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开局摊牌穿越者,老朱懵了 第127节

“来的匆忙,不及甄选。只得从营中府库取出这些还算稀罕的玩物儿,望秦王、燕王殿下勿怪!”说着,杨鲁让人抬上来几个东西。

第257章 备倭!

因为朱樉、朱棣来此,朱肃便不再是苏州城中地位最崇高的亲王。此时是朱樉坐在最上首,排行第四的老四朱棣坐在紧挨着朱樉的左侧,而朱老五朱肃,便只能坐在右面了。

见了杨鲁着人抬了东西进来,朱棣、朱肃二人皆是冷眼旁观。朱樉倒是颇有兴趣,“此是何物?揭开来让本王看看!”

杨鲁也未发现朱肃朱棣脸上的异常,只当是天家朱氏规矩森严,如今有朱樉这个兄长代为发话,其余两个兄弟自然便要保持安静。他笑眯眯的让人揭开三个礼物上盖着的布幔,只见厅堂间陡然一亮,赫然竟是三支足有数丈的珊瑚树!

饶是此时心中惴惴不安之际,猛然得见此等珍宝,在场诸人亦是倒吸了一口凉气。这三支珊瑚树光华流转、珍贵莫名,说是稀世珍宝也不为过。

“你苏州卫府库中,宝物倒是挺多。”朱肃冷不住出言嘲讽。“竟然还有此等稀罕珍贵之物。”

“全赖陛下与三位殿下洪恩。”杨鲁谄媚道。“这三株宝树,乃是昔日那诚王张士诚,给藏在这苏州城中某处的。”

“机缘巧合之下,便被我苏州卫收入了公中。如今正好拿来借花献佛,赠予三位殿下。”说着对朱肃笑道:“本来那日就要呈上给吴王殿下您,但那日一时欢喜,竟然给忘了。”

“不过如今也是正好,三株宝树,配上三位殿下,可不是相得益彰么?”

底下那些苏州臣僚眼神诡异,皆偷眼瞧着上首的朱家兄弟三人。朱肃与朱棣、朱樉对视一眼,朱樉便开口道:“既然如此,本王与燕王、吴王便收下了。”

“杨指挥使且就坐吧,还要商讨一件大事。”

“是。谢秦王殿下。”杨鲁半跪行礼,自有秦王卫亲兵接过了这几株珊瑚宝树,杨鲁志得意满坐回了位中,亦无人敢就他迟至的事说上半句。

“诸位都是这苏州府中的肱骨栋梁。昨夜太湖水匪成擒的事,诸位想必也都知道了。”见所有人都已就位,依照先前所定,朱肃便从椅子上站起,走上前来主持起了大局。

“只是诸位或许有所不知,匪首张仁擒授首之前,曾大言恐吓我等,言中提及马上就会有一支大军开进这苏州府,届时就要屠尽我等苏州上下,鸡犬不留……”

随着朱肃此言一出,厅中诸人皆都躁动起来。

“大军?”有人断言道:“我等皆在苏州长大,苏州府地理我等最为精熟。此地一草一木,皆在幼时便已相识。”

“又有何处能藏匿一支足以攻破府城的大军?定然只是贼人临死前故意出言恐吓,意在吓唬我等罢了。”

“关于这点,本王与幕僚以及几位兄长,业已调查完毕了。”朱肃一展折扇,沉声道:“这只大军,只怕并非是空穴来风。”

“极有可能,乃是倭寇!”

“倭寇!”众人大惊,场面顿时一片混乱。

倭乱来源已久,在前元之时,便已经有了倭乱。苏松向来富庶,本就是蒙元征税的重灾区,却又因靠近临海,时不时就要遭受倭乱。

往往倭寇劫掠过后,所余粮食,还不足以缴交蒙元订下的税赋之万一。可谓是内忧外患。因此,苏松人民对于倭寇的恐惧与厌恶心理,并不下于蒙元。

也就是元末乱世,张士诚当政期间,内修兵事以期争霸天下,外有“海贼王”方国珍在海上巡曳,唬的倭贼不敢轻动,苏松人民才在倭寇的倭刀之下,得到了片刻的安宁。

在大明建立之后,虽然江南半壁也有倭寇横行,且还有越演越烈之势。但不知缘何,这数年间,苏州暂时还未遭到过“建明”之后的第一拨倭寇劫掠。此时骤然听说这些曾经在记忆中出现过的恶贼又要来了,这些人又安能不慌?

