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峥嵘 第53节

李善真是恨不得长双翅膀扑哧扑哧飞走……刚才说的清清楚楚,老子今年十八,是十八岁!

你史万宝年纪大了,耳朵不好使了吗?

显然不是,因为主位上双目喷火,再无雅状的李道玄是十九岁。

沉重的呼吸声在大帐内响起,呃,李善低着头不吭声,史万宝看起来平静如水实则得意,喘息声自然全是李道玄一个人的。

好一会儿之后,勉强控制住情绪的李道玄手摁着桌案,冷笑道:“久闻史家迭出名将,令兄屈死前朝,但为一时名将,令弟官居左领军大将军。”

刚才还占着上风的史万宝脸黑如锅底,一家三兄弟,的确就属他不争气。

其兄史万岁是隋朝名将,南征北讨,战功累累,爵封县公,至今仍有名望。

其弟史万寿精于骑射,曾统率大军出塞,击突厥有功。

而史万宝……在投唐之前,一官半职都没混上。

李道玄看了眼呆若木鸡的李善,“你还不知道吧?”

“原国公当年大名鼎鼎,乃京兆大侠,没想到竟然也精通算学?”

“淮阳小儿,敢尔!”史万宝大怒起身,戟指骂道:“老夫迎圣人有功,爵封国公……”

“不错,你与鄠县起兵,迎圣人入京。”李道玄冷笑道:“记得是会同平阳公主吧?”

李善往后退了几步,都快退到大帐外了,这几句话他是听得懂的。

平阳公主在历史上颇具传奇色彩,只带着几个随从在京兆闹出好大动静,收编了数万义军,几次击败隋朝名将屈突通……要知道屈突通后来一直担任李世民副手,如今执掌陕东道大行台。

而李道玄特地点出这句话,是因为平阳公主收编的那些所谓的义军……其实基本上都是盗匪,史万宝就是其中的一支。

李善的脸僵的都不会动了,心里叹息……打人不打脸啊!

这个时代所谓的大侠……可不是两汉时期以义扬名的侠,特别是在隋唐之交的乱世,说得不好听点,那就是打家劫舍的盗匪。

史万宝气得睚眦欲裂,他当然知道……李道玄平日称呼李世民为二哥,称呼平阳公主三姐,今天特地以平阳公主称呼,那是在李善面前掀自己的老底。

片刻间,和刚才反过来了,史万宝气急败坏……别人不知道,难道你也不知道,老子只会战场搏杀,字都没认全!

而李道玄温文儒雅,不理会史万宝,看向李善,笑道:“听闻你精于算学,连荥阳郑氏子弟都败于你手,不如由你替其分说账册?”

李善只觉得,头好痛。

刚开始,两人都在那指桑骂槐,一个骂嘴上没毛,屁事不懂,一个骂倚老卖老,老而不死。

现在呢?

如果今天真的是一场面试……好吧,自己的表现完全没有意义,两个主考官都快打起来了!

最终,史万宝怒气冲冲的离开,李道玄恢复平静,伸手请李善坐下叙话。

“三胡不肯出兵,陕东道如何?”李道玄第一句话就问到了关键处。

李善小心翼翼的说:“之前见过尚书右丞韩先生,尚书左丞于学士……”

李道玄虽然年纪和李善相仿,但毕竟生于权贵家族,如今又是宗室子弟,心思灵敏的很,点头道:“蒋国公和三胡素有旧怨。”

按道理来说,齐王率军征伐河北,驻军陕东道,蒋国公屈突通理应出面,但李善只提到韩良、于志宁两位副手,留白屈突通。

显然,李道玄也知道齐王驻军武陵,是有向陕东道伸手的意图的,但屈突通压根不理会,连面都不见。

“适才听闻,你与魏玄成交情甚笃?”

李善想了想,直接从怀中取出书信递过去……厚厚一叠。

李道玄接过来看了几眼,愕然发现最上面的那封居然是二嫂长孙氏,下面分边是李客师、李楷、房遗直、杜荷、长孙冲……

只看了第一封信,李道玄的神色已经完全放松下来,笑道:“适才听郭朴提过……你见过二嫂?”

