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过客4251 第257节

如此一来,诸如岗村宁次一般的关东军将领,又怎么不会对土共恨之入骨呢,若是没有后者的放血,他们消化满洲的步伐无疑可以迈得更加激进。

但现在说什么都已经晚了,日本人早已陷入了东北抗战的泥沼之中,虽然暂且来看还不足以影响大局,但红军的力量却一直在不断积蓄和壮大,静静等待天平扭转的那一天。

不过严格来说,如今坚持在战斗一线的抗联战士们,可能并不觉得自己真的可以坚持到胜利的那一天,如今所做的一切,无非是为了一个心中的信念。

因为双方的实力相差的确太过悬殊了,九一八事变爆发时,在东北驻扎防守并实施进一步军事行动的日本军队,包括日军第2师团,第4、第8、第38、第39旅团以及守备队等,一共约七万人。

后来,为了镇压声势浩大的东北抗日斗争,日本又开始从国内派大批日军来东北。

其中包括第6、14、19师团与朝鲜地区的宪兵队、派遣队与其他辅助兵种,直到现在,日本关东军总兵力基本稳定在16万左右,右这还没算规模同样不小的所谓协军部队。

反观抗联这边,人数最多时也只有3万出头,现在更是逐渐降到了两万左右。

没办法,从地方获取补给的渠道被大批切断之后,后勤供应严重依赖于程刚,但后者的运力也不是无穷无尽的,不可能把赌注全部压在一个战场上。

若不是现在的抗联经过多番重组,又加入了不少从全国各个根据地精挑细选出来的红军干部,在真正意义上掌握了土共的游击战术,恐怕这些年来遭受的打击只会更大。

因此评价抗联战士的斗争,在全国红色武装斗争中是最为艰苦的一类,这点绝对没有说错,同时多少也能够理解,战士们是以怎样一种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去看待程刚拿出的扑克牌了。

或许他们自己很难有机会抓到那些扑克牌上的鬼子将领,但只要整个队伍能够一直坚持下去,他们之中总有会有同志可以看到那一天的到来。

悲观和乐观之间,往往就只相差了一个微小的界限,在绝对的劣势环境下,抗联战士能够保持这样的态度已经很不容易了。

如今关东军将两万人的抗联和百万的国军放在同一个水平线上来研究,实际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前者存在的意义。

另外要说起对抗联的了解,土共这边掌握的资料无疑要更为详细且全面,不仅如此,从一个扑克牌的例子就可以看出,如今的抗联不仅知己,而且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做到知彼。

在国党悍然继续发动大规模内战的当下,天然占据大义的土共并没有急于打出抗联这张牌,同时也没有把自己放到和敌人同一个道德水平上较量的意思。

南方苏区成功地牵制住了数十万的敌军,让其他根据地可以轻松地腾出手来解决手头的问题,而这里面最首要的还得数关中平原这块定时炸弹。

全国上下一盘棋,针对如今驻扎在陕甘两省的东北军,无论是单纯的军事行动,还是简单的政治动员都不是最佳选择,好菜得靠慢炖,土共自然有这个耐心。

从33年初开始,这支实际人数约在十万左右的军队,已经在西北待了一年有余了,这期间,除去与陕北红军的首轮战役之外,东北军各部也和红军也多有摩擦。

其中有出于该部长官个人意愿的,也有国党特务在背后捣鬼的,包括那个在长安城里老老实实待着的张司令,偶尔也会动些小心思。

这次常凯申决定出动大军集中对付长江以南的赤匪,自然也不会把其他地区的匪患给忘了,针对西北这块,他就把宝压在了张汉卿和东北军身上。

虽然说现在东北军在西北折腾来折腾去,确实没有折腾出什么名声,偶尔传出来的剿匪战报,在外界看来也多半是掺水加吹牛的结果。

可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东北军这么多兵力摆在那里就是一个威慑,按照常公的计划,若是陕甘两省的赤匪胆敢离开匪区行动,他那个结拜兄弟怎么滴也能帮忙牵制一二。

另外,西北好就好在经济落后、粮食不足,一口气多了十余万军队,肯定没法做到自给自足,否则当年冯遇祥的西北军也不会败在常凯申的银元攻势之下了。

所以在常公看来,这种劣势便给国党留下了极大的操作余地,这一年里面对张汉卿时不时的诉苦,他始终半死不活地吊着对方,就是不想把东北军给喂饱了,直到最近才拿出大笔物资“以示鼓励”,其动机和野心已经不言而喻。

