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荒乱不乱,我巫族说了算 第142节

  所以,自然而然地,李靖也随之改变了阵营,成为了佛教之人。

  那么,李靖此人究竟该如何评价呢?

  说实话,着实难以给出一个准确无误、毫无争议的定论。

  你要说他心怀叵测、作恶多端,那可真是冤枉他了。

  他一直以来都是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恪尽职守、本本分分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

  你可以指责他愚忠盲从,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可以嘲笑他蠢笨木讷,不知变通。

  但你真的无法说他道德败坏,品行恶劣,他还真算不上是个穷凶极恶的坏人,大致的情况便是如此。

  李靖作为陈塘关的总兵,始终坚守在陈塘关这一方土地上。

  讲道理,李靖还真没干出什么惊天动地、震撼人心的大事。

  反倒是他的小儿子哪吒,一直以来都是个调皮捣蛋、惹是生非的主儿。

  之前干掉了石矶的两个童子,这件事暂且按下不表,石矶最终也因哪吒的缘故而丢了性命。

  虽说石矶之死与哪吒的直接关联不算太大,但说一句被哪吒坑死了也并无任何不妥之处。

  本来哪吒就天性顽劣、桀骜不驯,不服任何人的管教。

  李靖的师父,也就是燃灯,专门赐予了李靖一件威力强大的法宝——玲珑宝塔。

  目的便是用于管教哪吒。

  但李靖也很少动用这件法宝,结果哪吒就闯出了惊天动地的大祸。

  竟然生生弄死了东海龙王三太子敖丙和巡海夜叉,这可真是捅破了天的大篓子,令人瞠目结舌。

  当然,东海龙王的三太子也绝非什么良善之辈。

  平日里肆意残害凡间百姓,哪吒出手收拾他从本质上来说算是替天行道,为民除害,哪吒也算得上是当之无愧的小英雄。

  然而,不管是在哪个时代,当英雄往往都没什么太好的下场。

  出来闯荡江湖,讲究的永远是势力和背景。

  东海龙王三太子,那可是正儿八经的东海龙王之子。

  虽说东海龙王在众多强大的势力面前不算什么特别了不起的角色。

  但架不住人家背后有神秘古老的上古真龙一族作为坚实的后盾。

  你算什么身份,什么档次,竟敢如此肆意妄为?

  如今哪吒转世而来,不再是灵珠子,而是哪吒,其师父是太乙真人。

  和底蕴深厚的上古真龙一族相比,哪吒的背景还真的不值一提。

  不过这倒也并非是问题的关键核心所在。

  重要的是,你如今杀了人家的儿子,人家东海龙王又怎么可能善罢甘休,自然是要气势汹汹地找上门来报仇雪恨的。

  李靖脸色阴沉得如同锅底一般正是因为这个缘故。

  李靖的愤怒更多的是源自于东海龙王那咄咄逼人的态势。

  但他也是无可奈何,毫无办法,作为陈塘关总兵,李靖所要考虑和顾及的可不仅仅只有自己的小儿子哪吒一人。

  他还要忧心忡忡地牵挂着陈塘关所有的百姓。这才是李靖内心愤怒的根源所在。

  如果不交出哪吒,那陈塘关就会被东海龙王无情地水淹。

  届时无数的百姓将流离失所,无家可归,那他这个陈塘关总兵又如何有颜面向天下人交代?

  站在总兵的角度而言,李靖交出哪吒并无太大问题,牺牲哪吒一人,以换取陈塘关所有百姓的平安顺遂,这是权衡利弊之后的明智抉择,是值得的。

  但站在父亲的角度来看,李靖无疑是不合格的,这也为日后李靖和哪吒之间的激烈矛盾埋下了深深的祸根。

  两人之间的不和也是从这个时候才算是真正拉开了帷幕,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在东海龙王水淹陈塘关这件事情上,你要说哪吒有错,哪吒其实也没有什么不可饶恕的过错,毕竟哪吒打死三太子敖丙乃是为民除害,这件事哪吒并没有做错。

  但你要说李靖有错?

  那李靖又错在哪里了?

  哪吒是人,陈塘关千千万万的百姓就不是人吗?

  水淹陈塘关,可不是一家一户鸡毛蒜皮的小事,而是关乎到陈塘关这边千千万万百姓生死存亡的惊天大事。

  正因如此,李靖陷入了进退维谷、左右为难的困境。

  一方面是自己的亲生骨肉,血浓于水,难以割舍;另一方面则是陈塘关千千万万无辜的百姓,责任重大,无法辜负。

  相较而言,李靖最终还是选择了两害相权取其轻。

  这件事情因哪吒而起,也因哪吒而结束,这或许才是权衡之下最好的结局。

  不要觉得哪吒可怜,哪吒的确令人同情,但陈塘关的百姓难道就不值得怜悯了吗?

  说到底,出来闯荡江湖还是得讲究势力,讲究背景。

  如果哪吒拥有强大无比的实力和深不可测的背景,那么也不至于落得如此凄惨悲凉的下场。

  当然,这也和太乙真人那高深莫测的谋划脱不了干系,太乙真人是完全有能力护住哪吒的,但是说到底太乙真人并未这么做,甚至在这件事情中他都未曾露面。

  这其中所蕴含的意味,就颇值得人们细细品味和深思了。

  最终的结果便是哪吒,用莲藕铸就了全新的身躯。

  算是真正地获得了浴火重生的机会。

  这也为哪吒日后前往西岐,投身于那波澜壮阔的历史洪流之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咳咳~话有点多了!

