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能臣 第860节

奸雄之心,深不可测,众人谁也弄不明白,只有曹丕、曹植知道一点内情,就在昨天夜间,有神秘人送上一封密信,上面十六个字:‘暂停进攻,高处屯兵,静待数日,不战而胜’,落款没有名字,只有一条背生双翅、阴险狡猾的贪狼!

“哗!--哗!哗!”

深秋季节,淫雨霏霏,一连十多天不见晴日,仿佛上天漏洞了似的,只下的人心烦躁,火气直撞上脑门,男人们无事可做,只好待在家里面,睡觉、喝酒、打老婆了!

邺城守军也是一样,天降大雨,难以作战,敌人又停止进攻了,谁还站在城头淋雨呀,或是躲进帐篷内,每天呼呼大睡;或是坐在城楼里,喝酒聊天骂胡人,对于城外的乌丸、鲜卑、辽东人马,他们也是恨之入骨呢!

与此同时,冀州南部的池塘、小溪、河流处处水满为患,蛙鸣阵阵,而后顺势流淌,汇聚到了漳水中一时之间,河面剧增,水流湍急,犹如一条咆哮的巨龙,不断撞击两岸堤坝,发出隆隆巨响!

漳水上游-泥泞的道路上,一支队伍缓缓行进中,约有七八千人马,人人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看不清楚服饰,也没打任何旗号,只是晓行夜宿,默默赶路!

经过沿途的城池、乡镇,也没人上前盘问,最近战事不断,军队调动频繁,已经见怪不怪了,估计又是某地人马,调来守卫邺城的吧,遇到责任感强的官员,还派人送来牛羊、米面、蔬菜,就是怕饥兵入城,劫掠普通百姓!

让人想不到的是,这支队伍很老实,既不劫掠粮食,也不入住民宅,就是安安静静的赶路,赢得一片喝彩声,人们自然想不到了,这支纪律良好的队伍,并不是袁军,而是曹军,领军带队之人就是-鬼面萧郎!

施展诈术,夺取前套之后,以张燕、夏昭为将,负责边疆防御,以陈群代理刺史,处理大小政务,萧逸带着亲兵、掘子军共计七千余人,秘密东进,直奔邺城,准备与大队人马汇合!

那知刚刚进入冀州,就有坏消息传来,曹军进攻受挫,已经全线后撤了,放弃了仓亭、黎阳许多重镇,全军退到黄河岸边,还与袁氏握手言和,准备返回许昌了!

得知情况之后,部下们纷纷进言,战局发生变化,原定计划行不通了,为今之计吗,或者原路返回,退到并州去,或者立刻南下,与大队人马汇合,千万不要东进了,否则不堪设想!

他们只有七千人马,大半是‘掘子军’,挖坟掘墓可以,冲锋陷阵不行,而邺城附近的乌丸、鲜卑、辽东,以及袁军人马,将近三十万之众,二者遇到一起,无异于以卵击石!

萧逸略加思考,拒绝了部下建议,计划不变,继续东进,队伍直奔邺城,与曹操相处多年,他很清楚奸雄心思,统一中原,平生夙愿,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岂会半途而废呢?

至于撤兵的原因吗,无非是以退为进,引诱袁氏兄弟内讧罢了,这么奇妙的计策,十之八九出于‘鬼才’之手!

大司马军令如山,部下只能提心吊胆的,继续向东行军了,万幸的是,曹军主力撤走之后,袁军正忙于内斗,丧失了警惕性,七千人马偃旗息鼓、大胆穿插,真的来到邺城附近了!

事实证明,萧逸猜测正确,袁氏集团真的内讧了,三兄弟互相残杀,袁潭人头落地,袁尚近乎疯狂,袁煕包藏祸心于此同时,曹军大举反攻,发起二次北伐了,兵锋势不可挡!

局势逆转,机会出现,萧逸一面派出使者,与主力人马取得联系,一面寻找安身之地,准备大干一场,别看只有几千人马,可是巧妙运用的话,就像一枚小箭簇,照样能置人于死地!

