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开局摊牌穿越者,老朱懵了 第106节

他一字一顿,用折扇指着自己的鼻子说道:

“我、是、吴、王!”

“吴王,吴地之王哟?”

“身为吴王,可有权力辖制藩内诸官?可有权力插手藩中诸事?”

“你说,这吴地之事务,是应该听你这个巡河御史的,还是由我这个吴王自己‘自专’?”

“吴……吴王?”

茹太素怔住了,想出言劝和的魏观怔住了。甚至朱肃身后的姚广孝、罗贯中、狗儿都微微一怔。

是啊,虽然平日里一口一个王爷,一句一个殿下。

可所有人都没注意到,眼前这个十余岁的少年,是被当今陛下封了“吴”王的。

这个“吴”字,可不仅仅只是一个名词,一个头衔。他所指代的,是在大明的某个限定的地域之内,有着几乎至高无上的权力!

名义上,他朱

肃就是此苏松一地,军政自专的藩王共主!

天下曾经有两个吴王,一为西吴朱元璋,一为东吴张士诚。于是天下人便有了普遍的共识,大明西吴之地,指的便是应天帝京,而东吴,自然是这一带张士诚曾经雄踞的苏松地区了。

应天如今身为帝京所在,自然不可能拿来做藩王藩地。而朱肃被老朱封了吴王,既然不可能皇帝腾出京城来给皇子建藩。朱肃的封地,自然就是苏松这东吴之地了。

虽然朱肃知道历史上再过一段时间,老朱就会以“吴越之地乃朝廷腹心不宜建藩”为由,将自己改封周王。

可奈何,这事其他人不知道啊!

只要吴王这名头还在自己脑袋上挂着,自己在法理上,便是在这苏松一地,拥有第二高决策权的一地藩王。

“这……这……”茹太素呐呐难言,好一会才想憋出一句:“殿下尚未就藩,如何便能仗着吴王之名”。

话还没出口,又觉得这话犯了忌讳,还没考虑清楚,朱肃已直接打断道:“本王心意已决,便如此操办吧!”

“魏知府,领我去施粥的粥棚看看!戴先生亦请随行。至于茹大人……”

“您且好好养着,万事自有本吴、王在!”

说着,心情愉悦的向茹太素眨眨眼,领着一大拨幕僚护卫,自顾自的离开了茹太素的院落。

“这……这……”

“这小儿……定然是对前事心怀怨怼,故意气我!”

茹太素一口痰没咽下去,看着朱肃离去的背影,又颤颤巍巍的咳嗽起来。

第217章 见其生,则不忍见其死

“殿下当真要茹大人不再插手赈灾之事?”魏观急急上前两步,赶上了走在前头的朱肃。“茹大人坐镇灾民之中,安定民心实属居功至伟。这样是否……”

“魏大人以为本王要昧了他的功绩吗?”朱肃奇怪的看了魏观一眼。“我要功绩又无甚用处。”

“他的功绩,自有吏部考判。本王只是想好好赈灾罢了。”

“茹太素这般孩视于我,我也只好除此下策罢了。”

魏观嗫喏了一番,欲言又止,最终还是叹了一口气。要说这位五殿下纯粹出于公心,他是绝对不信的。

茹太素先前便得罪于这位五殿下,后来又为了凑集物资,搜刮了其麾下沈家的家财……若是当真心中无怒气,又何必要用这种当面以势压人的气人法子?

罢了罢了。魏观摇了摇头。大不了,自己平日里多跟在这位殿下身边看着,若这位殿下欲做什么惊世骇俗之事,自己想法子拦一拦便是了。

左右,这位殿下对他魏观,还是颇为敬重的。想来也能听得进去……

“本王已远远闻到了粥香……粥棚在何处?”朱肃隔着口罩抽了抽鼻子,捕捉着空气中那一缕粥饭香气的方向。“却在前方。五殿下随老臣来。”回过神的魏观引路道。

一行人穿过众多杂乱无章的残垣与竹棚,路上果有许多的难民,和朱肃等人往同一个方向而去。见朱肃一行衣着光鲜、人数众多,难民们皆不敢靠近,只是远远的一边向前,一边打量。不过眼神中也没有太多戒备之意。

