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过客4251 第302节

换做其他时候,张治中还不至于如此失态,毕竟谁也不敢保证身边会不会有人暗自去打小报告,可是这回常委员长的命令未免太过离谱,由不得继续忍耐下去了。

情况大概是这样的,日军出乎果党意料地选择在申海动兵,昨天夜里就将果军在那的保安团尽数驱逐,只剩下周边地区的几支驻军尚且可以一用。

见此,虽然惊讶于日本人竟敢不顾北边与共党的战事,又公然与英美等国作对,但果军中如陈诚、顾祝同、张治中等将领,还是很快拿出了应对方案。

出兵肯定是要出兵的,趁着现在日军人少,直接投入大部队将那几千陆战队推下去,敌人没了陆上的应援,后续无论是战是和多少还有点回旋余地。

当然了,考虑到日军的强悍实力,张治中也做好了另一手准备,好歹这几年果府在淞沪沿线修筑了不少工事,只需凭此据守,怎么也能挡个一年半载,好歹给后方争取点撤离的时间。

不过现在亲眼见到工事的“厉害”之后,张治中对此已经不抱什么指望了,刚才板着一副脸时,就是在考虑要一口气调动多少部队,才能将申海的日军尽快击退。

而刚才从金陵发来的电报,却再次打破了他的幻想,常委员长让他原地坚守,至少要守够一周到十天的时间,以等待马上召开的九国公约会议对日本做出制裁。

从理论上来说,考虑到现在金陵政府和英美等国的关系之密切,在日军出兵占领申海后,后者确实很有动力下场干预。

毕竟现在的果党早就是一条出色的好狗了,如果随便就丢了,委实有些可惜。

可要知道的是,如今已经38年了,不是28年,也不是32年!

就在上个月15号,德国入侵奥地利,德军几乎没有遭到任何抵抗,轻轻松松地就进入了奥地利首都维也纳。

在维也纳,希特勒和他的军队竟然受到了奥地利民众的热烈欢迎,此时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到了欧洲,哪里还有闲工夫操心这鸟不拉屎的远东。