若是让东北军的将士知道,这些中央补助的资金和物资里头,还有不少是由日本人提供的,不知其心情到底会如何复杂。

当然,即便不清楚这个事实,现在东北军的心情就已经非常复杂了,无他,继那部震动全军的《中马城纪实》之后,一部描写东北抗日斗争的影片也开始广为流传起来。

九一八之后,东北人民和东北军队的部分爱国将士纷纷组成义勇军、救国军、自卫军等抗日武装,统称抗日义勇军。

最盛时期,所有义勇军加起来甚至多达50余万人,在东北各地抵抗日军的进攻,但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大部分义勇军都已伤亡散落,不成规模。

影片中对这部分的内容的描述不多,只是借由一部分参与过义勇军的指战员之口,大概还原了那时的基本情况。

其中讲得最多的主要还是马占杉将军的事迹,除了他投降满洲国前与关东军的斗争之外,还有他再举抗日旗帜后指挥的战役。

在那支仓促建立的义勇军队伍中,由土匪转而举旗抗日者占了总数的两成以上,甚至里头的不少名号,观看影片的东北军将领都听说过,因为他们早年就曾出兵进剿过这些势力。

这些义勇军将士自带各式武器,大抵是些猎枪、鸟铳、大刀、长矛,制式装备极少,甚至因为战事紧急,不论人数多少,马占杉一律先封“团长”,乌合之众的味道相当浓厚。

此外,这些绿林好汉在缺乏军费的情况下,也做了不少损害当地老百姓的破事,与群众的关系一度相当紧张。

但考虑到他们实实在在地给日本人造成了威胁,土共在影片中还是尽量对其客观描述,同时借此告诫自家指战员务必吸取别人的教训,牢记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时时刻刻走好群众路线。

当然,这些就是给红军自己看的了,在东北军将士那边,他们更为马占杉的失败而扼腕叹息。

在双方交战的关键时刻,关东军采取恩威并施的手段,对义勇军后方发难,负责断后打援的程志远为了自保实力选择叛敌。

此后义勇军中又有多名将领接连叛敌,不断出现的叛将,使得义勇军内部军心摇动,黑省义勇军最终被日军各个击破,余部被土共的抗日联军吸收,这才有机会在眼下把整个故事讲出来。

而除了黑省一带的抗日队伍之外,影片中也提到了辽省义勇军的情况,其中就专门描述了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的兴起与消亡。

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是九一八之后成立的,目的就是为了统一领导辽省义勇军,所以打一开始便委任了不少民间武装的领导人。

至于辽宁义勇军为何愿意接受救国会的领导,这里头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救国会一直在关内广泛筹集军费,仅张汉卿一人便捐款30万元,这些军费基本都用来为义勇军购买枪械弹药。

仅在1932年11月,救国会设法运抵辽省的物资就达到了20多吨,包括山炮4门,轻重机枪8架,炮弹2000发,子弹30万粒,手雷5000枚,无线电1台,这无疑是给那些民间抗日武装的雪中送炭。

然而救国会远在北平,下达的指令难免远水救不了近火,而且仓促发起的抗日队伍,一直在用阵地战与敌人斗争,缺乏科学有效的战术指导,不仅将士伤亡极大,在巨大的消耗勉强,有限的后勤供应也变得杯水车薪。

