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关于节奏比较慢的事情,在这里也说明一下。
我的书名既然带着发展,肯定要写发展过程的,不然突然蹦出什么武器啊部队啊,读者老爷们会觉得莫名期待的,比如前面读者评论的,兵工厂的电力来源问题。
同时最近风声非常紧,阅兵快到了,我接下来的剧情会比较容易申鹤,所以暂时放缓节奏。
等风声过后,你们想看的内容都会有的,我自己也非常想写那些内容,如果不暴毙的话。
最后,月底了,能求点月票吗?我真的很需要那个票票。
第222章 陈铭:旅长之下第二红娘
陈铭坐在指挥部办公室的木椅上,回想着刚刚贾工的汇报,嘴角的笑意藏都藏不住。
“贾工今天真是给我送了份大礼啊。”
陈铭低声感慨,指尖划过统计表上密密麻麻的名字。
从机械工程师到化学研究员,从国语教师到农业专家,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一份沉甸甸的人才储备。
他最清楚,在这战火纷飞的年代,知识分子比枪炮弹药还要珍贵。
有过系统化教育的知识分子就是不一样,他们不仅自己能快速扎根根据地。
只要觉得这里能施展才华、干得舒心,还会主动呼朋唤友,把那些散落在各地、身怀绝技却无用武之地的亲朋好友同学师生们全都叫来。
陈铭想起刚接收这批人时的场景。
当初不过是二十多个穿越沦陷区的热血青年,背着简单的行囊,带着对侵略者的愤怒和对救国的渴望,辗转来到独立支队的根据地。
如今才过去一年多,人数竟已超过两百人,足足增加了十倍不止。
这增长速度,说起来都有些不可思议,简直就跟的“传销”一样:
一个人来了觉得好,回去就拉来一群;
这群人扎根后,又各自联系相熟的熟人,像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
“也亏得这些知识分子,咱们的兵工厂和学校才能发展这么快。”
陈铭放下统计表,目光投向窗外。
远处兵工厂的方向隐约传来机器的轰鸣声,那是军工工人们在生产武器;
不远处的操场上,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顺着晚风飘来,那是根据地小学的学生在上课。
这些都是祖国的未来,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他心里清楚,兵工厂能从只能修理枪械,发展到如今能自主生产火炮和火箭弹,
甚至开始尝试研发特种炮钢,靠的就是这些知识分子带来的技术和经验。
学校能从只有几间土坯房、几名老师,发展到如今涵盖各方面的综合性学校。
能系统教授文化知识和军事理论,也离不开他们的付出。
更让陈铭欣慰的是,后方也注意到了四分区的发展,不断往这边支援力量。
光是这半年,就派来了十五名有教学经验的干部和三十多名老师。
这些人一来,不仅填补了根据地教育资源的缺口,还带来了更先进的教学方法,进一步增强了四分区的教育水平和培养人才的能力。
再搭配上陈铭那“变态”的徽章组加成。
四分区学校毕业的学生,质量简直出奇的高。
每次毕业生分配,各部队、各军区的人都会提前找上门来,抢着要这些既懂文化,军事素养过硬的毕业学员,有时候甚至会因为名额分配争得面红耳赤。
“贾伯韬那边的事算是告一段落了,接下来该专心处理根据地的事务了。”
陈铭站起来活动了一下身体,将思绪拉回工作上。
他知道,贾伯韬如今有贾工在旁做工作,加上根据地的干部们的努力。
这位军工大拿最终留在根据地已经是十拿九稳。
有了贾伯韬这位军工的大拿,兵工厂的研发工作肯定能更上一层楼。
到时候前线的战士们就能用上威力更大、更高效的武器弹药了。
想到这里,陈铭拿起桌上的文件,开始逐一处理。
有兵工厂上报的原材料采购清单,有学校申请增加训练器材的报告,还有各部队汇报的训练情况。
他一边看,一边在纸上批注,偶尔停下来思考片刻,整个办公室里只剩下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
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华北派遣军司令部里,气氛却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
岗村坐在宽大的办公桌后,手指死死攥着一份电报,指节因为用力而泛出青白。
电报上的每一个字都像一把尖刀,狠狠扎在他的心上。
集宁外的坦克营地遭遇独立支队百公里突袭,存放的三十多辆坦克和大批物资被全部劫走,负责守卫的日军小队全军覆没。
“八嘎!”岗村猛地将电报摔在桌上,声音里满是压抑不住的怒火。
可怒火过后,是更深的沉默。
这已经是独立支队第三次给华北派遣军带来“惊喜”了。
每一次都让他颜面扫地,每一次都打乱他的部署。
