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兵突击:从钢七连开始 第174节

第220章 调查产生了分歧

  陈江也是在食堂吃饭的时候,听人说起,赵大志团的几名士兵,居然去偷老乡家的兔子吃。

  要知道,我们的军队里向来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拿群众一针一线都不允许,何况还是老乡家的兔子了,对于这种情况,绝对算部队里的奇耻大辱,是要严肃处理的。

  而作为团长的赵大志,也会受到连带责任。

  集团军十分重视此事,派出了Z治处副主任俞根山为调查组组长的团队,对此次事件进行调查。

  由于俞根山是军J委委员,所以他的调查结论直接决定了这些人的处理结果,陈江也被俞根山选中,作为调查组成员一同前往。

  调查组的介入,让汽车团的人如临大敌,

  所有人都对此讳莫如深,不愿意多谈,这让调查工作非常被动。

  尤其是赵大志,对于事情不愿意多谈,只是谈到,是自己的管理工作不够到位,愿意接受调查组的任何处分。

  “老赵,那些空的虚的话我就不说了,我们的政策你是清楚的,讲究实事求是。我们不会放过任何违纪违法的坏人,但也不会冤枉任何一个好人。所以你必须跟我们说实话。”

  俞根山手里就只有一份举报信,里面的内容就是汽车团某班战士,集体去偷老乡家的兔子,然后炖了一锅吃掉了。

  至于别的内容,就写的很模糊,俞根山和陈江一合计,觉得事有蹊跷,直接去班里问,可能会激化矛盾,还不如从上而下,这样还能了解一下团领导班子对于这些事情的态度。

  俞根山对此也是深表赞同,于是和陈江一起先听听赵大志的看法。

  “俞副主任,那几个兵是好兵呐,虽然他们才来部队一年,但各方面都表现的极为出色,至于吃了只兔子,我们已经三倍赔偿给人家了,也取得了人家的谅解,我不明白上面还盯着这个事情干什么?”赵大志对此十分抗拒,他的思想认识令俞根山和陈江有些哭笑不得。

  “老赵,你这是说的什么话?”俞根山勃然变色,狠狠一拍桌子,“我们部队的纪律你不是不知道,擅自拿群众的东西都是大罪,何况是偷,你知道这是什么性质的事情么?足够让你们这支光荣的汽车团被全军通报,你这个汽车团团长脱军服走人!”

  面对俞根山的声嘶力竭,赵大志一下子就懵了。

  他平时对纪律学习不怎么热衷,所以对此次事件的严重性根本就没有清醒的认识,直到俞根山的当头呵斥,才算把他震醒了。

  “不不会吧?人家已经同意和解了呀?”赵大志犹自不服。

  “呵呵,和解?”俞根山嘲笑这个团长真是胸无点墨,没什么文化,完全就靠着孙同非的喜爱一步步走到这个职务,如今居然问出了这么可笑的问题。

  “如果和解有用,事情就可以当做没有发生过,那还要我们的纪律有什么用?我跟你实话实说,和解只能让这件事情的情节适当轻一点,但性质却无法改变。老赵啊,没事情的时候就不能多读读书吗?”

  赵大志这下彻底慌了,“那说了之后,能不能处分得轻一点?”

  “赵团长,你要明白一点,最终的处理结果,肯定是要上级领导定的,我们只是实事求是的反映情况。你们这个事情,惊动了军一级J委,这还不够说明问题么?如果是小事情,你们团里自己就可以处理,最多也是师一级来调查核实,如今这个局面,你要有清醒的认识,万勿心存侥幸啊!”陈江在旁边也发声了,他是真有些看不下去了。

  “好!”良久,赵大志这才算下定了决心,开始把自己知道的情况说了出来。

  原来在这个汽车班里,一共有8名战士,感情一直都很好。

  其中一名战士在前期的训练行动中磕伤了腿,眼看着他到了复员还是留队的关键时刻,如果腿伤迟迟好不了,那肯定要脱衣服走人啊。

  于是大家为了给他补充营养,就想办法弄些好吃的给他,但汽车团这里周边根本买不到鸡鸭,于是他们只能跑野外去抓野味。说来也巧,老乡家的兔子正好溜了出来,然后被这帮小兔崽子被抓到了,一看灰不溜秋的一只兔子,大家都以为是野兔,就杀了炖了一锅,给有腿伤的战士吃了。

  结果事后有老乡找了过来,才知道犯下大错,凑了津贴,三倍补偿了人家。

  “不知道是哪个杀千刀的举报到了你们那里,让老子知道了的话,饶不了这个混蛋!”

