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太师 第267节

常昇敲了儿子小脑袋瓜一下:“你天天哪来的那么多问题,恢复就恢复呗,你跟着操啥心。”

“是太师给恢复的吗?”

“哟,你小子还知道太师呢。”

常琦一仰脖子:“那当然了,儿这两年在家,可是没少看到太师署名写的文章故事,太师真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

“爹,你说太师比你还要年轻几岁,为什么太师懂的那么多。”

常昇就笑呵呵的捧上一句:“太师那是文曲星下凡,当然要比爹博学。”

“爹又骗我,天上压根没有神仙,神仙都是那些写小说的自己编出来的,这些人你编一段、我编一段,编的乱七八糟,以前都说如来佛祖、玉皇大帝最厉害,结果到现在,玉皇大帝也不过是一个小道童出身,连玉皇大帝都是假的,哪还有文曲星呢。”

常茂无奈摇头:“你啊,兵书不看、经史子典不读,倒是这新兴的小说看的挺起劲,将来如何成才。”

“谁说的?”

这声音响起的突兀,明显不是自家儿子的稚嫩嗓音,常茂初还一怔,待回过神去看说话者的时候,下意识蹦起来,抱拳一躬到底。

“小民常昇,拜见太师万福金安。”

原来不知道什么时候,陈云甫从后院走了出来,身后左右两侧跟着常茂和蓝玉两人。

“你认识本辅?”

“几年前春节,小民曾来京一次,有幸一睹太师风采。”

陈云甫哈哈一笑间走进了这处父子俩独处的凉亭,摆手道:“这么说来,咱们俩也算是有过一面之缘,你是常茂的弟弟,就不要和本辅那么客套见外了,快坐。”

也不管常昇坐不坐,陈云甫第一个坐下,冲着小常琦招手:“小家伙,来。”

常琦有些好奇,也有些害怕,就看了自家老爹常昇一眼,这边的常茂就先不满喝斥起来。

“琦儿,太师唤你,还不快去见礼参拜。”

常昇也赶忙跟上一句:“吾儿快快跪下,叩见太师。”

小家伙这才定下心神,撩开袍摆就要下拜,被陈云甫一手托住。

“咱们大明废跪礼都几年了,跪什么跪,常茂,不是本辅说你,你这家风做派,可比本辅还要霸道啊。”

“是,末将知错,一定更改。”

陈云甫呵呵一笑,随意的摆了摆手,便把注意力都放到了常琦身上。

“小家伙,你叫什么名字啊。”

“常琦,瑰意琦行的琦。”

“常,琦?”陈云甫先是一怔,而后哈哈一笑间摇头:“你这名字,可是让本辅一听就喜欢的不得了啊。”

众皆不解,不过没人多嘴好问,陈云甫也不解释,码过这事继续言语问道。

“适才我听你说,你平日里喜欢看小说?”

“嗯。”

“小小年纪,不喜欢枯燥的经史子集倒也能理解,不过,小说终究是个课余读物,不能因此荒废学业啊。”

常琦倒是不怕生,这功夫见陈云甫语气和蔼态度可亲,竟也大了三分胆子,敢接话道。

“太师,古人愚昧未开之时,看到周文王所写的河图洛书您说是什么反应。”

这问题来的突然,都把陈云甫给问了一个傻眼。

河图洛书就是《周易》,是周文王姬昌所成。

当然,这都是相传。

年代过于久远,而且无法考据。

毕竟既然河图洛书是第一本书,那就不可能有别的书证来记载佐证,只能口口相传。

“你怎么想起来问本辅这个问题。”

“周易之于古人,恰如今日小说之于今人,祂都是一种新鲜的文裁,今人尊奉古典而鄙今文,非是今文不如古典,而是因文人相轻,今人不愿承认今人所著之书能做传世经典。

后人自亦如此,则两千年后,太师您所著的小说可就于周易不分伯仲了。”

常琦小小身子,执礼甚恭一揖:“古有三圣,伏羲、文王、孔圣,迭至后世,太师可为其四。”

陈云甫呆怔片刻,遽然仰大笑起来。

谁能想到常家世代行伍,倒是出了个巧舌如簧的孩子。

这番话说的,谁听了不心花怒放。

这小子,以后能成大事。

第三百五十二章 军事贵族和政治贵族

虽然对常琦这个小家伙很感兴趣,不过陈云甫最多也就是聊几句,就把这孩子交给了常茂府里的佣人。

他还有正事要和常茂、常昇兄弟俩,连着蓝玉没聊明白呢。

“俞以丰说,辽东已经准备好第一批军粮,共计一百五十万石,等到秋收之后,余下的一百五十万石就会很容易。”

陈云甫冲杨士奇招手,后者把随身携带的辽东地图取出来,摊放在光滑的石桌上。

“这次动兵,数不会少于二十万,其中骑兵是五万,够吗。”

常茂连想都没想便脱口而出:“足够了。”

二十万征一个朝鲜,常茂怎么想,都觉得问题不大。

“李成桂戎马几十年,也算是个开辟之君,你不能小觑。”

“太师放心。”

见常茂信心十足,陈云甫也不好多劝什么,就把话题引申到这次出征的选才上。

“这一次征战,你们兄弟俩是正副主帅,也都是深谙兵法的名将,不过有道是一个好汉三个帮,二十万大军总是需要一些帮手的。

从五军府遴将吧,有愿意和你们一起去辽东的,本辅都准,另外,打下一个地方后勤治理必须跟上,一些文官也需要随军,你们兄弟俩这段时间可以在府门外挂个牌子,招募人手了。”

自己遴将,自己选官?