他闭上眼睛,脑海里浮现出战车第三师团的组建计划。
原本计划调拨两百余辆坦克,组建一支能快速突破战场防线的战车师团。
可现在,仅仅一次突袭,就损失了三十多辆,一下子没了七分之一。
这看起来似乎只是“中度损伤”,但岗村心里清楚,这对战车第三师团的影响有多大。
从战术层面来说,缺少了三十多辆坦克,部队的快速突破能力会显著下降。
原本计划用装甲部队撕开敌军防线,再配合步兵扩大战果的战术。
现在效果降低,只能被迫增加步兵支援,失去了装甲部队的机动性优势;
从战役层面来看,战车第三师团原本可以独立承担主攻任务,现在却只能和其他部队配合,与步兵协同作战,大大降低了日军在华北战场的进攻效率;
而从战略层面来讲,加剧日军装甲资源短缺,如1944年战车第三师团无法增援太平洋战场。
最让岗村感到不安的,是从集宁战场探查回来的情报。
情报显示,这次独立支队出动的是一支拥有不少于十辆坦克的机械化部队。
而被缴获的三十多辆坦克,也是被这支部队直接开走的。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独立支队不仅拥有了数量不少的坦克,还培养出了一批能驾驶坦克的装甲兵。
而且这些装甲兵已经具备了实战能力,能快速形成战斗力。
“独立支队原有的装甲力量,加上这次缴获的三十多辆坦克,已经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了。”
岗村睁开眼睛,眼神里满是凝重。
他能想象到,有了这批坦克,再配合独立支队原本就很精锐的骑兵部队。
整个伪蒙、绥远、察哈尔地区,恐怕都会变成独立支队的“后花园”。
他们想打哪里就打哪里,想什么时候打就什么时候打,而日军却只能被动防守,根本无法形成有效的牵制。
“野音三郎就是帝国的罪人!”
岗村咬牙切齿地说道。
要不是野音三郎在大同战败后已经切腹自尽,他真想亲自乘飞机去武城。
把这个无能的家伙送上军事法庭,让他为自己的失败付出代价。
经过这件事,岗村已经彻底不信任驻蒙军了。
驻蒙军在他心里的信誉分已经被独立支队刷成了负数。
这支部队让他失望了太多次,甚至比屡战屡败的第一军还要让他失望。
第一军虽然在和独立支队的作战中鲜有胜绩,但起码守住了主要防线。
就算偶尔丢城丧地,也是因为兵力不足、补给短缺等客观原因,属于“形势所迫”。
可驻蒙军呢?
不仅把大同这个战略要地给丢了,还让独立支队趁机派兵直插武城、北上集宁、西打包头,把整个驻蒙军的防区搅得天翻地覆、无法收拾。
“就因为驻蒙军的无能,我筹备了半年多、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的大扫荡,就这么胎死腹中了。”
岗村想起这件事,就觉得心口发闷。
那次大扫荡,他本来计划集中华北派遣军的主力,对冀中根据进行“铁壁合围”,打击八路的战争潜力,可结果呢?
驻蒙军丢了大同,日军不得不回兵救援,大扫荡的计划只能被迫取消。
这对华北局势的影响,简直难以估量。
要是将来日本战败,战后总结的时候想要甩锅,很可能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华北局势之崩坏,皆系于驻蒙军司令官野音三郎大同一役战败。
而那场战役,也会被定义为华北地区治安战的转折点。
从那之后,日军在华北的主动权逐渐丧失,而八路军则一步步掌握了战场的主导权。
“命令!再调一批坦克入华北,这次我要亲自指挥!”
岗村深吸一口气,强压下心中的怒火,下达了命令。
他知道,现在不是追究责任的时候,当务之急是补充损失的装甲力量,重新制定针对独立支队的作战计划。
另一边,独立支队的特种支队驻地,却是一片热火朝天的训练景象。
自从特支组建完成后,部队就开始了日复一日的高强度训练,几乎没有停歇过。
尤其是作为特支突破主力的坦克大队,训练更是严格到了极致。
白天的时候,坦克的发动机几乎就没停过,轰鸣声从清晨一直持续到黄昏,有时候甚至会训练到深夜。
周卫国穿着一身沾满尘土的军装,站在训练场上,手里拿着望远镜,仔细观察着每一辆坦克的训练情况。
作为特支的参谋长,他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重。
陈铭把全军机动性最高、战略性最强的部队交给了他,这份信任让他既感动又压力山大。
他清楚地知道,参谋长这个职位有多重要。
在部队里,参谋长可是“三号首长”,仅在军事主官(一号首长)和政治主官(二号首长)之下。
负责部队的作战计划制定、训练安排、情报分析等核心工作。
能在特支这样一支特殊的部队里担任参谋长,足以说明陈铭对他的认可和重视。
“必须把部队练成铁军,才能不辜负领导的信任。”
周卫国恨不得 24小时都扑在部队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