“之前李德谋母亲寿诞,在下受邀登门,于内院拜寿,恰逢秦王妃。”

看李善还是小心翼翼模样,李道玄挥袖道:“史万宝那老匹夫倚老卖老,太不安分,若不强势,军中难稳。”

李善没吭声,人家骂你淮阳小儿,你骂人家老匹夫……和副手斗得这般如火如荼,军中就能稳当了?

虽然猜测史万宝和李道玄斗得这么厉害,应该不仅仅是立场不同,但李善也没问出口,交浅言深不是什么好选择。

之后李道玄也没多说什么,只吩咐了几句,让人在下博县城安排住处。

出了大帐,离开一段距离,李善习惯性挂在脸上的笑容消失的无影无踪,暗骂自己真是作死!

呆在刑洲不香吗?

齐善行虽然是窦建德旧部,也未必会反叛投敌,自己跑到下博来干毛!

完全就是个工具人!

噢噢,都不能算人了,只是棵树,还是棵桑树!

第89章 攀爬

无论什么事,永远不会在低谷,也永远不会维持在峰顶,总会呈现出波浪形的起伏。

穿越者的金手指就在这儿,在历史长河中,李善能凭空跃起,清晰的看见河流的走向。

虽然穿越者会扇动蝴蝶的翅膀,但有的东西是扇不动的。

至少在武德五年,李世民势力已成,已经开始和东宫太子呈现夺嫡之势的时候。

李善选择暂时蛰伏在谷底,这不仅仅是由他穿越者的身份决定的,也不仅仅是因为河东裴氏,更是因为他习惯性苟一苟的性格特点。

不过,李善也不仅仅只是蛰伏,他正努力的将拼命往顶峰攀爬的李德武往上脱。

回到长安已经三天了,李德武将齐王、魏征的信送去东宫,却没能得到太子的召见,这已经是第四天了。

虽然已然返京,但三日之内,李德武只在放衙后归家,其他时候都在县衙理事,当然了,这是有原因的。

李乾佑随军出征未回,如今的长安县衙自然是由李德武做主。

“哗哗哗,哗哗哗……”

纸张翻动,竹简搬动的声响一直没有停歇,外间的小吏忍不住探头进去,诧异李德武身为县尉,为什么连着三天查看户籍册。

终于找到了,李德武的手停了下来,视线落在书册上,神情中带着一丝愤恨,一丝难堪。

李善,落户京兆长安朱家沟,十八岁,其母朱氏……

其祖这一栏是空的,甚至连祖籍那一栏都是空的,不过其父那一栏并不是空的,而是勾了起来。

意思是,其父已亡。

李德武缓缓丢下书册,心里五味杂陈,他并不后悔当初的选择,更不后悔十日前在武陵县使李善奔赴河北道,却后悔自己没能斩草除根,当年叔父私下言太过心软,果然如此。

一个爱憎分明,性如烈火的前妻,一个如今渐有名望,颇具分量的弃子,李德武右手不自觉的攥成拳头……指望他们安分守己,这基本上是天方夜谭。

“郎君……”

门外传来低低的呼声,李德武猛地转头看去,锐利而凶恶的视线让吴忠浑身发冷。

“查到了?”

“未见到朱娘子,但打探过了,确有其事。”吴忠背着他和朱玮商量好的台词,“之前落脚东山寺,后落户朱家沟。”

李德武缓缓起身,“听闻他和李乾佑独子李昭德来往甚密?”

