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五年,大明成了日不落帝国 第10节

正因为掌握了小朋友的心理,老师才能让孩子们服服帖帖,对其尊敬有加。一些调皮捣蛋的孩子在家敢不听父母爷爷奶奶的话,却不敢不听老师的话,被拿捏的死死的。

“你和他才认识了几天,居然如此信任一个模生人?我看你对他的尊敬都快赶上我了。”陆大壮诧异的道。对于女儿刚才说的秦宇会帮助他家摆脱贫困的话不以为然:他一个教书先生而已只会教书写字,能帮助农民摆脱贫困,他懂怎么种地?

而且就算秦宇想帮助村里人,也轮不到他陆大壮,陆大壮只有一个女儿,在村里没什么地位,还经常被人在背后戳脊梁骨说他家断了香火。

“他是一位先生啊,我能不尊敬吗?”然而陆清浅却并没有觉得自己信任秦宇有什么不对。

“你说的也有道理。”陆大壮道,“丫头,家里还有吃的没有?”

“还有点野菜,家里的米缸已经一粒米都没有了。”陆清浅道,“阿爸,你今天没有打到山鸡野兔?”

“没有。那些畜生太狡猾了,一个精的跟人似的。”陆大壮感叹一声,走到厨房里掀开锅盖,端起碗来三口两口就把野菜全部吞进了肚子。

一个壮汉晚上只吃了一碗野菜。

他估计再来十碗饭自己都吃得下,刚才不吃还好点,吃了之后反而感觉更饿了,无奈之下只得勒紧裤腰带。

“阿爸,给你这个。”陆大壮回到正房,只见女儿变戏法似的从口袋里,掏出了一个东西给他。“是什么?”陆大壮接过来一看,是一个小方块看起来像是糕点。

“是秦先生给的。”陆清浅道,“他说这叫做压缩饼干。”

“压缩饼干?没听过。”陆大壮道。

“阿爸你吃吧,这东西可顶饿了。”陆清浅道。

“这么小小的一块能顶饿?”陆大壮笑了,直接丢进嘴里大嚼起来,感觉嚼起来非常干涩难以下咽,喝了一口清水才能咽下去。

没过多久脸上就露出惊讶的表情,“别说,这东西还真顶饿。”

“真是太怪了,我只吃了那么一小块,就感觉肚子一点也不饿了。就好像吃了几大碗高粱面一样,还是没有加野菜的那种精高粱面。”

“好神奇!”

“阿爸,你也觉得神奇吧?”陆清浅开心的道,“昨天我也是这么觉得的,秦先生只给我一块我就吃了一整天,还剩下那么一点。刚才那块是他今天早上给我的,我没舍得吃就留给你了。”

“丫头,这么好的东西你也敢要?而且还一要就是两块?”陆大壮脸上变色,“这是对先生不敬啊,你忘了我平时是怎么教你的了?俗话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我们家虽然穷,但也绝不贪图别人的东西。”

“阿爸,是秦先生硬塞给我的,”陆清浅辩解道,“我原本也是不要的,但是先生说如果我不收下就是让他没法子报答你的救命之恩,他会整天想着这件事情心里很难受,我才不得不收的。”

“他是怕你不要故意这么说的。”陆大壮感叹了一声,“看来那位秦先生还真是个好人啦!从一件小事上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人品,你刚才说他为人和善没有说错。说起来我只是给他敷了点山里的草药而已,并不算是他的救命恩人送他来那人才是。我们接受了他的这么好的东西馈赠,在他身受重伤的时候却天天给他吃野菜碗里只有几粒米,想想真有点对不住人家。”

“可那已经是我们能拿得出来的最好的东西了。”陆清浅道。

“秦先生不但是个好人,还像是个高人,他给你的这个‘压缩饼干’就不是普通的东西,普通的东西哪有一小块就能顶一天饿的?”陆大壮道。

“阿爸你说秦先生是个高人?”陆清浅双眼瞪的大大的。

“很可能!”陆大壮道,“丫头,看得出来你对秦先生的印象不错,他也对人也很和善,我想他将来绝对不会亏待你的。”

“什么亏待不亏待的,”陆清浅不懂,“阿爸你说这话是什么意思?”

