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帝座下第一走狗 第194节

  董太师也深知这方法虽有效,但弊端也不少,干脆放任学士们议论,群策群力,共同商讨。

  时间在讨论中流逝的极快。

  董太师看了眼沙漏,惊觉已经快到中午,轻轻拍了拍桌案,众人也都朝他看去。

  (本章完)

第163章 赵都安的手稿

  “各位,”披红色大学袍的耄耋老者敲了敲桌案,吸引众人注意,说道:

  “陛下日理万机,已到午时,今日议政,便暂告一段落。

  待明日,便须在馆中处理政务,至于新政……不急于一时,且将自己今日提议,留在桌上,之后陛下与老夫会仔细察看。”

  话落,众年轻学士才惊觉,已经过了这么久,转眼已经正午。

  顿感口干舌燥,肚腹饥饿。

  虽说还有些意犹未尽,但董太师都发话了,自然纷纷起身相送:

  “恭送陛下。”

  同时,一个个的,将自己早已准备好的厚厚的奏疏,放在桌上。

  可见,虽今日出风头的主要是韩粥,但这帮读书人都有自己的想法。

  “无需多礼,今后,家国大事,还要你等劳心。”徐贞观起身,微微颔首。

  整个上午,她几乎就是个摆设,没有发表任何意见。

  因为身为帝王,任何的举动都会被无限放大。

  她今日到来,本就不是决断什么的,而是象征意义更大。

  “臣等必为陛下,为大虞肝脑涂地。”读书人们异口同声。

  角落里。

  正在沉思的赵都安被这伙人的喊声惊醒,这才回过神。

  惊讶发现,旁边的录事官,已经放下笔,正在揉搓发酸的手腕。

  散会了吗?

  是了,都中午了……赵都安肚子咕噜噜乱叫,成为高品后,他更容易饿了。

  低头,看了眼手中洋洋洒洒的,十几页纸,他思忖片刻,终究没有开口说什么。

  本来,他是打算人前显圣一波的,但方才仔细思索细节后,却发现没那么容易。

  一来,大虞朝的情况虽与万历有很多相似,但毕竟有差别,而涉及新政,任何一点差别,都不容小觑,要反复思量。

  二来,他虽记得“考成法”与“摊丁入亩”的关键点,但一国之策,绝非几百個字就能阐述明白。

  那是一整套成系统的策略,没看韩粥那帮人,每一个的奏疏都厚厚的一大摞?

  都是反复写了好几个月的,而赵都安却没那个时间,将整套东西梳理清楚。

  这时候若贸然开口,只怕是讲不清楚的。

  若给这帮文人逮住漏洞问住了,岂不是连自己,带老祖宗们的脸都给丢光了?

  尤其……他实在有点饿了……这种事,也不着急,时间还多。

  “还得再思量仔细些……”

  赵都安思忖着,决定稳一手,站起身,想了想,将手中的一叠纸也放在桌上。

  进门前,莫愁叮嘱他过,房间中的一切消息不能外泄,包括这里的任何带字的纸,未经查验,都不可带走。

  这是规矩。

  心中,倒是生出些许恶趣味,想试试董太师和女帝,能否看懂。

  至于被人剽窃,据为己有……他毫不担心。

  因为纸上只零零散散,写了几个词,几个互不连贯的句子。

  绝大部分细节,都只在他的脑子里。

  只凭借这么些残句,还有只有他懂的符号,绝无可能还原整体。

  “赵都安,你随朕一起走吧。”徐贞观这会看向他,说了句。

  霎时间,屋内的学士们,才第一次集体看向他,表情各异。

  倒是看不出敌意,但也没有热情就是了。

  仿佛只当是普通官吏看待。

  “是,陛下。”赵都安应了声,猛地想起什么,弯腰拎起一筐梨子,笑呵呵道:

  “诸位学士说了一上午的话,想必是渴了,诏衙自家产的梨子,都尝尝?”

  无人动弹。

  气氛略有些尴尬。

  莫愁摇了摇头,心想这群心高气傲的读书人,哪怕表面上,碍于陛下在场,不会表露出什么。

  但要他们主动与一个名声恶劣的酷吏交好,委实不切实际。

  这个赵都安也是,很聪明的一个人,难道还想着用一筐梨子与这群学士交好?

  然而,这时候,却见一袭白衣飘然走过。

  大虞女帝好似出门,却恰好走到他身旁,停下脚步。

  伸出玉手,捏起了一只,把玩了下,轻轻颔首:

  “有心了。”

  然后朝外走去。

  这……见状,一群学士们哪里还敢托大?

  当即纷纷上前,各自拿了一只梨子,口中道谢。

  陛下都拿了,他们岂敢不拿?

  赵都安笑眯眯的,也不在乎这帮读书人的感谢是否真诚,散了一圈梨子,然后才扭头出门,跟上女帝。

  ……

  等女帝和学士们陆续离开,修文馆房间内,一下冷冷清清,只剩下两人。

  负责记录“会议纪要”的录事官认真整理了手稿。

  走到桌案上首,正翻阅那些奏疏的董太师身前,低声道:

  “太师,午时了,先去用饭吧,这么些奏疏,一时半刻是看不完的。”

  说着,他将手中的会议纪要放下。

  这也是要给太师过目的,且不能离开这个屋子。

  须发皆白,已是高龄,却精神矍铄的文坛泰斗,翰林院大学士摇了摇头。

  肩负新政的制定,第一天却困难重重,董太师如何有胃口吃饭?

  闻言只挥了挥手,吩咐道:

  “将奏疏都拿来近前。”

  录事官无奈点头,沿着长桌走了一圈。

  将一份份奏疏都搬到老人面前,方便他翻看。

  “那边的是什么?”

  董太师眼尖,忽然注意到,角落一张桌上,还放着一摞纸,上头似乎有字。

  录事官望了眼,“哦”了声,说道:

  “是那位赵使君坐的位子,想来也是他写的,卑职与他挨着,但专注记录,也没看清他勾画些什么,想必也是记录?”

  说话间,迈步走了过去,拿了起来。

  董太师摇了摇头,对于陛下将赵都安带过来有些不满。

  一个武官,来修文馆凑什么热闹?

  难道说,他还能听懂?大抵是知晓修文馆的重要,才凑过来……

  罢了,且由他吧,想必经过今日,那赵都安也该明白,术业有专攻,回去踏实办案,才是正道。

  “……太师?要不,您看看这个……”

  然而,录事官这时候,却忽然语气奇怪地开口。

  他捧着赵都安留下的手稿,似乎已简单翻了几页,神色很是古怪,有些迟疑,有些……

  不确定?

  更多的,还是迷惑。

  看不懂,但身为书吏的本能,告诉他这纸上的文字很重要。

  不明觉厉。

  “看什么?”董太师疑惑,但见对方神色,也生出几分好奇,略作犹豫,抬手接了过来。

  心下想着,倒要看那赵都安写了些什么。

  低垂看去,映入眼帘的,是三个字:

  考成法

  董太师颦眉,不记得有人提到过这个词。

  视线下移,略过两行口水文字,再次停顿。

  “立限考事。”

  “以事责人。”

  嘶……这……董太师眉头缓缓拧紧,继续往下看去。

  一页,又一页……

  旁边,录事官诧异望见,董太师竟看的越来越慢,越来越认真,越来越……

  庄重。

  分明只是破碎零散,好似记录思路随笔的潦草手稿。

  董太师却看的,好似比韩半山的“十策”都更专注。

  那赵都安,到底写了什么?

  ……

首节 上一节 194/31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