或许也正式受到了德国人的影响,日军才会选择悍然对“盟友”友下手,老话说得好嘛,“爹有娘有不如自己有”,果党这条好狗,也不能让给了英爹美娘才是。

当然这些复杂的国际局势对于混混出身的常凯申而言,实在太过高难度了,他只知道四年前的淞沪抗战中,19路军几乎被日本人彻底打残,后来便开始和共党勾勾搭搭。

如今常凯申还能调动的部队,就只有二十万出头的嫡系师,实际可堪一战的勉强超过半数,剩下的地方武装,大多听调不听宣,越来越难搞。

所以就试问,常公又哪敢轻易将手中军队浪送出去呢?若能尽快得到国际调停,那肯定是再好不过的了。

至于被迫留在防线的张治中,能做的就只有督促手下将士,尽可能地加固现有工事,不管怎么说,聊胜于无吧。

可是机会稍纵即逝,果党为了等待国际上的调解结果,命令部队停止进攻白等的这几天,就让日本人迅速将生米煮成了熟饭,所谓“独走”便成了正式的军事行动。

大概日本人自己也没有料到会这么顺利吧,4月21日,也就是日寇占领申海的九天之后,其从北边和本土运来的兵力已经逼近了十万之数。

这时候,常凯申方才恍如后知后觉般地,做出了发起进攻的决定,可张治中哪怕是手眼通天,也没法啃得动既有重兵把守,又有舰炮飞机护卫的日军阵地了。

相反,这时是轮到日本人发起攻势,大约七万日军从申海出发,向果军防线进攻。

有道是烂船也有几斤钉,果党虽然已经破落至此了,但好歹还能组织出四五十万的军队,其中属于遭殃军体系的,也有二十来万。

具体到遭殃军中,被列为所谓调整师的,如今勉勉强强够到了十万,在另一个时空,这种部队有个通俗的说法——德械师。

不过在此时,因为资金有限又未和德国达成军售协议,德械师肯定是搞不成了,只能七拼八凑地从各国弄来些二手武器充数。

还别说,果党内部当真有几个能人,居然使出了一分钱掰成两瓣花的本事,硬是用少了大半的经费,搞来了不少尚且能用的好家伙。

当然了,即便如此,那些调整师也压根不可能做到齐装满员,能够达到规定标准的五六成配置,就已经实属精锐了。

而且这种涉外的大额交易,背后难免会存在不少猫腻,越贵的武器能够匀出的油水也就越多,反而言之,若是二手货的油水太少,就必然得从其他方面去找补。

例如大型混凝土工事群就是相当不错的选择,其中使用的洋灰和洋钢筋都得从国外进口,用多用少还不是一句话的事情。

反正在当初决定修筑工事时,日本人已经在北边和共军打起来了,而且还在不断宣扬要与各国联合起来,共同对抗赤色阵营,果党内部赞同这种观点的人可不在少数。

当然这些贪下来的小便宜,最后终究要付出代价,一部分才从北方撤下来的老鬼子就欣喜地发现,他们这回攻打的防御工事,果然比支那共军好对付多了。

莫说什么野战炮山炮之流,甚至连九二式步兵炮都不用,就是掷弹筒打一发上去也能炸崩一大片,碎裂的混凝土块甚至还反过来成了杀伤夏国守军的利器。

质量之低劣,甚至比土共烧制的土水泥配竹筋都不如!而且之前斥资修筑的工事靠不住,果军士兵建立的战场防御体系同样好不到哪里去。

一直以来,果军始终习惯于以重机枪为核心搭建环形堑壕,而且绝大多数阵地都没有加固掩体,某些机枪阵地的防护之简易,基本是一发掷弹筒便能报销一个。

当初对付红军时,他们就是这种阵地构筑水平,后来红军的军备越来越厉害,也没见果军有什么太大的长进。

包括前几年引进了的一些日本教官,刚开始可能还热心地帮忙指导过几回,后来就干脆乐见其成了。

有能力搭建优秀的工事,往往会在剿匪中被“委以重任”,死伤率反倒比老老实实撤退或投降的高出不少,长此以往便构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问题是,如果对面是红军的话,多少还会手下留情,如果撤得干脆或者投得漂亮,一般不会受到太大的火力打击。

但小鬼子可不讲这套,见到那些夏国军队都傻愣愣地呆在羸弱不堪的堑壕阵地里,立马就先来了几轮炮火覆盖,结果自然是成片成片的死伤。

而惨烈的伤亡带来的又是士气锐减,并且是一条笔直的垂线一路跌到了谷底。

不得不说,红军和日本人长达两年的对抗,确实给了这些果军将士战胜日寇的希望,让他们相信小鬼子并非不可匹敌的,国家和民族也没有到灭亡的时刻。

可缺乏思想引领的普通人实在太容易懈怠了,两年下来,果军上下一边对北边战事讳莫如深,一边又暗自以此为例相互安慰,久而久之,假的也就成了真的。

所以在开战之前,他们是真的以为自己也能做到共军那样,全力挡住日寇的攻势!

最后就只能轮到现实来教他们做人了,别说守个一年半载,果军防线压根就没撑满半个月,5月1号就有阵地撑不下去,漏了个口子。

还要知道,从头到尾果军就没有任何梯次配备兵力、在二线安排预备队反冲锋之类的概念。

大量的部队就这么堆集在一线堑壕里,所以只要被敌军在某处打穿,整条战线就只能全线崩盘。

接下来,好不容易从前线撤回来的部队,虽然不少士兵极不情愿,但由于思维上的惯性,他们还是在军官的带领下尝试进入后方的防御工事。

而搞笑的是,这些二线工事压根就没有部队驻守,而且大部分掩体的门居然还都上了锁,谁也不知道钥匙在哪里,就算想进去也进去不了。

这已经跟一支军队的装备好坏或者训练强弱如何无关,纯粹是整个指挥以及组织水平低下的问题。

说人话就是:没救了,等死吧。

很快,又因为果军一直只盯着申海一地,而对周边区域没有做任何的反登陆部署,随即便被日本人抓住机会,5月10日于钱塘湾登陆成功,一下包了个实打实的饺子。

见状,慌不择路的常凯申赶紧下令撤退,十余万遭殃军加上近十万被好不容易动员而来的地方部队全部溃散。

这次是真没救了,金陵已是无险可守,果军也无兵可用,就连果党内部,也开始摆明车马地闹起了分裂。

所幸的是,因为果府的号召力锐减,加之土共和红军的存在,但凡抱有抗日热血的青年,大多早就心有所属。

所以这场没头没尾的烂仗,好歹没有闹出把那些为数不多的精锐青年集中起来,派去战场上送死的结果。

再加上此时的果党也没有了什么恐吓的价值,倒也少了更多血腥的场面,当然,该还的血债日本人肯定是要偿还的。

同时经此一役,举国上下终究认清了一个现实,金陵政府,以及政府背后的那个政党,根本不具备治理一个大国的能力和资格。

毁灭吧,赶紧的!

