可一个犯官之女,在京城还能有什么出路?

  何况,女子教书,哪怕在当今,也少见。何况几年前?

  只有东城很多孩子送不起去好的学塾读书,才愿意接纳女先生,饶是如此,她教的也多是开蒙的学童罢了。”

  懂了,民办幼儿园……赵都安张望之际,看到前方有个大院子,里头似有不少孩童,好奇道:

  “那个也是学塾?”

  海棠撇嘴:

  “那是济孤院,善堂的一种,专门收养孤儿的。你不会连这都不知道吧。”

  赵都安好奇道:“哦,是官府拨款的么?”

  “是,但只靠衙门那点拨款可不够,”海棠冷笑一声:

  “拨给善堂的银子发下来,经那么多手,每人拿一点,剩下的也不多了。

  尤其东城最穷,前些年都有饿死人的情况。不过近些年好了些,我听说,是有位神官定期会私人来捐赠,养活了不少孤童。”

  还有这种大善人?

  赵都安有些惊讶,继而好奇道:

  “你好像对这些很熟悉嘛。”

  “比你这种养尊处优的公子哥强。”海棠翻了个白眼:

  “别废话,再往前就快到了。对了,等到了地方,伱别说话。我和张晗来问,省的吓到人家。”

  许是因当日诈内鬼,赵都安射了她一刀,海棠说话夹枪带棒的。

  我至于那么可怕吗……我怀疑你在内涵我。

  “呵呵,不说就不说。”

  赵大人心胸开阔,不与这小女子计较。

  主要他也知道,自己在民间恶名昭著,纯粹一个纨绔狠毒的大反派形象。

  海棠若能好言好语获得情报,他也懒得出手。

  ……

  ……

  东城,众坊街。

  这里的百姓都知道,街道一侧的花间胡同里,第三家,门口有一株大柳树的那户,住着一位女先生。

  女先生搬来十多年了,来的时候还是个稚嫩少女,身边只跟着一对老夫妻。

  据说,她是从北城搬来的官家的小姐。

  因遭了难,才流落到众坊街,身边的老夫妻是原本的家仆。

  大早上,附近的一些女人,便会陆续领着自家的稚童来这边,送到薛家娘子开的私塾里读书,下午再领回去。

  离得近的孩子,也有自己跑过来的。

  今日也不例外。

  太阳升起后,一个个孩童陆续跑来,进了院子,便会规规矩矩,鞠躬朝站在庭中的文雅女子行礼,唤一声:

  “先生。”

  叽叽喳喳,好不热闹。

  薛暄便会穿着一身女式的儒袍,微笑地挨个点头。

  她也才二十余岁,身材单薄柔弱,举手投足,却满是这片街区罕见的书卷气。

  许是天生面皮比较薄,哪怕是正常与人说话时,脸颊也泛着微微的红晕。

  “先生!这是我娘炸的春卷,要我专门给您带哒!”

  一名约莫五六岁,模样乖巧可爱,梳着羊角辫的女童抱着个小盒子,颠颠地从门外跑进来。

  进门时险些被绊倒,哎呀一声,吓得薛暄忙去扶。

  小女童却自己个站稳了,脸上还嘻嘻哈哈傻乎乎的笑,迫不及待地,献宝般将饭盒高高举起,喊道:

  “先生吃,先生吃!”

  因为个子矮小,那么一丁点大,举起盒子也够堪堪够到薛暄胸口。

  小女童努力踮脚,却怎么也够不到。

  薛暄脸上绽放温柔笑容,抬手揉了揉女童的头发,接过饭盒,轻声细语笑着问:

  “娘亲炸了几个啊,你吃了么?”

  这个女童有点笨,年纪也是一群孩子里偏小的,薛暄对她便格外照顾。

  女童掰着指头,认真数了数:

  “一、二、三……六,娘亲炸了六个,说是给先生的,不让囡囡吃。”

  有点失望的表情。

  薛暄莞尔,帮她整理了下羊角辫,将饭盒又塞给她:

  “先生等下要上课,囡囡先替先生存着,去学堂里背书,中午一起吃好不好?咱俩一人一半。”

首节 上一节 158/98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