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过客4251 第127节

有想尽快脱离原环境的,自然也有想努力改变旧世界的,无论在哪个时代,这样的年轻人都不会少,但只要他们渴望进步,必然会发现,最好的办法就是努力学习,不断为社会主义添砖加瓦。

另外,考虑现在的情况,军事优先的格局肯定不会改变,所以无论是在地方上,还是在这片基地里,对于军人的优待与偏爱总是必然的趋势,所以也跟着改变了一些年轻人的想法。

“诶?你们说我们这些学员,以后能去参加红军吗?就像教官那样,还有,你们记得今天看到的那些队列吗,真神气!”

“去红军是要打仗的吧?要是死人了怎么办……”在红军到来之前,群众对当兵的观感可好不到哪里去,所以还持有旧观念的人也不在少数。

“怕个鸟,我们今天这样的好日子,不都是红军战士在保卫吗?要是让敌人打过来了,那就什么都没了。而且我哥就参加了红军,打了好几次大胜仗,可威风了。”

而随着红军的不断胜利,以及坚持不懈的内部宣传,越来越多的人民开始尝试接纳这支站在工农一方的军队,连带着报名参军的人数也是与日俱增。

当然,这些剧增的兵力背后,也脱离不了地方政权的努力,各地在军属优待上的投入同样不小,所以先前那个工人出身的男生好奇地问道:

“真的吗?那可太厉害了,诶,听说参军的福利也不错,家里能免费读书,秋收的时候还战士过来帮忙,是不是啊?”

“对,确实是这样,我们那参军的人可多了,几乎每家每户都有呢。而且参军的好处还不止这些,要没有我哥,我怕是也到不了这里。

话说,你们家里都有人参加红军吗?”最开始说起自己哥哥当兵的那个男生,突发奇想,便问了这么一句。

“我!我爸和我哥都是红军。”“我叔去年年初就加入了赤卫队,后来也是红军啦。”“我爸也是。”……

“吵什么吵,还睡不睡觉了,明天还要早起,抓紧时间!”正当大家聊得兴起的时候,巡夜的教官发现了屋内的异样,一声批评之下,这里又很快陷入了一片寂静之中。

只不过和刚才不一样,似乎是说出了心事轻松了不少,又或者知道原来身边的同学也和自己差不多,总之大家的不再像最开始那样紧张,逐渐地睡意上来了,所有人都进入了美好的梦乡。

沉浸在美梦中的少年们不会知道,在最后的这一番统计中,他们十个人里面,就有七人是军属,剩下三人则是工人子弟,这正好与全体新生的实际比例巧合地一致,可以说,现在集中力量培养的这批骨干,大部分都来自于“体制内”家庭。

这个时代选择加入“体制”,可不是后世的端上铁饭碗,从某种程度上说,相当于把脑袋别在了裤腰上,整个根据地几百万人口,真正主动投身革命的,实际不过几万数。

那些过去日子还算不错的地主富农以及小资产阶级就不用说了,这批人除去早早逃离的,剩下的要么被直接批斗(针对地主),要么只想着安生过自己的小日子(富农、小资产),很少会主动干这种“造反”的买卖,当然他们即便要参与,也需要经过更加严格的审核。

而那些旧社会的中下层人民,也并不代表就一定热心革命事业,甚至可以说大部分在分到田地后,目光还只是局限于眼前的这片土地,想着要如何多挣点粮食,多生几个娃。

这样的局面如果不加以干预的话,很可能又会逐渐变回封建社会的老路,土地兼并、知识垄断、皇权不下县,唯有靠着红军不断下乡宣传,再努力搭建起来的基层组织,才能慢慢将旧轨道扳到了正途上。

就目前来看,年轻人的革命热情普遍要高昂不少,在学习能力上也要突出一些,所以便成了重点培养的对象,尤其是参军家庭中的孩子,更是一个都不能放过,必须全部进行严格的社会主义教育,而且还得都拉来基地亲身体验。

