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隐龙 第1317节

所有人都傻眼了,谁都没想到应对之策还没想出来,鬼子六奕?居然撂挑子了,这戏码可不再套路上啊!

鬼子六说是撂挑子但是并没有离开紫禁城,而是钻进了军机处的偏房内闭门不出了,找御膳房要了几个酒菜,关在屋子里就是喝酒看书,奕譞请了他好几次结果连门都不给开。

这一切都落在了军机处李拓的眼中,这位五爷嫡系眨巴眨巴眼睛,已经琢磨出了滋味,当天晚上下值以后李拓直奔小五爷奕誴的家。

1689 最新战报

这次黑龙江兵变的军情保密工作,是近十几年来满清做最优秀的保密工作之一,消息已经传达到紫禁城三天了,居然没有流漏出一丝的风声,甚至连李拓等同僚军机处的办差人员也都没有嗅到风声。

整个四九城内只有一些根基非常深的大势力才能提前得知这点消息,比如说重要的王公还有清流领袖等寥寥十几个人而已,这些人都得到了两宫太后的封口令,他们连自己的管家都不敢告诉,更别说告诉其他人了。

但是李拓显然不是一般人,京师小五爷毕竟也是道光帝的亲儿子,本身就能接触到很多机密,再加上现在的五爷奕誴有李拓、杨智等人的辅佐,江南还有一个忠诚于他的秘密财团正在为他聚敛金钱,现在的五爷手里已经有了一支五百人左右的江湖异人队伍,正藏在口外草原上结果全新的军事训练。

有钱还有枪的五爷已经暴露出来他的政治野心,对这种朝廷内的大变动他怎么能不上心。

奕誴的宅子在京城西北角,李拓前门由管家领着后脚就换了一身衣服,骑马从后门离开,然后中途又进了三座宅门换了三次衣衫,这才打扮成一般嫖客的模样,溜进八大胡同红灯区内胭脂虎的半掩门子。

他到的时候五爷和杨智正凑在一起喝酒呢,但显然他们的心思都没放在酒菜上,更没在身后捏肩膀的小美女身上,一看李拓来了二人立刻屏退左右闪身给李拓让了一个位子。

“王爷啊!咱们的机会来了……”一脸兴奋的李拓仰头就是一杯美酒,他痛快的长出了一口气。

“王爷用来买通内侍的那二十万两银子真没白花,六王爷还有七王爷根本就不是什么当值军机,而是去商议北面的事情了……”

“哦!他们商议出什么结果了?”奕誴眼睛一亮问道。

“王爷急什么,这种会议别说咱们的探子了,就连李莲英、周道英他们俩也得守大门去,但是小太监亲眼看见鬼子六摔门而去,而去之前还有剧烈的争吵,看样子六王爷是一点面子都没给啊!”

杨智阴沉着脸手中空酒杯在手指间旋转“吵起来了?如果我是鬼子六的话,我也会吵,不仅吵我还以退为进,把西山新兵营的金印摔出去才好呢……咱就来一个大撒把!”

李拓哈哈大笑“妙计,真是妙计啊!”

奕誴不是一个有急智的人,他急切的问道“到底怎么回事?别卖关子行不行啊……”

“以退为进现在是鬼子六最好的应对方式,小皇帝既然敢打出帝党的旗号,这也就是将朝中这些叔叔、额娘们一军,就是要看看他们会对这件事有什么反应……”

“朝中现在乱成一锅粥,这群王公们每一个希望国朝又回到康雍乾三朝那种皇帝专权的时代去,但是表面上还不能说出这种想法出来,他们还得做出一个尊皇上的态度……”

“奕?当然懂这个道理了,他不能给人一个口实让别人落实了他这个王党的帽子,所以他得交出兵权避一避嫌疑,毕竟现在朝廷内部一样也有人防着他手上的兵呢!”

这下奕誴可算恍然大悟了,不仅他明白了过来添酒的胭脂虎也听懂了,这个女人靠在奕誴的身边给王爷添了一杯酒轻轻的捏了王爷肩膀一把。

“王爷糊涂了不是,这些日子你们谈论朝政,就连我这个妇道人家都听懂了一半……你们不是一只都说朝廷现在各方派系都是麻杆打狼两头怕吗?谁手里有兵,有强军都害怕的睡觉都不安稳……”

“别说汉人喽,就连满人内部有人抓兵权,其他的人也不乐意呢,恭王爷能不避嫌装样子吗?”

