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楼开始的大黄庭 第76节

不过贾府也并不是没有好消息的,比如贾宝玉和夏金桂正式定亲了,三书六礼都过完了。

也因此,夏家无条件支援了贾府一百五十万两的银子,作为夏金桂的嫁妆之一。

可是,这会儿不知道是贾宝玉转世前的意识作祟,还是天生放荡不羁爱自由。死活不同意这门婚约,并且依旧对林黛玉念念不忘。

可现在林如海已经看出来了,贾家就是一艘随时会沉的破船,他宁可自己女儿嫁给一个人品不错的穷小子,也绝对不让女儿和贾府掺和到一起……

薛府内,三春连带着黛玉一起来找宝钗顽来了。

五人虽说都是出色的女子,但到底还是少女心性,这一世的宝钗有了薛虹的保护,不必像原著那般处处算计,反而多了些少女的天真与活泼。

宝钗歪着头思索了一下,对着嬉戏的几人道:“对了,咱们这么玩也着实无趣,吟诗作对此处也无甚美景。”

“恰巧虹大哥的丹房中还有不少新奇的玩意儿,比如奇奇怪怪的字画,还有一些新奇的牌,不如咱们去那丹房里拿来玩如何?”

黛玉伸出小手拉住了宝钗:“姐姐上次不是说那丹房中虹大哥不许别人进去的吗?”

宝钗:“原是如此,只是虹大哥已经将房间中重要的东西搬走,还剩下虹大哥制作的一些小玩意,也全都送给了我。”

惜春用奶声奶气的声音,一脸天真的道:“宝姐姐,那里真的会有好玩的棋牌吗?”

宝钗伸出手,怜惜的捏了捏惜春的小脸蛋:“这是自然,我们走吧。”

哪怕宝钗如此说了,可迎春还是有着担心:“我担心侯爷知道咱们进入他的丹房会怪罪……”

宝钗:“妹妹放心,自我幼时起,无论我和哥哥犯了什么过错,虹大哥从来也舍不得骂我们或是打我们。

更何况他已经说了丹房中剩余的小玩意全送给我。”

探春拉住了迎春:“哎呀,既然宝姐姐已经这么说了,还有什么好担心的?我就不信薛家大哥哥还会和我们几个小女子生气。走吧!”

说着,探春一手一个拉着迎春和惜春就跟着宝钗、黛玉往丹房走去。

薛虹的丹房虽然叫丹房,但更多的还是一些工具,以及一些图纸之类的东西。

还有一些薛虹画给小时候的宝钗和薛蟠的连环画以及一些小卡片和扑克牌等等东西。

黛玉:“奇怪,既然是丹房怎么不见丹炉和丹药,也不见各种奇怪的东西,反而尽是些工具和书本字画?宝姐姐莫不是之前是哄骗妹妹,这里原就不是什么丹房?”

宝钗:“虹大哥的丹房向来不炼丹药,而且这里大部分东西也被搬到了侯府中去。这些只是剩下的一些东西罢了。”

相比较小心翼翼的迎春,探春就要放开的多:“宝姐姐,这上面摆放的都是什么书籍,为何我从来都没有听说过?”

宝钗:“那些啊,不是书籍,都是一些画册,要看看吗?”

宝钗拿下来一本画册递给探春:“这些画册,还是小时候虹大哥画给我和大哥的,后来虹大哥搬到侯府后,我就将这些画册放到了这里。”

探春翻开一看,这是一本西游记内容的画册,第一张图就是孙悟空的。

薛虹采取了后世动画画风,所以总体看上去新奇可爱。

宝钗又递给了黛玉、迎春、惜春一人一本,几人看的啧啧称奇。

探春:“真是想不到,薛虹大哥居然还擅长画画。”

