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五年,大明成了日不落帝国 第50节

……

至此以后,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在西南行省全面展开。

除了生员之外的那些士大夫阶层,势力太弱了,根本组织不起来大规模的反抗,只能顺从。

“沐将军,官府归化盗匪之事进展的很顺利,不过还有件小事还需要和将军商议。”广西平章卢秀道。

“何事?”沐英问道。

“西南偏远,有很多蛮夷部落,比如苗蛮,彝蛮等等。他们不归王化,族人以土司为首领。自从朝廷施行打地主,分田地之后,不少蛮人奴隶逃到了汉人地区,希望也能分得田地。”卢秀道,“苗蛮土司为了抓回他们的奴隶,和地方官军起了冲突。”

“对于苗蛮,还是以安抚为主,不能剿杀。”沐英沉思片刻道,“他们也是大明的子民。这样吧,只要肯归化与大明的蛮民,就给他们土地。”

以前的朝廷连西南汉人内部的矛盾都处理不好,当然就不会出现蛮民的问题。如今摊丁入亩施行的好,蛮人的问题便随之出现。

“将军说的不错。”卢秀道,“在下官看来,对蛮人同样适用陛下的新政。”

“嗯。”沐英点点头,“那些土司,就相当于蛮人的地主。我们把土司打倒,把土司的田地财产分给蛮人百姓。另外既然土司不存在了,就让蛮人和汉人一样接受汉官的管制。”

不知不觉间,沐英就完成了所谓的‘改土归流’。

一切都是顺水推舟,水到渠成。

……

应天府。

如果朱元璋不说,朝廷的那些浙东党,淮西党,甚至还不知道,朝廷已经在西南三省实行了新政。大明初期,文官集团没有西南的。

没办法,新政遇到的阻力太小了,而且解决的太快,还没有传到朝廷这边。

人群不知情,就更谈不上反对了。

当然,实行新政此等大事,朱元璋还是会告诉满朝文武的。

等告诉他们的时候,生米已经煮成了熟饭。

想当年,雍正实行这两条新政,是何等的焦头烂额?几个力挺他的官员,熬白了头发,瘦了几十斤。朝廷上,数百文官以集体辞官相要挟;老八借机发难,让他的皇位差点没坐稳……而这次朱元璋实行新政,风轻云淡。朝廷的大员甚至还不知情,他就成功了。

奉天殿里。朱元璋正在和朝臣们开着朝会。

“皇上,胡惟庸回来了!运回来五百万两银子!”二虎前来禀报。

一个负责去赈灾的官员,不但没有不停的向朝廷索要银子,居然还从灾区运回来五百万两银子?群臣闻言傻眼,不停的窃窃私语。

“皇上真是英明啊!”

“皇上万岁!”

“这是古往今来从未有过的事情!”

“皇上真乃圣君也!”

群臣不断的拍马屁,被朱元璋卖字的神操作给彻底征服了。而户部尚书吕昶则是满脸喜色,户部,又多了五百万两的库银!

有钱他就开心,当然,除了喜欢钱之外,他管理户部的能力也是一等一的。

“皇上,刘伯温回朝,带着十辆马车回来的,运回来五百万两银子!”

“禀皇上,李善长回朝,运回五百万两银子!”

“禀陛下,魏国公回朝,也运回来五百万两!”

……

第111章 吕昶你跑慢点

“好,很好!”朱元璋闻言大喜,“这些文武大臣,都能体会到了咱的心意,都能为咱赚到钱。没有白费那天咱写了一个晚上的字,还写秃了一支笔。”

“吕昶,马上派人去接收,暂时把银子放在户部的金库里。”

“老臣遵旨!”吕昶激动不已。帮皇帝卖字的官员陆陆续续的回来,又为国库增加了六七千万两银子的收入,加上上次的五千万了,足足有一亿两千万两。

也就是说,朱元璋仅仅是卖字一个举措,就为朝廷赚了一个亿多!

减去征伐高丽,给山东赈灾,和兴修各地水利,鼓励农耕用去的两千万两,国库目前还剩一个亿多。

那可是一万万白银啊!