啪的一声,奕誴给了胭脂虎屁股上一个大巴掌“娘们家的还敢掺合老爷们的事情?去洗干净等着爷晚上疼你去……”

几句玩笑过后,奕誴的脸落寞了起来“哎……我毕竟也是宣宗成皇帝的儿子,国朝现在变成这样……”后面话可就说不出来了。

晚清的羸弱真的不仅仅是科技、工业落后,也不是朝廷上下没有热血男儿愿意舍生忘死,而是满清这个政治制度从一开始就有很大的缺陷。

满清说白了就是一个军事部落联盟,靠着一股狠劲和愿意向汉人学习的虚心劲定鼎中原,但是原始部落制度和先进发达的汉族文明柔和在一起,就好像两张皮一样根本就黏合不到一起。

原始部落联盟讲究的是谁拳头大谁就是头领,要保持部落的狼性就必须得是不是拉出来练一练。

而汉民族治理国家靠的可不是武勇,统治者必须要学会平衡帝国内部的势力,而且还要懂很多的文治手段。

治理一个上千万平方公里的庞大帝国,靠原始部落那种分权制度是绝对不行的,因为权力一旦分散就会出现掣肘的现象。

而大帝国需要的是大工程,而大工程的推动需要的是中央集权,需要皇上的权威。

现代人好像对集权有一种排斥的心理,可是在人类历史上集权国家反而能办大事,没有集权就不会有长城出现,没有集权就不会有京杭大运河出现,没有集权就不会有康雍乾三朝的治理黄河的大工程出现……跟简单的一个例子就是,没有集权的古代国家很难进行动员全国的国战。

晚清时期曾经有数次对黄河的治理活动,皇帝甚至专门成立了治水的衙门,最高长官为河道总督,这种特殊的总督一般都由皇帝派遣亲信钦差来担任,拥有和皇帝直接通话的权力,这在古代官场上已经是非常显赫的官职了。

治理一条黄河从上游的甘肃一直往下游走,陕西、山西、河南、直隶、山洞……一共六个省需要同时协调办差,每次大工程都要动员数百万民夫。

在中古世纪,没有集权的政府怎么可能完成这样的大工程,恐怕连几百万人的吃喝物资都很难协调起来。

这就是集权政府对在古代的最大优势,而反观晚清政府的权威开始下降,很多国家级别的大工程根本就没法推进,民生工程都办不了了,

还指望大军工?还想强军?还想搞大海军?这些都是妄想。

1690 倍剂量的吗啡

晚清之亡,实在是亡在了权力涣散上,慈禧名义上是太后老佛爷受到百官的朝拜,她不死任何宵小都不敢闹事。

当年庚子事变之后慈禧向万国宣战,结果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等人直接来了一个东南自保,也就是直接跟洋人说了,我们不承认朝廷的宣战书,你们爱打北京就去打北京吧,反正不能打我们。

结果洋人还就真答应了,整场战争东南各省八国联军没有侵扰分毫,结果战争全砸在京津冀三地了。

野史上曾有记载,说慈禧逃出北京城一路向西,中间有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音讯全无,朝廷谁都不知道慈禧是死是活。

那时候东南自保的这些总督们曾经私下串联,想要退举李鸿章为总统,改革共和。

甚至辜鸿铭还向张之洞献策要求江南独立出来,建国并整军备武准备开始北伐。

有时候历史真相就隐藏在野史当中,也许野史所记载的并不一定都是真的,但是后人能够看见当时的野史,这就说明当时写野史的这个文人,他的思想代表了一大部分民众的思想,他的这种思想或者说编造的幻想,是人民愿意见到甚至渴望见到的。

正因为人民心中有这个渴望,所以他们才会努力的去传扬,这才能让野史流传数百年,让后人可以看见。

这就是野史对历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旁证贡献,野史你不要要求他绝对正确,野史不可能绝对正确,因为连正史都做不到这一点。

但是野史能流传数百年没有消弭,这就说明这份野史代表了当时的主流民意,这是研究那个时代人心走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旁证。

仅从一个东南互保事件中,我们就可以看见晚清权力之分散了,以慈禧对晚清帝国的控制之身都无法做到权力集中,那就更别指望同治、光绪等病秧子了。

权力越是分散,掣肘的现象就会越发的严重!帝国的资源无法集中起来,当然就无法办一些逆转国运的大工程。

更可怕的是,满清的政治制度本来就不完美,天生的就有分权的基因,八王议政的幽灵在每一个旗人的心中游荡。

当皇帝的权威倒塌之后,再想树立起来可就难了!说通俗一点,整个八旗集团打心眼里就不希望再出一个康熙、雍正、乾隆。

跟那样的强势帝王干多危险多憋屈啊!想砍你头就砍你头,想罢掉你的官就罢掉,甚至灭你九族也是一句话的事情。

跟这样的主子混,就连贪污都得小心翼翼的,还是跟个懦弱无能的皇帝好啊,大家一起贪污,就连御膳房都贪皇帝的银子,皇帝知道了也干没辙,这多好啊。

首节 上一节 1317/282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