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五年,大明成了日不落帝国 第18节

“咱们送的礼,要符合咱的村长身份。”朱元璋道,“送银子显然不合适。陆家村很穷,村长也不可能有钱,要不然他还会以为咱贪墨呢。就送点大米和腊肉吧。”

“父皇这个主意好,送大米和腊肉是读书人拜师的传统,当年孔圣人收学费收的就是腊肉。”朱樉道。

“陆家村太穷了,大米和腊肉要多送一点。在秦先生的新作物土豆还没成熟之前,总不能让他天天吃糠咽菜。”朱元璋道。

“儿臣觉得,以秦先生的学问,即便新作物还没有收获,恐怕也不会混到吃糠咽菜那么惨。”朱标道。

……

经过长途跋涉,父子五人终于出现在陆家村村口。

“这山村好穷!而且位置也很偏僻,山路崎岖难走。”朱标感叹道,“要不是有条秘密险道,恐怕走十天半个月也不一定能过来。”、

“那条道还是咱上次在打猎的时候发现的,好像是古时候的奇袭小道。”朱元璋道,

“陆家村虽然穷,不过环境优美,适合狩猎!”朱棣道。

“你只看到了陆家村的环境优美,适合你们玩乐?”朱元璋明显有些不悦,“然而你们却没有看到,在优美环境下百姓们的疾苦。”

“记住,你们是皇子,将来要就藩一方土地的,要永远把民生放在心中。做藩王,并不是给你们享乐的。”

“儿臣知错了。”

陆家村里。

今天早上,秦宇的班级就算是正式开学了。只来了三个年龄相差比较大的男生,一个五岁,一个八岁,一个十二岁。

都是村民们推举出来的比较聪明的孩子,觉得他们读书将来有前途,值得在他们身上花钱。

在正式上学之前,村民们还在祠堂里大肆的祭祀了一番,祈求祖宗保佑几个孩子将来学业有成。光是仪式就搞了大半个上午。

看到上午剩下的时间不多,秦宇便没有给他们上文化课,而是给大家一起上了一堂劳动课。把木棒烧成碳棒,将来好做粉笔用。

三个孩子都是农村孩子,手脚麻利,一点儿也没有城里孩子的娇生惯养,徐达也在旁边帮忙,用斧头将木材劈成手腕粗细的棍子。

就在人群忙碌的时候。

秦宇一抬头,就看见黄村长带着四个半大小子走了进来。

“秦先生,忙着呢?”黄村长乐呵呵的和他打招呼,指着身边的四个半大小子,道,“他们都是咱的儿子,咱今天来是给他们报名的。”

对四位皇子道:“你们几个还不见过先生?”

“学生见过老师!”四位皇子闻言,恭恭敬敬的向秦宇行礼。

“都什么年代了,还在行这种古代读书人的礼?”秦宇道,“你们以后见了我就不要再行这样的礼了,只需要打一声招呼,叫我一声老师就行。”

四位皇子闻言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以询问的目光看向朱元璋。

第四十一章 无端自负的思想害了封建王朝

“你们看着咱干什么,一切都听先生的。”朱元璋道,“就连咱都要听先生的。”

“学生遵命。”四位皇子这才说道。

这黄村长平时的家庭教育很严格,他的儿子对他除了尊敬之外,更多的是畏惧!看到四个大男孩的表现,秦宇立刻做出了判断。

“秦先生,咱一次带了四个儿子来让你教,你不会嫌麻烦吧?”朱元璋道。

“怎么会呢?我教的学生是越多越好,之前我还嫌三个太寒碜了呢。”秦宇道,“以前我带的班级,基本上都是七八十个学生。”

“一次教七八十个学生?”朱元璋惊讶道,“先生真是能者多劳!”指了指堆在外面的十袋大米,和四十条腊肉道,“秦先生这是咱给你的束脩,请先生务必收下。”

束脩指的是十条腊肉,四个学生拜师就该給四十条腊肉。

黄大叔,现在实行的是九年义务教育,不收学费的……秦宇本来想说。不过念头一转,陆家村都穷成这样了,他居然能拿出这么多学费来?

莫非他有贪污的嫌疑?

疑惑的眼神看向黄村长,天庭饱满大圆脸相貌堂堂,好像又不是会贪污的人。

真是矛盾!

还有他的四个儿子,虽然穿的也很破烂,但一个个精神饱满,完全没有吃不饱饭的样子。看来,黄村长应该算是陆家村的首富。

算了,他的财富是怎么来的,和自己一个支教老师无关。

如果他真的贪污了村里的公款,自然有乡上的干部处理他。

“看来这些学费我还是得收下,村里的其他村民都快吃不上饭了,收下之后给他们改善一下生活也好。就当是打土豪了。”

“而且虽说现在实行的是九年义务教育,但情况特殊也能从权,适时变通。我来陆家村支教,上面没有给我任何教学支持,甚至是杳无音讯。如果我不收学费,恐怕会饿死。”

当下就做出了决定:上午放学之后,让那三个村里的孩子,一人带一包大米,和一挂腊肉回去。

点了点头:“好吧,你的学费我收了。”

“标儿,带着你几个弟弟,把东西给秦先生搬到房里去。”见秦宇收下了,朱元璋向儿子们吩咐道。四位皇子闻言便干起了体力活,徐达见状上前帮忙。

……

“秦先生……”朱元璋来到秦宇旁边和他一起做碳棒,把烧好的木棒在地上磨细,“你上次说,王朝灭亡还有一个原因,那就社会生产力低下,有限的土地,养活不了那么多人口。就算没有宗族世家瓜分朝廷的集权,王朝迟早也会走向没落是吗?”