毕竟连感性认识都没有的话,再多的理论教育也只会变成雾里看花。

只是条件有限,资源不可能平摊到每一个人头上,一方面需要雨露均沾,另一方面又得有所侧重,像这批进修的学员,因为年龄较大,就只能采用业余学习的模式,隔断时间安排一次集中学习,然后再挑选出其中的苗子重点培养。

而更小的一批孩子,则有机会获得更加完整的教育,成为后续继续扩张的火种,正如刘翠儿一样,天性聪敏的她现在已经升入了初中,现在和家人一起来到了瑞金,一边工作一边学习,算是第一批由组织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

另外,人才培养的速度肯定比不上红军扩张的速度,最开始打基础的这两年,因为组织结构和内部思想的不成熟,已经拖累了不少发展进度,但可以肯定的是,后面五年的增速只会越来越快,各行各业对于人力资源的需求也将急剧增长。

所以现在程刚是来者不拒,自己培养一部分,国内吸收一部分,然后最好苏联再支援一部分,这样才有可能满足后续阶段的发展需求。

这样的局面已经算是相当理想的了,能够独立自主为核心地寻求帮助,便不至于出现轻易反客为主的局面,自己培养的指挥员、工程师、基层干部越多,就越有底气去与人合作。

所以这片略微显得有些突兀的基地,确实投入整个根据地极大的精力和物资,那些学员们感到新奇的生活方式背后,其实隐藏着不少农业社会难以承担的成本,却又是向上跨越必须要经历的过程。

具体来说,单论生活质量,这里不谈与北申金三地的顶尖院校相提并论,至少也打到了国内一般学校的水平,而且更加干净卫生,更加尽然有序,再考虑到每年培养出的人才数量(当然质量就没法比了),更是远超过其他任何一所大中专院校。

对于一个身处偏远内陆,毫无现代化工业基础的根据地而言,能够做到这种地步,已经算是实打实的奇迹了。

虽然整个基地在规模上,放到后世连个偏远乡镇的产业园都不如,其中大部分建筑为了节省材料,都是使用的木材、竹子、草席加上少量的钢筋水泥砖块搭建而成,怎么看都有种寒酸的感觉。

而且在住宿上也是能省则省,大部分学员都是住的十人一排的大通铺,一间屋子里能挤上好几十号,至于教学楼也好,实验室、图书馆也罢,基本都是类似的风格。

但无论条件是多么的简陋,该具备的功能都具备了,这就是质的飞跃,在程刚看来,他亲手设计并搭建起来的基地,绝对是整个中国最富有活力的地方。

而且其他人,即便是去过各大城市,甚至出过国的同志,待在这里也会有种恍如隔世般的感觉,虽然单独拿出某一件事物出来,你都能说出三五个不足来,可全部综合在一起,不管是谁都必须感叹一声不可思议。

可以说,这片不大不小的建筑群,就是大部分同志能够看到的,他们未来可能经历的生活,并不断为他们提供激励,正如这批在过去很可能一辈子都得生活在农村的贫苦子弟一般,现在终于发现了新的世界。

显然,类似于他们的经历必定会在之后的几年里,不断地重演,直到最后彻底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永恒的纪念。

第250章 红色中华社

“我看这个名字就挺好,红色新区,简单易懂,大家看怎么样?

对了,我们还应该组建一个通讯社,就叫做红色新华如何,现在也是时候对外发出我们的声音咯。”

总前委(红一军团与红三军团)会议上,李润石拍板了基地的最终命名,同时顺带提起了通讯社的事情,前者还好说,后者的意味就有些深长了。

若是在前段时间,缺乏名义还有技术力量的中央苏区,做这事肯定是不够格的,可如今很明显大家都没了什么顾虑。

随后众人举手表决,不出意料地全票通过,接着李润石便对身边一位三十出头的青年客气地说道:

“通讯社的首要任务,就是创办一份直接隶属于中央苏区的机关报纸,以立同志,这个任务就交给你了,怎么样?”

