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能臣 第666节

“公则先生言之有理,速速出兵,讨伐曹贼,末将愿意做开路先锋”

“曹贼不灭,天下难安,早晚必有一战,何必犹豫不决呢?”

不得不承认,郭图口才极佳,一番滔滔雄辩,把众人的心火又煽动起来了,尤其是一众武将们,恨不得立刻出兵,决一死战!

问题又来了,河北两大谋士,一个主张暂缓出兵,一个想要速战速决,又各有道理,到底如何抉择,真是个难题呀,众人的目光全集中在袁绍身上,希望他能英明果断一次,做出正确的决策!

可惜,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袁绍纵然振作了一下,也改不了自己的老毛病--好谋无断,坐在那里,反复琢磨了半响,也难以做出决定,只好把目光投向一个人--许攸!

河北众多谋士中,许攸才智一般,为人还很贪婪,喜欢金银、房产、良田、美女就像貔貅一样,无物不吞,因此同僚们都看不起他,不过吗,他也有一向特别的本事--和稀泥!

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主公的目光落下来了,许攸纵然心中不愿,也唯有挺身而出了!

“元皓、公则二人所言,各有道理,不过吗,正义之师,先礼后兵,大将军何不派出一名使者,携带大量贡品,前往许昌朝见天子,以示忠臣之意,然后拜会一下曹操,提出三个条件:

其一,归还裹挟走的数十万百姓,再赔偿黄金二十万,粟米五十万斛,以做安置之用!

其二,割让西凉六郡之地,释放被俘获的河北将士,让他们回家与亲人团聚,尤其是逆贼-逢纪,必须押送回邺城,依律治罪!

其三,昭告天下,迁都邺城,再把小皇帝也请来,如此一来,大将军就可以奉天子以讨不臣了!

如果曹操答应了,主公白得城池、钱财、人口好处多多,如果不答应吗,再昭告天下,以勤王为名,出兵讨伐,也算正大光明了!”

许攸不愧是和稀泥的老手,一番言语下来,把双方的意见都顾及到了,提出的计策呢,也是又狠又毒,获得了众人一致认可!

“子远先生所言,甚和孤意,立刻派使者前往许昌,提出三项条件,看操贼如何答复?”

袁绍满意的点点头,许攸虽然贪婪一些,却也有些本事,不过这种人吗,可以重用,不可重信呀!

第一百九十一章一步不退!

从部落时代开始,华夏大地上就有了战争,那时候民风纯朴,讲究的是‘仁义之师-先礼后兵’,打仗前必须通知敌人一声,双方约好时间、地点,摆开人马,擂鼓进兵,鸣金后退,分出输赢之后,胜利者不追击逃跑的敌人,也不会虐待俘虏,作为失败一方,则要承认错误,交纳人质!

东周时期,礼崩乐坏,人心不古,战争的法则也发生了变化,推崇起了‘兵以诈立’,什么诱敌深入、半渡而击纷纷出现在战场上,战争的目的也从‘屈敌从我’,变成了抢夺土地、人口,后人称之为--春秋无义战!

到了两汉时期,人们把最后一点廉耻也丢掉了,为求胜利,不择手段,什么反间计、苦肉计、美人计层出不穷,打仗更是以偷袭为主,最好摸到敌人床边上了,对方还没有察觉,一刀下去,干净利落,战争的原则只剩下了一条--没有原则!

历史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谁跟不上时代的脚步,就必然会被淘汰掉,唯有强者,傲立潮头!

这么简单的道理,有的人明白了,有的人永远不明白,很可惜,袁绍属于后者,依旧摆着门阀世家的风度,想来一个‘堂堂正正-先礼后兵’,声势闹的极大,结果就是:河北使者还没过黄河呢,曹营集团就得到消息,并立刻准备起来了!

许昌-丞相府-密室中,曹操带着三个儿子曹丕、曹彰、曹植,聚集了郭嘉、程昱、荀彧、荀攸四大谋士,以及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渊、徐晃、李典、乐进一些核心将领,商议对抗袁氏集团的计策,与会人数吗,绝不超过二十个!

这也是曹营集团的规矩之一,只有核心人物,才能参加重要军政会议,不透风声,不留文字,人人守口如瓶,就连调动人马、筹集钱粮,也要在暗地中进行,标准的低调行事,高调做人!

与之相对的,丞相府里却是一片祥和之气,府门大开,亲兵侍从、丫鬟仆人正常出入,与往日没有区别,外面的街道上人来人往,不做任何限制,还有小商贩卖力的吆喝呢,谁又能想到,相府密室中,一群人正在商讨军国大事呢,这就叫做‘内紧外松!’

“袁绍自持地广兵多,久怀不臣之心,如今派遣使者,威逼朝廷,气焰极为嚣张,老夫如何应对,还望诸位以良言相告!”

曹操身穿常服,端坐如山,神态平静如水,仿佛在谈论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可在不停闪动的目光中,却是电闪雷鸣-翻江倒海呀!

明眼人都看出来了,局势发展到这一步,曹、袁之战在所难免,这是一场生死攸关的大决战,双方会压上所有的筹码,胜者拥有中原大地,甚至一统天下九州,败着失去一切,最终死无葬身之地!