“殿下此言,可是属实?”巡河御史茹太素面色极为忧虑。“不知可有确切消息,倭寇人数几何?几时会到?”

“若有,我等还需早做防备。若无确切消息,我等也该派快船沿海侦查示警……”

“人数我等恐怕要做最坏的打算,既然敢放言屠城,最少也该有万人。”朱肃道。

“至于确切的时间,我也不知。但想来,这个时间不会太久。”

陈惠张仁一行人数不多,他们急着出手烧毁预备仓、刺杀自己,其目的肯定是想要挑起城中乱局,好为张礼引倭寇入城做好准备。

那么,这个时间必然不会多。便是他们成功烧毁了预备仓,挑动城西那些被断了粮食、绝望无措的难民们开始作乱,这个乱局也不会持续太久。因为等朝廷得知了城中乱局,从其他地方调来赈灾的粮食,这部分难民必定马上就会安稳下来。

而只有区区数百人的张陈余孽核心部众,是根本无法彻底控制苏州府城、与人里应外合的。因此,倭寇来袭的时间段,必定不会多于朝廷从其他地方调集粮草来此的时间段。

应天离苏州不远,朝廷反应必然迅速。再到调集粮草到苏州,至多不会超过七日。

也就是说,这七日之内,倭寇必然远来!

“老臣立刻就去关闭苏州四门,自今日起全城戒严,防备倭寇!”苏州知府魏观坐不住了。“另外,臣人微言轻,还请殿下立即修书前往周边卫所,请他们带兵来此驰援。”

“若是由臣来修书入京,再到京中发文遣兵,只怕已来不及了。三位殿下皆在此处,若是有个好歹,老臣万死难辞其咎……”

这边厢,许多官僚亦是频频点头,赞同魏观的说法。

“魏知府要闭城自守,莫非要弃苏松其他数县于不顾?”魏观的老友、同时也与老好人脾气的魏观截然想法的茹太素,此时却有不同的意见。“又如何能笃定倭寇便会来攻苏州府?”

“那些倭寇乘船远来,又不会带着攻城用的器械。苏州府城高池深,莫非那些倭寇,还能用他们那髡了发的光脑袋,直接将苏州城墙撞开了不成?”

“依老夫看,那些倭人渡海远来,必定星散往四下劫掠。届时,遭殃的便是我苏松四处的村集县镇!”

“既然事先得知倭人远来,我等应当聚集兵力在海岸处以逸待劳,务求将其全歼于海岸,如此方合用兵之道!”茹太素说道。

第258章 朱棣的分析

苏州知府魏观以为,张氏余孽托名倭寇,其来势汹汹。当闭城自守,等待朝廷派来的援兵救援。而茹太素则以为,彼辈自甘为贼,必然以劫掠为主。既然已经知道了贼人要来,则该在其登陆前直接发大兵歼灭。至于苏州城,只需要少部分兵力防御就够了。

两人的观点各得到了一部分人的赞同,一时间,两拨人各执一词,彼此争执不下。

朱肃亦在皱眉沉思,见身旁的四哥朱棣眼神发亮,似乎欲言又止,便开口道:“四哥可是有什么想法?”

“何必藏着掖着,有什么直接说就是了!”

“咳咳,那我就直说了。”朱棣清了清嗓子,厅中诸人的目光,都朝着他汇聚了过来。他站起身,学着老朱平日里的样子背起双手,走到茹太素面前:

“本王想问问茹御史,你说要在海岸上阻截贼寇。”

“可我大明海岸绵延千里,何处倭贼不能登陆?莫非茹御史能未卜先知,事先知道倭贼要从何处登陆不成?”