周以立,现任红一军团的政治部主任,前不久刚从申城那边过来,之前几年都在豫省组织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后来不慎被捕,今年初被营救出狱后,便被派来了赣南。

初来此地时,周以立对李润石可以说是相当的不理解,尤其是红一军团未能执行申城中央的命令,除了在集庵和白军打了几仗外,对于攻打潭州和洪城的指示,简直是置若罔闻。

但在瑞金待了一段时间后,在李润石耐心的思想动员之下,又与莫斯科取得了联系,这位湘省出身的革命干部,逐渐转变了自己的想法,随后开始积极配合李润石的行动。

到了现在,这位周主任与其他同志的相处已经逐渐融洽起来,算是双边合作的正面典型。

“没问题,就由我来办吧,不过有些设备和物资,可能需要程部长支援一下咯。”周以立微微点头接受了这个安排,同时又用程刚十分熟悉的潭州话,跟他提起了要求。

顺带一提,在前不久的中央苏区成立大会上,程刚顺利担任了红一军团的后勤部部长,以及苏区的财政部部长,反正两个牌子,一个班子。

“这个放心。”程刚也是笑了笑,别的不说,设备和物资他肯定是管够的,“之前我们本来就办过不少报纸,积累了一些经验,到时候一同调到红华社,如果还有什么缺的再跟我说。”

“哈哈,那就好咯,只不过我估计人手怕是还不够,要不再给我分几个学生过来怎么样?”周以立跟着得寸进尺起来。

听了这话,程刚赶紧摇摇头,“不行不行,现在就那么一点学生,都还没毕业,天天被喊去干着干那的,学业都耽误了,你若是真要学生,先给我招几个老师过来再说。”

正如程刚所预料的一般,在中央苏区建立之后,各种功能性部门迅速搭建起来,使得原本就有限的人力资源,变得更加供不应求。

就目前这个情况,大家只能暂时用实习的名义,临时调来一批学生先把架子搭起来,但又不能太过耽误学习,所以为此程刚没少和其他部门扯皮。

“我就一个人过来的,上哪给你找老师哦。”周以立摇摇头,他本就刚来根据地没有多久,到现在大概四五个月的样子,如今算是熟悉完了这边的环境,好歹知道了根据地这边是个什么情况。

因此周以立倒是清楚,基本上所有具备一点文化水平的同志,全部都被这位程部长给搜刮了过来,不管是业余也好,全职也罢,反正就是要来上课。

程刚咧嘴笑了下,“找不到那就没办法咯,要不你再多上几节课嘛,我听学生反馈说你的课上得还挺好的。”

周以立本身毕业于潭州县师范学校,和李润石的那个省立第一师范虽然不能比,但好歹也是专业老师,早年在潭州的多所学校都有过任教经历,所以来到这里之后,很快就被程刚拉了壮丁。

“我自己现在都一堆的事,没找你减课就算了,还加课,那我干脆就去你那当老师得了。”周以立听到程刚的要求,立马就板起脸来。

“那我求之不得咯~”程刚不以为意,倒还是一副笑嘻嘻的模样,其实他都清楚,在座的众人都了解发展教育的价值,平时只要在瑞金的,哪怕再忙,也总会抽出时间来去学院上课。

不过主持会议的李润石自然不会继续看着他们两人在那打趣般的争执,所以直接说道:

“行了,我看这事你们私底下去商量吧,以立同志,程刚手里可还有不少宝贝,你得好好挖掘挖掘才行啊,哈哈。

这件事就谈到这里,另外机关报第一期的内容,我看不如就公布这次内部整顿的结果,同时宣传我们党对于肃清内部风气的决心吧。”

和周以立开完程刚的玩笑后,话题就开始转向了更加深沉的方向,连带着大家的脸色也有些凝重。

察觉到众人不由自主的紧张,王凯连忙起身发言,希望能够缓和一下气氛,从六月到现在,差不多三个月的时间,这次试验性的行动也差不多该结束了。

“同意,这几个月里,我们对军队和地方都进行了严格筛查,期间暴露出了不少问题,但结果还是不错的。

只是现在革命局势已经发生了悄然转变,我们的工作重心需要重新转移到军事上来,因此我们应当考虑一下,这次整顿行动是否需要告一段落,然后我们再好好做一次总结嘛。”

