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之铁血狂兵 第748节

  “首长,这使不得!”

  “没什么使不得,好好戴着,以后看到这顶帽子,你就要以身作则。”赵志国说。

  身上的军装在某些特定的时候有特定的意义,要让村子里的父老乡亲看到,八路军无论多么困难,都会选择跟他们站在一起。

  “谢谢首长!”民兵班长激动的接过帽子。

  “村子里的水井在哪儿?”赵志国问。

  赵志国也想发扬一下八路军的老传统,为村子里的百姓做一点事儿。

  最好的宣传办法就是身体力行,哪怕是一点点小事儿,村民也都会对他们有巨大的改观。

第1295章 村子的百姓

  夏末秋初之际,井水泛着温凉,却甘甜如饴。

  “你们这儿的井水不错嘛!”赵志国尝了一口。

  “明末的时候就有这口井了,曾经因为这口井,我们村子里做出来的豆腐闻名十里八乡!只可惜,清末年间,旱灾蝗灾频发,又加上战争不断,粮食歉收,也没人做豆腐了。”

  战争是推动了科技的发展,也让原本存在的文化销声匿迹。

  “村子里,老人孩子居多,吃水也是一个费力的活吧?”

  赵志国抄起扁担,轻轻松松的挑起两担水。

  “首长,还是我来吧!”民兵班长说。

  “别,这事儿得我来,等我离开村子之后,你有的是机会!我们八路军的队伍是为老百姓服务的,他们做不到的事情,我们要帮他们做,因为是他们养育了我们这支军队。”

  赵志国挑着两桶水,开始挨家挨户的敲门。

  然而敲响了好几家的门,都没有人回应,民兵班长也确信这家有人。

  “下一家!”赵志国并没有灰心丧气。

  “首长,要不算了吧!”

  民兵班长都有些气馁了,让他没想到的是他的村子对军队已经怕成了这样。

  “算了?岂能算了?道人传道,佛家传法,哪一个是止步于自己脚下的?要是他们对自己说一句算了,这些文化会在我们华夏生根发芽?”赵志国挑起水桶。

  以诚心待人待物,必换来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要是今天没有开门的,赵志国明天还要继续,总有一家会需要水的。

  有志者事竟成,在敲了十几家门的时候,终于探出一个小脑袋,眼睛闪着疑惑,一眨一眨的看着赵志国:“叔叔你找谁?”

  赵志国蹲下来,脸上露出笑容,尽量让自己看起和蔼一些:“你家大人呢?”

  “丫头!是谁啊?”

  一个比较苍老的声音在院子里响起。

  “爷爷,是一个叔叔!”

  老人拄着拐杖走到门口,当他看到赵志国的时候,他眼神中闪过了慌乱,连忙将自己的孙女护在了身后。

  老人家怕赵志国跟以往来村子里的军队一样,抢了他们家的粮食,抢了他们家的鸡鸭,把他的儿子和儿媳也给掳走,他怕最后把他唯一的相依为命的孙女也给夺走。

  赵志国站起身来:“老人家,别怕,我是八路军的,知道你们家缺少壮劳力,我来给你们挑水。”

  老人家颤颤巍巍的,不敢说话。

  “唐大爷,这是我们首长,今天暂借在我们村子里,您有什么问题都可以向他说。”民兵班长说。

  民兵班长毕竟是自己村子里的人,老人看到他的那一刻,眼神中像是寄托了希望一样。

  赵志国没有说话,挑起水进了院子,将水倒进水缸。

  不过赵志国并没有因此停下,直到将水缸挑满,然后又给老人批好了柴,整整齐齐的摆放在院子里。

  “您休息一会儿吧?”

  老人家对赵志国仍旧有些戒备,但是他看着自己的院子被赵志国收拾的这么干净利落,心中有些不忍。

  赵志国拿着院子里的扫帚,又将院子给打扫干净。

  老人家儿子在家的时候,院子都没有这么干净整齐过。

  “叔叔,您喝水!”

  老人家见自己劝不动赵志国,就让自己的孙女端着一碗水送过来,让赵志国休息一下。

  赵志国连忙接过水,牵着小女孩的手来到了老人身边。

  “老人家,您看还有什么需要我做的吗?”赵志国问。

  “不用了,已经够好了!”老人家连忙摆手,都有些不好意思了,“你们真的是八路军?”

  “对,我们是八路军的队伍!”赵志国说。

  “以前只听说过,还从来没有见过呢。”

  老人第一次见八路军的军装。

  其实这并不意外,当初晋绥军管理着这片土地的时候,对他们的防备犹如洪水猛兽,在宣传中也是添油加醋。

  “老人家,唐班长也是我们八路军队伍中的一员,只不过是没有军装。”赵志国说。

  这点确实是赵志国他们的疏忽。

  队伍基数越来越大,民兵也越来越多,正规作战部队还能够勉强凑齐一些军装,但是民兵想要有一身军装太难了。

  来到村子里,赵志国也才意识到这个问题。

  他们的部队没有东进的打算,所以出现在敌占区和第一军分区控制区机会比较少。

  有部队过来,也很少进入村子,而且大部分士兵来到这附近,目的自然是侦察,不可能穿着军装行动。

  “您是从哪儿过来的?”老人家问,“是不是来我们村子征粮的?”