  赵大志忍不住破口大骂。

  “你是谁的老子?”俞根山也一肚子火,这个团长,根本就是个草包么。“张口老子,闭口老子,你这是什么态度?”

  大家虽然都是上校军衔,但俞根山明显威势更足,毕竟人家是军J委委员,赵大志在他面前瞬间就焉了。

  俞根山见赵大山不说话了,也自己控制了一下自己的火气,两人其实说起来还有点同窗之谊,在青年干部进修班的时候同学过,只不过俞根山是班里的学习尖子,而赵大志是班里倒数第一,所以两人是没有什么交集的。

  但毕业后,一个当汽车团团长,手下千把号兄弟,一个也就当个Z治处副主任,你说气人不气人?

  不过现在看来自己的老同学遇到大麻烦,他也不好落井下石,也是存了来拉他一把的心思。

  想到这里,他的语气也软了下来,“老赵啊,你不能出了问题不想着去解决问题,就要去解决提出问题的人!”

  “人家提出的问题,难道是诬告么?这总是事实吧?既然是事实,咱们就要想着去解决,去避免类似的事情不再发生!你扪心自问一下,全团的纪律教育你抓落实了么?抓彻底了么?”

  赵大志一听就说不出话来了,他是个重业务轻思想教育的人,平时还真的疏于这方面的对下教育,其实就算他本人,接受这种教育的时候,也是心不在焉,主官都如此,其它人的情况可想而知。

  俞根山见赵大志不说话了,继续劝道,“听兄弟一句话,把事情的来龙去脉理清楚,该怎么样就怎么样,态度首先要端正,要相信ZZ,会公平公正的处理这件事情的。”

  陈江听后不想多说,因为俞根山说的这些确实没啥可挑剔的,但基本都是场面话,有种“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的感觉。他和赵大志不熟,没必要去当什么出头椽子。

  “好吧!”赵大志此刻如同泄了气的皮球,瘫软了下来,“我马上把事情的详细情况写份材料交给你们。”

  “不仅是你们团一级的材料,还有当事人,我们也要见见。”俞根山提出了要求。

  赵大志的Z委早就喊来了当事人,等赵大志离开后,就安排了当事人走了进来。

  见到俞根山等一众校官,几名士兵惭愧的头都不敢抬起来。

  最后还是其中的一名二期士官开口了,“各位首长,俺是他们的班长,这事全怪俺,是俺没有问清楚兔子到底是哪来的,就把它给嚯嚯了,要处分就处分俺吧,他们都是听命令行事。”

  “不是的,俺们班长根本就不知道这个事情,抓兔子是俺去抓的,要处分就处分俺。”

  “不是的,这只兔子是我抓来杀的,炖也是我炖的,是我的责任。”

  “够了!”俞根山听他们争着说话,心里有些感动,但脸上丝毫没有波澜,“你们以为这是什么?抢功劳么?这是抢处分,搞不好是要脱军装走人的,必须实事求是,不要主动揽责。”

  结果这几人一听要脱军装,刚才那个说抓兔子是他抓的小战士顿时就急眼了,哭着嚷了起来,“首长,这兔子的事情真不怨俺班长,俺班长马上就要升三期士官了,他可千万不能回老家种地,家里的娃都等着他的工资呢。”

  “屁,你小子说个什么玩意儿,俺家再困难,也能去打工挣钱养家糊口,你爹身体不好,你要是被撵回老家,你爹不被你气死啊?听班长一句劝,咱们要‘实事求是’。”

  陈江听明白了,这位班长是真的为自己手下的战士着想,把过错揽在自己身上,最大限度去保护自己手下的兵,这种浓浓的战友情,真是令他感动。

  俞根山也被感动了,但纪律就是纪律,今天这个事情,必须要有人定责,这个是毫无疑问的,不然他回去也交待不过去。

  群众纪律,可大不可小,弄得不好就是典型反面教材。

  “你们把事情的前因后果都说一遍,一个字一个字说。”俞根山对于这样的事情很有经验,如果听他们扯淡,估计扯到明天也不知道个所以然,还是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写报告。