所以救国会的存在并没有在实质上改变辽省义勇军的状况,其中一部分最终还是因为弹药耗尽而被迫撤入关内,剩下的则加入了土共发起的抗日联军。

而等到去年张汉卿离开北平之后,国府便与日本签定协定,强令解散救国会,并取缔一切民众抗日活动,从此东北的抗战便全面进入土共领导时期。

对于之前的斗争,影片还是以相当客观的角度进行了评价,缺点虽多,但切切实实地对日军造成了杀伤。

其中影片里特别罗列了一张表格,在九一八事变后的一年中,关东军总计战死将校99名、准士官以下1750名,负伤将校243名、准士官以下4819名,死伤6911名。

而且以日本人的尿性,实际伤亡数字无疑要远超出这个标准,否则日军第二师团也不会选择于32年末撤回国内休整了。

至此的内容总共占据了影片的三分之一左右,后面的重点主要还是在了土共发起的抗日联军上面。

32年李润石就位之后,土共中央便发出了“给东北各级党部及全体党员的信”。

信中分析了东北各种抗日武装的性质和前途,认为东北的抗日游击战争是群众性的斗争,包括了多种成分复杂的武装力量。

其中,党领导的游击队“是一切游击队伍中最先进最革命最大战斗力的队伍”,指示信中最核心的一句话是:在东北建立全民族的反日统一战线。

这是土共第一次以官方态度宣传抗联的存在,在30万之众的义勇军几乎全部崩溃,东北的抗日力量丧失殆尽的时刻,土共正式举起了抗日的旗帜。

不过在那时,外界对于此事的反应却不甚了了,他们并不知道,早在九一八事变之后,土共就已经组织了一批武装力量在东北地区展开游击战。

就在关东军逐步吞并满洲的一年多里,土共游击队已经在东北的山谷、河湾、铁路和高粱地里,凭借手中的一切武器,不间断地开展偷袭、骚扰作战。

他们乘夜色,乘有利地形,乘霜雪,以各种方式阻碍着侵略者的脚步,或许相较于义勇军声势浩大的抵抗,最初的抗日联军并不怎么引人注目,但其发挥的作用却丝毫不逊色于前者。

而在土共彻底统一思想之后,这支由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进一步扩大了规模,并率领义勇军余部在白山黑水间开始了他们的征程。

所以最后展现在东北军将士面前的片段,无疑更加令人震撼,抗日联军的战斗模式大大超出了日军的预期,致使日军伤亡惨重。

为了遏制这些敌对武装的崛起,关东军采取了极其疯狂的报复策略,不仅从本部调来了大批兵力进入东北,甚至还带来了重炮、飞机、坦克等重武器。

但这一切努力在高举着李润石游击战思想的抗日联军面前,都彻底成为了泡影。

虽然因为战况紧张复杂,影片中实际拍摄的内容其实相当有限,但是看到那些浩浩荡荡而来的关东军部队,不少观影的东北军将士就已经忍不住打起哆嗦来。

可这些凶神恶煞的侵略者在抗联指战员的奋勇作战下,不仅没有占到便宜,反而屡屡吃瘪。

当荧幕上展示出战士们俘获的战利品时,不少观众甚至直接惊得连下巴都要掉出来了。

“日本人并非是不可战胜的,中国人照样可以打赢他们。”

“只要掌握了科学有效的斗争手段,无论什么侵略者都将从这片土地上滚出去。”

“只有土共和红军才能救东北,才能救中国!”

当整部影片放完,不少东北军将士的脑海中不断浮现着最后一幕里的那几段旁白。

当然,上头的第三句话并不是旁白说的,而是土共潜伏在东北军中的地下组织悄悄传播的,但因为切实的证据摆在面前,并没给任何人留下反驳的余地,也没人能够反驳。

在日本还未发动全面侵略战争,国府仍然坚持绥靖政策,甚至和帝国主义越走越近的现在,土共已经在事实上成为了唯一一支坚持抗日的势力。

对于这股势力的崛起,流落他乡的东北军将士,心情又如何不会复杂。

那些已经生计无忧甚至在关内重新扎根的高级军官就不提了,可在中下层中,大批将士仍然渴望回到故乡,收复故土。

倘若现在看不到任何希望也就罢了,当土共将希望摆在他们面前时,整个东北军便陷入了分裂的尴尬局面。

这同时也是土共对张汉卿的考验,若是这位以东北人自居的政治首领,在切身利益面前连民族和家乡都不顾的话,那就确实没有任何统战的必要了。

第五百零七章 “始终如一”张小六

“你们这么搞下去,东北军还能是东北军吗?要不现在就都给我改旗易帜,去当红军算了!”

长安城内的张汉卿宅邸中,这位最近一直想当个好好先生的少帅,算是难得地发了回脾气。

至于屋内坐着的几人,王以哲、于学忠、何柱国等,都是张汉卿实打实的心腹爱将,否则后者也不会把话说得这么赤裸裸。

不过也难怪张汉卿会如此生气,土共的那部新纪录片《东北抗日纪实》(3134)推出之后,第一时间就把片子送给他看了,所以这位少帅其实算是头一批观众。

对于土共又一次展现出了极高的宣传水平以及战争能力,张汉卿的心里是既羡慕又纠结,绝对的百味杂陈。

再进一步,如果说前半部分的义勇军故事让张汉卿感到了万分惭愧,那么后半段的抗联战果就让他受到了实打实的打击。

凭什么自己费了老大劲都干不成的事情,人家土共就轻而易举地干成了,难道人和人的差别真就这么大么?

张汉卿不愿意承认这点,但现实又早已经明明白白摆在了他的眼前,所以这位向来刚愎自用的二代公子哥,果断地自闭了起来。

看完影片之后,张汉卿先是故作殷勤地表示愿意为前线抗日将士捐献一笔资金,并承诺后面若有需要一定继续支持,但对于土共方面提出的将影片在东北军全军放映的要求,他却自顾自地打起了太极。

原因很简单,张汉卿已经怕了,去年土共的那部《中马城纪实》不仅彻底瓦解了东北军将士在内战中的士气,而且还大幅增加了土共在军中的知名度。

通过手中的半情报机关——东北军政训处,张汉卿对于军队内部的情况基本有个大致的把握,其负责人黎天才又是土共的叛徒,属于他绝对可以信任的对象。

所以最近张司令逐渐开始担心,如今军队内部似乎冒出了大批或明或暗的赤色组织,以土共蛊惑人心的水平,稍有不慎就可能直接推翻他的大权,将东北军改换颜色,届时他又该何地自处?