孤军深入,必须潜伏下来,加上阴雨连绵,将士们很是疲惫,也需要好好修整一下,萧逸派人侦查之后,大胆的做出决定--入住青州大营!

此处位于漳水上游,距离邺城七十余里,本是青州军的大营,袁潭身亡之后,部属被迫投降了袁尚,全都带到邺城去,大营也就遗弃掉了,可是壁垒完整、房屋未拆,还留下不少帐篷、柴草、器皿,正好拿来使用一下!

于是乎,这支队伍在袁军眼皮底下,大胆的驻扎下来了,每天生火做饭、恢复体力,顺便侦查一下敌情,偶尔有袁军游骑经过,也以为是自家兵马,根本没怀疑什么,这叫做‘灯下黑!’

七千多人马,对抗三十万敌军,硬碰没有任何胜算,必须借助天地之力,才能扭转乾坤,其中最为猛烈的,莫过于水火无情了,萧逸借助的目标吗,就是奔腾咆哮的漳水!

第九十八章成也漳水、败也漳水!

漳水起源于并州境内,上游分成清漳、浊漳,两川相融进入冀州南部,与卫水汇合之后,向东奔入大海,全长九百余里,经过三州六郡二十余县,乃是北方重要水系之一!

漳水-上游落差极大,下游河道淤积,历史上经常泛滥成灾,冀州百姓深受其害,战国时期,西门豹上任邺城令,利用河伯娶妻的机会,严惩了当地恶势力,又亲自考察水源,带领百姓挖掘十二条沟渠,灌溉了两岸万顷良田!

从此以后,邺城旱涝保收,再无饥荒之年,人口增长,府库充盈,成为了冀州第一重镇,久而久之,人们只念漳水之益,而忘了漳水之害!

“邺城-前有大河,后有雄山,左拥渤海,右控吕梁,真乃帝王之宅也,袁氏据此形胜之地,而未能称霸天下,真是阴德丧尽呢!”

青州大营-中军帐内,萧逸盘膝而坐,聚沙为山、凿沟为河、捏泥丸以塑城池制作了一副冀州沙盘,上面山脉起伏,城池林立,位置相当的精准!

数年之前,萧逸陪着甄宓回家省亲,曾经潜伏进入河北境内,对于冀州的地理形势,做过详细的侦查,全都了然于胸中,尤其是邺城防御,内外查看、反复研究,希望找到一点漏洞!

可是不得不承认,邺城-城高池深,箭楼密布,又有卫城相依托,防御上毫无破绽,只要兵力充足、粮草不缺,就算是百万大军,也难以攻破此城!

话又说回来了,世间没有不败之军,也没有不破之城,洛阳、长安、寿春、金城一座座宏伟城池、坚固要塞,还不是都陷落了吗,而邺城的命脉,就在于漳水!

袁绍占据河北之后,花费无数的人力、物力、财力修筑自己的老巢邺城,为求万无一失,还专门请来阴阳大师,堪舆周围的地理形势,是否有不妥之处,得到的答案是:“龙脉潜伏,帝王之宅,若遇天命之主,足以称霸天下矣,然则福祸相依,成也漳水,败也漳水!”

漳水奔腾不息,灌溉两岸万顷良田,养育了无数的百姓,也成就了邺城的繁华,不过吗,有一利者,必有一害,漳水比较混浊,携带大量泥沙,河床连年升高,对邺城形成了威胁,一旦天降大雨,两岸堤坝崩塌,后果不堪设想!

因此上,修筑邺城之时,特意加高了地基,形成了中间高、四周低的地形,就可以防止水患,也有利于城池防御,算是一举两得呢!

袁绍又抽调大量的工匠、民夫,重新修补了漳水大堤,以及十二条引水渠,还设置了‘巡河营’,日夜巡视水情,确保万无一失!

袁绍称霸之时,长子袁潭已经成年了,参与军机大事,知道水患之忧,因此扎营漳水上游,紧紧的靠着河堤,一是偷袭曹军的后方,与邺城遥相呼应;二是看守住堤坝,防止有人搞破坏,也算用心良苦了!