“茹太素坐镇此处,确实是有功的。”朱肃心中暗道。这种情况下维持稳定最是不易。若是民心思乱,见了官家人,百姓就该是目带敌意了。

施粥的粥棚设在城西的正中。此处却是推出了一片空地,许多面黄肌瘦的难民们在此处排成一排排的队列,一辆辆装着粥桶的小车被推到中间,几名差役就站在桶边,一勺一勺的给难民们分发粥饭。

魏观摆摆手,让想要拜见的差役们不必上前。朱肃看着难民们点点头,“倒也算秩序井然,只有这区区数名差役施粥,百姓竟然没有推搡。”

“百姓质朴,如何会不识好人。”却是朱肃身侧的罗贯中叹道。“但能有一口粥饭,已是远胜前元往年了。”

朱肃沉默不语。

走近粥车,示意那差役继续施粥,朱肃探头往粥桶里看去,只见粥桶之内的粥并不十分浓稠。

拿勺一搅,不由便有些不快道:“这粥也太稀了些,这样的粥,能饱人吗?”

“殿下息怒。这样的粥,已经是竭尽了苏州府上下全力了。”魏观面露苦笑。

“如今已是入冬,粮食不产,不省俭一些,如何熬到明年?”

“此粥虽不算稠,却亦能果腹。一天两顿,足以挨过今冬了。”

“阿

弥陀佛,魏知府所言不错。”朱肃询问的眼神转向身后的姚广孝和罗贯中,姚广孝看了一眼那粥,便出言为魏观说情道。

“贫僧曾见过其他地方赈灾,灾年能有此粥,确实已是不易。”

“可……就吃这么点儿,哪里来的力气?”朱肃皱眉。怪不得目之所及的灾民,全部都是一副精神萎靡、浑身无力的模样。

原来根子在这里。

“没办法,粮食储备只有这些。省吃俭用,才能熬到明年春耕。”魏观道。“大明立国未久,仓中粮草不多,其中一大部分,还是茹御史亲自对城中商人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方才借来的……”

朱肃抽了抽嘴角,这些当官的春秋笔法果然是基本功,茹太素哪里是什么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早听沈家人告过状,是茹太素带着差役以防寇为由关了城中商户的店面,逼他们拿出粮草来才准予开店。

不过这倒也无伤大雅,换他朱肃来做说不定会做的更绝。因此朱肃也没有再作深究,而是开口问道:“难道说,那些富户还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在此灾年囤积居奇不成吗?”

“……商人重利,见有此机会,自然不愿意轻易卖出粮草。”魏观捻须答道,一张老脸揪的那叫一个沟壑纵横。“不过殿下放心,我苏州平素本就产粮,城中粮食其实是够的。”

“便是供给这些灾民的粮食,亦是经过了我等测算的。吃的粥虽稀些,却足以支应到明年春耕。”

“唔……”朱肃看着那些有气无力的灾民们,敲了敲手中折扇。灾民们吃不饱饭,就没有力气,没有力气,就什么也做不成,只能躲在窝棚里发抖苦捱。

这与他所想的赈灾方略大相径庭。

“魏大人,你是说,城中粮食本来是够的。”

“只是,被大户囤积居奇,不愿流出,所以这些灾民才只能紧巴巴的吃稀粥,是么?”

“……大意无错。”魏观一怔,想了想还是点了点头,心里却有些狐疑,这位小殿下问这个做什么?

“若是那些富户愿意捐粮,城中粮草,供这一城的人敞开了吃,可够么?”朱肃又问。

“想来……也是够的吧……”魏观面色犹疑。“我苏州粮产颇丰,若不是税粮过重,本来单是‘预备仓’(相当于其他朝代的‘常平仓’,洪武三年命各地以备荒设)中的粮食,就已尽够了……”

“这样……”

朱肃看向面前正在排队领粥的难民队伍。排在最前面的正好是一对形销骨立的母子。那孩子眼睛泛着光一口喝干了派发给他的稀粥,口中却依旧喊饿。

旁边那位做母亲的面色悲戚,将自己那碗粥递给了孩子,挤出笑脸让他快吃……

朱肃皱起眉来。

“如今已是腊月,单吃这么稀的粥,万一温度骤降,或疾病蔓延。这般没吃饱饭的身体,如何能抵御的住寒冬与病魔侵袭?”