虽然这一年多里土共已经向张汉卿多次表示善意,但出于对赤色思想的恐惧心理,加上身旁一些亲信的有意劝导,他还是不敢下定决心彻底靠拢过去。

现在的土共实在是太强了,其实力不仅已经超过了东北军,甚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和国军分庭抗礼,如今又与日本人干了起来,那他若是失了兵权,将来莫不是就成了刀俎下的鱼肉,任人处置了。

哪怕知道继续这么犹犹豫豫下去结果只会更差,现在自己的选择只有两个,要么一发狠投共,要么一咬牙反共,任何妄图当墙头草的行为都只会白劳无功,甚至起到反作用。

可不纠结不犹豫,那还是张汉卿么?除非真的被逼上绝境,这位少帅一般是下不定决心的。

只不过张汉卿并没有料到,土共那边根本不打算惯着他这个公子哥,东北军全军放不了不,就选择性地在一部分统战工作做得好的部队放,其中还不乏张汉卿的精锐嫡系,反正后者即便知道了,也不可能出面拦着。

事实上张汉卿还真的不敢拦,无论是面对国党还是面对日本人,他都提不起胆子硬扛,唯一一次雄起的尝试,还被苏联远东军给打出了屎,如今面对愈发强势的土共,他能做的也就是睁只眼闭只眼了。

而如此举动自然被手下们认为少帅已经默认咯,所以在土共乘胜追击的政治攻势之下,截止目前,东北军的全体将士基本都看过了这部影片。

反响自然是极其强烈的,一方面,部分思想进步的军官和士兵,干脆选择离开东北军参加红军,即便没有离开的,大多也是接受了上级的任务,帮助党组组继续在他们的原部队扩大影响。

另一方面,中下层将士渴望打回老家去的诉求,再一次自下而上地涌了出来,这些大多是思想较为保守的人员,本来应该作为张汉卿集团掌控东北军的统治基础,可现在也出现了愈发动摇的趋势。

见此情形,张司令哪里还能坐得住,他确实没有料到如今的东北军思想波动会如此厉害,他本来还以为自己依旧可以像之前那样轻松掌控住局势,可现实却并非如此。

连番多条指示下去,东北军内部的震动仍然没有停息的意思,甚至爆发了规模不小的请愿活动。

倒是部分高层将官频频响应少帅,不少人甚至建议对土共下次狠手,起码也得将对方的地下组织驱逐出去,否则事态根本不可能得到解决。

可张汉卿瞻前顾后的性子再次发作,既要手下平息兵愤,又要各部勿动赤党,结果自然是收效甚微,若不是土共在整个过程中都相当克制,及时收住了手,还真不知道后面会演变成啥样。

毕竟是含着金钥匙出身的,高高在上久了,张汉卿根本不了解底层挤压已久的怨艾。

这些稍有不慎就可能爆炸的情绪,要没有土共帮忙镇住,他肯定就是首当其冲的那个。

只是即便知道了此事,张汉卿也很难心甘情愿地认同这份善意,毕竟在他看来,一切的缘由还是土共,若没有对方主动掺和这些事,又哪会出现这么多麻烦。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张汉卿的想法并非大错特错,正是由于土共和红军强大起来了,让东北军将士看到了回家的希望,所以才会激起如此猛烈的波澜。

但话又说回来,如今的东北军不靠土共,那还能靠谁呢?国党?那个只会抱洋人大腿的?笑话!

当然,气话说完之后,场面总不能继续这么尴尬下去,虽然张汉卿自个在那自顾自地纠结,可几名手下还是颇为忠心的,短暂的沉默之后,其中一人直接站起身来说道:

“少帅,卑职是您亲手提拔起来的,若没有您的看重,卑职肯定坐不到今天这个位置,我王以哲在这拍着胸脯说,只要少帅在一天,我们67军就始终听少帅一个人的!”

这话听得张汉卿的脸色稍稍好转了,但一想起王以哲的67军,正是头一批播放土共影片的部队,他又再次把头扭了过去。

不过都到这个关头了,张汉卿也知道不是意气用事的时候,略微调整了一下情绪,他放缓语气说道:

首节 上一节 257/31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