“是啊。”秦宇道,“怎么,黄大叔喜欢探究历史的老毛病又犯了?”

“呵呵,咱遇到什么事情就喜欢寻根究底。”朱元璋尴尬的一笑,道,“那么请问先生,土地生产的粮食不够的问题该如何解决呢?”

“第一个办法,就是让耕地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迅猛发展社会生产力。”秦宇道,“不过这基本很难做到,毕竟像杂交水稻那种高产量的农作物,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培养得出来的。工业革命也需要特定的条件,那就是制造出蒸汽机以机器代替手工。”

杂交水稻?工业革命?

朱元璋又听不懂了,简直像是在听天书。问道:“第二个办法呢?”

“第二个办法比较简单,也是古代君主常用的办法,就是开疆扩土。土地多了粮食产量自然就上去了,自然就能养活更多的人。”秦宇道。

“国内的矛盾解决不了,就主动发起战事转移国内矛盾。你以为古时候匈奴为什么频频侵犯中原?还不是因为匈奴的土地太贫瘠了,百姓吃不饱饭?如果匈奴贵族不发动对外侵略,早就被百姓推翻了。一切战事皆因利益而起,而并非匈奴人天生喜欢打仗。”

“秦先生的意思是,匈奴入侵中原,是因为他们的粮食不够吃?”朱元璋道,“可历代史学家、大儒都认为,那是因为他们生性彪悍,残忍嗜杀。”

“假如百姓们都能吃得饱饭,穿得暖衣,生活幸福,谁又愿意打仗呢?打仗可是要死人的。试想一下,一个男人为了一场完全没有必要的战争而上战场,以后别人就有可能娶他的媳妇,夺他的家产打他的娃,换做是你你愿意吗?”秦宇道。

“秦先生你说的太有道理了!”朱元璋重重的道,“那些所谓的史学家,大儒,都是鼠目寸光之辈,看不到战争的本质。亏他们还被后世推崇,真是沽名钓誉。”

“这也怪不得他们,毕竟每个时代的史学家和学者,都有他们那个时代的局限性。”秦宇道。

“秦先生,你说土地养活不了那么多人口,就要开疆扩土,缓解国内压力。”朱元璋道,“可是据咱所知,华夏大地是天下最富饶的地方,且地大物博。因此华夏大地上的王朝,开疆扩土没有用吧?劳民伤财的发动一场战争,换来的却是一片贫瘠土地,不划算啊!”

“华夏地大物博,天下最富饶?”秦宇听了感叹,“就是这个骨子里的自负思想,害了华夏几千年来的封建王朝,导致他们一直都没有向外扩张。”

“怎么,难道不是吗?”朱元璋道。

“绝对不是!那完全是井底之蛙的想法。”秦宇道,“华夏大地上的封建王朝,就缺一幅世界地图。他们不知道在华夏的西南边有一条湄公河,只要趟过了湄公河,就会出现一片美丽富饶的土地。那里的土地盛产水稻营养丰富,一年可产三季!”

“一年三季?”朱元璋震惊了,“那岂不是比鱼米之乡的江南还要富饶!?”

“是啊。”秦宇道,“还有在东北边有一条鸭绿江,跨过了那条江和金刚山,又有一片富饶的平原,那片平原足以养活千万百姓。再跨过一片海域,就会出现一个岛国,那片岛国水产丰富,渔业发达……还有东北方向跨过长白山脉就是广阔的西伯利亚平原,那个地方适合种土豆……元朝打到了多瑙河,那地方也不错。还有我之前说的美利坚,那地方基本上都是平原……”

第四十二章 不听老子的听孙子的

华夏之外,竟然还有那么多美丽富饶的地方?朱元璋听了心中震撼。开始悄悄惦记起来,“如果咱能把那些土地都纳入大明版图,那么我大明的天下……”

“咱作为开国之君,一定要为后世之君开创千秋伟业。把几代人吃的苦,都让这一代人吃了。那么将来留给后世子孙的,将是永久的幸福和和平。”

“反正现在大明刚刚建国,能征善战的将军很多。不世名将,都是实战打出来的。身经百战的老兵,在战场上能以一当十。现在让他们去征战四方,能够轻而易举的攻城略地。以后国家和平久了,将军士兵没有经历过战争洗礼,反而不会打仗了。”

“所以现在,是大明开疆扩土最好的时机!”