这可真是开中国几千年王朝史的先河了。

常茂兄弟俩听的新鲜,一时间不知道说什么,就望着陈云甫听后者继续说。

“所有愿意随军和你们一起去朝鲜战场的,等战争结束后,就直接留在新辽州,你们看着安顿。”

常氏兄弟俩瞬间明白过来。

这意思就是说,愿意随他们去的,将来就是辽州常氏王朝旳官!

从此,五军都督府中随军出征的将领摇身一变就成为了辽州的军事贵族,而那些大胆跟着上前线的文官,就好比是政治投机客。

要么在辽州功成名就,要么就死在朝鲜战场。

陈云甫心中的宏伟蓝图已经露出了一鳞半爪。

这边的蓝玉有些困惑道:“征朝鲜抽调一部分,将来再征南越诸地、草原、亦力把里,五军府的将领和朝廷官员,数能够用吗。”

“所以要改制。”

陈云甫一笑:“等到今年底,地方都司各自成立好税卒司后,五军府就裁汰掉,我打算将五军府改成军事学院。

将翰林院和国子监合并,改成行政学院,全面废除科举制。”

又是大动作。

成立军事和行政双学院的操作很好理解,比如常茂打辽东,需要军官和文官,那么这两个学院里的学生报名参加,以后就携家带口到辽州政权从政从军。

等以后冯胜家族率军打南越诸国,也要从这两个学院里招募人手,愿意跟随的人,就去越州政权落根。

这两个学院就相当在为九州输送源源不断的军事、政治人才,是一個军政官员的培养基地。

一个未曾设想过,完全和传统中央集权制度背道而驰的改变。

“新九州,本身就不是中央集权的框架,祂属于大分封,类似于周王室分封天下诸侯国,因此,分封要有分封政策,集权要有集权政策,五军府和内阁都属于集权制度。

五军府是军事集权机构、内阁是行政集权机构,这就和九州战略格格不入,因此必须要废除掉。

科举制度是为中央源源不断的选拔官员,便于中央固化权力,但我们现在不是要为中央选拔官员,而是为九州选拔官员,那科举制就没有继

续存在的必要。

以后的百姓想要当官,两条路。

一从军、二从政。

从军,识字者入军校,毕业做军官,报名参加远征赴九州,走军事贵族路线。不识字的入伍,在沙场杀伐立功,一步步向上升迁。

从政者,自县学始,一直读到中央行政学院,自己选择不同的学科去工读。

所以教育的方式也会随之而更改。

以往的教育形式,老师教,学生学,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而后朝廷就考什么。

后面呢,本辅要会同吏部、礼部一起重新编修教材,把学科分类,做官,要学的东西五花八门,比如专门学税法的,以后做官可以去税司衙门。

学商业经济的,做官就去商司衙门。

刑司管治安、吏司搞组织、户司搞民生,学生自己选修不同的学科,将来做不同领域的官,想留在大明的留在大明,想去九州的报名去九州。”

随着陈云甫的娓娓道来,那未来便清晰许多。

所谓的九州,将会走军事贵族路线和政治贵族路线。

但这个贵族非传统意义贵族,因为寒门学子将迎来真正的春天。

以往的官场重视人情,谁家有个亲戚大官,升迁自然容易,至于以后?

官宦子弟和平民百姓都在一个学校里学习,朝廷又不考官,谁成绩好,谁先毕业,谁才够资格报名去九州。

那些成绩差的吊车尾学生,就算报名,蓝玉和常茂这种九州王也看不上不会选。

很容易理解吧。

就好比常茂做了辽王之后,觉得自己的辽州缺官,找到陈云甫寻求帮助,想从中央行政学院选五百名学生到辽州做官,然后中央行政学院有三千个学生报名这五百个名额。

你说常茂会考虑这三千名学生的家庭背景吗?

他只要成绩最好的前五百名,其他的连看都懒得看一眼。

谁的能力好谁当官。

想让自己摇身一变当贵族,简单,好好学习比啥都强。

再也不用感慨寒门难出贵子了。

陈云甫定下九州大蓝图,做出了一块巨大的蛋糕,同样也送给了全天下百姓一块最大的蛋糕。

那就是公平!

去努力学习吧,去建功立业吧,无论是从军还是从政,你只管努力的去学习、去强大自己,一定会得到苍天的馈赠与青睐。

九州,出不了祁老厅。

首节 上一节 267/28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