  老人家没多少劳动能力,只有分到手的几分薄田,勉强能够让爷孙两人不饿肚子。

  “我不是来征粮的,老人家您分到了几亩地?”赵志国问。

  “三亩地,地是按照人口来分的,我们家只有两个人。”

  “村子里还有空闲的土地吗?”赵志国问民兵班长。

  “都已经承包出去了,承包出去的土地五成自己留下,四成作为军粮,一成留给村子里,在青黄不接的时候,避免村民不够用的。”

  大村子里还好,人口多,土地也多,而且要是有百姓流动,也都是往大村子里挤,就像后世人口往大城市里跑一样。

  像这样的小村子,人口少,土地分不完,只能采用民兵班长说的办法。

  以集体的力量实现土地利用的最大化,避免让村子里这些没有多少干活能力的老人和孩子也能够有一份口粮。

  “这方面你们干的不错,”赵志国说,“老人家,如果他有干的不好的地方,你也尽管说,到时候我找他的麻烦。”

  “不不不,这代年轻人里,数他挺不错了,我们也都多受他照顾。”老人家说。

  “老百姓都夸你了,我要是不嘉奖你点什么,似乎说不过去。”赵志国掏出自己的配枪,“这把手枪是德制的,跟了我四年,就嘉奖给你了。”

  赵志国那儿不缺手枪,只要他想要,随时可以找到更好的。而且赵志国身上还带着一把勃朗宁。

  赵志国作为司令,上前线战斗的机会也越来越少。

  “首长,这使不得!”

第1296章 原来他就是赵司令

  “你以后用到这把枪的机会比我多,再好的枪,他一枪不开,也就失去了意义,如果将来有一天,你加入到正规军中,好好用这把枪,”赵志国说,“不过咱可说好,以后你得好好干,要是让老百姓指着我们脊梁骨骂的时候,我拿着这枪亲自毙了你。”

  民兵班长接过手枪,手都有些颤抖,然后激动地向赵志国保证,一定好好干。

  在送完手枪之后,赵志国向老人家告辞。

  他还要挨家挨户的给百姓挑水,一直转到天黑,只有五家百姓开了门。

  对赵志国来说,这已经足够了,至少这五家人知道八路军的队伍会是什么样的队伍。

  让赵志国出乎意料的是,民兵班长在村子里的名声和威望都不错,只不过他对八路军的宣传并不到位。

  当然都是农民出身,这种年景没有逃离村子,留在村子里的人大多数都是老实憨厚。

  让他们做好本职工作没多大问题,让他们开拓新的业务难度比较大,大字不识几个,能力肯定有限。

  能够做好本职工作对民兵来说,已经是可用之人。

  “这些村子倒是可以安置受伤退役的老兵!”赵志国心中诞生了一个想法。

  他们部队还有大量因伤退役的老兵,有的被安排在矿场执勤,有的被安排在了后勤部队,有的被安排去训练部队。

  尽管他们已经尽可能的在安排伤兵,但仍旧有大量伤兵还在让部队养着。

  随着伤兵越来越多,赵志国他们的部队就不得不拿出一大部分开支来用在这些退役士兵身上。

  如今民兵也需要训练,需要提高他们思想,而且这些因伤退役的士兵都在部队接受过教育,识几个字!

  这些士兵在军队中接受过教育,思想水平也普遍高于民兵,只要对他们稍加培训,就可以派到村子里去工作。

  村子里的夜晚很安静,连狗吠声都没有,只有不知名的虫鸣声在肆无忌惮的叫着,虫鸣声给村子增添了一份静谧。

  安静的环境很快就让赵志国进入了梦乡。

  清晨,村子里多了一份热闹,显然他们已经听说了,住在村子里的军人是八路军。

  而且赵志国昨天给好几个人家挑满了水缸,劈了柴,打扫了院子。

  百姓当然是好奇这支部队。

  他们见过中央军从附近过,见过晋绥军,见过祸害他们的日伪军,从来没有见过穿着灰布军装的八路军。

  而且这支军队进入村子后,没有扰民,还给他们挑水劈柴打扫院子,这简直是闻所未闻的事情。

  压抑不住的好奇心,让村子里的百姓开始关注这支队伍。

  “还有点时间,两个人一组,去给老乡挑水,牢记我们部队的纪律,无论百姓给什么,都不能拿。”

  姚鹏举他们还没有回来,留在村子里也没有其他事情做,赵志国干脆让自己的卫兵去帮着百姓干点活。

  当地的百姓也没有想到,村子没有因为一支军队的进入而鸡飞狗跳,反而会热闹起来。

  其他军队进入村子,牲畜早就成为他们腹中的晚餐了。

  而这支部队的士兵进入村子之后,不但帮他们干活,还不留下吃饭,什么都没有带走。

  快到中午时分,姚鹏举才带着两个兄弟进了村子。

  “司令,我已经看过侦察团的弟兄选的地方,位置都不错,不过……”

  “有话就说,在我这儿,还有什么话不能说的?”赵志国感觉事情有点不妙。

  “地方人迹罕至,道路有点难走,日军的巡逻队也没有频繁经过,我们的补给恐怕很难送上去。”

  观察哨至少要有四个人,两个对空观察人员,两个负责电报机。

  他们还不知道小鬼子飞机什么时候来,在这山里,与世隔绝,待的时间可能是按月算。

首节 上一节 748/163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