  至于定谁的责任,可以由上级领导决定。

  陈江对此也是深表赞同,为了保险起见,他们全班的所有人都分别做了笔录,

  尤其是对腿伤的那名士兵,陈江问得很细致,兔子虽然基本上都是他吃的,但他现在懊悔的恨不得把肉都吐出来。

  早知道事情如此严重,他说什么也不会去吃这个东西。

  听了一天下来,事情的来龙去脉就非常清楚了。

  尽管他们每个人都想着把责任挑了,但俞根山只是表示,他们的工作是调查,具体要由上级来决定。只有陈江明白,上级领导哪有这么多精力去细细研判这种案子,初步结论还是要调查组拿出来。

  在回去的车上,陈江和俞根山就此事的定调,发生了一点点分歧。

  俞根山认为,事情的起因就是那名叫赵二喜的战士偷兔子,然后他要负主要责任,班长陈顺负领导责任,两人都要脱军装走人,此外,其它涉及到的战士都要受到相应的处分。

  但陈江认为这么做有点过了。

  他觉得吃老乡的兔子确实不对,但情有可原,因为不知道是老乡家的兔子,不知者无罪嘛!

  还是教育为主比较好,建议从轻处分。

  两人谁也说服不了谁,最终陈江只能选择保留意见建议。

  报告提交上去后,上级十分重视,开了专门的会议研究此事。

  在会上,孙同非对俞根山的结论与建议很不满意,但俞根山就事论事,表示这种事情既然发生了,肯定要严肃处理,以儆效尤。

  陈江只是列席会议,并没有发言资格,但孙同非并不希望就这么处分自己老单位的人,他对汽车团感情很深,自己就是从那里起飞的,这么恶劣的事情出了,处分的如此严厉,汽车团以后还怎么重新站起来?

  所以他抱着“死马当做活马医”的想法,只能问了一句“其他同志还有没有意见?”

  一般这样的问话,都是走个形式,大部分情况是不会说什么的。

  但陈江却对那名叫陈顺的班长颇有好感,他看过此人的简历,当兵的这几年,立过一个二等功,两个三等功,按照他的条件,其实早就可以提干了,但他把到手的名额给了别人,这是个真正的老好人。

  跟当年照顾许三多的老马班长差不多的类型,这样的老兵真不应该如此,陈江如今也作为一名老兵,有义务也有责任站出来为他说句公道话。

  至少他要做到问心无愧。

  “有,我想说几句。”陈江举手。

  程国强听后有些意外,因为这个报告他看了,很细致,前因后果也已经写的很清楚了,俞根山的处理建议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这种问题确实要从重从严处理,这是一贯的套路。

  而陈江是他很看好的年轻干部,他不希望陈江说出什么离经叛道的话来,于是还想要提醒一句,“小陈啊,有意见可以提,但在这个会议上的话,是要记录的。”

  陈江当然明白程国强的爱护之心,但他是一名军人,有良知的军人,如果他都不愿意为那些在基层一线的士兵说几句公道话,那还有谁会去说?

第221章 严管是没错,厚爱才是关键

  “谢谢首长的关心。”陈江向程国强点了点头。

  表示自己知道这点,然后他把自己心里的想法说了出来,

  “各位首长,治军要严一直都是我军的传统与光荣传统,但我认为,爱兵如子也是我们一直奉行的带兵原则。这次事件的教训很深刻,但它却和一般性的案件有着本质的区别。”

  众人听后一愣,这是什么意思?

  只有孙同非似乎听到了他最需要的内容,于是鼓励道,“你详细说说看。”

  “赵二喜抓到了那只兔子,是在野外抓的,这是我们必须重视的一点,也是本案最关键所在。既然是在野外,兔子身上又没有标签是家养还是野生,他赵二喜的文化程度只有初中水平,如何能分辨的清楚?我看过他的简历,家里没有当猎人的长辈,祖祖辈辈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

  “而他抓那只兔子的动机,则是我们必须重视的另一个关键点。他不是为了自己的口舌之欲,而是为了关心关爱战友,这有什么错呢?动机毫无问题,如果因此而受到了处分,那将来所有想要关心关爱战友的战士都会瞻前顾后。”