“昔日宋师曾赠我‘论语集注’,嘱我勿忘仁义礼智信五字。今日既然本王已见这些百姓之生,如何忍见其他日之死?”

“魏知府,本王命你遣人去取粮草就地煮来。”

“自今日始,赈灾所熬之粥,必须立筷而不倒!”

“不能单单聊以果腹,务使这些百姓能顿顿饱食!”

此言一出,魏观惊了,那正在施粥的衙役惊了,就连那些本来如行尸走肉一般,正排队领粥的灾民们也惊了。

魏观怎么也想不到,朱肃会突然间就闹出这一手,原以为这位王爷怎么也该知道轻重,却不曾想,他竟然当着此地诸多灾民的面,说出这一番不合时宜的话来。

“殿下……殿下不可!还请殿下务必收回成命!”魏观急道。

第218章 朱肃赈灾

面对朱肃不切实际的说法,魏观急声道:“殿下不可!”

“此时调拨粮草,喂饱灾民容易。”

“可府中所储备粮草,本就只有那么多。须知细水方能长流,殿下若真行下此举,与竭泽而渔何异?”

“况且不患寡而患不均……若是现在先以浓粥施之,以后粮草不足再换成稀粥……百姓们如何能够心甘?那时若有居心不良者登高一呼,城中必定发生暴动!”

何必等到那时?本来眼神空洞的灾民队伍,随着朱肃那声掷地有声的命令,此时已经开始略略喧哗起来。等魏观那一声反对传出,灾民们更是躁动起来,本来该颇为感激魏观、茹太素两名官员的灾民,此时竟有人对魏观怒目而视了起来。

“魏知府不是说,城中的粮草其实尽够的吗?”面对面色焦急的魏观,朱肃却仍旧不为所动。

“那便行了。既然粮草丰沛,百姓们为何就不能放开肚子吃?”

“吃的饱了,才能做事,才能对抗这天灾。”

“若是连果腹都不能,终日只能在那窝棚茅舍之中忍饥挨饿听天由命,到时候会死多少人?”

“这……城中粮草是够,可却不在我等手中啊!”老知府急的竟然有些跳脚。“殿下不知道要从那些人嘴里抠食有多难!茹御史抛却官声不要,不知得罪了多少人,也只筹来了堪堪够使的粮食……”

先前那般,虽也是活着,却是如行尸走肉一般。

“魏知府,你可曾听说过,‘以工代赈’?”

却不想还没过多久,这位五殿下一张口,就给苏州府的赈灾局面戳了一个大口子!

“殿下此举武断了啊!非是老臣不愿让百姓们吃饱饭……”

那样的精气神,怎么能够堪用?

实是主角混在朝堂上装逼唬人的无上利器之一。

“灾年本就万物紧缺,偏偏以工代赈,所耗钱粮,更是平日所需之数倍!”

变相以民意裹挟了自己这个知府不得不同意!

果然,这知府老魏也不单纯的只是一个老好人,不让灾民们吃饱,果然也有担心灾民们饱食终日,无所事事,被张士诚余孽利用的因素在。

但思考一番之后,又是摇头:

“茹太素是茹太素,本王是本王。那些富户,莫非还敢跟本王对着干不成?”朱肃依旧很有信心。

“实在是此法所需要耗费的钱粮,实在太过高昂了啊!”

他原先以为,以工代赈是后世才有的赈灾良法。在前世所看的诸多穿越小说之中,身为穿越者的主角一说出“以工代赈”四字,往往就能立马博得一片惊叹,让无数朝堂大佬,皇帝王公惊呼‘世间竟有如此大才’不已。

“只是殿下可知,为何历朝历代皆知道有此良方,却总是弃之不用?”

“那可不,古时便有如此良方,却不能大行于世,原因无他。”

“魏知府,呃,不必忧虑……”见这老魏急的跳脚,朱肃挠了挠头。

朱肃看着这些人面上终于有了光彩,默默点点头:这才叫有了人气。

魏观捶胸顿足,抱怨不已。方才还觉得这位五殿下对自己还算礼遇,自己的意见想来能够听进去一二。

“《晏子春秋》中有载,齐景公之时,晏子便曾行‘以工代赈’之法。成效颇丰。”

“为此时民心计,魏大人也该从善如流不是吗?”

首节 上一节 106/20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