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邻居是皇帝 第145节

  柴荣是思索去了,冯道最为潇洒,回府邸立刻抄写文字,充实字库。

  唯有高行周,回去之后,告诉儿子高怀德,一定要多和叶华亲近,以后只有他能照着你们了!

  高怀德不明白老爹的意思,他也不是个善于交际的人,和叶华只见,也只能算是不错,相比而言,他姐夫赵匡胤才是叶华的死党,至少高怀德是这么看的,以后抱姐夫的大腿就是了。

  又过了三天,郭威还要召开御前会议,可是突然传来了消息,契丹派遣使臣来了,正使叫杨衮,当然这个杨衮和杨家半毛钱关系都没有,他是燕云的人,因为作战勇敢,屡立战功,被拔擢为刺史,还赐姓耶律,是辽主眼前的红人。

  他来到大周,只有一个要求,就是请郭威北上会猎,一较高下!

  

第224章 先北后南还是先南后北

  

  南唐和契丹的使臣,先后到达大周,事情很凑巧,叶华知道一个道理,老百姓或许有凑巧的事情,但是国家之间,却很难凑巧。

  如果发生了,只能说背后还有不知道的原因。

  当然这个原因也不难猜,南唐立国以来,一直连结契丹,共同对抗中原,分担压力。郭威刚登基的时候,南唐就进犯淮北,试图威胁大周,这一次虽然角色不同,但目的却没有什么两样。

  叶华曾经很仔细剖析过李弘冀的为人,他非常不欣赏自私到了极点的李弘冀。而如今他弑杀叔父,威逼父皇,所作所为,堪称残暴,这家伙已经彻底黑了,黑到了骨子里,什么都不顾忌了……一个心中没有敬畏的聪明人,是非常可怕的。

  李弘冀一定是卑躬屈膝,请求契丹南下,吸引住大周的精力,他好从容掌握大权,实现自己的野心。

  虽然叶华断定李弘冀没法改变南唐,相反,他越是折腾,就越是会引起混乱,到时候大周从容南下,就能轻易扫平南唐。

  而真正的心腹大患,依旧是契丹。

  必须倾全力,先挫败契丹。

  叶华经过了几天的深思熟虑,终于拿定了主意。

  简言之,叶华主张先北后南,先难后易。

  很不幸的是他的主张和政事堂发生了最尖锐的对立,政事堂的几位相公经过商讨之后,他们的一致意见是先南后北,先易后难。

  李谷认为江南富庶,历来都是财税重地,人口繁多,物产丰饶。如果先拿下江南,朝廷的实力势必暴增。

  回头再去对付契丹,也就轻而易举了。

  魏仁浦以为南唐正在大乱之际,不出手拿下南唐,天理不容。

  而薛居正呢,他则以为朝廷新军尚未完全练成,京城又刚刚遭灾,百废待兴,朝廷能拿出来的钱粮兵力有限,契丹幅员辽阔,兵强马壮,和契丹开战,很难控制战争规模,一旦兵连祸结,超出了大周的国力,后果不堪设想。

  作为首相范质,他权衡再三,是从民意出发。

  南唐一片混乱,民心动摇,正是朝廷出动王师,消灭南唐的天赐良机,不容错过!

  四位相公都这么看,王溥不是负责军务,干脆没有发言,而高行周和冯道也是沉默不语。

  这样就形成了四打一的局面。

  叶华在御前会议上,格外被动,饶是他能言善辩,也没法轻易驳倒四位宰相。

  从金殿回来,叶华一头扎进了书房。

  他的心情很坏。

  先南后北,先易后难……这是赵大采用的策略,结果如何,显而易见,他的确扫平了南方的割据诸国,但赵大突然暴毙,赵二当了皇帝之后,两次北伐燕云失败,损兵折将,更惨的是大宋不得不采取收缩的战略,屯重兵于京城,战战兢兢,捧着卵子过日子,还要给契丹送岁币,简直丢死了人!

  赵二本身能力不足,是个很重要的原因,可是这个战略,也有很大的问题。

  首先就是过高估计了契丹的实力。

  事实上在耶律德光死后,契丹陷入了混乱期,贵胄之间,叛乱杀戮无数,尔虞我诈,皇帝昏庸,臣子贪婪,上行下效,契丹的国势是不断下降的。

  这个下降趋势直到萧太后掌权,才扭转过来。

  很不幸,赵大没有抓住宝贵的时机,废物赵二又不是萧太后的对手,尝到苦果,也就不意外了。

  其次任何朝代,刚建立起来的时候,都有一大堆从战火中走出来的名将,已经许许多多百战老兵。

  靠着这些兵将,足以横行天下。

  当然了,等到太平之后,老将凋零,老兵凋谢,战斗力就会严重下降,除非出现卫青,霍去病一样的天才,以及不计代价的投入,才能重新拥有一支强军!

