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之崇祯大帝 第393节

同时,高弘图也召见盐商十余家,于三月一日后,全国盐价在一月之内连续下跌百分之七十!

后又连续下跌至等同于米价。

但也因此,高弘图之举遭到大量王公贵族和官僚炮轰,毕竟他这样做便是让这些大宗走私贩的私盐利润遭受到了巨大损失。

当然,这些只能背地里贩卖私盐的权贵也只能指使言官找别的理由指责高弘图。

所以,言官是最令人厌的,无论在任何时候都会被某个势力集团当成枪使,有时候有些言官甚至两次奏疏的观点自相矛盾的都有。

这一次。

朱由检自然直接明目张胆地帮了高弘图,直接把这些瞎扯的言官给贬黜到边远地区,甚至干脆直接贬为庶民流放三千里,为增加自耕农数量努力。

本来言官最大的忌讳是不是说的观念对错与否而是有没有给人当枪。

如今这些给权贵做了枪的言官自然没有再留下来的必要。

除此之外,朱由检还同意高弘图联合兵部改组盐兵,将大量近卫军转业到盐政司和各战区盐政分局担任盐兵,负责维持盐业秩序。

这些近卫军转业官兵皆是正规军出身,对于盐兵改造力度很大,在此之后打击私盐力度也增加,进一步整顿了大明的盐业。

盐价急剧下跌后,带来最明显的好处便是老百姓的生活质量提升来了,同时也遏制了因为盐业巨利带来的政治**,为北伐前做了很好的政治准备。

而此时。

阮大钺这边在兼管户部后带领户部左侍郎瞿式耜一改刘万春执掌户部期间只捞银子不撒钱的风格,继续对大明军械所追加投入,扩建钢铁厂与炮厂与枪厂,最高课题资金更是达到了千万银元级别!

甚至为此,阮大钺专门成立北伐资金库,开始大胆从大明央银行贷款在秋粮征收之前利用大笔资金征收粮食,开始提前半年往江北各个粮库运输粮食,也提前把各军军费提前下发,各类装备采购费也拨给大元帅府,直接往大明军械所追加订单。

大明军械所在得到了大量订单和扩充资金后继续扩大民工招募人数,甚至还调高了起底薪酬,以此刺激工匠的积极性。

大明各类科学研究与武器研发在大量资金刺激下再一次进入了快车道时代。

在北伐开始之前的崇祯二十二年半年。

整个大明的经济恍然如发了疯一般地飞速运转着,国库里的钱淌水似的流了出去,又淌水似的从大明央银行流了进来。

而大明央银行不得不继续加印银元,并直接催生出了大面额钢印纸币。

因为皇庄对土地大量占据再加土地在数百年后已高度集在大部分士绅手里,再加盐价降低,因而老百姓们只能把辛苦劳作后得来的钱花在其他方面,促进大明各个行业飞速发展,税银收入如几何级数字一般涨。

但因为大明央银行的疯狂印钱,而老百姓们的生活质量提升后追求生活的**也更大,也使得百姓们觉得钱依旧是不够花,尽管他们已经挣了很多钱。

再加社会发展后带来的攀心理,使得百姓们更加努力地挣钱。

在南京和松江这样的大都市,来此打拼的外地人越来越多,各大报刊特别喜欢传播一些一夜暴富的成功故事,进一步刺激着年轻人舍离家乡往这些地方扎堆。

央朝廷大量花钱和解放生产力刺激得商业越发繁荣后也直接导致了带有掠夺性质的商团出现。

这里最具代表的便是皇庄和郑氏集团。

皇庄在国内通过对大量土地和矿产的占据组织武装力量对内维持生产秩序对外承包北伐工程,甚至还有商队开始往交趾、缅甸等地发展开恳荒地生产粮食贩卖回国内。

而郑氏集团也利用自己的武装力量既在东番岛发展生产去海外掠夺原材料运回国内售卖,获取巨额利润,甚至不惜为一矿产与土地与西洋殖民者大打出手。

当然如今也不止皇庄与郑氏集团两个商团。

北伐战争准备以及前几场战争带来的粮食和工业原料需求以及老百姓生活提高后带来的经济需求都促使了各类大小不一的商团开始出现。

当然也跟大明开放海禁,建立商埠,鼓励出海有关,使得这些商人有机会结成商团去海外掠夺生产资料以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

458.第458章 大明工业革命时代的到来

正因为此。

如今北伐战争已经不再是政治需求与民族情感需求。

也已开始变成了大明整个南方集团的利益需求。

这是传统士绅为代表的官集团所不能抵制的,他们自己很多时候也无可奈何卷入这样的洪流。

在巨大的商业利润面前,他们没法再把钱投资到土地。

柳如是创办的《求知》杂志如今最畅销的刊物便是对于北伐后北方商业利益的分析。

什么山西有大量煤矿、辽东有大量铁矿以及北方人口便宜都被当做了增加商业利润的理由。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朱由检在幕后主使。

阮大钺自然不懂什么经济刺激,他只是较听话而已。

朱由检告诉他做户部尚书便是敢于花钱。

因而阮大钺也只知道到处投钱,把国库积蓄几乎全都投了出去,甚至开了户部向央银行贷款的先河,使得大明财政一度再次出现赤字。

而朱由检则利用大明央银行对经济的刺激拼命给户部增加财政收入。

同时,朱由检还让阮大钺让户部发行“北伐劵”。

以户部信用为基础向社会筹集资金,而他的皇庄和其他皇家资本企业则抢先购买“北伐劵”,使得户部能在税收未收进国库之前迅速筹集大量资金继续维持国内政治统治和经济投资。

而因为国家在良性发展,商业规模在不停扩大,户部的税收在持续增加,因而国债即“北伐劵”利润在增加。

再加“北伐劵”发行量有限,但购买的人越来越多,使得越来越多的民间资本购买“北伐劵”。

户部筹集资金的能力也越来越强。

也意味着,大明经济开始出现了国债这一金融现象,大明已经因为经济活动的繁盛而开始衍生出金融市场,这不仅仅意味着纸币出现已经成为可能,更兼有价证券出现也会成为可能。

央财政开始发不再因为税收未来而在面临突发重大自然灾害和军事变故时无法应对,帝国央财政制度更加灵活起来。

当然,皇庄和其他皇家资本企业也因为抢先购买“北伐劵”获得了巨额利润。

只要大明帝国还能继续保持良性发展,不停对外扩张,增加帝国财政收益,发行的诸如“北伐劵”这样的国债会越来越值钱,资本也能持续向发展。

而一旦帝国停滞前进开始走向衰败,遭受巨额损失的便是购买国债的资本家,因而大明帝国在悄然间已经改变为帝国主义国家。

首节 上一节 393/58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