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隐龙 第680节

雷声过后几名坐在边缘的翰林站起身来问道“多少钱?刚刚没有听见啊,你大点声……”

窗外哗啦啦一阵嘈杂的声响,黄豆大的雨滴噼里啪啦的往下掉,再看看坐在载龄身边的几位王爷,现在脸都白了。

“胡说八道!四万兵居然要七百万两军费!左季高带六万湘军横跨整个大清数万里去新疆,朝廷也不过就是批了一千万两军费,你这四万人就要七百万两?”

轰的一声大殿内彻底炸开了锅,一个个看载龄就跟看疯子一样。

这时候的载龄耸了耸肩“那没法子,谁让咱们大清没海军呢?左季高去新疆那一路可都是咱们大清的领土,粮食什么的都可以就地筹饷,横渡大海怎么筹集?”‘

“民船要租,护航的战舰也要有,不依赖洋人依赖谁?说句不中听的话,指望大清以前的水师横渡大海去?别说跟日本海军打了,估计风浪都能把船给拍散架了!”

话说到这个份上,所有人都有些黯然神伤,形势比人强这不是靠嘴说就能弥补的。

就再殿内气氛无比压抑的时候,突然从殿外冲进来一名小太监,浑身上下都被雨水给淋湿了,他跪在地上呼哧呼哧喘着粗气。

“启禀太后……王爷和诸位大臣……不……不好了!”

“什么不好了?你快说……怎么大喘气啊!”奕?啪的一声猛拍桌子。

“不好了,一群太学生们把理藩院给包围了,日本国常驻大清的一个什么官,好像叫慎太郎的……被太学生们给活活的打死了!日本人长期租住的民房也给烧了……”

“啊!”整个大殿里面一片惊呼,醇亲王奕譞赶紧拿起帽子往外走“本王去看看,还反了他们了!”奕譞是九门提督,这种事情他出面最合适。

翁同龢也坐不住了,他是清流领袖,这些太学生他得护着点“臣也去看看,尽量劝解着点……”随后就追了过去。

京师太学其实就是国子监了,具体位置就在雍和宫的西边一点,自从西周开始太学就是国家培养知识分子的最高学府。

晚清时候太学的重要性已经大不如从前了,由于西学东渐再加上卖官鬻爵现象日益严重,京师太学里的学生已经很难得到好的职位了。

不仅如此,地方督抚势力的抬头,让中国古代的幕僚政治开始复兴,就算你混到了府台、道台,影响力也未必能超过曾国藩身边的一名幕僚,这些在野的政治家们依附于汉臣督抚势力,想要做官那是轻松无比。

国家取士的正途越来越窄了,那么走科举这条老路的读书人也就越来越艰难了,如今的太学学子规模已经不如康乾时期的三分之一,在京师存在感非常低。

可是这群太学生就算只有一个人,文人的风骨还是有的,当同治帝在日本遇刺的消息传来之后,要求出兵日本,严惩幕府的呼声就从他们的嘴里喊了出来。

这些学生聚在一起串联,给各位大臣们上书,义愤填膺的恨不得一脚把日本踹个天翻地覆,到最后甚至连肖乐天他们都不肯放过,要求朝廷严惩一个保护不力的罪名。

学生们喊的凶,但是朝廷不可能听他们的这种意见,几乎所有衙门和高官都对他们拒之于千里之外。

情绪得不到发泄的太学生们,就跟要爆发的火山一样,开始琢磨要闹事了。

724 肖乐天的新草案

在同治朝,日本并没有跟英法等国一样在北京城建立大使馆,因为大清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前,完全执行的是宗主国藩国的制度。

大清是世界的中心,其他国家都是附庸,只要你们上赶着来见我们那就理藩院的干活,什么是理藩院啊?就是管理藩国呗,反正在大清皇帝的眼中,其他所有的国家都是下一等的藩国,天朝上国世界的中心永远是大清。

结果两次鸦片战争给了大清两记响亮的耳光,圆明园一场大火,避暑山庄咸丰一条命,让满清彻底低头了,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英法俄美开始率先在东交民巷建立使馆,派遣常驻的大使。

后来根据协议,欧洲其他国家也纷纷开始建立大使馆,只不过时间都比参加过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四国要晚一些了。

建立大使馆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承认国与国之间的平等,因为在外交规则里,使馆虽然建立在你们的土地上,但是却等同于他国的领土,拥有绝对的外交豁免权。

