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推演,美利坚大亨 第374节

又一次李昰应看着领议政洪淳穆问道,

“看来,应该,兴许……是真的。”

洪淳穆是大院君的亲信心腹,要不然去年金炳学回乡守制后,李昰应也不会把他提拔为领议政。

尽管他的语意模糊,但是在提及大明复国时,那副眉飞色舞的模样,简直就像是死了的爹又复活了一样。

其实,还真是!

对于朝鲜来说,大明就是天,就是爹,比爹亲,比娘亲。

对爹娘顶是孝。

可对大明,那可是大过一切的春秋大义啊!

“这……既然大明复国,可为何不遣使朝鲜靠知?汉城府称其言称,大明已经恢复旧藩琉球,他们所采买朝鲜女子皆是先送往琉球,然后再送往大明。”

李昰应有些疑惑的说道。

“又何必如此费尽周折呢?”

“哎呀,琉球已经重归天朝了,我朝鲜却为天朝所弃,这,这是天朝仍记“丙子胡乱”我朝鲜降清旧事啊!大君,如今,既然大明朝已经复国,我朝鲜世代奉大明为宗,理应遣使前往大明,一来一探究竟,如果此大明朝确实为大明正统,我朝鲜自当奉之为正主,二来,如今纷乱之世,清国已经自顾不及,若是我朝鲜能重归大明,非但是弃子重归父母之邦,还能寻求母邦之庇护。”

重新归属母邦!

只要一想到这事,洪淳穆的心头就是一阵狂喜,这可是自“丙子胡乱”近两百五十年来,朝鲜上下愿望啊!

过去,这个愿望顶多只是心存之念,甚至是妄想而已。可现在,这个愿望眼瞅着要美梦成真了,他能不高兴吗?

“再则……”

压低声音,洪淳穆说道。

“王妃等党众早就不满大院君摄政,若是大院君能得大明册封,如此名正言顺,即便是王妃党众人又焉敢违背天朝旨意!”

归根到底还是为了利啊!

洪淳穆的建议,让李昰应的心头不由一动的,他亲自挑选的那个儿媳妇可是省油的灯啊,这几年除了怂恿高宗外,还暗中培植自己的势力,不仅把娘家骊兴闵氏凝聚起来,而且联合了早先被李昰应排挤的安东金氏和丰壤赵氏,渐渐形成一股左右朝政的力量。

面对儿子和儿媳的带来威胁,李昰应在警惕之余,也一直在思索着如何反击。现在洪淳穆的建议,确实有可取之处。想了一会,李昰应说道。

“可,现在我朝毕竟已经臣事清国多年,冒然遣使非但可能遭清国报复,而且还会引起朝局动荡,此事要是操之不慎的话,只恐怕会事得其反啊!”

“大君。”

洪淳穆想了一会,回答道。

“可遣秘使前往,在此之前,严加保密就行,尽量不让外人知道。”

(本章完)

------------

第633章 这个大明不是无中生有吧(第四更,求订阅)

大明复国了!

国都应天!

消息谁也不知道是从那里传出来的,但是这个消息就像惊雷似,瞬间就在汉城传遍了,无论是朝中的两班大臣,还是成均馆的儒生们无不是在那里谈论着大明复国的事儿。

大明,那可是他们念念不忘两百多年母邦啊。

过去以为大明只存在于史书中,只存在于人们的描述中,而现在,大明,那个灭于满清之手天朝上国,又一次活了过来,这简直就是……有点匪夷所思,但却又让人充满期待啊!

大明啊!

天朝上国啊!

如果说是世间有理想国的话,那么在一代代朝鲜士人的描述中,大明就是他们的“理想国”,几乎所有的朝鲜士人都有意无意的臆想出了一个“理想国”,为什么要如此?

并不仅仅只是对大明朝的尊重,朝鲜人也有朝鲜的私心啊——他们认为朝鲜是天下唯一一片保全了中华衣冠和礼义的净土并为此感到自豪。

这种自豪的前提是什么?

当然是要先弄出大明的完美人设了。

理想国嘛,事事都是完美的!

好了,现在这个完美国度居然原地复活了,他们怎么能不激动。

而在激动之余,自然有群臣、儒生上书要求派遣使节前往大明,对于此,李昰应选择了沉默,他儿子李熙也选择了沉默,前者选择沉默是因为……他已经派出了特使,至于后者,他根本就不知道啊!

“大明,难道……真的复国了!”

李熙有些茫然的问道。

“消息是从汉城府传出来的,说是在那里抓到一个贩卖朝鲜女子往海外的清国商人,在审他的时候,他宣称自己是大明人,他还持有大明的护照。”

崔益铉这位负责草拟国王教旨的承政院同副承旨,直接禀报着他所掌握的情况。

“护照?护照又是何物?”

发问的靓丽贵妇不是别人,正是朝鲜王妃闵妃。

“具说是大明朝……不,他们现在好像是叫大明帝国,大明帝国颁发给百姓出海到国外的凭证,和堪合差不多,上面还有栩栩如生的照片……”

“大明帝国。”

眉头皱了一下,闵妃说道,

“怎么和日本差不多,日本不是自称什么“大日本帝国”吗?”

提到日本的时候,闵妃就有一种本能的反感。其实绝大多数朝鲜人对日本人都是这样的感觉。

不仅仅只是反感,而是本能的排斥。

“兴许是当下海外的一种叫法,西洋人叫清国也是“大清帝国”,这护照既然是给出海外用的,自然也用了这样的叫法。”

崔益铉想当然的解释道。

“哦,那你见到那个明国人吗?”

“回大王,臣没有见过那人,整个汉城府都没有几个人见过他,但是有消息称,大院君已经派出了秘使,肯定是有所图谋!”