王凯的话音刚落,其他同志便悄悄地松了一口气,显然大家都还没有完全适应整顿的节奏,这段时间里的日子过得可不太好受。

当然,程刚这种粗线条加大背景的人物除外,几乎所有同志在他面前,都能不自觉地丢下心理负担,也算是奇事了。

话说整个行动还得从张国彪一案开始,那个叛徒的明正典刑并不代表整件事就这么结束了,张案的后续影响,也不会仅仅停留在中央层面,高层干部都出现了叛变事件,让党内不少人都有些心惊胆战。

所以在案件细节被传达下来之后,内部的纠察与整顿也自然而然地开始了,尤其是那些缺乏实践经验又身居高位的年轻干部,更是被集火的对象。

连带着前不久出狱的周以立,也曾被审查过不少次。

随后这股潮流很快又蔓延到了基层,在某一段时间内甚至变成了地方派与空降派的明争暗斗,好在如今各地之间通讯便捷,李润石等人又早有准备,及时控制住了局面。

像元纹财、汪卓两人如果再晚些日子离开,考虑到当地复杂的人事斗争,结果怕是好不到哪里去,这也是他们后来愿意老老实实地待在学院的原因之一。

按照张国彪的先例,凡是存在重大嫌疑的干部首先解除职务,然后进行单独审讯,同时整个过程需要留下完整的记录,最终的处理也一定要经过党组织全员审议,其中死刑则必须由上级部门进行专门核实。

通过严格管控组织内部的司法程序,未经批准擅自枪毙干部的事件虽然也有发生,但好歹没有造成大规模的滥觞。

考虑到大部分案件都没有确凿的证据,所以最终判决基本都是除职调离,只不过各地在执行上还是难免出现了一些差错,有被冤枉的,也有不慎丧命的,只能说整体还算维持在正轨。

最后经过统计,湘赣闽粤四地被去除职务的干部总数将近千人,大部分都被调离了原来的工作岗位,其中又有不少安排到了瑞金进行集中学习。

按理来说这其实也是一项丰富的人力资源,但在整顿还未结束之前,谁也不敢擅自开口,如今行动终于即将结束,也难怪会有这么多偷偷松下一口气。

看着大家的表情,程刚内心不由地感叹了一下,他自己也清楚,李润石有意识地没让他掺和此事,甚至在回来之后,程刚也无权去管理那些被安排强制学习的同志,哪怕他们就在程刚的管辖范围之内。

当然了,这里也与程刚自己不愿随意插手有关,在上次被李润石敲打之后,他就安分了许多,少说多听多做事总还是不会错的,至少回来的这半个月里,他把红色新区管理得相当出色。

不过话说回来,相比于历史上那些沉重的先例,这次行动无论是在规模还是残酷性上,只能说仅仅属于小儿科水平。

至于效果到底如何,讲真没人能够给个保证,从某种意义上说,这轮短暂的整顿更像是一次预先的演习,而不是真正的实战。

或许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点,组织内部成熟度足够高的时候,还会继续发动一次更加完整的运动,甚至是多次,总而言之,在程刚看来算是开了个好头吧,至少没有出现大杀特杀的局面。