第五百七十七章 分裂的果党

自日军从淞沪上岸并轻松击溃了金陵政府布置的防线之后,原本已经人心涣散的果党,很快就开始了分裂。

仔细想来,这也是必然发生的事情,毕竟说破天这支政党成立才不过四十来年,准确而言,真正形成统一组织还得从十多年前的果共合作算起。

再加上北伐后不久常凯申又来了一轮反革命政变,杀了不少共党不说,还把自家的左派砍得人头滚滚,打那时起,果党就已经不再是一个革命性质的党派了。

历史上,他们的发展还算是顺风顺水,先是趁着土共根基不稳且思想尚未统一,去除了南方一大患,同时又凭借外贸和关税的便利,愈发坐大。

等到日本人入侵时,国内虽然仍是一片零散割据的局面,但大多数军阀基本都承认金陵政府的法统,就连土共也不得不选择开启第二次合作。

最后,果党烂归烂,好歹夏国是这么偌大的一个拥有着四万万民众的国度,同时还有土共作为中流砥柱,才硬是在不断失血的情况下坚持到了胜利,而这又反过来给果党增添了大量威望。

等到解放战争时期,许多人一路追随常凯申跑到了小岛上,除了因为个人利益或政治立场等因素之外,那几十年来积攒的隐形财富同样不可忽视。

只不过这些条件放在此时都基本不成立了,果党才不过当了十年的中央政府,近几年来又在对外上如此软弱,平日里也愈发喜欢倒行逆施,自然难以收获多少信任。

等到被日军攻下金陵,常凯申带着一群残兵败将沿长江向西逃离时,在众人眼里,其与袁世凯、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之流,似乎已经无甚差别,仅仅是这一把手的交椅坐得更长久些罢了。

但迄今为止,常凯申也才不过坐稳了十年,班底或许已然成型,却远远称不上稳固。

当年金陵政府刚刚成立时加入进来的青年学生,此时大多顶不得大用,而在此之前就跟随常凯申的,除了个别浙省老乡和黄埔学生,也没几人身居高位,剩下的自然全都大难临头各自飞了。

比如汪精伪这厮,早在日军于申海闹出动静之后,就开始四下联络,等到果军接连撤退的时候,他反倒愈发张狂起来。

只要长了眼的都看得出这位汪院长到底是何居心,常凯申倒是有心在离开前先下为强,把汪精伪暗杀了再说。

可是没过多久日本人就传来消息,直言不讳地声称汪精伪对他们有用,若是在皇军抵达金陵之前,此人要是出了什么事情,定然没他老常好果子吃。

换做历史上的常委员长,或许还能硬气一些,硬扛着日本人强行下手。

可现在嘛,他能逃到的地方就一个江城,顶多再加南边的羊城,在势不可挡的日本军队面前,估摸着是扛不住几日的。

所以常凯申哪敢轻易触怒了日本人,临走之前他不仅没有动汪精伪,甚至连那些打定主意留在金陵的官员和军队,他也是强行捏着鼻子认了下来。

于是乎,在日军于五月初在钱塘湾登陆之后,果党仿佛早已约定好了一般,直接散成了好几份,一路随常凯申沿江而上,转移到了江城行营,这个暂且不提。

另外还有一路则以汪精伪为首,七拼八凑下来居然还能整出一套还算完整的行政班子,在日军还未抵达之前,就已经接管了金陵城。

等小鬼子先头部队抵达之后,几乎就没有遇到什么反抗,直接就这么堂而皇之地进城了,而前来迎接的官员还满脸谄笑地奉上各种礼物。

个中乱象实在让人不知从何说起,大致形容起来,和当初日军进驻北平时的情况颇为相似。

尚且讲点脸面的,私底下也会忍不住叹口气,这金陵城再怎么说,也是华夏民国的首都,怎么就如此轻易地让小鬼子给占了呢?

