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过客4251 第95节

而刘晓最痛恨的那个地主更是在一次战役中被红军俘虏,随后押往当地公审处死。

大仇得报,再无顾虑的刘晓从此确定了跟着红军走下去的信念,在出击赣南时义无反顾地加入了红军,沿途近千里,没有丝毫怨言。

因为条件所限,文化成绩一直是刘晓的短板,好在红军在这一路上以各种方式展开了丰富多彩的学习运动。

像什么每个人在背包上缝上一张带字的布片,然后定期轮换这样的招数,更是早早就被程刚引入了进来。

所以趁着这个机会,刘晓算是勉强摆脱了文盲的范畴。

来到赣南后,这个才十五岁的小萝卜头站在队伍实在是尤为的显眼,于是连队领导便动了将他送去学习的心思。

这也是一贯以来的规定,但凡送去进修的学员,要么是年纪小,要么得学习能力强,或者两者兼备,至于政治素质,以刘晓的表现更是不用多说了。

当时第一批招生的时候,因为连队有战斗任务,刘晓没有赶上那次机会,不过第二次的时候,连长就找他谈话了。

一开始刘晓还有些不乐意,主要是舍不得一起战斗了一年多的战友们(他所在的赤卫队有不少人都加入了红军,然后来到了这里),另外红军内部的氛围也让他颇为不舍。

之前虽然提过谷田之前的红军,有着这样那样的毛病,但这是相较于后世的那支军队而言的,放在这个时代,哪怕是没有统一思想的红军,都比其他类似的环境要好上不少。

后来还是连长的话提醒了他,“这是上级的决定,而且,到学校去多学点本领,回来揍这帮狗崽子,不是更有力量吗?”

因此虽然想到马上得离开杀敌的战场,确实有点恋恋不舍,刘晓还是踏上了前往瑞金的小路。

接下来的日子算是这个农村小伙头一回接受正规化教育,稳定半年之后,作为根据地后方的瑞金城,已经看不到半点炮火、硝烟的痕迹,呈现出一派和平的景象。

一开始这些热闹的场面确实吸引了不少见识较少的学员,刘晓就是其中的一个,之前虽然在打仗的时候去过一些县城,可到底还是萧瑟了些,哪有现在这般有趣。

但是他们的学习毕竟是在战争的条件下进行的,学校的一切生活都体现出了紧张的战斗气氛,很快就把这些玩心未泯的学生给收紧了。

刘晓倒没有觉得什么不适应,一年多的军旅生活已经让他逐渐喜欢上了这样的氛围。

像他这样的军事学员除了基础文化知识(小学一二年级的数学、语文、科学)之外,主要学习军事和政治两类课程。

政治课分为政治常识,马列主义基础知识,苏维埃政权和党的建设,以及红军政治思想工作等。

基础课和政治教的教员一般都是由工农兵学员的老师担任,刘晓就曾经上过程刚和刘安攻的课。

不过他们学习的大头主要还是在军事上,时间大约占整个教学时间的四分之三,分为战术、射击、兵器和操作四门,学习方法是教员上课和实际操作相结合。

刘晓所在的是长训班,相较于大部分教导大队战士参加的短训班,他的内容和时长都要多不少。

甚至他还接受过简单的炮兵训练,不只是部队里常见的小短炮和迫击炮,甚至还有从所未见的榴弹炮,那次见到的钢铁巨炮实在是让刘晓印象深刻。

虽然在知道这玩意只是教学用具,没有发射功能之后,学员们都有些失望,但依旧挡不住大家对这个庞然大物的好奇。

其实单从口径上讲,75mm的榴弹炮比82mm的迫击炮还要小一些,可是火炮可不是单纯比口径的,榴弹炮的机理就决定了它们具有更强的射程和攻坚能力。

这门教具炮还是程刚专门定制的产品,去年在井冈山的时候就拿了出来,精心选拔了一个炮组进行反复训练,后来在瑞金又拿出了一门。

虽然没有遇到需要上榴弹炮的时候,但对于炮兵的培养却一直没有停下来,现在是宁肯让人等武器,也不能让武器等人,等到真正要扩张的时候,如果没有足够的操作人员,那这笑话可就大了。