  这一点貌似只有汉武帝做到了,就连大唐都没有那个本事,从太宗皇帝之后,唐军的战力就不断削弱,明朝的大体情况也是如此……似乎这就是一种历史的宿命。

  当然大宋也不例外,初期承袭五代的强兵,对抗契丹,甚至战而胜之,一点没有问题。柴荣在驾崩之前,率军北伐,抢回了关南十县之地,甚至准备直取幽州,如果不是突然染病,没准燕云就拿回来了。

  赵大黄袍加身,得国不正,先是杯酒释兵权,把能打的将领给废掉了,接着又把宝贵的兵将用来对付南方,拿牛刀杀鸡。问题是鸡杀的多了,刀也会便钝的。

  别看南方诸国战力不怎么样,当气候炎热,北方士兵很容易水土不服。

  许多精兵强将,就这么无形中损耗掉了。

  可即便如此,等到赵二接手的时候,还是能轻松灭掉北汉,和契丹可以硬碰硬,如果不是他的战略错了,加之胡乱用兵,分散力量,互相牵制,他是有希望拿回燕云的。

  而当时也的确把契丹打得差点迁都……说来说去,就是一句话,大周不应该害怕契丹!文官总想着柿子捡软的捏,实在是胆小鬼,懦夫!

  可偏偏这帮家伙掌权,真是气死个人!

  文官治国是不错,但是自古以来,能领兵打仗的文官就不多,听他们的只会坏事。

  郭老大就是耳根子太软,太看中文人了!

  叶华不停腹诽着,可是他也没有什么办法,只能尽力去争取。

  听天由命吧!

  要是争不过,也就认了。

  叶华有些意兴阑珊,他想去学堂,想去作坊,已经制造出了火药,下一步就是火铳火炮,等火器弄出来,最好连机枪大炮都有了,契丹骑兵就是一堆肉了!

  多念叨了几遍,果然很有说服的效果,叶华看起来是心情好了不少。

  他让叶忠准备些月饼,然后把书房的书籍都带着,他要去城外,闭关编书……什么都装好了,叶华就准备出发。

  突然符三蹦蹦跳跳,赶来过来。

  “你要出城?”

  “嗯!”

  “为什么?”

  “心情不好,出去散散心。”叶华随口道。

  骗小孩子吧!我猜不信。

  符三鬼兮兮道:“你是不是欠钱太多,跑出去躲债主了?”

  叶华很无奈笑了,“算你说对了,我是欠人家的,总掺和些不该我管的事情干什么!他们愿意如何就如何!我啊,眼不见心不烦!”

  叶华跃身上了车辕,就准备往出城,正在这时候,他身后有人咳嗽。

  “你就这么走了,也太对不起冠军侯三个字了吧?”

  叶华急忙回头,发现柴荣迈着大步过来,他走到了马车前面,冲着叶华瞪眼睛道:“下来!”

  “不下!”叶华还来了倔脾气,“我事情一大堆,还要救灾,还要修城,请晋王高抬贵手,别再给我找事了!”

  叶华说着还要走,柴荣真急了,他伸手按住车辕,一跃而起,跳上车辕,揪住叶华的肩头,两个人一起跳了下来。

  柴荣死死扣住叶华的肩膀,他的手指头跟钩子似的,疼得叶华龇牙咧嘴。柴荣突然想笑了,“不是我给你找事,是你给我找事!要不是你总嚷嚷着要先对付契丹,我都想领兵南下了。”

  叶华迟愣了一下,怎么听着话里有话啊!

  “我问你,为什么要打契丹?”柴荣问道。

  “这还不简单,江南重要,还是燕云重要?”叶华反问。

  柴荣露出深思状,好一会儿才道:“要想开创盛世霸业,两处皆不可失。”

  “两个都重要,那就是两个都不重要!”叶华怒冲冲道:“江南不管怎么样,都是肉烂在锅里。燕云可不同,要是再让契丹统治一二十年,百姓胡化,我看朝廷到时候怎么收复燕云?”