  说回正题!

  朝歌这边……

  ……

第173章 那你请的是何罪?

  朝歌这边。

  申公豹在接到帝辛的命令之后,便如同上紧了发条一般,忙不迭地开始调兵遣将,热火朝天地筹备着征讨西岐的诸般事宜。

  只见他神色匆匆,步履如风,那紧张忙碌的模样,仿佛恨不得立刻就将大军集结完毕,挥师西岐。

  然而西岐这边,姬昌却是双眉紧蹙,满面愁容,一颗心如同被千斤巨石压着,焦虑万分。

  如今大商那兵临城下的威胁犹如一把高悬在头顶的利剑,以西岐当下的薄弱实力,是断然难以抵御这汹涌而来的兵锋的。

  而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西岐现如今就宛如一棵尚在萌芽阶段的幼苗,与强大巍峨的大商相比,简直是云泥之别。

  西岐迫切地急需时间来发展壮大,一点一滴地积蓄自身的力量。

  姬昌绞尽脑汁,苦思冥想地思索着如何能拖延时间。

  于是心急如焚地将自己的儿子们纷纷召集而来。

  那急切的目光中满是期待,期望着能众人拾柴火焰高,共同想出应对这艰难困境的良策。

  “汝等有何良策?”

  姬昌那急切的目光如炬般看向自己的儿子们,声音中带着深深的焦虑问道。

  现如今西岐最匮乏、最急需的便是那宝贵的时间。

  只要时间足够充裕,足够西岐休养生息,发展壮大,那么西岐就有了绝地反击、反攻大商的能力。

  然而大商用兵已是迫在眉睫,如同一头即将扑来的凶猛恶兽,时间紧迫得根本不容有丝毫的等待啊。

  “父亲,不若吾前往朝歌请罪,以拖延时间。”

  伯邑考作为姬昌的大儿子,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声音沉稳而坚定地说道。

  如今西岐的局势可谓是危如累卵,千钧一发,伯邑考深知自己责无旁贷,必须挺身而出,为西岐争取那一线生机,争取到足够的喘息时间。

  前往朝歌,说白了就是去充当人质,以此来让帝辛消除疑虑,放下戒心,达到让帝辛放心的目的。

  这人选的分量太轻不行,难以让帝辛重视;太重也不行,会让西岐损失惨重。

  在这左右为难之间,没有人比伯邑考更适合了。

  作为姬昌的大儿子,伯邑考前往朝歌无疑是最为恰当、最为合适的人选。

  伯邑考这番铿锵有力的话一出,大殿里面瞬间陷入了死一般的沉寂,那寂静仿佛能将人的呼吸都压抑住。

  伯邑考这一去,几乎可以肯定是踏上了一条有去无回的不归路,极有可能就命丧朝歌了,那里可不是什么慈善祥和之地啊。

  姬昌满含痛惜与无奈地凝视着自己的大儿子伯邑考,嘴唇微微颤抖,刚欲开口说些什么。

  下一刻伯邑考就毫不犹豫,斩钉截铁地直接说道:“父亲,如今大商即将用兵,我们根本没有时间了,如果孩儿不去的话,可能西岐就再也没有翻身的机会了,为了西岐的千秋大业,为了西岐的未来,孩儿甘愿前往朝歌。”

  那坚定的话语如同誓言一般,掷地有声。

  听到伯邑考那坚定不移,视死如归的话语,姬昌痛苦地闭上了眼睛,眼角隐隐有泪光闪烁。

  伯邑考这一去,几乎可以说是必定回不来了。

  不,是绝对回不来了,就算侥幸不死,也会一辈子被囚禁在朝歌那暗无天日的地方,这还是最好的结局。

  一旦西岐有任何细微的风吹草动,那么第一个被拉出来开刀祭天的肯定就是伯邑考。

  但是此刻除了伯邑考,确实没有其他更合适、更恰当的人选了。

  作为姬昌的嫡长子,除了伯邑考其他人都难以担此重任。

  所以伯邑考也是西岐之中最合适前往朝歌拖延时间的人,其他的人都无法与之相媲美,无法替代他的位置。

  “如此,那便可怜吾儿了。”

  姬昌带着无尽的痛苦与无奈说道,那声音仿佛是从灵魂深处挤出来的,饱含着对儿子的不舍与愧疚。

  伯邑考深吸了一口气,努力平复着自己激荡的心情,他心里十分清楚,这一趟行程无疑是九死一生,充满了无尽的危险与未知。

  不去的话西岐毫无半点机会,如同待宰的羔羊;去了至少西岐还有那么一丝东山再起的微弱希望。

  第二天。

  伯邑考便带着西岐的数十名如花似玉的美人还有众多价值连城、稀世罕见的宝物,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前往朝歌请罪的艰难路途。

  那坚定的步伐,仿佛每一步都承载着西岐的未来与希望。

  伯邑考此举,包含着两层深远的意义。

  第一个是代表着西岐依旧对大商忠心耿耿,臣服于大商,西岐还是死心塌地地紧跟在大商的身后。

  第二个则是清晰地表明西岐绝对没有反叛大商的心思,也是为了让天下人都知晓,从而形成对西岐有利的舆论效果。

  最起码在西岐真正露出反叛的马脚之前,伯邑考的人身安全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保障的。

  毕竟西岐都表现出了如此大的诚意,大商也不好立刻就对西岐痛下杀手,不是吗?

  洪荒不记年,十天的时间匆匆而过。

首节 上一节 142/23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