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宫廷和膝枕,奥地利的天命 第117节

阿富汗境内仍有大批忠于多斯特·***的部族,而阿克巴·汗·***又是阿富汗历史上有名的战神兼军事统帅。

历史上英国人就是败在了阿克巴·汗手上,只不过这位打败英国人的英雄,并没有活到最后继承阿富汗的王位,而是因为他父亲的猜忌被毒死。

至于那位被西方历史学界狂吹的多斯特·***,弗兰茨真不觉得他有什么过人之处,如果残暴算是优点的话,这算一个。

弗兰茨在想如果有一位英武的统帅成为了阿富汗国王,那中亚的局势是不是会更有趣一些。

俄国人、英国人、希瓦汗国、布哈拉汗国、阿富汗、波斯,相信如此一来就不会出现俄国人一边倒的局面了。

英国人也没法趁机发战争财了,因为他们不得不时刻提防阿克巴·汗的威胁。

要知道阿富汗和印度之间的兴都库什山脉,又被称为“杀死印度之山”。

相传当年成吉思汗的铁骑就是从这里入关,杀得印度上下血流成河,不止成吉思汗,历史上征服印度的统治者,除了英国人以外,全部都是通过兴都库什山脉进入印度的。….

而且土地贫瘠的阿富汗如果想成为强国,南亚次大陆的肥美土地便必不可少。

弗兰茨很想知道英国人有多少血可以在阿富汗流,阿克巴·汗又能不能创造奇迹反攻印度次大陆?

弗兰茨写了一封信,准备叫人在一个适当的时机交给阿克巴·汗身边的人。

没错,不是交给阿克巴·汗本人,因为这位老兄好像是一位大孝子,一生有过无数次机会成为国王,但依然想方设法地去营救他那个残暴的父亲。

最后阿克巴·汗被多斯特毒死,有很大一部分是源于他的愚忠。只不过阿克巴·汗身边的人,可不会像他那么温吞。

毕竟历史上怂恿和跟随阿克巴·汗的人,都以为他早

晚会成为国王。若是这些人知道了阿克巴·汗会被多斯特谋害,深知多斯特残暴的阿富汗部族首领们,一定会想尽办法先弄死那个暴君才是。

“弗兰茨,报纸那么好看吗?”阿佳妮说着还晃了晃她没擦干的头发。

弗兰茨并没有回答她,只是自顾自地说着什么。

阿佳妮听不清,只能凑近了,顺手捋了捋她耳边软趴趴的长发。

“你什么时候学会的裸绞?”虽然弗兰茨一直确定阿佳妮能赢到最后,但没想到她用了一大堆乱七八糟的技巧。

其实阿佳妮的身体素质十分强悍,能一口气做完五十个俯卧撑和五十个深蹲。那些手无缚鸡之力的侍女又怎么会是她的对手。

有人觉得勒脖子就是裸绞,其实不然,位置不同又分为血绞和气绞,而且裸绞的要点不只是勒住对方的脖子,另一只手还要使劲按对方的头部,才算是真正的裸绞。

“看你打那群小孩子啊,你不是一边打,还一边给他们讲解吗?”阿佳妮说道。

“背负投,拱桥摔也是刚才学会的?”弗兰茨追问道。

阿佳妮点了点头。

“你真是屈才了。”弗兰茨感叹道。

“你有空去招募一批地质学家和探险队。”

“目的地是哪里?您知道的,各大洲的地形都有所不同,那些学者和探险者擅长的类型也各不相同,如果相性不匹配很容易出现事倍功半的后果。”阿佳妮说道。

弗兰茨知道阿佳妮说的是对的,于是便说道。

“非洲,***。”

“您似乎对非洲很感兴趣,可据我所知非洲最赚钱的是...”阿佳妮欲言又止的样子,看来她是打算让弗兰茨自己说。

“奴隶贸易是吧?”弗兰茨说道。

阿佳妮点了点头。

“我们不会做那种生意。”弗兰茨说道。

“可有一个问题,发展殖民地需要足够的人手。目前***只有600多奥地利人,只靠他们的话恐怕上百年也难完成殖民地的建设。”阿佳妮说道。

“你说得没错,所以我才要派探险队去考察。只要能发现重要资源,就会有人愿意冒着风险去那里。”弗兰茨说道。

“那我们为什么不能学英国人?”阿佳妮问道。

“你是说抓一些流浪汉和孤儿送过去?”

