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两个工厂搬得近一点,平时组织个篮球赛、文艺汇演;
或者让他们一起参与田间劳动,不就能让年轻人多些接触的机会?说不定就能擦出点火花。”
“咱们搞根据地建设,不光要让大家有饭吃、有枪扛,还得关心大家的生活,这叫‘人为关怀’。”
王大彪这才恍然大悟,忍不住点头:“还是领导您想得周到!
这么一来,兵工厂的小伙子们也不用天天围着机器转,说不定真能成几对。”
他顿了顿,想起后世的一些做法,继续说道:“这就跟以前钢铁厂附近总要建纺织厂一个道理,都是为了让工人能就近找到对象,安下心来工作。
陈铭笑着说道:“贾老先生想给贾工找‘大家闺秀’,可那些姑娘未必懂贾工的工作,也未必能适应根据地的生活。
咱们根据地的女青年就不一样了,她们知根知底,思想进步,还能理解贾工搞研发的辛苦,跟贾工站在一条战线上。
要是能给贾工找个这样的优秀进步女青年,不比那些娇生惯养的大家闺秀好?”
说到这里,陈铭心里已经有了初步的想法。
等被服厂搬过去后,可以让后勤部和兵工厂联合组织几次联谊活动,既能解决年轻人的婚姻问题,又能增强两个工厂的凝聚力。
这就跟钢铁厂附近总要建纺织厂一个道理,都是为了让工人能就近找到对象,安下心来工作。
至于贾工的婚事,或许可以从被服厂的女干部里物色合适的人选。
毕竟都是为根据地建设出力的同志,互相理解、互相支持,才能长久。
“行了,你先去通知李部长,下午三点到我办公室来一趟。”
陈铭拍了拍王大彪的肩膀:
“顺便再去兵工厂那边问问,贾老先生最近有没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咱们能解决的就尽量解决,别让他觉得受了冷落。”
“好嘞!”
王大彪应声而去,脚步都轻快了不少。
陈铭则重新坐回桌前,拿起被服厂的搬迁计划书,开始琢磨具体的选址。
既要靠近兵工厂,又要保证安全,还得有足够的场地扩建,看来得好好跟李部长商量商量才行。
PS:今天心态有些炸裂,我不知道养鱼池不能一次投太多饲料。我想着给鱼儿们多吃点长得快,结果午觉醒来,一大个鱼池全废了,鱼儿们全都缺氧死了。难受,半个月的努力全废了
第224章 谋划东北,编成东北先遣队!
六月底的独立支队根据地,山间的风已经褪去了初夏的燥热,多了几分清爽。
陈铭站在窗前,手里捏着一份总部发来的电报。
距离他前往后方学习的日子只剩三天,离开前的各项事宜,必须尽快安排妥当。
独立支队的指挥权交接是首要任务。
早在一个月前,陈铭就和总部沟通过,待他离开后,由支队参谋长王大飞暂代指挥权。
这个提议不仅符合部队“由原职干部暂代指挥”的惯例,也得到了总部的正式批准。
陈铭心里清楚,独立支队是他一手带起来的,部队的作战风格、人员构成、战略规划都有鲜明的“独立支队特色”。
若是空降一名干部来指挥,不仅难以服众,还可能打乱现有的部署,造成指挥混乱。
眼下支队正处于战略布局的关键阶段,稳定永远是第一位的。
他将电报放在桌案上,朝着门外喊道:“大飞,你进来一下。”
很快,身着灰布军装、肩挎武装带的王大飞快步走了进来。
陈铭示意他坐下,散了一支烟给他,开门见山地说:
“大飞,我走之后,支队的指挥权就交给你了。
现在驻蒙军已经成了残废,对咱们构不成太大威胁,你接着执行咱们之前制定的计划,按部就班推进就行。”
王大飞挺直腰板,沉声应道:
“是!请您放心,我一定守好家,绝不辜负您的信任!”
