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断大明 第671节

总督衙门不比过去的卫所制度,直接分成了省府县三级,省兵,府兵,县兵,不涉政务,专注于地方政务,不得跨省行事。

地方头脑的集权也是一种需要,朝廷的大臣们担心地方坐大,进行了非常严格的限制。

对于扩权,这些巡抚总督都很高兴,可那些条条框框的限制心里又有苦可不敢说出口。

表决的没有任何意外,很顺利的通过,再接下来,就是任命了。

各省的巡抚,总督职权过大,不能长时间待在一地,这一次就要进行一个轮换。

大明的内部情况非常复杂,除了江.苏,浙.江两省,其他地方都是困难重重,尤其是西南,那里的巡抚,总督都是劳苦命。历史上的陕.西总督,巡抚不知道被崇祯杀了多少个,可见艰难。

十八省,除了责任心比较重的王三善等人,其他人都想奔着富得流油的南方去。

毕自严看了眼,有心今天一次性通过,可刚才的一系列改动,这些人想必心里有了不少怨气,沉吟一声,看向孙承宗,然后道:“今天就到这里,关于各省巡抚,总督的安排,诸位可以再找内阁商议,内阁会做出妥善安排。”

一群封疆大吏都暗松一口气,有些地方等同于死地,万万不能去的。

文昭阁的一举一动都落入朱栩的眼里,文昭阁刚一散,他就拿到了记录。

看着粗暴的阁议,暗自摇头。

不过,这已经算是好的了,要是放在天启朝,怕是文昭阁都能被拆掉。

朱栩挥手将那内监挥退,心里暗松一口气,总算是有个结果,不管是好是坏都迈出了这一步。

“皇上,徐大人求见。”刘时敏见朱栩有了空隙,便上前道。

朱栩微怔,这才想起来,道:“嗯,传他进来吧。”

刘时敏躬身在那,道:“皇上,徐大人说,带了汤若望来求见。”

朱栩顿时眯了眯眼,这个汤若望他不是不知道,却一直在刻意回避着他。

这个人一心想要在大明传教,可大明上下都是敬畏天地,敬崇圣人,敬奉祖先,哪里会信什么上帝?

因此汤若望以及他前面的一些传教士在大明传教,无不受到重挫。因此,他们改变了策略,以‘科技’为先导,与大明上层士大夫交好,包括李一藻,徐光启等人都十分喜欢他,甚至一度传出徐光启入教受洗。

最让朱栩感到震惊的是,前一阵子有十八个内监入教,要在皇宫内受洗!

自然被朱栩阻止了,将宫里的西洋人全数驱逐出去,包括在钦天监任职了两年的汤若望。

这次徐光启带他入宫,少不得要谈及‘传教’的问题。

对于教会,朱栩不排斥,可传教士的背后往往都是欧.洲殖民的先锋!即便有些人是真心传教,他的著作传回欧洲,同样会成为帮凶。

荷.兰人现在正是在海上嚣张的时候,朱栩需要对外保持大明的神秘,强大,维持海疆的安稳。

所以,朱栩早就决定强化海关,港口的控制力,限制这些欧.洲人进入陆地,控制他们的活动范围。

刘时敏静静的看着朱栩,目露疑惑,他不知道为什么徐光启求见,皇帝会面色微沉的沉吟这么久。

好半晌,朱栩回过神,颌首道:“嗯,传他们进来吧。”

“是。”刘时敏应声,吩咐内监去通传。

徐光启一身侍郎服,脸色疲倦,不时咳嗽一声,进来向着朱栩抬手道“臣徐光启,参见皇上。”

汤若望是一个有些佝偻的中年人,高鼻子,蓝眼睛,卷发,微笑从容,面露宽和之态,学着徐光启,抬手道:“汤若望,参见大明皇帝陛下。”

汤若望不是他的真名,这是根据汉人的习惯,自取的。他在明朝多年,学识比一些进士只高不低,加上来自域外,眼见开阔,颇让国人尊敬。

朱栩神色平淡,道:“都免礼,来人,赐座。”

徐光启神色微动,眼神带着感激之色,抬手道“谢皇上。”

汤若望跟着行礼,没有说话,眼神若有若无,始终在打量着朱栩。

他知道,他以及他的教友能否在明国传教,全都得上面这个人决定。

汤若望神色不动,心里暗自惊奇,大明皇帝果然年少,看似去只有十七八岁,却有着惊人的非凡魄力。一些改革,想法,与现在欧.洲一些激进想法颇为相合。

‘心思如海,眼入星辰’这是汤若望在心底给朱旭的评价、

朱栩看着徐光启,情知这位老大人身体怕是不行了,关心的道:“朕给你休沐半月,派太医住在府上,安心养病,其他的事情不要思虑太多。”

徐光启咳嗽连连,连忙站起来道:“臣谢过皇上,只是臣并无大碍,不会误了政务……”

朱栩摆手,道“朕知道,让你休息就休息。”

徐光启嘴角动了动,没有争辩,抬手道:“臣遵旨。”

徐光启实则也知道他身体的状况,只是所谓的‘士为知己者死’,当今皇帝,就是他的伯乐!他有很多事情要做,为皇帝做,也为他自己!皇帝的关心让他震动,越发的想要在临死前多做点事情。

朱栩本来想问问军器局的事情,眼见徐光启重病在身,他只得转向汤若望道“汤先生,来见朕可是有什么事情?”

‘或许,可以从这个人身上找到与荷.兰人沟通的一个桥梁……’朱栩心里突然暗道。

第573章 领事裁判权

汤若望在明朝多年,深知明朝的礼仪习惯,闻言就站起来,以一口流利的汉语道:“回禀陛下,此次来面圣,是因为根据我以及诸位教友在明国各处的观察,今年夏季大明南方将有罕见的大雨,我等恐有大灾,特来禀报陛下,早作应对。”

朱栩笑着点头,道:“多谢汤先生,此事朝廷已经注意到,并且已经在准备。”

汤若望神色不变,心里却有些疑惑,短短两句对话他就能感觉到大明皇帝对他不喜,似要逐客。

他倒也想得通,明国人不喜欢外来的‘神’,这些年他不辞辛苦的四处传教,能放开束缚入教的,都是些特殊之人,比如身残的内监,困苦的百姓,以及迷茫的官员。一开始的时候,他们甚至还被当做了‘邪教’,若非是劝人向善,没有恶行,早就被镇压了,即便如此,还是屡遭官府打压。

汤若望不清楚大明皇帝心里究竟对他们是怎么看的,开门见山的道“大明皇帝陛下,汤若望此来,还有就是为了传播西方的教化,望请皇帝陛下允准。”

汤若望说的笼统,朱栩却心知肚明,神色淡淡道:“我们明人不信你们的上帝,我们拥有自己的宗教。”

汤若望见明朝皇帝比他预计的了解的多,沉默了一会儿,道:“陛下,恕我直言,明朝的儒教,道教等,并不属于宗教,它们不涉及祈祷,信仰,愿力。上帝,会给明朝带来和平。”

朱栩摇头,道:“你们之前已经尝试过,多有冲突。”

汤若望以及在澳.门的一些传教士几十年前就进入明朝,却一直没有多大进展,反而冲突四起。在这个时候的明朝,本应该有很多人在思想上需要慰藉,可始终未能风行,可见明人还是比较抵触的。

首节 上一节 671/179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