“可以在岸边设立狼烟,着士兵们分兵驻守。”茹太素解释道。“若某处见到倭贼船只,只需一点起狼烟,四方快马皆至……”

“不行。”却是朱肃摇了摇头。“沿海多滩涂,行不得快马。而且尚不知敌人虚实,若是非要在岸边打,我等其实只占了‘以逸待劳’这一个便宜而已。”

“若是贸然分兵戒备,看到了狼烟再合兵,兵士匆忙赶路之下,连‘以逸待劳’这一个优势也没有了。”茹太素显然不懂军事,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个法子,很明显只是生搬硬套北方防范蒙元南下的法子,压根就行不通。

永乐大帝的心胸不怎么宽广啊,这四哥八成是在故意针对老茹,以报昨晚此老放言弹劾他和二哥之仇……

茹太素脸一黑,平心而论,他是不想在这些军国大事上,去听这些个十来岁“毛头小子”的意见的。但是他也明白,自己对军事确实是一窍不通。

而且其他两位王爷倒也罢了,五殿下朱肃,却确实是有些不似同龄人的智计在身上的。

虽然平素行事顽劣了些……

既然他也开口反对,那么自己这个“妙计”,看来是真的不行。

只能说,茹太素虽然脾气臭了些,但是比起大明朝后来那些瞎指挥的文官、宦官监军们,还是要靠谱的太多太多了。

“那么果然,还是要闭城自守……”魏观说道。

茹太素脸色虽有些难看,但还是出言道:“可我等如何确定,贼人定然会来进攻苏州?”

“若是那张仁被我等生擒,倒也罢了。那张礼身为张仁之弟,于情于理,都必然要来救他的兄长。”

“可如今张仁已死……”说着,颇有些幽怨的看了朱樉朱棣二人一眼。

“能否诈称张仁为我等生擒,引诱那张礼来攻?”有人

提议道。

“不成。那夜亦有张家余孽跑出城去。那部分人,是亲眼见了张仁身死的。他们定然会去投奔张礼,将张仁之死悉数告知。”茹太素摇了摇头,幽怨的眼神又看向朱樉和朱棣。

朱樉有些心虚,朱棣则有些懊恼,那夜自己和二哥进城时候,见到迎面有一伙儿冲来,又听到后面有官兵叫唤,于是仓促之间,想都不想就……

现在想来,若是当时真的生擒了张仁,也不知省了多少事。就算没有生擒,若是好好应对,没留下活口……

“茹御史别怪我二哥四哥了。”朱肃插言道。“当时他们刚刚进城,不知道状况,护卫们也肯定是以保护两位王爷的安全为第一优先。至少,没跑了张仁这个贼首。”

“而且,若是那些倭寇真是由张礼节制,行踪倒也不难预料。”

“哦?”场上众人皆精神一振,朱棣惊喜道:“老五,莫非史书上……”

“咳咳,莫非你对这一切早有预料了吗?”

朱肃白了朱棣一眼。这货绝对是以为,自己又要使用穿越者“大预言术”了。

这事虽然不见于史,但若将自己带入张礼的角度,却也不难猜测。他开口道:“敢问诸位,这张陈余孽废了这么大的劲儿,究竟是在想些什么?”

“想些什么?”众人面面相觑。这回却是朱樉哼声道:“哼,还能在想什么?无非是痴心妄想着,想要恢复他们父辈曾经的势力,再来争一争我们大明的天下。”

“二哥说的不错。”朱肃朝着朱樉点点头。接着道:“这便是他们和寻常倭寇的不同之处。寻常倭寇只为财货,而他们,却是在幻想着恢复先辈荣光。”

“那些人虽然愚不可及,但便连街边的三岁小儿也知道,想要争夺天下,又安能没有落脚起事的城池?”

“若是只像那些寻常倭寇一般,来一阵风,去一阵风。便是掠得财物巨万,又有何用?”

“可是,如今张仁已死,他们搅乱我苏州府城,以里应外合的计谋已然失败……他们还会来攻苏州府吗?”茹太素道。

“或许不是苏州府,但他张礼定然不会只是劫掠,必然是要来打一城的。”朱肃还没开口,那边的朱棣则已经若有所思的接过了话头。

“原因有三:一,那张礼不过是次子,如今张仁已死,他理应是要挑起张家大梁的。”

“既然如此,他必然得先为兄报仇,或立下些能够服众的功勋,否则他怎么能够服众?”