来到赣南的大半年里,一方面依靠缴获,一方面拥有援助,红军的迫击炮数量一直在稳步上升,部队扩军了可炮兵的比例却没有下降多少(当然素质不可避免的拉低了),这便是掌握了教育的好处。

可惜的是,刘晓并没有在数学上表现出什么天分,对于那些复杂的射表数据,他就连死记硬背都做不到,所以最后没能被选入炮兵。

这确实是一件遗憾的事情,自从看到那门榴弹炮之后,他就对此心神驰往,但要作为现在根据地最高等级的技术兵种之一(其他的如报务兵、汽车兵),炮兵尤其是榴弹炮兵的要求实在是太高了。

第188章 工业发展

(十分钟后再看)

第二天,周一,一大早醒来的师生们,按照以往的习惯,开始在铁厂的操场上进行着早操。

所谓的早操,其实就是后世常见的跑操而已,程刚当初上高中的时候就深有体会,不同班级排成一个个队伍,然后围着操场绕圈子。

与后世不同的地方在于,首先没得背景音乐,只有更加响亮的口号声,这倒不算是遗憾。

其次场地的档次也差了太多,都没完全平整好的煤渣跑道,不仅地面高地起伏,大队伍跑起来的时候,还总会扬起一阵黑蒙蒙的灰尘。

这个就没得办法了,整片铁厂都是新开辟的荒地,在赣南这块地方,能找出一块平地出来已经非常不容易了,后续的地面平整现在根本没得那个劳力。

至于煤渣跑道的扬灰,整个20世纪都不一定能全部解决的问题,就没必要强求了,凑合着来吧,学院那边还没得这么大一块场地呢。

从嘹亮的口号声来看,很明显师生们都没有在意这些,这时工人们也开始起床准备上工了,在工厂干部的带领下,他们也很快加入了跑操的队伍。

随着人数的增加,操场上扬起的灰尘也更加稠密起来,不过依旧可以分辨出工人还有学员们的差别。

队列最为整齐的还是要数一部分工人组,他们中大多是由战士转置过来的,多少保留了些原有的习惯。

其次就是军事学员了,年龄虽然普遍偏小,但论起气势来毫不逊色于前者。

至于剩下的那些,毕竟在日常训练上卡得没有那么严格,所以难免稀松了些。

这点在跑操时间上也可以看得出来,非军事学员在跑了一阵后就被带到旁边做些简单的放松运动,又过了好一阵整个队伍方才停下来。

不过相比于后世的标准,现在的这点锻炼量只能说是小儿科了,顶多相当于普通高中的跑操水平。

这并不是说同志们的体能就有多差,背后实在是有一个不得已的烦恼,那就是鞋子。

限于原料来源,现在红军主流的鞋子,还是以草鞋为主,只是在生产过程之中引入了机械化加工,又重新设计了一番,使得这些鞋子有了更高的耐久度。

主要办法就是在受力位置添加更高强度的材料—如麻绳、帆布等,然后在鞋底上用铁铆固定上几块橡胶片(就着还得省着来,乃至循环利用)。

这样生产出来的鞋子,相比于原本的纯手工打造要高级得多,至少战士们不用每天花上大量时间来打草鞋,训练、行军、打仗的时候,还得整天担心鞋子拖后腿。

尤其是加了一层充当鞋垫的帆布片之后,战士们因为长期穿戴草鞋带来的脚步磨损溃烂问题,得到了大幅度的缓解。

而在成本上也属于可以接受的范畴,除去没法获得的橡胶之外,其他基本能做到就地取材,加工难度也不高,大部分工序还是在乡亲们家中进行的。

最主要的是,这种鞋子不会太过于依赖程刚的援助,他只要带来预制好的橡胶块,由着这边处理即可,即便没得橡胶,也可以使用皮革替代,乃至干脆省去,只是耐久度就得低上不少。

更进一步说,就像是程刚带来的大部分产业一样,这种制鞋业最大的优点,正是在于其普遍的可推广性和易上手性,在效率和质量上能够稍微地强过于原始的手工制作。

从更专业的角度出发,这种生产方式类似于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只不过最后由红军的工厂进行统筹安排。

