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帝座下第一走狗 第959节

  一旁,世子徐景隆殷勤道:

  “父王不必自责,彼时伪帝在逃,您将高手悉数派去追杀她还嫌不够,无暇去搭理这群杂鱼,亦是明智之举。些许阻碍,相较于大业,不值一提。”

  靖王神色稍缓,唇角上扬:

  “如今五路反王奔京师,都以为,先攻入京城者可占据先机,实则不然。京城有薛神策坐镇,统辖京营大军,任谁前往,若强攻,都难以拿下,唯有里应外合,方可破城。”

  顿了顿,他道:“这时候,李家人应已进京了吧。”

  徐景隆笑道:“算着该是这几日。”

  靖王微微颔首:

  “只要功成,京城便不会落于旁人之手,我等只要稳扎稳打,自可问鼎。”

  徐景隆道:“只可惜,云浮慕王使手段制衡,拖慢了咱们的行军速度,此番走陆路,要更缓慢艰难许多。”

  慕王……徐闻冷哼一声,诸王中,淮安王、岭南王不足为虑,陈王胸无大志,青州恒王空有野心,实为草包,燕山、河间二王皆被边军制衡。

  唯有云浮慕王对他存在威胁,除此之外,就只能下落不明的女帝仍为心腹大患。

  “如今联手起兵,朝廷未陷落前,慕王仍为同盟。当下要紧的,还是女皇帝。”徐闻说道。

  话音方落。

  码头外,密集的军士后头,传来号角声,以及急促的马蹄声。

  那是军中十万火急情报的号角。

  靖王父子精神一震,扭头回望,只见黑压压的军士扛着建成军旗分开一条小路,如墨色海水,左右劈开。

  一骑策马扬鞭,翻身下马,奔至近前,骑兵单膝跪地,双手将一封军情急报举过头顶:“禀王爷,密谍急报!”

  莫非……是围猎女帝的行动有结果了?

  靖王眸子一亮,大手抓过信封,急促撕开,一封密密麻麻,写满字迹的急报映入眼帘。

  徐景隆好奇观察,心中咯噔一下。

  只见靖王的脸色,骤然苍白,继而转为阴沉,高大的身躯竟微微踉跄了下,如被一记雷霆命中。

  “父王!”

  “王爷!”

  周围一群叛军亲信大惊,纷纷上前搀扶。

  靖王死死咬着嘴唇,竟是深吸口气,神态恢复如常,好似只是没站稳般,冷眼环视众人。

  确认自己的失态,并未引起附近更多军士的关注后,才从牙缝里挤出一句:

  “随我回营!”

  身为主帅,绝不能公开失态,动摇军心。

  ……

  一行人折返回到附近扎下的一座大营,徐闻踏入营帐瞬间,突然一个踉跄,手捂胸口,“噗”地喷出一口鲜血来!

  “父王!”徐景隆懵了,其余靖王府核心官员也都心头一颤。

  什么消息,能令胜券在握的王爷气的生生吐血?!

  “莫要声张,本王无事。”

  徐闻吐出一口淤血,反而心头松快许多,在世子搀扶下端坐营中,将手中的军情密报递了出去,供众人传阅。

  很快的,营内建成道官员、将领悉数面色大变!

  前方急报:

  

  围猎女帝的三方人马悉数惨死,无一生还,女帝疑似跨入天人之境。

  天人!

  “怎么可能?!”

  “必是有误,伪帝封禅落败,重伤在身,这情报必有蹊跷!”

  “此等大事,密谍岂会无的放矢?”

  一片喧哗。

  “肃静!”靖王猛地拍案,压下躁动,他脸色异常平静道:

  “传令,第一,速派人联络法神派核查真伪。若为真,便说本王要见‘法神’。”

  “第二,将这份情报抄送慕王,以及其他诸王,若真有此事,邀慕王在淮水会面。”

  “第三,封锁消息,严禁泄露,凡军中有流传,立即扼杀。”

  “第四……”

  随着一条条命令颁布,营帐内官员将领心神镇定下来,纷纷应声去办,脚步匆匆。

  不多时,帐内只余徐景隆一人,他声音颤抖,面色再无得意:“父王,她真入天人了?那我们岂不是……”

  “废物!纵为天人,亦有何惧?”靖王眼神凶狠如猛虎,如每逢绝境反生孤勇的枭雄,露出森白牙齿:

  “若为天人,便可定鼎天下,王朝帝位,岂非早不在我徐氏?徐贞观……好,很好,这局棋,叔叔们大可陪你继续下,谁人胜负,犹未可知!”

