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之铁血狂兵 第944节

  赵志国从来不自傲的,但当着特战队士兵的面,他告诉这些兵,他们就是他赵志国的骄傲。

  “来了这两天,从没听说你夸过你的部队,今天却夸赞他们,他们肯定都有过人之处。”

  “他们最大的过人之处,就是在战场上对付小鬼子。”赵志国说。

  “等战斗结束之后,给我留下几个怎么样?”

  好的指挥官怎么可能不喜欢好兵呢?

  眼前的这些士兵让老师长眼馋,像这么好的兵,他只在赵志国这儿见过。

  “老师长,这恕我不能答应,他们虽然是士兵,但放在普通部队中,都能承担起排长或者是连长的职责。”

  眼前的士兵,每一个都久经沙场,战场经验丰富,而且资历也足够。

  “你是怕我把他们用坏了?只要到了我那儿,最少给他们安排副连长的职位。”老师长说。

  “老师长,他们还是更愿意回到老部队,跟那些老兄弟一起并肩作战。”赵志国说。

  “好吧,君子不夺人所爱,不过你给我训练几个这样的兵可以不?从我的卫队中挑人手。”老师长说。

  老师长真是对赵志国这些兵又喜又爱,恨不得这些兵就是自己训练出来的。

  “训练是没问题,就怕您的兵吃不了这种苦。”赵志国说。

  身体上的劳累倒是其次,姚鹏举训练他们的时候,还会给他们精神上的压力。

  只要有一项训练没有承受住,选出来的士兵就要退回到原部队中。

  “吃不了苦?我的卫兵也是精挑细选的,要是他们真吃不了你训练的苦,我就不缠着你,问你要人。”老师长说。

  “等这次任务结束,您再派人过来,我一定帮您训练。”赵志国说。

  老师长走到赵志国身边,偷偷摸摸地问赵志国:“老实告诉我,像这样的兵,你还有多少人?”

  赵志国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老师长,我已经说过了,这是需要保密的。”

  “这没意思,既然不说,那我就带着他们告辞了。”

  老师长自然不会在赵志国待太久,敌后情况紧急,他需要赶回去,布置部队,瓦解岗村的阴谋。

  赵志国亲自送老师长和特战队士兵出城。

  “行了,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就别送了。”老师长停下脚步对赵志国说,“不用担心你的兵,我会尽量让他们都活着回来的。”

  赵志国向前迈了一步,对着特战队士兵敬礼。

  “我等着你们回来!”

  在老师长向赵志国借兵的时候,岗村已经开始着手在他的防区内修建工事。

  从全国各地运来了日军抓捕的壮丁和俘虏,按照岗村的要求,他们必须要提高效率。

  只要日军修建工事的速度越快,就能够将更多的游击队给困在他们防区内,让他们无法撤退。

  然而岗村并不知道,这些装备最简陋的华夏军队在敌占区活动,他们从不言退。

  面对侵略者他们也从不屈服,他们哪怕知道自己不敌,但也要用生命来捍卫自己脚下的土地。

  随着大量的壮丁被抓,在敌后活动的游击队也渐渐了解到日军的真正目的。

  “上级首长给我们下达了命令,愿意撤退的,从现在开始自行撤退进山,不愿意撤退的,几天后会有一批士兵到达各部队,跟我们一起作战。”

第1640章 岗村的分析

  在敌后活动的各部队也碰头,商量了一下接下来的方案。

  上级也派人给他们带来了新的命令。

  撤与不撤都是他们自愿的事情,上级绝不追究他们这次撤退的事情。

  但五天之后傍晚,再撤退的部队就以逃兵处理。

  五天的时间足以让各部队做出最后的决定。

  “留下的部队,我们要选一个隐蔽的地方,挖地下庇护所,就像是地窖一样,要确保一整个村子的人都能够藏起来,日军进村之后,大概率不会留下一个活物。”

  敌后的部队虽然过着与世隔绝的日子,但他们跟日军接触过,知道小鬼子的残暴。

  当他们走过满是尸体的村庄之后,就再也不会对敌人抱有任何希望。

  对付侵略者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抵抗到底,直至把侵略者消灭的一个都不剩。

  “地下庇护所除了要隐蔽之外,还要尽量做到隐秘,因为我们不知道会不会有人以地下庇护所为条件,向日伪军换取高官厚禄。”

  只要村子里出现了一个给小鬼子带路的,隐蔽所就会暴露。

  日军手段残忍,不可能放过一个活人的。

  在岗村加快速度的时候,敌后的游击队也在做着各种各样的准备。

  有几支游击队只有十几个人,尽管他们不愿意走,但是上级还是要求他们提前撤出去。

  十几人的游击队,长枪加短枪一共才五把,其余的都是冷兵器,面对装备精良的日伪军,他们没有多少反抗的能力。

  “不行,我们不能撤,这一撤退,还不得让老百姓戳我们的脊梁骨?不打仗的时候,吃人家老百姓的,用人家老百姓的,小鬼子来了,要打仗了,我们没影了,你们有脸,我还没脸呢。”

  有的人就是不想走,觉得自己走了,以后就再也没有脸回来,也没脸给乡亲们说,他们是打鬼子的八路军。

  “这样吧,你们队,手里有枪的留下,没枪的撤回去,你们就暂时编入别的队伍。”

  尽管游击队训练不足,但在统一的指挥问题上,却从没有出过问题。

  游击分队听区小队的,区小队听从县大队的。

  各部队领取自己作战活动的区域,非必要是不得越界,以免被日伪军都驱赶到一起,然后集中起来消灭。

  这一仗肯定有的游击队要全军覆没,但不能所有的游击队都全军覆没。

  “我们的支援什么时候到,听说他们还会带着重武器来?”