“是。”吴忠低下头,“已然问过县内文员,加上李昭德堂兄李楷,还有一位太原王氏子弟,四人在东市开设酒楼……东山酒楼。”

外间有小吏通报声,吴忠匆匆赶去,李德武低下头再次看了眼那本户籍册,视线落在了落户的日期上。

如果没记错,那时候自己远赴洛阳安葬罗士信尸骨,还在返京的途中。

虽然没有任何证据,但李德武差不多能确定一件事,长安令易手……很可能有李善的手笔。

正好是自己即将接任长安令的当口。

正好抢走长安令的李乾佑独子李昭德和李善交好。

正好是李乾佑正式上任长安令的当日,李善落户长安。

不会那么巧,不可能那么巧。

李德武心生寒意,他不是个没见过世面的普通人,也曾经见识过诡秘莫测的朝局争斗,但如此年轻却富有心机,偏偏还能施展手段的人物,真的不多。

李德武记起荣九思曾经提到过,李善有意参加明年科考以入仕。

要阻拦吗?

李德武来回踱了几步,从此次出征一路来看,李善并没有撕破脸的打算,这也是理所应当的。

一旦撕破脸,虽然李德武轻则家宅难宁,重则仕途断绝,但李善也要直面气急败坏的河东裴氏。

李德武有点后悔,自己在武陵时,因为恰巧看到了那封信,以至于满心想着将李善送去险情连连的河北战场,但如若那厮能活着回京,未必不会撕破脸。

“郎君!”吴忠大步赶来,“郎君,东宫相召!”

李德武猛地转身,强自抑制内心涌出的喜悦,“更衣!”

吴忠手忙脚乱的拿来衣帽,李德武眼珠子转了转,很快明白了为什么今天才得到东宫召见。

因为就在昨天黄昏时分,河北战报入京。

淮阳王李道玄率兵进击,十日之内,先收复冀州首府,后野战击败刘黑闼之弟刘十善,再遣右武候将军桑显和向北追击,于深州晏城击败刘黑闼亲率大军。

朝中上下皆知,唐初宗室子弟中,李道玄是李世民的铁杆。

宗室子弟中,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是两头,后者收拢的基本都是战将,如李道玄、李神通、李神符,以及后来的江夏王李道宗。

而东宫收拢的大都是……不能说都是不学无术,但大抵平庸,也就庐江郡王李瑗算是个人物。

而这位庐江郡王李瑗如今也在河北道,现任洛洲总管,是尚未失陷府洲中,东宫麾下仅有的一人。

至于正在抚平江南的李孝恭……他就是被李渊特地代替李世民的,手掌重兵的他如今哪边都不敢靠。

李道玄三战三胜的战绩传入京中,多有人为其表功,东宫那边自然有点坐不住,这才召见李德武。

李德武恭恭敬敬的进入东宫,大礼拜见,太子李建成问出的第一个问题是,“陕东道可会出兵?”

李德武从容起身,坦然道:“启禀太子,齐王驻扎武陵,分兵河阴至白马。”

简单的一句话让一旁的王珪点头,低声道:“齐王殿下手握河段,蒋国公难以北上。”

理论上河北道战事,陕东道是无权参与的。

但一方面如今天下未定,各地统帅有一定的自主权,而且陕东道是秦王李世民的基本盘。

另一方面齐王李元吉率大军征伐河北,却大半个月停驻陕东道不肯北上。

在这种情况下,如若淮阳王李道玄击溃刘黑闼主力,召陕东道兵力补充,蒋国公屈突通未必不敢出兵。

如果这一切成真,也意味着东宫谋划河北道一事将成为泡影。

李德武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齐王将会卡住黄河段,使陕东道兵力不能大局北上。

顿了顿,李德武补充道:“齐王殿下驻守武陵近月,尚未与陕东道大行台仆射蒋国公会面。”

今日召见李德武,除了李建成、王珪之外,还有韦挺和太子舍人徐师谟。

徐师谟是前朝旧臣,隋末依附燕王高开道,劝其投唐,不过就在今年,高开道再叛,依附刘黑闼。

听了李德武这句话,徐师谟笑着低声对李建成说:“此人心思倒是精细。”

李建成微微颔首,在心里盘算着什么,而李德武突然再次行礼,朗声道:“今日有幸入东宫,拜见太子,臣有一言不吐不快。”

首节 上一节 53/44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