宝钗又从房间里拿出了这些小玩意,有木头雕刻的玩偶,甚至还有宝钗和薛蟠小时候的写实画像。

随着宝钗的介绍,黛玉几人实名羡慕宝钗有这么个哥哥……现在是情哥哥了。

黛玉不用说了,从小寄人篱下,又是个敏感玻璃心,对于宝钗有薛虹这么个哥哥不知道有多羡慕。

而三春也是心里微微发酸,和宝钗一比,她们三个简直惨透了。

先说迎春,自幼被贾母放在身边养大,亲爹贾赦也没怎么管过,亲哥哥贾琏也是个不怎么靠谱的,姥姥不疼,舅舅不爱,因此才养成了“二木头”的性格。

探春呢,心有凌云志,自认不输男子,可是终究出身庶出,亲妈是个泼妇,亲弟弟也因为缺少教导不成样子,贾政又是个面热心冷,沽名钓誉的家伙,就连贾宝玉快被梦魇折磨疯的时候都没什么表现,对探春就更谈不到慈爱了。

最后惜春,年纪最小,也是最让人心疼的。亲爹为了避开风波保住家族出家,惜春自幼就没体会过父爱。

惜春的大哥贾珍……那就呵呵了,天天忙着研究“呼哈”,以及怎么把秦可卿搞到手,根本就没管过惜春。

惜春虽然年纪小,但不要以为年纪小就什么都不知道,小孩子不分善恶对错的时候才是看的最清楚的。

反观宝钗,从小被薛虹和薛蟠宠着,薛虹更是亲手给宝钗做了这么多的玩具、小人书。

出了家门是顶天立地,为国开疆拓土,挥斥方遒的侯爷。

进了家门是宽厚温柔,对弟弟妹妹有求必应,无所不能。

这样的哥哥谁不想要?

三春、黛玉看着宝钗一脸幸福的模样,心中多少有些柠檬汁滴落。

第一百二十八章 蝌蚪身上纹青蛙

这段时间由于隆庆帝大刀阔斧整顿官场,使得这片死气沉沉的朝堂再次焕发了不一样的活力。

干事的效率也提高了许多。

比如刑部,原本积压案件严重,如今在隆庆帝的大换血下,也开始高速运转起来,不但加快了案件处理速度和质量,甚至还平反了不少冤假错案。

由于朝堂已经稳定了不少,所以隆庆帝趁热打铁,派王子腾南下,让他指挥地方军队,围剿白莲教。

本来吧,隆庆帝的打算是给王子腾送点功劳,来个明升暗降,彻底把勋贵的实权剥夺干净。

原著里就是这样做的,王子腾被封为九省统制,九省都检点,内阁大学士。

听着很nb是吧?听起来节制天下兵马,可实际上呢?王子腾手底下高级将领都是皇帝的人,皇帝真想搞他就是一句话的事情。

京营好歹王子腾经营了多年,多少也控制了不少的兵马。

这一升官手里的嫡系彻底不见了,想重新培养没有个十年八年根本不可能。

如果原著王子腾这个九省统制真的能节制天下兵马,那他就不会被皇帝一念搞死了。

王子腾一个虎背熊腰的将军,正值壮年,因为感冒死了?骗鬼呢?谁信?反正我不信。

这一世的隆庆帝,同样也是打算采取明升暗降的办法,用王子腾去剿灭白莲教,然后王子腾因功升职,自己不但彻底把勋贵打成光杆司令,还可以给太上皇和义忠亲王一个翻盘的错觉,一举数得。

由于隆庆帝如今内帑充足,动不动就赏赐一些底层实干官员,这也使得朝堂实干之风兴起。

隆庆帝也这些年来第一次这么轻松过。

以前批阅奏折,一万个字至少有九千个字是废话和拍马屁的,现在慢慢的变成了言简意赅。

这段时间隆庆帝都觉得自己要焕发第二春了,于是好好的和尹皇后探讨了一下再生个女儿的可能性,并付出了实践。

就在隆庆帝幻想着今晚的美好生活之时……

“八百里加急!!”

“八百里加急!!”

整个朝堂瞬间静了下来。

一名背着令旗的士兵跑了进来,双手捧着军报:“启奏陛下!安南国造反,安南王室将安南郡王骗入宫中,杀害了安南郡王,如今更是叫嚣要反攻我大明!”(安南是明朝对越南的称呼。)

隆庆帝都被气笑了:“朕没有听错吧?他们难道是不想活了吗?真是吃了熊心豹子胆了!”

兵部尚书孙传庭虎目圆睁,手端笏板:“臣请陛下下旨,踏平安南!”