崔益铉的话音刚落,闵妃的俏眉一锁,急声道。

“啊!大王,我们也要尽快派出秘使,只恐怕大院君另有所图!”

另有所图?

图的是什么?

尽管王妃没有说,崔益铉的脸色也是骤然一变,他本能的想到另一个可能——难道大院君,想借此谋逆篡位!

瞧这事整的,从来只有儿子篡老子的位,那有老子篡儿子的位。

可由不得他们这么想啊!

“呀,王妃所言甚是,大王应该尽快派出秘使,以免天朝为他人蒙蔽!”

被王妃和崔益铉两人这么一说,李熙深以为然的点头说道。

“理应如此,崔益铉,你可愿往天朝去一趟?”

“臣愿往!”

不过就在崔益铉接下这个差事的时候,济物浦那边搭载着秘使一行人的商船就出发了。

“大明啊……”

置身于船头,柳重教的神情显得有点儿激动。

“那可是史书的天国啊!不曾“丙子胡乱”之后,我等又能有朝天之行,实在是三生有幸啊!”

作为李恒老、金平默的门客,他和李恒老一样,坚持春秋大义,对大明朝的崇敬也是发自于内心的,原本他一直隐居于雪岳山,要不是从大院君的信中得知大明复国,要委托他为秘使前往大明一探究竟,他无论如何都不会出仕。

不过,这也不是出仕,而是做为身家秘使前往大明朝。

“是啊,叔父,要是天朝真的复国成功,不但是普天同庆之事,我朝鲜也能重归母邦了。”

站在叔父的身边,柳麟锡的语气中充满了对大明的向往,在另一个世界,二十几年后,柳麟锡不仅推为华西学派“正统道脉”的继承者,也是朝鲜义兵领袖,同样也被视为“最后的原教旨中华思想者”,甚至直到民国时,他还主张中国应该重建华夷秩序,以维持世界和平。

“总要先辩明大明的真伪才是!”

金玉均这位去年的新晋状元,也是使团随行人员,李昰应在挑选秘使时,非常注意不从朝中选择要员,这既是为了掩人耳目,也是为了,嗯,将来一但被清国得知好推脱——不过只是几个私人所为而已!

“那陈升,就是一商人,至于金在南不过只是贫民,没有勘合没有凭信,就只有那么一份护照,如何能证明大明的真伪呢?况且,要是这个大明,只是假托皇明之名的话,那到时候,我等又该如何……”

假托后明之名!

这件事他还真猜对了,不过,这个时代又没有dna,是不是假托皇明之名,他们又怎么能分得出来。

“只要是大明,续皇明之香火,自然也就是大明朝了!”

对于此大明是不是大明,柳重教自然有他的评断标准,这个标准再简单不过,就是认不认皇明当祖宗了。

话说回来,都两百多年过去了,即便是假的,谁能分得清楚,关键是“大明”这个名!

对于朝鲜而言,朝鲜所在意的就是“大明”,是中华正统的恢复!

将目光投向那个陈升,柳重教说道。

“况且,他既然敢带我等前往大明,想来其所言必定不虚吧!”

其实压根就没有人会怀疑陈升能“捏造”出一个国家来。毕竟这个世界上又有谁能够无中生有一个国家呢?

------------

第634章 大明不孝子(国庆再次爆更,求订阅)

没有谁能凭空“捏造”出一个国家来!

陈升当然也没有这么想过,而且在这个时代也没有任何人会冒出这样的想法。顶多也就是在朝贡贸易的时候,会不知道从哪个旮旯里冒出一个国家来。

不过对于船上的朝鲜人使团来说,他们确实感觉一切都有点是儿不可思议。

毕竟在他们的认知之中,大明早就已经亡了国。但是现在却出人意料的又重新复活了,怎么能不让人惊讶呢?

就在柳重教等一行人在陈升、金在南的指引下,朝着首里驶去的时候,国王李熙派出的特使搭乘的船,却一路朝着长江口,朝着“应天”的方向驶去。

应天在长江边,这没有任何问题,至少按照传统来说,他们的朝天之行绝对没有任何问题。不过最终的结果他们肯定是要后悔的。

几天后,柳重教一行人搭乘的船只终于抵达了首里,在首里,当他们看到大明的宛如小山一般的“铁甲”汽船时,无不是惊愕的半晌都说不出话来,良久才说道。

“真不愧是天朝上国,此等钢铁巨船,即便是洋夷,也不及其十一……”

他们之所以惊讶倒也是再正常不过,他们看到的“新唐山”号是大明的自造的18艘万吨级移民船中的一艘,排水量超过12000吨的大型移民船,在这个时代的东亚,绝对是巨无霸的存在,甚至就是在全世界范围内,都颇为罕见巨轮。

对于这些只见过一两百吨木帆船的朝鲜人来说,当然会被其庞大的船身给吓到。

对于朝鲜使团的到来,总督府当然也是惊讶的,不过双方并没有进行多少沟通。在得知他们是为了崇拜大明天子后,就立即着手安排了。

其实根本就不用安排。在港口中就有一艘即将要驶往大明的移民船。在知道船上仍然有空位的时候,丁总督的大手一挥,就让使团上了船。

别说是什么沟通了,就连话都没有说上两句。其中有没有什么误会,恐怕也就只有天知道了。

很快,柳重教一行人就在总督府的安排下登上了那艘宛如小山般的铁船,然后朝着大明驶去,甚至直到这个时候,他们都以为船是在往华夏,在往长江口驶去。

站在甲板上,他们瞧着飘扬的日月旗时,只感觉是理所当然的,毕竟,大明日月嘛。用日月旗当然也是理所当然的。

首节 上一节 374/50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