宣布完这项重要议题之后,会议也逐渐进入了尾声,剩下的内容便主要是对后续战争的准备,这点难度倒是不大。

大半年来红军各部苦心训练,除了少数处战役之外居然没有多少机会,压制久了之后,自然是摩拳擦掌渴望胜利。

而经过一次洗礼之后,组织内部的集权也得到了继续强化,正是需要用战争来检验的时候了。

第251章 中原大战

穿越四年(民国十九年)九月,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间点。

历史上,常军正是在9月6日开始对冯、阎率领的西北军和晋绥军发起总攻,随后东北军在常凯申的笼络下决定参战,彻底打破了大战双方之间的脆弱平衡。

一个多月后,这场持续了半年有余的新军阀内战终于宣告终结,而常凯申也顺利由一个地方割据势力首领,成为了名义上的全国领袖。

至于后面发生的自然就是连续数年,一波比一波猛烈的围剿行动,国内再无敌手的常凯申,虽然没胆子去触碰日本人或者西方列强的虎须,但在剿灭赤匪一事上可算是毫不犹豫。

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原大战对于整个土地革命时期红军的发展历程,确实具有着相当长远的影响。

再回到当今时空,程刚的蝴蝶效应已经改变了不少人与事,但这种历史大势暂时还没有多少挪动,所以除去个别日期还有战局有所不同外,中原大战依旧还是爆发了,而反常联盟也如历史上一般逐渐进入了劣势。

分析参战各方的情况,大致可以这么来理解,冯遇祥的西北军战力强但军备差,这只军队放眼全国也是出了名的能打,并且有还有号称国内最强的骑兵部队。

可因为西北地区经济贫弱,底子太薄,在战争发起之后便不断处于常凯申的金钱攻势之中,结果各级部队在利益诱惑下被逐步瓦解,如今已显露出分裂趋势,不出意外的话,不久将变成四大派系,随后完全沦为地方势力。

阎西山的晋绥军战力与军备实力相差不大,按说也应当表现不凡,但擅长在鸡蛋上跳舞的阎西山却始终持观望态度,使得晋绥军经常畏首畏尾、裹足不前,甚至出现了无视西北军求援故意按兵不动的情况,堪称国军典范。

话说当初双方联手时还曾约定过一个决议,大体可以概括为西北军负责前线战斗,而财政较为宽松的晋绥军负责提供后勤补给。

可随着西北军节节胜利,阎西山补给给盟友的弹药军械越来越少,甚至出现了故意卡西北军脖子的现象。

乃至于两军协同作战时,晋军重炮弹药充裕,士兵还有军用罐头吃,西北军则只能数着子弹打,连咸菜也吃不上。

至于剩下的桂军,虽然也加入了所谓的反常联盟,但由于之前的常桂战争实力被大大的削弱,再加上各路军阀之间彼此拆台甚至挖坑的事实在是屡见不鲜,所以也没有发挥多大的作用。

其中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原本桂军与冯遇祥约定好在江城会师,结果打着打着,一个在湘省裹足不前,一个打到商都(豫省省会)后也不再南下,而是转头向东,导致先前的战略成了泡影。

可以说,反常联盟内部的不合,使得这场大战在开始之初就注定了失败,以至于常凯申身边的德国军事顾问魏采尔中将直言:反蒋联盟声势虽大,却只是一个草草建立的不稳固的联盟,是一群乌合之众。

相较之下,常凯申的金陵政府控制了富庶的东南诸省,又掌控着海关、盐税等经济命脉,其财力确实远比其他军阀雄厚。

因而遭殃军的装备和后勤补给都远胜地方军阀部队,而且有钱又执掌中央大权的常凯申,还可以屡屡用金钱和官职、地盘收买对手,导致反常联盟的很多将领阵前倒戈,有效地瓦解了对方的力量。

甚至为了保证战争的胜利,在中原大战的前三个月,常凯申就同美、英、日、法、德等帝国主义签订多项条约,还邀请德国所谓的“实业考察团”在全国游历,以获得帝国主义的支持。

随后,德国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和通讯器材,还派遣了大量的军事顾问为国民政府服务,美国也向常凯申提供了大批的空军装备和大量的贷款。

最后,剩下那个看似坐收渔翁之利的东北军,虽然因为进入关中帮助遭殃军,从而获得了华北地盘的许诺,并且可以借此收编大量的西北军和晋绥军派系的残余势力,有望一举成为全中国第二大的军事派别。

首节 上一节 127/31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