当然了,土洋结合的草鞋相比于解放鞋一类的胶鞋,到底还是不能比的,倒是有些类似于非洲黑蜀黍流行的轮胎鞋,勉强解决了最基本的需要。

即便是这样,考虑到现在近万的正规军,已经快要达到同等水平的地方武装,再加上各地的行政、老师、学生等人员,目前的鞋子产量仍显得尤为不足。

后世的遍布的硬化路面,发达的交通网络,以及先进的制鞋工艺已经让大家忽略了鞋子还有磨损这一回事,大部分人的鞋都是用了两三年鞋底花纹还没啥变化,就因为各种原因被弃之不用了。

但是这时不行,根据统计,以红军主力水平的训练量,现有的新鞋基本撑不过三个月,这还是估计到粮食消耗和战士基础,没有继续加大强度的情况。

如果按照后世解放军的训练办法,那么别说三个月,三星期都不一定能撑得住。

但不管怎么说,好歹是构建了一个初步的内循环网络,粮食、军械、服装等后勤领域,可以稳定地供应军队的发展,而不用担心过一阵外援没了整体水平就直线拉胯。

后者的例子实在不要太多,以国党买办的习性,传说中装备精良的遭殃军,在抗战时被切断进口物资来源之后,现有装备迅速老化,很快就退回了农业社会的水平,皮鞋转眼就变成了草鞋,这样的教训不可以不牢记。

话再扯回来,以现在根据地的处境,说白了还是先军政策,一切资源向军队倾斜,所以哪怕是一贯待遇不错的学生们,很多必需品也得省着使用。

活动完筋骨之后,大家又跟着在草棚搭建的食堂吃了顿早饭,带队老师和工厂的同志做了些简单的客套,便准备回去了。

对于学院师生的离开,工人们也颇为不舍,当然这并不是休息一天后又得上班的缘故,主要是这些学生给他们带来了颇为难得的娱乐活动。

九堡所处的位置,附近就只有几处偏僻的村庄,大家的生活范围大半年来都不得不局限于这片新开辟的厂园之中,虽然也有些工厂组织的娱乐活动,但久而久之,还是难免少了点新意。

所以像是昨天这种参观日,不仅是学生们进行实地学习的机会,到了夜里,前来参观的团队肯定都准备一次联欢会,进行简单的才艺表演,算是一种变相的宣传慰问。

这样的生活,无论是对于刚刚从农民转变而来的新工人,还是对于有过旧工厂经历的老工人,都是充满着难得趣味。

人除了必要的物质需求,其实还有着强大的精神需求,甚至在某些时候后者还要重要得多。

大部分人都能够认识到,必须给战士和工人们吃上饭,这样他们才有战斗和工作的动力,但对于他们的精神需要,就不一定会有多重视了。

物质和精神、先进和落后、富有和贫瘠,就在这片土地上不断混杂交织,未来到底会散发怎样的光芒,谁也没法预料。

走在前不久才刚刚完工的马路上,学生们兴奋地讨论着昨天的见闻,这一话题从前一天晚上开始就没有停过,但大家依旧是乐此不疲。

无论是新鲜出炉的赤红铁水,还是各式各样的加工工序,又或是锃光发亮的崭新农具,都是大部分人前所未见的场面。

最主要的是,这样的制造背后,超出众人想象的产量更是让这些新生们感受到了工业化的魅力。

他们基本没有去过大城市,不知道那些大型工厂到底有着多么恐怖的生产力,但是相较于他们曾经见识过的农村手工作坊,眼前的生产方式无疑是强大和先进的代表。

在老师的引导之下,军事学员坚定了保卫根据地的信念,工业学员决心建造更多更大的工厂,政工学员也在考虑如何将这些先进的理念向更广阔的地区推广。

又是过了三个多小时,当他们赶到瑞金的时候已经快到中午,上午的课程早已调整过了,距离午饭又还有一段时间,老师便把大家带到了城南的这片工地上来。

从东北流向西南的壬田河,弯弯曲曲地在这里穿过,河边有一块草地,稍加修整就成了很好的训练场,之前的炮兵实训正是在这里进行。

不过现在这里已经成了一片热闹非凡的工地,秋收之后的数月都可以算作是农闲时分,所以可以看到大量的干部、战士、农民在这里穿梭不停,甚至如果仔细的话,已经能够看出不少建筑的雏形。