吕昶一辈子都没有见过那么多银子,历朝历代的盛世,国库都没有这么多存银。

想想都激动,苍老的身躯不听颤抖。

“慢点走,你那老胳膊老腿的,当心摔了。”朱元璋好心提醒。

“还有,你那么激动干什么?那一亿两银子都是咱卖字赚的,属于内库,暂时放在你们户部金库而已,又不是你户部的存银。吕昶,记住了,你们户部照样是穷光蛋。”

“有本事,自己多收点税收来,不要老惦记着用皇帝的。”

“老臣,记住了。”吕昶道。

虽然已经七十多了,还是一路小跑跑出了奉天殿,指挥户部人手接收银子去了。

很快,那些负责卖字的文武官员,还没来得及回一趟家,就到奉天殿参加朝会,因为这是朱元璋下的旨意。一个个风尘仆仆站在奉天殿上。

“你们几位都干的不错,为咱赚了不少的银子。”朱元璋给了人群一个没营养的口头嘉奖。

“都是陛下运筹帷幄,臣等只是跑跑腿而已。”群臣丝毫不敢居功,纷纷说道。

“皇上。”就在这时,刘伯温站出班列,“臣刚从西南回来,路过西南三行省。听闻沐英在西南剿灭匪患,干的非常顺利,估摸着他一个月之内,就能完成清除匪患。而且还没有大规模的征剿,百姓和官军的死伤都很少。盗匪大部分都接受了朝廷的招抚,下山为民。”

“下山为民之后他们立刻投入耕种,西南三省的生产迅速得以恢复。”

“这点咱也接到了消息。”朱元璋道。

“陛下,沐英能力如此出众,朝廷应该予以嘉奖。”李善长上前禀奏道,“一个月就剿灭匪患,并恢复生产,简直称得上是奇迹。试问在朝的官员,谁能做到这一点?”

“因此,臣恳请陛下为其进爵。”

“沐英真是罕见的大才也!关键是他还是个武将,却在理政方面展现出了如此了不得的才能!真是让臣惊叹。”胡惟庸道。

沐英是淮西人,因此李善长和胡惟庸,都对他极力推崇。

“沐英为朝廷建功,咱自当嘉奖。”朱元璋道,“传旨下去,封其为镇南侯!”大明建国初期,沐英因为年龄太轻只有二十来岁,没有任何爵位。

“遵旨!”

“不对!”高启站出班列启奏道,“记得沐英前一个月的剿匪,不但没有半点进展,还死了无数老兵,徒耗了朝廷不少钱粮,怎么一下就进展这么快?”

“的确,西南剿匪的局势变化之快,让人起疑。”群臣纷纷说道,“难道是有高人在背后指点他?才让他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彻底的扭转了局面?”

“臣猜测,应该是卢秀的功劳,他是读书人。”汪广洋道。

“禀陛下,沐将军派人送回来十万两白银,五万石粮食,说是要上缴国库!”这时候,二虎走进来,禀报道,“沐英派来的护送人员还说了,以后还会有更多的银子和粮食送到朝廷里来。”

“沐英这孩子打小就聪明。”朱元璋闻言更加满意了,“传令下去,让沐英不要再送钱粮过来了,把他的那些缴获全部用在民生上面。”

“沐将军奉命剿匪,不但没有向朝廷要钱要粮,还给朝廷送钱送粮?”群臣闻言,更加震惊了。

这可是千古未有之事啊!!

“禀陛下!”宋濂站出来道,“沐将军如此大功,其中必有蹊跷,请陛下查实。”

“难道是广西平章卢秀在背后给他出谋划策?不对,他没有这个本事。”高启道。

沐英取得的功绩,让群臣都有点不敢相信是真的了。

“没什么好查实的,也不是卢秀在背后给他出谋划策。”朱元璋淡淡的道,“沐英之所以改变这么大,你们怀疑背后有高人指点。这点你们怀疑的没错,在背后指点他的就是咱自个。”

“咱一道密旨下去,西南的形势立刻改观!”