“秦先生肯留在我们陆家村教书,那是对村里人最大的恩德,陆家村的人也应该对他好点,但我们又拿不出太多的束脩银来……”陆大壮道。

“阿爸你说的对,秦先生这么好的人如果不能留下,的确是村里最大的损失。”陆清浅道。

“你还没有明白我的意思,算了给你明说了吧。”陆清浅道,“秦先生到我们村没有带家眷,一个人孤身前来身边没个人照顾他的生活起居。所以我想,不如就让你到他身边做个贴身丫环伺候他。我不求他每个月给你月钱,只要给你饭吃就行了。”

“阿爸你想让我去做先生的婢女?”陆清浅惊呆了。

“你不愿意还是怎的?”陆大壮道,“丫头你傻呀,秦先生是个读书人将来如果不教书了还有可能参加科举,前途远大,而且好像还和县里的衙门有点关系。你如果能在他身边当个丫环,那是你前世几辈子修来的福分,留在村里能有什么出息?”

“跟着秦先生,是你离开陆家村唯一机会。而且最重要的是秦先生为人和善,将来不可能虐待你,这样的主子打着灯笼都难找。你是不知道在大户人家当丫环有多么的凄惨,一些心狠的主子根本不把丫环当人看。被压迫至死都是爽利的了,有的甚至过的是猪狗不如。”

“我……”陆清浅因为年纪小,还没能体会到社会的险恶,还不想当下人。

按照她这个年纪,很多女孩子都已经被送出去大户人家当丫环了。有的家庭是因为养不起,不送走就会饿死。有的是因为父亲好吃懒做,想用女儿卖点钱。甚至很多被送走的女孩,年龄比她还小。幸亏陆大壮只有一个女儿,要不然她的命运很可能也是一样。

第二十二章 保护他的安全

即使家里只有一个女儿,陆大壮都有点快养不起了。女孩子毕竟力气小在干活上比男孩差很多,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吃的一点儿也不比男孩少。

“好吧,阿爸也不藏着掖着了,就给你直说了吧。”看到女儿犹豫,陆大壮继续道,“如果你跟着秦先生久了,日久生情,将来就有机会做他的小妾。做一个读书人的小妾就算将来不能穿绫罗绸缎,至少也能吃得饱饭,比留在阿爸身边强多了。”

“万一哪天他考上了科举,你一下就能飞黄腾达,山鸡变凤凰。”

“阿爸你考虑的真远。”陆清浅悠悠道。

“丫头啊,阿爸这么做完全是为了你将来的前途着想,这千载难逢的机会,你可要抓住了。”他心中只是幻想着陆清浅由丫环变侍妾,至于正妻,那是想都不敢想。

“可是,阿爸,秦先生的意思是要教我读书写字的,他是把我当成了学生了。”陆清浅道。

“胡说八道,你一个姑娘家读什么书?”陆大壮道,“女子无才便是德,从古至今都没有女子读书的先例!身为女孩就要有女孩的觉悟,不要异想天开。”

“而且家里哪拿得出钱来给你买四书五经?男孩读书大家都会帮衬,女孩想读书只能自个家掏腰包,而且还会被村里人戳脊梁骨骂。”

陆清浅听了,本来充满希冀的目光黯淡了下来。

……

应天府,御书房。

朱元璋下朝批完了大臣们的奏折之后,还留在御书房里,并没有立即就寝。手捧着一本《史记》发呆,仔细思考白天秦宇给他说的那些话。

前天秦宇给他说的气候更替那番理论,大大的拓宽了他的眼界,使得他跳出了深井,能站在高处俯瞰历史。而今天的话,更是转变了他的一些思想。让他不再对历史上的一些神鬼记载深信不疑,而是转而相信历史的发展,更多的是人力所为。

因为秦宇说,上古时期的人之所以能活下来,是因为形成了族群大家团结合作的结果也就是宗族的雏形,和三皇五帝的关系不大。

这一切,都不由得让他怀疑起《史记·三皇五帝本纪》的真实性来:“三皇五帝功绩肯定是有的,但绝对没有史书上说的那么大,起不了决定性作用。”