工厂、学校、宿舍、礼堂,站在北边的一处山坡上,同学们叽叽喳喳地争论着各处工地未来到底会是怎样的用途。

而在河边,一条宽阔犹如小河的灰白色水渠,更是吸引了众人的不少目光,虽然还没有开始放水,但如此庞大的混凝土建筑体,依旧让人心神驰往。

这算是工地上第一处使用土制水泥制造的人工建筑,总长不到一千米,水头高差也就两三米,却可以在未来提供整片基地源源不绝的电力。

这就是孩子们眼中的工业化。

第189章 冒险与准备

就在学员们对着这片工地讨论得兴致勃勃的同时,李润石和程刚在此地视察项目进度。

只见两人戴着藤制安全帽,走在一片喧嚣的工地中,这番模样倒是挺像五六十年代的老电影,无论是建筑风格、人物穿着都很有那时的味道。

实际上程刚也是刻意这样设计的,整个项目除去少量的标准工业品之外,其他大部分都是土制材料,别说钢筋混凝土了,就连竹筋都很少用到,因为即便是土制水泥都属于紧缺货色。

毕竟不是和平时期,能够调用大量水泥来修建发电渠已经算是一次奢侈的尝试了,虽说几番降低建筑标准,可依旧占用了前几个月刚建成的水泥厂近三成的份额。

至于剩下的七成多,则大部分用于前线的工事修筑,包括工地上的所有建筑,基本都是简单的砖木结构,顶多用点砂浆作为粘合剂。

甚至这里用到的不少木材还是从其他地方拆来的,别看这赣南山区气候湿润、植被茂密,似乎怎么也不会缺木头。

可实际上因为数百年来的人际活动,大量山林被砍伐充作柴火和建筑材料,现在要想获得足够的木材,就必须到更加远离城镇的深山老林去寻找。

可以这么说,现在的根据地基本上就没得不缺的东西,一切都只能说凑合,在程刚眼里确实是寒酸得很。

即便如此,整片建筑的规模依旧超出了众人的预计,大家不像是程刚想着要把瑞金当做红色首都来建设,在大部分人眼中,趁早打出去占领一处大城市才是革命的首选。

程刚不喜欢这样过于冒险的决策,或许是因为历史教训的缘故,他在战略上要显得保守不少。

根据他的观察,现在的红军还缺乏一种向下沉淀的氛围,贸然挺近大城市,最后的结果不会太好。

在几乎所有战士,也包括大量干部的眼中,革命还只是劫贫济富、开仓放粮的农民起义,先不说怀揣着这类思想的同志进了城后会不会迅速堕落,单就能否靠自己的力量把城市运营起来,都是个未知数。

参观的两人就在讨论这个话题。

“要做到这点可没得那么简单,在很多同志眼中,城市就意味着财富,就代表着源源不断的资源。

可是他们没有看到,以目前国内的发展水平,几乎所有城市都只是消费型城市,必须依赖从周边乡村吸血才可以维持其庞大的规模。

看似堆积如山的粮食和物资,如果切断了他们与农村的联系,就会迅速被超出其负荷的消耗殆尽。

苏联有农村没法生产的工业品进行交换,我们能有什么?

所以现在根本没有那个能力长久地占领一座城池,更没有那么多力量分散到周边的农村去把群众动员起来。

即便趁着敌人暂时的空虚取得了上风,最后的结果也只会是在不利于我们的战场上,与敌人来一场无谓的争斗,造成大量的牺牲。”

趁着这个功夫,程刚又在絮絮叨叨地谈论着自己的想法,现在已经是11月中旬,过几天他就要离开了,等明年回来的时候,全国的组织也将迎来第一次真正的考验。

所以趁着这个功夫,他需要尽快整理出一套能够自圆其说的理论,这个工作自己来干肯定是搞不定的,还需要李润石的大量支持。

而在一旁始终保持沉默的李委员,对于程刚的这些发言确实深有感触。

一直以来整个红军领导层当中,就他和程刚两人是铁杆的农村派,其他人或多或少都希望尽快到城市去发展。

所以想了想,皱着眉头,又缓缓抽了一口烟,他也跟着程刚的话头说了起来:

首节 上一节 95/31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