  他脸上浮现些许癫狂,望向京城方向:

  “你最好回京速度够快,否则,呵呵……”

  大帐外,王妃陆燕儿从隔壁帐篷走出,望向脚步匆匆,如丧考妣的大群建成道官员奔出营帐,若有所思。

  ……

  ……

  京城。

  又是一个阴天,京城最近持续天色阴沉,城中百姓的心情也如头顶云层一般,沉甸甸的,似酝酿着狂风暴雨。

  近日来,关于女帝失踪,各地藩王起兵进京的消息,在城中疯传,起初朝廷还竭力压制。

  但伴随越来越多的消息,在有心人的推波助澜下,近乎无孔不入地侵入京中上层圈子,相关流言终归不可遏制地,自上而下,传入街头巷尾。

  清晨,太师府内。

  董大一身素雅青衫,恭敬地站在祖父后宅垂花门外等待。

  等看到身穿大学士官袍,已是耄耋年纪的董玄走出,忙道:

  “祖父,车已备好,孙儿送您进宫。”

  董太师外表依旧如往昔,威严肃穆,极具帝师风范。

  然而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位老人眼珠爬满血丝,面上虽涂抹粉饰,却依旧难掩疲惫。

  董太师这些日子的身体有些不好,故而董大这个长房孙儿才肩负照顾祖父出行的职责。

  “恩,走吧。”

  董太师轻轻颔首,在董大公子搀扶下,走出太师府,乘上规格不俗的马车。

  朝皇宫赶去。

  女帝不在的这段日子,朝堂要务,由以董玄为首的修文馆主持,而今日,宫中则将召开一场皇帝缺席的“朝会”。

  类似的朝会,这些天几乎每日至少一场,不过大多时,皆为皇党内部小朝会。

  今日,规模却大了些。

  马车辘辘,行驶在京城的街道上,董太师用满是皱纹的手,掀开抖动的车帘,望向外头。

  清晨时分,街上却远不如以往繁华热闹,滋生着不安。

  路上行人皆脚步匆匆,似有心事,酒楼戏院,门庭冷落,米粮铺子外,则大排长龙。

  “城内的粮价还在涨么?”董太师皱起眉头问。

  同乘一车的董大公子恭敬回禀:

  “这几日,近乎一日一个价,不只米粮,其余紧俏之物,皆在飞涨。”

  容貌平庸的董大公子能力并不差,对于这些问题,对答如流。

  “官府不是出面,平抑粮价,并严查囤积居奇?”太师继续问。

  “……回禀祖父,若非官府有动作,眼下的物价只怕还不只涨这些。”董大沉默了下,说道。

  董太师轻轻叹息,闭上了眼睛。

  城中百姓已嗅到了战争的血腥气,而抢先一步有动作的,则为京中消息更为灵通的权贵。

  他相信,眼下只是一个开始,若局势持续不被遏制,恐慌酝酿,最先瘫痪的,便将是民间的经济。

  “那些人在做什么?”马车拐过弯。

  董太师注意到,茶楼中传出嘈杂争论声,只是楼舍关窗闭门,听不大清,附近还有读书人身影进出。

  董大迟疑了下,道:“应是读书人探讨局势。孙儿在国子监中,这些日子,几乎人人谈论。”

  “胡闹!”

  董太师恼火,神色蕴怒:

  “书生聚集茶楼大肆议论朝局,岂非酿造恐慌?官府呢?为何没有官差阻拦?”

  董大苦涩道:

  “祖父,且不说这里头许多读书人,皆是家中有背景的公子,底下胥吏不敢招惹,便是敢,眼下也人手不足。

  这些天,城内以红花会为首的帮派作乱,衙门案件激增,捕快衙役处置这些都嫌不够,实在分不出人管这种事。”

  董太师语塞,闷哼一声,也没有去下车阻挠,低声说:

  “这该也由诏衙负责。”

  董大公子不语。

  马车一路行驶,终于抵达皇宫。

  并在午门外停下。

  当董太师迈步,推开朱红大门,踏入今日用来开朝会的偏殿内时,就听大殿内,朝堂官员们议论纷纷,每个人脸上都写满不安。

  “哼!”

  董太师重重咳嗽了一声,吸引所有人看过来,嘈杂声浪也停歇下来。

  殿内。

  袁立、李彦辅、马阎……各部尚书等重臣,悉数在场,侧目望来。

  以韩粥为首的修文馆学士们,也站在殿中。

  “太师来了!”

  “见过太师!”

首节 上一节 959/98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