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之崇祯大帝 第90节

李自成不愿意与张献忠争四川,却妄图南下湖广,从朱由检手里夺得江南做南方霸主。

这同多尔衮一样,都还未把南撤的朱由检当成真正的大敌。

或许在他们眼里,大明不过是将死之人,不足为虑。

而事实,李自成所不在意的四川,张献忠却在这里玩得很好。

也许是原本的历史有误,也或许是清修明史的故意篡改,也或许是这一世的张献忠改了秉性。

总之,张献忠自崇祯十七年正月攻克夔州,并于八月初九日攻克成都后,并没有展开大规模的屠杀。

相反,有意要在四川长待的张献忠还特地召见了当地的乡绅,还发布了安民告示,甚至一改其昔日的流寇形象,明令各军禁止劫掠蜀地百姓。

被他处置的也一蜀王而已。

大明的藩王们祸害地方的居多,因为他们不能做好事,一做好事会被官参劾成收揽民心。

此事不提。

值得一提的是,张献忠也在十一月初一提前登基称帝,建国号大西。

在蜀王府登基的张献忠很享受在四川割据自立的感觉。

他的四个义子孙可望、李定国、艾能、刘秀也都被封官进爵。

张献忠倒不是李自成,素来狡诈的他,也知道天下局势尚未定鼎。

因而,在一登基称帝后,他便让自己的四个义子分赴四川各府州县募兵,且他还开始准备开科取士,大有要在四川自立小王朝的意思。

“眼下大顺与满清斗战正酣,南方之大明苟延残喘,孩儿们认为我们该当如何应对当前局势?”

张献忠善于培养义子是出了名的。

他现在这四个义子都是当今世难得的将才,即便是李自成也深为艳羡,因而张献忠也常常问策于自己的四个义子。

老大孙可望先站出来,禀道:“启禀父皇,李自成兵败山西,而南方之大明不过是奄奄一息,依儿臣看,当下将夺得天下者该是满清,我们或可奉满清为主,自立四川,这样可保周全,待他日兵精粮足图谋天下也不迟。”

此时的孙可望还不知道建奴在攻破李自成后并未放过他大西,因而素来懂得顺势势的他想到的主意是依附强者。

老二李定国则沉默了一会儿,才道:“父皇,以儿臣看,无论是谁坐天下,都不会坐视我们割据四川自立,岂不闻卧榻之侧其容他人酣睡,又有得陇望蜀之说,只要这天下还乱着,无人顾及我四川的大西,所以儿臣以为结盟强者不如结盟弱者如大明或李自成部,这样谁也不会夺了这天下,我大西便可安然无恙!”

老三刘秀擅理民政,见张献忠问策,也说道:“眼下最重要的是屯田自养,蓄积力量,因而儿臣认为,不妨都结好,但都不归附,这样可以都不得罪。”

老四艾能虽然作战最为勇猛,但谋略则稍微木讷一点,因而只是傻笑:“儿臣听父皇的,父皇要儿臣怎么做,儿臣怎么做。”

张献忠听了不由得大喜:“都是朕的好儿子,李自成那什么牛金星强多了,真不知道他用一群酸人干嘛,有哪一个及我这四个孩儿,不过,在朕看来,还是老二说得对,不能让外面安生,帮强不如帮弱。”

孙可望听自己父皇最终采纳的是李定国的建议,再加李定国素来在军功远高于他孙可望,因而孙可望内心里未免妒火丛生。

唯独艾能傻乎乎地附和着张献忠:“儿臣也觉得二哥说得对,二哥素来我们聪明。”

艾能这句无心之语让孙可望听了心里更为不喜。

他在张献忠的四个义子排行老大,因而在他看来,这大西以后的帝位是要他来继承的,但现在这李定国却是处处压自己一头,连带四弟都和他一条心,所以孙可望是越想越不高兴。

81.第81章 天下正朔

无论是志得意满的建奴,还是企图南下再起的李自成,亦或是割据四川的张献忠。

这些所谓的明末枭雄们都没有把崇祯帝朱由检当成是当前的大敌。

在他们眼里。

做了十七年的崇祯皇帝能把江山搞得如此分崩离析自然是无能的。

可这也是他们在未来相继失败的原因。

他们都轻视了朱由检。

因为他们不知道现在的崇祯皇帝已经不是以前那个刚愎自用,多疑又畏首畏尾的皇帝了。

这对于刚刚经历了赋税改革和货币改革的大明而言,无疑是有利的。

被人轻视总被别人警惕强。

政治势力也是这样。

外面既然没有把主要对手放在朱由检身。

朱由检也正好可以借此蓄积力量,招兵买马,打造新时代强军。

是的。

历经两百多年发展。

大明的确已经变成一个腐朽的政体,积重难返。

从士大夫到平民都是安享尊荣者居多,运筹帷幄者无几。

但大明依旧是一个完备的国家政治体制。

这是大明积累了两百年的统治基础。

即便是在当下。

大明依旧能利用国家机器在顷刻间号召数十万人乃至百万人从军。

甚至依旧是大多数士绅和平民认可的国家政权。

在这个家天下的时代,没有民族的概念,但却有家国的概念。

大明这个象征着国家的概念在两百年的统治后已经根深蒂固。

他的正统性是毋庸置疑的。

因而无论它是多么的**,多么的不可救药,总有人以它为正朔。

首节 上一节 90/58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