  柴荣终于变了脸色,他突然拉起叶华,二话不说,直奔宫中而去,他要面见郭威……

  

第225章 柴荣的承诺

  

  叶华被带去和郭威密谈,这一次只有君臣三个人,他们谈的东西不算复杂,郭威只问了一件事,此时契丹兵强马壮,大周立国不久,国力不强,就算偶有胜利,也很难彻底光复全部燕云,既然做不到,打仗还有什么意义,难道不是劳民伤财吗?没人会为了打仗而打仗,缺少足够的理由,郭威是不会点头的。

  “为了不失去燕云!”

  叶华沉思良久,给了自己的答案。

  “陛下,自从大周立国以来,已经有30万汉民百姓,从燕云逃回中原,陛下仁慈,给予他们土地,这些百姓感恩戴德,无不感激陛下天恩。”

  郭威道:“难道朕做得不对,汉民百姓归来,说明契丹倒行逆施,盘剥无度,他们残忍暴虐,岂能长久?”

  “陛下,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已经过去了17年,在这17年间,从燕云归来的百姓超过50万人,死在途中的百姓倍于此数,契丹又大肆杀戮,如今燕云十六州,怕是不足200万人。真正心向汉家的人不是死了,就是跑了,剩下的汉人,也渐渐几乎和胡人无异。那么大的一片土地,人口稀少,就算盘剥厉害,老百姓也是有办法生存的。”

  叶华越发凝重,他的声音带着颤抖,悲愤莫名:“17年了!整整17年过去了,也就是说,17岁以下的人,他们从刚出生,就是契丹人,他们甚至不知道中原王朝的国号和天子,如果再过17年,甚至34年……心存汉家的人越来越少,到时候他们只是契丹治下的百姓而已,绝对不会心向中原的……陛下,燕云之地不能拖,朝廷若还想拿回燕云,不可不提早打算!”

  叶华真的是披肝沥胆,把最关键的问题点了出来。

  郭威想不想收回燕云?

  他做梦都想!

  作为亲历者,当年石敬瑭割让整整16州土地,许许多多人都痛骂石敬瑭,说他让得太多,遗祸无穷。

  仔细看着16州的位置,全部都在长城以南的一线,过去这里是长城防线的后方,靠着层层叠叠的山河险峻,消耗游牧骑兵的力量,保护中原农耕区的安全,庇护者几千万的生灵。

  可这16州交给了契丹,不但将大门交了出去,连二门也放弃了。

  中原直接暴露在契丹铁骑之下,只要心情好,随时可以挥军南下!

  更加要命的是契丹横跨长城,既有了农耕社会的强大生产制造能力,又有游牧骑兵的强悍战力,一下子被喂成了怪物。

  如今契丹还在消化战利品,如果再拖延下去,等燕云完成了人口的自然更替,他们有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到时候再去北伐,遇到的就不是箪食壶浆,而是刀枪棍棒了!

  郭威也不得不承认,叶华点出了他们许多人都忽略的问题。

  哪怕郭威都觉得燕云是汉家百姓,只要朝廷出兵,老百姓至少是站在自己这边的。

  可是他忘了,人是会不断变化,新陈代谢的,现在17岁的人不知道中原朝廷,明年就是18岁,后年就是19岁……

  时间就像铜壶滴漏,快速流失。

  燕云不是放在那里的物品,什么时候去拿都是一样……那是个不断变化,每天都不一样的活物!

  那个倒霉蛋耶律阮效仿中原,建立起南面官的制度。

  契丹人正在磕磕绊绊之中,不断成长,从一个游牧部落,变成一个强大的帝国,早晚有一天,会成为中原的噩梦!

  郭威终于被叶华犀利的眼光说服了,他同意把精力放在契丹身上。

  可问题是大周的实力够吗?

  他们能做什么?

  “陛下,臣以为朝中诸公都有个误解,以为不打就是无所作为,以为要打就要拿回整个燕云,臣觉得这都不对!”

  郭威没说话,柴荣露出了思索之色,他沉吟了良久,突然笑了,“冠军侯,你的意思是循序渐进,缓缓图之?”

  “至少要把庞大的目标分成若干步骤……比如我们要不要支持燕云的汉家百姓,那些还在坚持对抗契丹的人,该不该得到鼓舞?我们要不要安插细作,去了解情况。还有,我们能不能发动一些小的战斗,打击削弱契丹的力量,再有,我们北上屯兵,吸引契丹主力南下,看看我们谁的后劲足……”

  叶华一口气讲了十几条,全都是对症下药,为了光复燕云做出的铺垫。

首节 上一节 145/58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