陈铭点点头,手指在地图上的“驻蒙军防区”轻轻划过,详细解释道:
“现在的驻蒙军主力,要么被调去太平洋战场,要么在之前的战斗中被咱们消灭,剩下的都是些老弱残兵。
鬼子没办法,只能给第 26师团补充了一批新兵。
又新增了一个特设师团第 116师团来加强防御,还拉上伪蒙的几个骑兵师凑数。
可你看看这些部队的成色:新兵没经过系统训练,伪蒙骑兵更是乌合之众,兵员素质差得远。
武器装备也稀烂,步枪大多是老旧的‘三八大盖’,重武器更是少得可怜。
鬼子资源短缺的致命弱点,现在算是彻底暴露了。”
他顿了顿,语气里多了几分笃定:
“就靠这些力量,驻蒙军根本没法防御咱们的进攻。
“你看,他们已经被迫放弃了大片地区,把兵力集中在归绥、大同、武城这三座重镇,还有连通三城的平绥铁路沿线,搞所谓的‘机动防御’。
但实际上,三座重镇以外的地区,早就成了咱们的地盘。”
王大飞凑近地图,认真听着,时不时点头。
这些情况他虽然清楚,但经陈铭这么一梳理,思路更清晰了。
“基于这个形势,咱们制定了后续的战略部署已经可以开始了。”
陈铭的手指在地图上移动,看向了地图边的绝密战略部署。
内容如下:
骑兵支队调去塞外作战,主要任务是寻找伪蒙骑兵的主力,务必把这股势力彻底消灭。
伪蒙政权是鬼子的‘傀儡’,打掉他们的骑兵,既能削弱鬼子的帮凶,也能震慑其他伪军,为后续在塞外发展扫清障碍。
丁伟的独立第一大队,向武城以东的燕山一线渗透。
燕山的地理位置太重要了,西连晋北,东接华北平原,北通塞外。
一旦丁伟能在山区站稳脚跟,咱们就能直接影响华北和东北的局势,战略意义巨大。
何建新的第一大队,向察哈尔、热河一带压进。
不用急着攻城略地,主要是制造战机,牵制鬼子的兵力。
同时侦查当地的敌情和民情,为后续发展做准备。
孔捷的第二大队不动,继续留在晋北‘守家’。
晋北是独立支队的老根据地,是后方的根基,必须保证万无一失。
粮食、弹药、兵源都从这里来,只要晋北稳定,其他部队就能放心出击。
剩下的三个大队,各自负责现有防区的防御和游击作战,配合主力行动,不能给鬼子任何喘息的机会。
至于特种支队,还在整合训练,各兵种的协同还没磨合好,暂时不安排具体任务。
等陈铭学习回来后再做部署安排。
“你多关注一下他们的训练进度,有问题及时跟我联系。”陈铭开口说道。
“是。”
“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向兴安岭地区渗透,打一打基础。”
陈铭的表情严肃起来。
“我计划派小股部队进入兴安岭,尝试和当地的抗联建立联系。”
”要是能在山区发展根据地,咱们就能开辟进入东北的路线。”
他深知这件事的难度,解释道:
“伪满地区的老百姓,长期被鬼子和伪满政权控制,信息封锁得严严实实。”
“大多数人连‘八路军’‘共产党’的名字都没听过,抗日力量又薄弱,咱们的根据地发展土壤几乎为零。”
说到这里,陈铭的声音里多了几分感慨:“咱们在晋省能站稳脚跟,靠的就是老百姓的支持。”
“每逢大战,老百姓挑着扁担、推着独轮车给咱们送粮食、运弹药,甚至冒着枪林弹雨救伤员,这才是咱们的根基。”
“没有根基,再强的部队也扛不住风雨。”
“所以,想要谋划东北,必须先开辟革命土壤,让老百姓知道咱们是谁,知道咱们是为他们打仗的。”
而开辟土壤的关键,在陈铭看来,就是消灭兴安岭地区的土匪。
“那些地方的土匪,长期欺压百姓,抢粮食、抓壮丁,老百姓早就恨之入骨了。”
“咱们先把这些土匪打掉,既能为民除害,又能让老百姓亲眼看到咱们的行动。”
“让他们知道,八路军是真心实意为老百姓办事的,是能给他们做主的军队。”
“这是最简单,也最有效的第一步。”
原先我军初入东北时,没有获得老百姓的支持,没有建立起稳固的根据地。
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支持,还能够胜利吗?
这也是我军初入东北后失利的一大原因,缺乏老百姓的支持,缺乏发展的土壤。
后期我军战略部署转向农村,开辟稳固的根据地,获取老百姓们的支持后。
情况才好转过来,等到出东北南下时,已经有百万大军了。
陈铭笑了笑,补充道:
“而且打土匪是咱们独立支队最擅长的业务。”
“不管是主力部队还是地方武装,哪支没跟土匪交过手?”
“用咱们最擅长的事,迈出最关键的一步,再合适不过。”
计划定了,选哪支部队执行却成了难题。
陈铭分析道:“进入兴安岭的部队,一开始没有老百姓支持,肯定处于无后勤状态,规模不能太大,最多一个营。”
“而且这一个营必须是精兵,还得有特殊技能。”
“既要能打仗,又要会侦查、会和老百姓打交道,还得能在恶劣环境下生存。”
陈铭首先排除了三大主力的营。
三大主力的战斗力没问题,打鬼子是一把好手,但术业有专攻。
他们擅长的是正面战场的硬仗,却不一定适应兴安岭的复杂环境,也未必擅长做群众工作。
这个任务,得找一支更灵活、更全能的部队。
经过反复思考,陈铭终于定下了人选:
“就以侦察营的两个连为核心,抽调神枪手大队一个排、特战大队一个小队(36人),再配上通讯、医疗、后勤保障人员,编成一支‘东北先遣队’。”
侦察营是大军的眼睛和耳朵,虽然平时出场率不如神枪手大队、特战大队,但个个都是精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