而且大使还有权申请见帝国的皇帝,并对两国关系进行探讨。显然满清和儒臣们是不愿意接受这种平等的,可是军队没出息还打不过帝国列强,所以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当然了,在满清和儒臣的心中,这种建立大使馆的权力,只能赋予强者。欧洲列强谁也打不过,所以只能捏着鼻子认了,但是象日本这些亚洲国家,满清是绝对不会赐予建立使馆的权力的。

这时候处理大清和日本外交事务的依然是传统的理藩院,这个地方位置在哪里呢,其实就是今天北京饭店的那个地方,紧挨着王府井。

从太学一路往南到理藩院这距离着实可不近,一百多名太学生盯着大风,喊着乱七八糟的口号就往南赶。

本来这些学生以为他们振臂一呼自然百姓群情激昂,到时候先围了理藩院甭管有没有什么结果,先把爱看热闹的百姓给鼓动起来。

只有百姓多了,这些学子们就可以转头向西走,直奔天安门到时候煽动百姓叩銮,不逼着朝廷宣战那就不算完。

小小日本都敢欺负到头上了,真是叔叔可以忍,婶婶就是不能忍了。

太学生们一个个信心满满,因为就在三个多月前,已经有人干过同样的事情了,那群八旗废物们居然聚集在一起,包围了恭亲王的总理事务衙门,那天夜里灯市口人山人海。

最后理藩院不也妥协了吗?京师卫生条例从此之后再也没人敢违逆了,这不就是逼宫的功劳吗!

所以今天太学生们有样学样,既然你们敢逼宫,我们当然也敢,而且我们这是为了大清国的尊严,道理大过天。

今天就是一个好日子,早就有消息灵通的内线告诉了大家景山上的议事安排,朝中王公大臣还有二位太后都聚齐了,这不正是逼宫的最佳时机。

“宣战……宣战!撮尔小国日本居然敢侵犯大清的尊严……呸呸呸,怎么一口的沙子……”

“四九城的父老乡亲们,同去理藩院……咱们去问问那些大老爷,皇帝到底怎么样了……哎呦!”啪的一声不知道哪里飞来的梧桐叶拍在了他的脸上。

开始还有百姓被鼓动的上街看热闹呢,但是抬头看了看黑沉沉的天,还有越来越大的旋风,所有人又都缩了脖子了。

“这群学生要上书啊?怎么不挑一个好日子,这大暴天的要是冷热一激弄个热伤风那可不得了……回家回家,要看热闹明天再说吧……”

太学生们根本就不懂,游行示威这种事情得讲究一个气氛和气场,尤其是头三脚得踢响了,只有裹挟了第一批群众,然后才会有第二批第三批,最后等到群体性狂热之后,哪怕天上下刀子都这群人都不会离开的。

可是今天这个破天气,已经把头一批跃跃欲试的百姓给吓跑了,人数越少人们就越觉得这群太学生象个小丑,最后除了一些看热闹不怕事儿大的半残闲汉们跟着他们满街跑之外,还真没多少百姓跟随。

要不怎么说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呢!百姓再狂热,至少本性还是良善的,他们不会安心眼的去害人。可是那些让肖乐天砍掉大拇指的半残闲汉们,经过一年的游手好闲无所事事,早就成了京师的一大毒瘤。

他们成天吃着八旗皇粮,满街坑蒙拐骗去,哪里有热闹绝对少不了他们,而且绝对把事情往不可收拾里折腾。

等到理藩院之后,本来一百多的太学生却被两百多半残闲汉们给裹挟了,剩下不到一百人才是真正爱开热闹的老百姓呢。

理藩院门口的士兵一看这架势赶紧关大门啊,嘴里还高喊“大人们都不在,这里没人,一个人都没有……”

“我呸!没有人?没人你算什么东西……”就在这群半残闲汉准备往里冲的时候,靠近理藩院的胡同中闪出了三个身影,仅仅是一露头然后扭头就跑。

“什么人?鬼鬼祟祟的?”一帮闲汉抬脚就去追“快看啊!是日本人!丫的这衣服我认识,就是日本人穿的衣服……”

被围困的正是慎太郎和他的随从,这家伙其实根本就不是日本官员,他真正的身份是一名日本商人。由于日本和大清之间的外交关系并不密切,隔着大海都是各过个的日子,有限的联系也都是靠商人完成的。

有时候德川幕府有什么外交事宜需要和大清沟通,就临时认命一个商人当个临时的小官,回头把信送过去,然后再把大清的回执带回国内,这任务也就完成了。

反正两个国家都是奉行闭关锁国的政策,相互之间的交集少的不能再少了,有时候一年都派不了一名外交官。

今天这还是因为肖乐天带着同治帝突然来到日本,为了怕出现误会所以紧急认命慎太郎当这个联络官。

首节 上一节 680/282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