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老子是皇帝 第2261节

城头的守军瞬间被湮没在灰雾当中,不知道多少人作鸟兽散。

冉安国在炮声中猛地蹿到了那幕府大将军的面前,拔出腰间佩剑,一剑,将争夷大将军的脑袋给削了去。

头颅滚落在地,至死都还睁着眼睛,眼中遗留着浓浓的不甘和惊惧之色。

连两刻钟的时间都不到,作为日本国都的平安京便在炮火声中宣告被攻破。

城头上下,不知道多少军士扔下了武器,跪倒在地上投降。

冉安国、黄之杰等人率着将士气势汹汹进城,直往皇宫而去。

其后,在那些被俘的幕府官员、日本皇室的招认,还有平安京内大宋军情处密探的帮助下,大宋禁军许多个小队出现在平安京的各条街道之上。这日的平安京注定不会平静,不知道多少和幕府有着关联的人被大宋禁军拘捕。

这几乎是让得整个平安京都乱了。

幕府大本营以极快的速度被大宋禁军连根拔起。

1444.大夏投降

重伤垂死的空竹被抬到倭国皇宫内医治,军医们进进出出,空竹仍是生死未卜。

这并非是军医们医术不够精湛,而是空竹所受的伤实在太重。甚至如果不是甲胄替他挡下许多锋芒,他应该当场就死了。

直到接近黎明时分,那出自百草谷的漂亮军医官从空竹的房间内走出来,总算是说出个好消息。

她对着守在屋外的众空竹麾下将领们说道:“空军长的性命算是保下了,至于何时能够苏醒过来,还得再看看。”

众将领这刻皆是热泪盈眶,有人甚至给军医官跪倒:“多谢你了,多谢你了!”

这些人跟着空竹和红娘子多年,可以说和空竹有着过命的交情。

冉安国和黄之杰两人在听说空竹的性命暂且保下以后,也总算重重松口气。

他们对待后宇多天皇等倭国皇室可就没有如空竹那般客气了。

现在幕府中枢全部覆灭,举国上下也都以为幕府已经向大宋禁军投降。两人在经过商议后,找到后宇多天皇,逼着后宇多天皇写下诏书,召倭国九州、四国、本岛以及北海岛的全部大名到平安京面圣。

后宇多天皇被软禁在皇宫之内,根本没有选择,只能被迫签下这些诏书。

现在的倭国,已经再没有实力和大宋禁军对抗。冉安国完全可以挟后宇多以令诸侯。

至于陪在后宇多天皇旁边的美清子,在见到冉安国和黄之杰以后,她只是哭哭啼啼地央求着什么。

冉安国找来精通宋、倭两国语言的人翻译才知道,原来美清子是想去见见空竹。

或许美女本来就是得天独厚的,即便是冉安国等人,对待这位漂亮至极的倭国皇室公主,也没有用太强硬的态度。

只是,冉安国也没准许美清子去见空竹。

毕竟虽然看起来美清子对空竹极是关心,但谁也不敢打包票。现在还是吊着命的空竹可再经受不起任何波澜了。

在回绝美清子以后,冉安国又说道:“你哥哥他已经没有了生命危险,你放心吧!”

美清子又哭又笑。

冉安国和黄之杰离开关押她和后宇多天皇的房间以后,回到临时帅帐内,开始动笔书写给赵洞庭的奏折。

幕府覆灭、后宇多天皇被擒,然而空竹却又重伤,到底如何处置后宇多这些人,当然得有赵洞庭来拿主意。

……

黑山威福军司主城兀剌海。

此时距离石开济率领蜀中军区禁军将士们拿下顺化渡已经过去将近一个月的时间。

只不过因为大宋禁军进顺化渡后并没有骚扰百姓,是以城内并没有出现难民涌向兀剌海。

整个西夏境内表面上看起来颇为平静。

虽然百姓们的生活并不好过,但也还不至于沦落成为难民的地步。不论是四大军司,还是女帝集团,之前都没有穷兵黩武。

他们都是各有着各的根基,是舍不得在自己的地盘内大肆强取豪夺的。

除去偶尔会有不开眼的蟊贼将心思打到大宋的运粮部队上,再被大宋运粮部队覆灭以外,西夏境内再没谁敢找大宋禁军麻烦。

而现在,随着石开济、张光宝率军到兀剌海城下,那更是意味着夏、宋之争要彻底落下帷幕。

四大军司中最强的黑山威福和白马强镇被覆灭,稍弱的西平军司、黑水镇燕军司也是实力锐减。盘踞西夏多年,根深蒂固的军司毒瘤即将被彻底拔除。

在兀剌海城的城头上,并见不到有士卒把守。

拓跋家家主拓跋雄终究还是选择逃向元国境内了,在十数日前,就举家迁向了元朝境内。

原本那些依附在拓跋家下面的各大家族也是树倒猢狲散,走的走,匿的匿。

只不多时,在石开济等人还在打量城头的时候,城内有许多官员缓缓走出城来。

大夏皇帝李偲凉走在最前面,脸上倒是没什么屈辱之色,只有紧张和畏惧。

终于是走到大宋军阵近前,看着那仿佛绵延无尽的黑甲将士,李偲凉腿肚子都有些发抖。

然后他对着石开济躬身,道:“李偲凉率大夏诸臣向大宋军队投降。”

他递上了降书。

石开济旁侧有亲卫上去接过降书,递到石开济的手里。

石开济翻开看过,点点头,将降书收到怀里,大喝:“进城!”

大宋禁军缓缓向着城内而去。

李偲凉等人站在军中,看着一个个将士从自己身旁走过,动也不敢动。

当石开济等人率着大军到大夏皇宫内,并且差人将兀剌海城内和拓跋家关系密切的那些人尽皆逮捕以后,也就几乎意味着,刚刚立国不久的大夏又将成为过往。

石开济亲笔写下奏折,遣快马传向长沙。

首节 上一节 2261/240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