“原来是陛下在背后指点他!”群臣立刻摆出了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

“陛下的奇谋一出,立刻扭转了局面,真乃圣君也!”

“陛下乃千古第一圣君!”

“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汉高祖,唐太宗都不如皇上英明睿智。”

群臣为了表达对朱元璋的敬佩,立刻下拜,三呼万岁。

刘伯温,李善长等人内心都知道,这恐怕又是秦宇在背后教他,不过都装着完全不知情。

“一点小计谋而已,不足挂齿!”朱元璋谦虚的道,“咱今天也有些累了,有事早奏无事退朝。”

“陛下,臣还有本启奏!”刘伯温站出了班列,思考片刻之后,启奏道,“臣回来之时,路过广西府。发现那里的官军和下山的盗匪一起,都在打地主,分田地……广西的地主乡绅都快被打光了,他们的财产、土地被抄没,女眷嫁给了当地百姓……”

“不错,这也是咱在密旨中的举措之一,有什么不对吗?”朱元璋问道,“西南地主不尊王化、鱼肉百姓,百姓本来就对他们恨之入骨,处罚理所应当。”

其余的群臣听了,也沉默下来。

隐隐觉得,朱元璋这招有些不对头……

他们在老家也购置了不少田地,加上都是开国功勋,朱元璋论功行赏的时候也赏赐了不少田地给他们……历朝历代的封赏,土地是很重要的一项。

也就是说辞官归养之后,他们也是地主。

第112章 几条小小的举措而已

他们的亲戚,他们的家族,在地方上也是地主。

人群虽然都感觉到了一丝不妥,但又不敢站出来反对。一来,打土豪分田地是在西南进行,和他们无关。二来,西南的盗匪猖獗,当地的地主有逼民造反的责任,朱元璋下旨打倒他们好像也没什么不对。

刀没有割到在朝官员们身上,他们感觉不到痛。

同时人群还心存侥幸,只要他们以后不为祸乡里,皇帝应该不会针对他们吧?历朝历代没有任何一个皇帝,出台过专门针对过地主的政策。

因此他们觉得朱元璋打倒西南地主,或许只是巧合。

“禀陛下。”刘伯温又道,“另外,臣还了解到。沐英还施行了另外一个举措,那就是取消人头税,按土地的数量多少收税。”

“是啊,这也是咱教沐英的,叫做摊丁入亩,有什么不对吗?”朱元璋说的是轻描淡写,“百姓分得土地之后,就应该按照土地的多少收税了。如果他们得到了土地为不征税,国库的银子从哪里来?”

“这只是一个小小的举措,你们不必大惊小怪。”

都改变税制了还让大臣不要大惊小怪?群臣一阵傻眼。

“陛下,关键是你取消了人丁税,改征土地税。”刘伯温道,“你这是在改变税制啊!人丁税已经实行了几千年,如此轻易就改变了……”

“咱这么做也是为了鼓励百姓生孩子嘛,为了增加西南人口,没什么大不了的。都是小事情,和在座各位无关。”朱元璋并不打算接他们的招,“西南地区本来就穷,人口还少,咱稍微改变一下税制试试看。如果这个税制不行的话,将来取消就行了。”

群臣闻言一阵的无语,朱元璋把这话说的轻描淡写,好像完全没当回事一样。

“可是皇上,你还让沐英施行了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刘伯温又道。

群臣闻言,这下再也坐不住了。朱皇帝在西南又是打土豪分田地,又是取消人头税征收土地税,现在又来了个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

这简直像是在实行新政啊!

不对,这不是像,而是根本就是在实行新政。

而且还是一套极其完善的新政。

直到此刻,人群总算是明白了过来。

以前朝廷想要实行新政,都是群臣集体商量好几个月,甚至几年,才敢敲定方案。然后选取一个地方试着施行的,观看成效。

而现在朱元璋在他们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就把如此大的一套新政给实施了,把群臣瞒的死死的。

首节 上一节 50/7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