  “不确定,就算是来了,我们只能配合他们,也无法给他们下达命令,你们还是别操心了,这种时候,上级还派人来支援我们,说明上级对我们还是很重视的。”

  在这要命的关头,还有人敢主动进入敌占区跟他们一起作战,说明支援来的部队已经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敌后的各武装得知日伪军想困死他们的时候,人心浮动。

  但当他们听到上级部队派兵支援他们的时候,一个个又兴奋了起来。

  不过他们并不知道,来支援他们的是赵志国手底下最精锐的部队。

  三个人一组的特战队士兵在特定的战场环境下,他们敢阻击没有火炮支援的日军一个小队的兵力。

  在日战区,岗村正听着部下汇报的各地修建工事的进度。

  工事一旦修建完成,他们的部队会立刻出击,一个村子一个村子的清缴,一个山坳一个山坳的去搜查。

  但是一份情报很快就引起了岗村的注意,在最近两天的时间里,赵志国的部队一共向日军防守阵地发起了七次袭击。

  最大规模的袭击是以连为单位的进攻,在夺取日军一部分阵地之后,三分钟之内就撤离了。

  最小规模的是一个班的华夏部队夜袭,抓了小鬼子的一个哨兵,放了几枪之后就撤退了。

  “如此频繁的袭击,肯定不是单纯的找我们逗乐子。”

  岗村深知赵志国的作战风格,以明面上的行动掩饰其真正的目的。

  在赵志国参与的所有战斗中,他都曾经这么做过。

  “赵志国的部队刚刚打下并州城,耗费巨大,短时间内不会向我们发起进攻吧?”

  日军一众参谋认为,赵志国的部队短时间内没有足够的物资向他们发起进攻。

  而且他们五万部队向赵志国的防线发起进攻时,虽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但也给赵志国东线的部队造成了伤亡。

  并州不稳,物资不足,部队长时间作战需要休养。

  无论从哪个条件考虑,赵志国都不会再发起一次大规模的进攻。

  “难道赵志国是在向我示威?赵志国不会这么无聊的。”

  岗村认为,赵志国确实短时间内不会向他们发起大规模的进攻,但是他不相信赵志国没有所图。

  “赵志国或许已经得知我们抓壮丁修工事的事情。”

  日军这次动静闹得不小,又是调兵,又是抓人,又是修工事的,闹得日战区的百姓民不聊生。

  这么大的动静,肯定能传到赵志国的耳朵中。

  “我们防线上有五万主力部队,而且还能够随时抽调三万部队支援,赵志国也不可能的打过来。”

  赵志国最喜欢小鬼子的一个优点,就是他们极度自负。

  “让各部队提高警惕,越是这时候,越不能大意,等我们先把敌后的游击队消灭干净,我们再次西进。”

  岗村仍旧认为,他们有吃掉赵志国的机会,只不过他们先要把后方给安定下来。

  如果后方不稳,他们再次攻打赵志国,他们的后勤仍旧会被这些活跃在敌后的游击队给消灭。

  “等等!”岗村突然想到了什么,“游击队的存在,能够减轻赵志国部队的巨大压力。”

  游击队能够发挥的价值有时候是正面部队比不上的。

  既然如此,岗村认为,赵志国肯定不会眼睁睁地看着游击队被消灭。

  “但是赵志国会从哪儿下手呢?我们的指挥部?”一个参谋突发奇想。

  只要把日军指挥部给打掉,确实可以一劳永逸,解决日伪军围剿游击队的事情。

  “不是不可能,赵志国此时一定在寻找我们部队的薄弱之处。”

  岗村认定,赵志国此时一定不会闲着,尽管他不会发起大规模的进攻,但是一定在想怎么出兵。

第1641章 把伪军当成突破口

  赵志国确实也没有闲着,因为他很清楚,单靠敌后的游击队和他支援的不足二百名士兵,难以抗住日军大规模的扫荡。

  双拳难敌四手,伪军战斗力再差,但蚂蚁多了也能够咬死大象。

  要想减轻敌后的压力,他们正面要给日军施压。

  但以赵志国他们现在的弹药储备,就算能够突破正面的日军防线,也会付出巨大的牺牲。

  如果以后正面巨大的伤亡换取敌后的战场,这并不是一个很划算办法。

  “不能从正面突破,我们该从哪儿下手呢?”

  赵志国看着偌大的地图,上边已经清清楚楚的标记出了敌我双方所有的军队部署。

  日军东西防区纵深有二十多里地,包含着数个县城,数十个乡镇,大大小小的村庄更是数不清楚。

  从日战区进入日军防线之内,也有错综复杂的道路,不过铁路却是有一条。

  日军物资运输主要是靠铁路,其次才是公路上的汽车或者是驮马。

  “日军在铁路沿线有重兵防守,但凡有火车前往,前后必有装甲轨道车前后保护。”田克志告诉赵志国。

  赵志国手底下的侦察兵从没有停止过对日军的侦察。

  几乎每一天都有侦察员渗透到敌后,侦察日军最近的行动。

首节 上一节 944/163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