“秦先生不但开阔了咱的眼界,还改变了咱的思想,可以说他已经算是咱的老师了。而且还是名师!眼界和思想对帝王来说太重要了,帝王是王朝的掌权者,如果眼界和思想太低劣,很容易把国家带向泥潭,如果帝王眼界思想高了则国运昌隆。”

“秦宇这位大才,虽然还没有走出陆家村,却已经在无形中改变了大明的国运。”

“他的学问值得所有帝王认真的研究一辈子去学习,标儿是咱的储君,所以以后必须让标儿在他门下学习那些足以安邦定国的天大学问。”

“只可惜他今天没有详细给咱解说如何利用宗族世家,有点美中不足。他的一门心思,都放在如何让陆家村摆脱贫穷上面了,看样子是没有丝毫想当官的想法。虽然有点浪费他的才学,但也不会对朝廷构成威胁。”

“他白天对华夏宗族的形成原因和发展轨迹,分析的都极其深刻。他说宗族思想早就深入华夏人的骨髓,也精准的可怕。比如说咱自己起事之初,就不停的收义子义侄让他们都跟着咱姓朱,没有宗族都要建立宗族。还有蓝玉也收了上千个义子,个个都跟他姓蓝。”

“让别人跟着你姓就是把他拉进你的宗族之中,有了宗族思想,别人就肯为你拼命。咱能起事成功,靠的是那些义子义侄,蓝玉在战场上战无不胜,靠的也是那些敢拼命的义子。虽然我们之前都不知道利用人们的宗族思想,但其实早已经利用上了。”

“宗族是王朝崛起的原因,同时也是王朝最大的隐患。”

“秦先生的那些话,是历史上任何圣贤,名相都未曾讲过的。空前绝后直指本质,让咱恍然大悟。他就好像是横空出世一样。”

……

“重八,你今天又去见那人了?”这时候马皇后迈进大门,打断了他的思路。

“见了。”朱元璋道。

“今天你们又谈论了什么?”马皇后问道。

“谈论了宗族世家形成的原因和发展轨迹,他的学问亘古未见。”朱元璋道,“通过今天的交谈,让咱更加确认他是个旷古绝今的奇才了。”

“陆家村的事呢?”马皇后问道,“也就是我们对他的考验?”

“秦先生对咱说,他要让陆家村的人吃饱饭易如反掌。”朱元璋道,“只是让他感到为难的是,如何让陆家村脱贫致富。”

“他的目标,是让陆家村脱贫致富?”马皇后闻言傻眼了,“在我们看来,能让陆家村的村民吃饱饭就已经是难如登天了,然而他却在考虑如何让陆家村致富!?自秦朝以来,几百个县令其中不乏能吏干才都没法做到的事情,却被他视为草芥,想想都可怕!”

“是啊,我当时也是不敢相信。”朱元璋道。

“看来,此人的学问比所有人都要高出好几个层次,有着天和地的差距。”马皇后道,“如果哪一天他真的做到了让陆家村致富,那几百个县令估计会羞愧的从棺材里爬出来。”

“要不怎么叫做旷古绝今的大才呢?”朱元璋道。

“嗯,嗯。”马皇后点了点头,“此人的才华已经逐渐显露,我们就更应该重视他了。重八你不是说自己一向礼贤下士吗,现在是不是该拿出点诚意来了?”

“什么诚意?”

“比如说如何保护他的个人安全,赏赐他点金银财宝什么的。”马皇后道,“虽然陆家村在应天府京畿治安方面不成问题,但什么事情都怕万一。陆家村山高水深猛兽毒蛇出没,同时还可能遇到刁民无赖……万一哪天大才被毒蛇咬了被无赖给捅了岂不冤枉,到时候后悔都来不及。”

第二十三章 真乃书生之见

“多亏了你提醒,咱差点铸成大错!”朱元璋恍然大悟,“得马上派人保护他的安全,至于赏赐金银什么的,等以后再说。”

说到这里低头沉思起来,思考着派谁去合适。

派什么人去,也是一门学问。首先是不能暴露身份,其次必须是自己完全信得过的人。

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秘密建立的锦衣卫……

“陛下,刘御史和李相到了。”这时一名太监进门道。

“让他们进来。”朱元璋道,马皇后见皇帝要处理国家大事了,悄悄从后门退了出去。

“臣刘伯温,臣李善长参见陛下。”二人进门行跪拜礼。

“平身,赐座。”朱元璋道,“伯温,善长,咱有道题想考考你们。”

有道题要考?