大明如今国库充裕,而且刚刚依靠薛虹搞出了新装备,一个个武将摩拳擦掌都想立功封爵。

就连户部尚书于铮、礼部尚书黄锦也动了怒火。

薛虹站在人群里则是在好奇是谁给安南的勇气,难道是梁静茹吗?

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古代时期的东瀛、安南等地区的人普遍身高一米四、五左右。在大明如今吃饱饭,拿满军饷,虎背熊腰的大明军队面前和幼儿园大班的孩子差不多。

可能有的人说了:“古代东瀛和安南没那么弱,人家都有不少名将呢,不比咱们国家猛将弱。”

放屁!那都是他们自己贴金,谁信呐!

举个例子,东瀛号称战国第一名将,第一勇士的本多忠胜真实身高也就一米五左右。(这可不是我瞎编的)

织田信长一米六九被东瀛史书记载为“巨人!”

古代安南情况也差不多,王室普遍一米五左右。

就这身高还敢碰瓷华夏名将,就拿三国举例子,那些名将平均身高185以上。

如果赵云和本多忠胜约架,赵云到现场等半天估计都看不到人。

回家脱鞋一看,本多忠胜粘鞋底上了。怪不得找不到人呢。

装备来说,安南是乐色,士兵身体素质也不行,他怎么敢反的呀!!

还有镇守安南的安南郡王,你是怎么被对方骗到皇宫的?一点防备都没有吗?

平定安南后,这件事情才水落石出,安南郡王这老东西居然经常去安南王宫和王后以及几个王子的妃子玩“母女盖饭”,所以对于王后的邀请他说一点没有防备,“单枪”匹马就进宫了,然后就成肉沫了。

对此薛虹只想说:安南郡王你真是蝌蚪身上纹青蛙,你在秀你*。

但是不管安南因为什么突然造反,但平叛是必须的,更何况如今安南还叫嚣着反攻大明,这不高低得让他吃不了兜着走!

隆庆帝:“众位爱卿,说说吧。安南如此目中无人,该怎么办?”

“x他仙人的!弄他!”

“安南王室祖坟都给他扬了!”

“陛下,臣请战!”

“臣等请战!”

这一次,文武意见再次统一,都提议讨伐安南。

“兵部侍郎孙承宗孙爱卿听旨!任命你为元帅,自靖、桂、允、常、庐、松江、登、山西、大同等地,抽调三万兵马,再从京营中拨给你七万步军,两万骑军,以及三千营的五千兵马。总计十二万五千人,攻打安南!”

“祖大寿、陈琪渝,朕命你二人为先锋、领两万步兵即日出发!”

“兰台寺大夫林如海,朕命你为监军。”

“户部侍郎余涉,朕命你负责押运粮草,不得贻误半分军机!”

“既然安南找死,朕成全他!从此以后普天之下,再也没有安南这个地方!朕要把安南彻底纳入大明!”

随着国内局势的安稳,隆庆帝压抑了多年的雄心也慢慢复苏。

哪个皇帝不想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哪个皇帝不想开疆拓土,受后世敬仰?(完颜构不想)

退朝后,薛虹直接回家,也没有担心什么,毕竟输赢完全没有悬念,只不过是大明多久能赢的问题。

军队素质碾压,指挥官碾压、装备碾压、后勤碾压,除非碰上大魔导师“秀儿”,要不然稳赢的局。

而林如海监军后,黛玉因为家里没人,所以就常住在宝钗那里,还被薛姨妈认了干女儿。

第一百二十九章 薛蝌宝琴进京

大明与安南这一仗,也是隆庆帝自登基以来,打的第一次这么富裕的仗。更是隆庆帝意图超宗越祖的第一次尝试。

所以三军的粮草、军饷、装备那都是给的杠杠充足的!

由于去年隆庆帝将江南大规模自盐商豪族抄家收回来的土地,再次分到了百姓手里。

所以今年年底的粮食收成绝对比去年好的多。

明末时期虽说连年天灾,但如果所有土地利用率足够,还是勉强能保证国民基本需求的。

再加上应急粮食红薯开始普及,朝廷的压力已经小了很多。

首节 上一节 76/18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