但像是这种人也已不多了,愿意留下来的,往往不会在乎什么民族气节,大家所求的无非一个官位和钱财罢了,反正都是当狗,给日本人当狗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至于那些真正抱有信念的,也有部分还对常凯申心存幻想,觉得跟着委员长走下去,或许还是有一番出路,毕竟他们都知道,整个国内就自家老大和西方列强的关系最好。

如英法美德这些强国,在国人的心中留下了太过深刻的印迹,一百年下来甚至形成了普遍的迷信。

所以在这些人的眼里,日本人不过是显赫一时,将来终究还是会被英美爸爸重新镇压回去。

同理,那苏联支持的共党也是一样,只要其存在一日,西方列强就总有用到果党的时候。

这日子呀,总能过得下去的嘛。

果不其然,常凯申于五月下旬抵达江城后不久,英国人就专程找上门来,声称其在东南亚殖民地拉来了一批现役装备,让常凯申派出部队南下粤省接收。

不过等常凯申提出更多要求时,英国人却又开始闪烁其词,说白了,无非是想拿点好处暂时吊着他们,省得这一票过早暴毙罢了。

可就是如此如,在常凯申添油加醋的宣传之下,还是使得上上下下振奋不已,低迷的士气居然都有了恢复的迹象。

只是话又说回来,虽然无论常派还是汪派大多都不愿承认,但有个事实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内,基本都已经得到了普遍的承认。

如今的夏国已然分裂成了两块,即果党统治下的华夏民国和以土共为首的华夏共和国,前者的首都是金陵,后者首都虽未正式提及,但大家普遍认为长安至少应该算是临时首都。

所以金陵丢了其实没啥大不了的,甚至华夏民国没了也无所谓,反正还有长安和共党呢。

以共军的实力,或许一时半会还难以将小鬼子驱逐出去,但起码现在都能保住半壁江山,想必至少继续守成是无碍的。

这是啥,这就是天降的华夏道统!

照着这个思路,确实有不少果党的官吏乃至将士,在见到金陵都守不住之后,既没有跟随常凯申离开,也没有随着汪精伪留下,而是直接投奔了土共。

这种投奔甚至很多时候都是有组织的,毕竟近些年来土共地下党在金陵的活动可是越发“猖獗”了。

自36年日军侵入华北之后,钱壮秋所负责的中统北平分部不得不撤回金陵,但这并不影响他在徐恩曾眼里的地位,甚至反倒被愈发重用起来。

主要是最近些年来,在特科的有意组织之下,钱壮秋确实拿出了不少亮眼的成绩,甚至他负责的整个部门,其工作效率在军心涣散的中统里,也实属异数。

压根就没想到一手提拔的钱壮秋会是共匪,徐恩曾在愈发无人可用也无人可信的情况下,自然越来越重用小钱了,莫说将其看成亲信嫡系了,简直是当做自家小辈的那种。

趁着这个便利,再加上金陵这几年人心惶惶,只求安宁的设法找门路,渴望报国的更是主动联系投靠,果党内部的共谍数量自然暴增。

顺着果党的分裂,其中一部分思想坚定的同志被留在了常凯申或者汪精伪的麾下,以待将来发挥作用,而剩下的大部分就直接离开了这条沉船。

另外,现在要投共也简单得很,就在金陵西面隔着一个皖省便是鄂豫皖根据地,南边过了长江又有赣浙闽。

在各地区地下组织的接应下,绝大多数投共的队伍,几乎就没有碰上什么麻烦,甚至较之平日里赶路都要安全些。

此番情景自然看得那些队伍里的人们啧啧称奇,大中学校的学生也就罢了,他们一般没怎么见过世面。

而少数有过基层经验的才知道,能够在敌占区维持这么一套潜伏组织,到底是何难度。

当然了,这也不是一直以来就存在的,若非最近几年果党财力不济又分身乏术,土共也没法将触手安安稳稳地深入江浙一带。

此外那些基层组织从一开始就并非用来针对果党,因为土共早就料倒金陵政府肯定长久不下去。

首节 上一节 302/31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