二人闻言,心中不由得‘咯噔’一下。要是换做以前二人绝对是信心满满毫不在乎,毕竟朱元璋读书不多很容易忽悠过去,朱元璋还会对他们以师礼相待。但自从经过上次的朝会之后,二人的想法一下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的朱皇帝已经不是以前的朱皇帝了。

上次朝会朱元璋给他们出了一道送命题,差点把他们给送走。他展现出来的学问震惊了所有人,驳斥得朝堂上所有大儒都哑口无言。

脱胎换骨的朱皇帝,他们没法拿捏了。

所以这次听到朱元璋要考他们,二人都感到心里发虚。

“请皇上示下。”李善长忐忑不安的道。

“有一个村子,四面环山,交通闭塞,亩产粮食只有三斗。”朱元璋道,“假如你们是当地县令,如何做才能让这个村子的村民都吃得饱饭,甚至是致富?”

“你们都是咱的肱股之臣,朝廷大员,不会连一个小村子都治理不好吧?”

“此题并非是咱随便出的,大明建国之初,还有很多州县的百姓都吃不饱饭,灾民遍地流离失所。治理一个村等同治理所有州县,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原来不是送命题,二人听了心中松了一口气。

“禀陛下,想让村民吃得饱饭,首先要鼓励农耕,让村民开垦更多的土地种粮食。”李善长道,“其次就是在政策上要轻徭薄赋甚至免除数年赋税,减轻农民的负担。”

李善长在内政上是一把好手,因此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是章口就来。

“你的回答看似句句在理,实际上却是没有任何实际作用。”朱元璋道,“咱之前就说了,那个村子之所以贫穷最大原因是土地产量低,亩产才区区三斗。和土地多少没太大关系,粮食产量低就算把耕地开垦到了山顶,也是照样吃不饱饭。”

“其次,你说轻徭薄赋。”

“我大明建国初期,到处都需要用到银子。如果每个地方都轻徭薄赋,甚至减免赋税,朝廷的收入从哪里来?没有银子朝廷拿什么给你们发俸禄,拿什么去搞建设,拿什么给地方拨款给灾区赈灾?还要派兵剿灭各地草寇,他们不需要银子?”

“陛下,臣……”李善长哑口无言。从古至今朝廷让地方休养生息的方法都是轻徭薄赋鼓励农耕,然而在朱元璋面前却显得不切实际。

“陛下,臣认为土地粮食产量低,最大的原因是因为没有风不调雨不顺。”刘伯温道,“臣如果是当地县令,就会清除久积冤案,建立法制防止滥杀。只要实行仁政,自然就会风调雨顺。一旦风调雨顺了,粮食产量自然就会上来村民也会吃得饱。”

刘伯温曾任司天监的太史令,这个官职他当的最久,也卓有成效,他在观天象方面是一把好手。在朱元璋还没有当皇帝的时候有一次遇到大旱,他建议朱元璋下罪己诏,清除冤案。

朱元璋也照做了,结果后来大雨还真从天而降。

还有一次朱元璋想要杀掉所有囚犯,晚上做了一个梦,刘伯温给他解梦说能获得疆土,但必须放掉囚犯,结果后来海宁归降,朱元璋也放掉了囚犯。

不得不说,刘伯温在夜观天象上面是一把好手。

“你说的也有那么一点道理。”朱元璋道,“但把治理地方完全寄托给上天,还是有点不靠谱。万一县令清除了所有冤狱,还是没有风调雨顺呢?”

“那只能证明,县令实行仁政做的不到位,要继续查漏补缺。”刘伯温道,“如果真的都做完了还不行,县令就要带领百姓,一起向上天祈雨。”

在古代县令带领百姓祈雨的事情,是很常见的事情。

“停停停。”朱元璋听不下去了,施行仁政之后风调雨顺就是施行仁政的功劳,没有风调雨顺就是做的够,横竖他都立于不败之地。

首节 上一节 10/7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