曹操今年四十四岁,已经是人到中年了,他出身污浊,是大宦官曹腾的养孙,自幼受人歧视,称之为‘阉宦遗丑’,与袁家的‘四世三公’相比,可谓是天壤之别呀!

可是他有一颗不屈之心,也有足够的智慧、勇气,勤读兵法,练习武艺,靠着自己的努力,二十岁举孝廉、二十三岁为顿丘令、三十四岁起兵讨伐董卓、四十岁成为大汉丞相,执掌江山社稷,统领千军万马,天下万民,无不仰视!

高官厚禄、荣华富贵、无上荣光这些是曹操用了大半生的精力,历经九死一生,拼搏奋斗出来的,现在压在一场胜负难料的战争上,如此惊天豪赌,是否值得呢?

“呼!呼!呼!”

密室里气氛凝重,只有沉重的呼吸声,有人紧握双拳,有人汗流浃背,全都在低头沉思,曹、袁大战,赌上的不止是曹氏一族的存亡,也包括他们的兴衰荣辱,是名垂青史,还是遗臭万年,就看这一仗了,因此上,必须慎重行事呀!

“袁氏盘踞河北多年,可谓根深蒂固,麾下兵马数十万,钱粮堆积如山,麾下文武也非等闲之辈,郭图、许攸、审配皆是智谋之士,田丰、沮授忠心耿耿,张郃、高览、淳于琼勇冠三军,与之交战,我军恐怕胜算不大呀?

尤其是袁家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在朝为官者也不在少数,大战一起,兵马尽出,许昌必然空虚,这些人难保不会有异动呀?”

荀彧也是世家出身,心中非常清楚,袁氏最可怕的地方,不在于有多少城池、土地,有多少文臣、武将,而在于‘天下第一门阀’的威望!

乱世之中,威望就是资本呀,以此为号召,就能换来真金白银,就能得到无数粮草,以及天下士族的鼎力支持!

曹操做丞相四年多了,日夜操劳,处理大小政务,却一直受到各种阻挠,明枪暗箭,阴谋不断,好的政策推行不下去,优秀的寒门子弟也提拔不上来,究其原因,就是士族门阀作乱!

在世人的眼中,天下是刘家的,更是士族门阀的,曹操的丞相位置并不稳固,早晚会被袁氏取而代之,大战一起,那些的门阀势力,必然会站在袁绍一边,或是传递情报,或是里应外合,让人防不胜防呀!

“文若先生言之有理呀,袁氏一族势力庞大,万万不能轻视了!”

“朝廷官员里面,士族占了七成左右,一旦生变的话,后果不堪设想呢!”

“难以力敌,不如求和,只是袁绍未必答应,恐怕要割地陪金了?”

荀彧一番话,犹如千年冰山一般,狠狠的压在了众人心头,与会的文武大员议论纷纷,大都倾向于议和,那怕是割让一些土地呢!

“属下不才,愿意出使河北,商讨议和的条件,只要能免除刀兵之苦,小小牺牲也是可以忍受的!”

荀攸主动请缨,愿意去一趟河北,士族之间,盘根错节,暗地里都有一些联系,说起话来也容易一点,大不了再送一些金银贿赂吗!

荀彧、荀攸都是曹营老臣了,一向出谋划策,尽心尽力,忠诚上绝无问题,而且细细想来,他们的办法也是可行的,暂避锋芒,保存实力,再做长远打算,可谓一种最安全的策略了!

对此,曹操也是认同的,不过吗,自己威武半生,从未屈服于人,这次莫非要破例了吗,想到这里,他看看空荡荡的右手边,轻叹一声,又把目光转到左边,落到了郭嘉身上!

曹操屡战屡胜,获得今日的功业,靠的就是一文一武,左膀右臂,如今萧逸身陷天牢,只能看这位‘鬼才’了!

“丞相大人弓马娴熟,喜好狩猎,若在峡谷之中,遇到一头斑斓猛虎,左右并无护卫,唯有手中一柄宝剑,不知是进是退呢?”

面对询问的目光,郭嘉没有正面回答,反而说起了打猎的事情,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实则大有深意呢!

“呵呵!山中猛虎悍勇狡猾,最会以势欺人了,你退一步,它进一步,步步紧逼,不死不休,老夫自当挥舞宝剑,奋勇相搏了!”

响鼓不用重捶,曹操何等聪明之人,瞬间就明白过来了,郭嘉这是借虎喻人,劝告自己鼓起勇气,与袁绍决一死战!

现在的形势,袁绍就是一头下山猛虎,张牙舞爪,威势惊人,自己如果心中胆怯,接受了议和的条件,下一步,就会有更苛刻的条件出现,步步紧逼,不死不休,最后被吞噬得一干二净!

既然如此,不如奋起一搏,靠着数十万将士效力,以及一众文臣武将的帮助,自己未尝没有取胜的机会,只要打败了袁绍,就等于降伏了士族门阀集团,那个时候吗,天下九州,任我驰骋!

“老夫心意已决,对抗强敌,一步不退,集合所有力量,与袁本初决一死战,日后再有言和者,犹如此案!”

首节 上一节 666/141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