当时袁尚还年幼,不知道这些情况,也就没防水的意识了,干掉大哥袁潭之后,又抽调走了青州人马,等于拔掉了一根保险栓,再加上冀州百年无水患,文臣武将们也麻痹了,谁也没关注漳水!

萧逸现在想做的,就是‘以水代兵,攻克邺城’,完成北伐大业,不过吗,此事说来容易,做起来很困难,并有两大难关:

其一:冀州南部的地形,西北高、东南低,邺城位于漳水北岸,曹军则驻扎在南岸,掘开堤坝之后,水流无法控制方向,一旦冲向了南边,袁军平安无事,曹军可就遭殃了!

萧逸秘密派人回营,让曹军驻扎在高岗、山坡之上,就是预防万一,生怕淹了自己人,可是如何控制水流,依旧无法解决呢?

其二,冀州沃野千里、户籍百万,乃是天下第一大州,一旦放出了滔滔洪水,不知淹死多少百姓呢,萧逸只想攻破邺城,不想殃及无辜之人!

更准确的说,萧逸想淹死的,只是城外的乌丸、鲜卑、辽东三部人马,至于城内的汉家百姓,一个也不想伤害的,这就要控制水流量,及时的封堵住豁口!

萧逸不是全才,也没有金手指,谋划朝堂、征战沙场没问题,开挖沟渠就不行了,必须找一个水利专家,统筹以水代兵之事,手下恰好就有一个!

“属下拜见大司马,深夜紧急召见,不知有何吩咐?”

一名中年人走进大帐,大脑袋、小眼睛、塌鼻梁容貌十分猥琐,衣着更是邋遢,满身浓重的酒味,正是军中主簿之一-丁斐!

丁斐,字文侯,沛国谯县人,也是曹操的同乡人,头脑聪慧,八面玲珑,曾经举过孝廉,还是一位水利专家,对于河流分布、堤坝建设,颇有一些手段呢!

投奔曹营之后,被任命为‘典农校尉’,专门的管理军屯、民屯,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取得了很大成功,也受到了朝廷的表彰,可惜人无完人,丁斐也有两个缺点,一是贪杯误事,二是爱占小便宜!

治理军屯期间呢,丁斐的旧病复发了,用一头自家的病牛,偷换了官府的壮牛,算是以公谋私吧,结果让仇家举报了,贪污一头牛而已,也不算什么大事,恰好丞相-曹操整顿吏治,遇到自己老乡犯法,更加不能放过了!

于是乎,丁斐罢官夺职,关进了朝廷天牢,成功端上了‘铁饭碗’,与此同时,因为欺凌皇室、有失臣节的事情,萧逸也锒铛入狱了,二人比邻而居,又都喜欢喝酒,慢慢的熟识起来,还成了好朋友呢!

萧逸出狱之后,重掌兵马大权,认为丁斐是个人才,日后必有大用的,就利用一点特殊手段,把他从天牢弄出来了,任命为军中主簿,平时相待甚厚,还经常一起喝点小酒!

“北伐之战,已经到了紧要关头,邺城一日不破,兵戈一日不熄,然则敌军凶悍,硬拼难以取胜,我想要以水代兵,解决掉乌丸、鲜卑、辽东三部人马,可惜遇到一点困难,今夜请先生前来”

萧逸手指沙盘,描述自己的大计划,以及遇到的两个困难,又搬出一坛美酒、和一箱子马蹄金来,要想让老馋猫出力,必须给一点好处的!

“属下本是待罪之身,得到大司马相助,这才重新做人,一定竭尽全力,报效知遇之恩,漳水湍急,奔腾不息,要想引导水流方向,可不是一件容易事,属下记得”

丁斐言语激昂,一副感恩戴德的样子,同时抱起美酒灌了一大口,又把成箱黄金拽过来,直接坐在屁股下面,嗜酒、贪财的老毛病,真是一点没变呢!

不过吗,专家就是专家,谈起河流情况、掘堤引水,那是相当的厉害,略加思考之后,提出了解决的办法:

首节 上一节 860/141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