  陈江的前世可是经历过“不是你撞的,你为什么要扶”这样奇葩事情的,他可太清楚这么做的危害性了。

  “而且,因为赔偿到位,这件事情老乡已经不再追究了,社会影响也不算大。我了解过这名陈顺班长,入伍以来一直都兢兢业业,为了集体的荣誉,为了战友的前途,他舍弃了很多机会,这是个非常受战士爱戴的好班长,我是真不希望这样的老兵因此而脱军装,这不仅是他们全班的损失,同时也是我们这支光荣的军队重大损失。”

  陈江的话有理有据,可谓是彻底颠覆了这些军中大佬之前的所想,但细细想来,这似乎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他们从军以来,也都是从普通士兵干起,哪个人的心中没有一个自己敬仰爱戴的老班长呢?

  “陈副处长,你的话确实是为了广大基层官兵着想,但如果从全局的角度看,这件事情一旦处理的轻了,很可能会带来一个很坏的负面典型效应,今后类似这样的侵害群众利益事件,都会被人找到这样或者那样的‘理由’,长此以往,我们的纪律就会变得失去刚性啊。”俞根山对事不对人,他也有自己坚持的理由。

  两人的观点截然相反,这让孙同非也有些不敢妄下结论,毕竟站在俞根山的理由上这么处理人,似乎也有道理。

  陈江对于俞根山的话,似乎略有思索,但很快他就做出了反驳,“俞处的想法,我可以理解,从一定程度上看,这么说确实有很大的道理,毕竟纪律是铁,纪律是钢!但我能问一句么?纪律是铁是钢的目的是为了什么?”

  俞根山听后很自然的回了一句,“这肯定是为了保障部队的战斗力啊。”

  “说的不错,部队的战斗力用纪律约束确实十分有效,但我军在一路成长壮大的历史中,并不仅仅依靠纪律治军,最重要的还是‘实事求是’!”

  陈江一针见血的指出,“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们讲究实事求是,所以才有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性方针;在抗日战争时期,我们讲究实事求是,所以才有了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打小仗吃补药一步一步发展壮大;在解放战争时期,我们讲究实事求是,所以才有了不计较一地一城之得失,主要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最终才实现了伟大逆转,建立了新中国。”

  他补充道,“在改革开放时期,我们依旧讲究实事求是,所以才有了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好局面。那么我们处理这次的事情,为什么不能实事求是,为什么一定要考虑到这些那些、有的没的影响呢?”

  “治军严管是没错,但厚爱才是关键!这样的部队才有凝聚力,才有战斗力!”

  陈江的话可谓掷地有声,一下引起了所有与会人员的赞同与鼓掌。

  最终,会议上做出了结论,这件事情主要是误会所致,对于当事人赵二喜,批评教育,对于班长陈顺,责令书面检查,此外还对汽车团的团长赵大志进行了约谈,要求他务必加强纪律教育,对此次事件引以为鉴!

  事情终于告一段落,汽车团上下对陈江都是感激涕零,尤其是陈顺和赵二喜,更是跑到军Q来感谢,不过陈江没有收他们带来的礼物,只是简单的回了一句:他希望陈顺和赵二喜能留在部队,作出更大的贡献。

  赵大志对陈江那是心悦诚服,多次邀约陈江喝酒,但陈江都推脱掉了,理由很简单,他不能太高调了,不然俞根山恐怕意见很大。

  确实,这次的处理结果,让俞根山有些丢面子,自己一个调查组的组长,上校军衔,最后做出的结论居然让陈江给推翻了。

  这事搁谁脸上能挂得住?

  他也觉得十分恼火,自问没有亏待过陈江,可

  陈江也感觉到这一点,拎着好酒上门负荆请罪,但俞根山根本就不见他。

  直到孙同非出面请他出来喝酒,这才发现,陈江也在桌上。

  孙同非其实对陈江是非常感激的,因为他的仗义执言,让这件本来就是死路一条的事情居然峰回路转,加上陈江和上级的这些关系他也清楚,所以叫出来吃个饭增进一下感情也就很有必要。

  但后来他听说了俞根山这个事情,当即决定送陈江一个顺水人情,就通过他的邀请,把俞根山叫了出来。

首节 上一节 174/20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