“而且如果不打仗,那些骄兵悍将不好安置,安置不好还容易滋生反叛。与其伤脑筋考虑怎么安置他们,还不如让他们继续征战,为大明建立不世功勋。”

“古时候的封建王朝,其实也曾尝试过开疆扩土。不过那些负责远征的将军遇到了湄公河,喜马拉雅山脉,长白山山脉,便觉得没有必要打过去,反正那边都是苦寒之地,那里的人也是不服教化的野蛮人。”然而秦宇却不知道他此刻的内心想法,继续说道。

“所以他们距离为王朝开创庞大的疆域,只差趟过一条大河,跨过一座高山。认为华夏最文明最富饶,地大物博的思想,阻碍了扩张。”

“不过也不能说是他们盲目自信,毕竟华夏的古文明源远流长,本身就值得自信。古华夏,领先世界。”

“秦先生分析的真是太深刻了,咱佩服之至。可是秦先生……”激动之后,朱元璋又冷静下来,“如果大明想对外发动战争,国内的读书人集体反对怎么办?因为就连老子都说了,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孔夫子也曾说过,要慎战!”

“老子的无为而治,不适合治国。”秦宇直言不讳,“在这一点上,要听孙子的,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

“既然是存亡之道,那么为了王朝的生存,百姓的温饱,即使主动发起战争也是可以的。就比如说匈奴,他们入侵中原,也是为了他们的牧民能够吃得饱饭,获得铁器丝绸让民族步入文明。如果让他们奉行无为而治,那么他们到现在还是原始部落。”

“朝廷应该发动对外征战开疆扩土,这一点咱也认为是对的。但那些迂腐的读书人根本不懂啊,他们会整天守着陈腐的儒家观念,反对征战,而且还大道理一套一套的。”朱元璋道,“该如何让那些读书人闭嘴呢?总不能把他们一个个都杀了。”

“杀人肯定是不对的,不但阻止不了他们的口诛笔伐,还会适得其反。”秦宇道,“对付他们最好的办法,就是堵不如疏。”

“怎么个疏法?”朱元璋虚心求教。

“给百姓允诺战后的利益,比如说朝廷打下某个地方,就给百姓发钱发粮,减免税负。让国民意识到,朝廷打了胜仗后他们会获得好处,朝廷征服了一个国家,他们的钱包就会鼓一点。把国家的利益和百姓的利益绑在一起,才能让百姓支持朝廷。”

“空谈爱国,远不如给百姓分发钱粮,提高生活质量来的实在。所以无论是国家也好,百姓也好,既得利益永远要高于一切。”

“匈奴的百姓为何都支持匈奴贵族侵略中原?还不是因为匈奴的骑兵在打了胜仗,掠夺了财富之后,分了一些给牧民们?”

“百姓得到了实际好处,再加上朝廷的宣传,全国上下自然会万众一心。有了百姓的支持,还怕读书人反对?那些反对的声音,很快就会被百姓的汪洋大海淹没。”

“好主意!”朱元璋道,“用天下百姓,去对付那些读书人!”

朱元璋此时,已经定下了开疆扩土的决心。

就在这时,徐达刚好扛着一袋米走了进来。看到朱元璋的眼神,就知道他的想法了。

心中一阵激动。

朱皇帝又想打仗了?太好了!

徐达乃知名悍将,最怕的就是没有仗打。因为他除了打仗什么也不会,看到满桌的案卷就头疼。更可怕的是赋闲在家还很危险,有兔死狗烹之虞。

因为太过激动,大米竟然掉了下来。

“徐大叔,怎么回事,一袋米都扛不动了?”秦宇笑了。

“没事没事,刚才肩膀滑了。”徐达道。

……

“秦先生,咱家里还有急事要处理,咱就先回去了。”朱元璋站起身来,“以后咱要是再遇到什么难题,再来恭听先生的教诲。”

他现在急于回去割沈万三的韭菜,用以充实朝廷国库。只有朝廷有了足够的钱,才有资本开疆扩土。朝廷没钱,啥事也办不成。

所以开疆扩土征伐四方,需要等大明富足之后。

不过也不能等太久,跟着咱一起打天下的那些成名悍将,都是经历过战争历练出来的,后生晚辈没人可替代,不能等他们老的打不动了。

“聆听教诲,咱们不是在闲聊着玩吗?”秦宇道,“一杯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对,对,咱们就是在闲聊。”朱元璋连忙说道。

“咱的四个儿子都交给你了,还望先生好好教导。”朱元璋道,心想开疆扩土千秋霸业,如果自己完不成,还可以让秦先生教出来的太子朱标,继承父志。

“他们几个要是谁不听话,不认真学习,就请先生给咱狠狠的打。最好是打得他们几天起不了床,这样才能牢牢记住教训。”

“黄大叔,都什么年代了,还在搞体罚那一套?”秦宇笑道,“放心吧,我不会体罚任何学生的。就连冷暴力,都是禁止的。”

“总之,请秦先生好好教导他们。”朱元璋转头又对四位皇子冷声道,“你们几个如果谁敢忤逆先生,咱的家法可不是吃素的。”

第四十三章 朱标感觉前所未有的轻松

“儿不敢。”四人整齐的站成一排,恭恭敬敬的答道。不敢有半点违逆之心,就像四只温顺的绵羊。秦宇甚至从他们的眼神中,看到了畏惧。

首节 上一节 18/7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