“二,张家先前既然想拿下苏州,那么所需兵力,定然不少。这些兵力,只凭张士诚给他们留下的家底,只怕是不够的。”

“那么,他们必然要借他人之力……以我看,他们很可能是汇集了其他伙的贼人倭寇,一起来夺城的。既然这样,他就必须要许给那些贼人足够的利益。除了夺下城池,劫掠一些小小的市集乡镇,这么一点点的利益,哪儿够让他们说动其他的贼人?”

“其三嘛……他们现在早就成了穷寇。”少年朱棣一屁股坐在椅子上,翘起一只二郎腿。一双眼睛之中精光闪动:“张仁身死,计谋破败,可以说如今已别无他路。”

“我若是他张礼,此时,定然会直接孤掷一注。若成,能打下一城站稳脚跟,局面自然就此打开,此前种种失败,便也都成了过眼云烟。”

“若败,那也不过是成事无望,一样是受死罢了。可若是此时不上,之后定然更加没有了机会:现在他们还能勉强纠集出一支军队来。等张仁身死、苏州城中潜藏的势力被连根拔起的消息传开,人心惶惶之下,还有几个人愿意提着脑袋跟他干?”

“老五,我说的可对么?”朱棣侃侃而谈完毕,突然扭头询问朱肃。

“……对。”朱肃点头认可。只是心里总觉得有些怪异。

你朱棣这是在说张仁吗?怎么听着,像是在说靖难时候的你自己?

第259章 战前安排

建文元年,建文皇帝朱允炆方才继位,便决意削藩,不顾念祖父朱元璋尸骨未寒,极短时间内便连削周王朱橚以及湘王、齐王、代王、岷王等数位王叔。被削去王爵的王爷无不深为其辱,其中,湘王更是因不愿受狱吏之辱而自尽。

此时,驻守于北平的燕王朱棣,无疑便是朱允炆最大的眼中钉、肉中刺。那时朱棣的手中,能够绝对听命于他本人的兵马,其实只有仅仅八百人的燕王亲卫而已。而朱允炆坐拥天下正统,能调用的兵力何止百万?

敌我如此差距悬殊,朱棣却依旧能下定决心发兵靖难,从区区八百人开始,到击败了朱允炆当真成为了天下共主。靖难一开始时他那“豁出去赌一赌”的心态,只怕就和他方才口中说张礼的一般无二。

“我也赞同四哥说的,张礼定然会想办法夺城。”收起内心的思绪,朱肃起身道。

“虽然张仁和陈惠失败,但是既然他们选择在除夕夜发难,定然是笃定张礼不日便来。且马奉孙还用此为筹码说服沈海……”

“等……殿,殿下?”底下,坐在魏观对面的指挥使杨鲁突然站了起来。“您方才说,马奉孙怎么了?”

“嗯?”话说道一半被打断,朱肃有些不快。不过想了想也恍然了。“哦,是本王忘记同诸位说明了。”

“本府的盐商马奉孙,其实是张陈余孽其中的一员。昨夜率众袭击预备仓的,便有他一个……怎么,杨指挥使认识他?”说着看向杨鲁。

“不,不认识。”杨鲁摇摇头,不知为何脸色有些发白:“只是此人仗着与某有些八竿子打不着的远亲,平日里总是借机寻来走动罢了。”

“某早就烦不胜烦,不想此人竟也是贼徒余孽……殿下继续,继续……”

“这样,”朱肃有些狐疑的看了杨鲁一眼。不过他说的倒也寻不出破绽,便放下疑心继续说道:“从张仁行动的时间及马奉孙对沈海所言的话中看,张礼此时,必然已经出发了。”

“开弓没有回头箭,他们既然已经来了,那么即便是没有人里应外合,如我四哥所说的那般,也定然是要尝试着夺一座城的。”

众皆默然。知府魏观道:“此时若坚壁清野,只怕也来不及,果然还是迅速召太仓卫回防我苏州,以备不测……”

“不然。”朱肃摇摇头。“茹御史方才说的一点,却是在理的。”

“那些倭寇自海上来,却是带不了攻城用的器械的。那些贼人再有能耐,也不能用脑袋把城墙撞破了。”

首节 上一节 127/20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