阿佳妮不置可否地点点头。

“我们毕竟不是海盗,但你提醒我了,如果有走投无路的流浪汉,我们可以雇佣一批送到那里,这样殖民地的建设确实可以加快一些速度。”.

第七十二章 捷报(上)

维也纳,美泉宫。

亚历山大港和贝鲁特的胜利消息都传到了维也纳,弗兰茨很好奇为什么***·阿里没有投降。

如果继续打下去别说是***·阿里政府保不住,就连整个埃及都有可能被奥斯曼帝国吞并。

这当然不是阿里不肯投降,而是英国人拦截了埃及的投降书,他们觉得削弱埃及就是在削弱法国。

理论上这自然没有问题,但却有一个不大不小的麻烦,那就是过于弱小的埃及,可能会重新成为奥斯曼土地,而不是属国。

这对英国人来说自然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对于奥地利和法国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弗兰茨觉得的黎波里和突尼斯这两块土地,很适合做奥地利的殖民地因为距离近,并且潜力巨大。

但是一旦让奥斯曼帝国收复了埃及,那的黎波里和突尼斯这两块与其接壤的土地,势必会重新回到奥斯曼的势力范围。

如果奥地利强行殖民这两块土地,或者是通过上层与这两块土地建立某种关系,英国会不会打着维护奥斯曼领土完整的旗号,再来一次土埃战争。

法国人的担心和奥地利人差不多,他们手中的阿尔及利亚,过去也是奥斯曼帝国的土地。

而且法国人对突尼斯也有野心,在埃及更是有着巨大利益,一旦奥斯曼人取缔***·阿里政府,那么法国人的投资将血本无归,这是不可被接受的。

叙利亚战场。

随着悠扬的掷弹兵进行曲,红杉军A了上去。

加布伦茨将军看到英国人攻了过去,他也下令让奥军开始奏乐准备进攻。该怎么说呢,奥地利不愧为艺术之国,军乐都有好几种。

士兵们踏着乱糟糟的鼓点,开始向前推进。

联军的散兵很快解决了埃及军队的轻步兵,双方的主力列线步兵终于对上了。

可是在有炮火优势和散兵优势的联军面前,埃及人的队列从一开始就不完整。进入排枪阶段之后,这个劣势更加明显,联军的士兵素质更高,装备更好。

反观埃及人的队列,由于恐惧有人先开了第一枪,之后距离联军队列还有两百米的埃及线列便开始射击。

这种射击毫无疑问,杀伤力极其有限,只听噼里啪啦的一阵白烟升起,联军队列中只有少数极其倒霉的士兵被击倒,但他们的位置立刻就会被后面的同袍补上。

埃及线列的指挥官不得不命令士兵快速填装子弹一边继续射击,看着步步逼近的联军线列,埃及军官索性破罐子破摔,下令“自由射击!”

卡特上校看到埃及人愚蠢的作战方式,他知道这场战斗赢定了。于是乎便让士兵端来了桌椅,拿来了咖啡。

“尊敬的加布伦茨将军,您需要一杯咖啡吗?”

当时的军官很多都是贵族,像这种前线拼命,指挥官带着情妇午餐的情况屡见不鲜。….

“谢谢,请给我一杯。”

卡特上校亲自为加布伦茨倒了一杯咖啡,之后便问道。

“您需要加糖吗?”

然后他就发现自己做了一件蠢事,加布伦茨正在直接把糖块放入口中,双方尴尬地四目相对。

终于联军的士兵顶着枪林弹雨到了50步的距离。(奥地利军在70步就停下了,当时欧洲各国风格都不一样,指挥官的指挥也不太一样。)

“预备!”

联军士兵黑洞洞的枪口瞬间指向了,那些正在拼命填装子弹的埃及士兵。

“瞄准!”

“射击!”

联军的队列一时间火光闪动,枪声连绵不绝,硝烟过后,直接清空了一层埃及士兵。

埃及军队顶在最前面的几个线列直接崩溃,因为同时几百上千人被击毙,这

种效果过于震撼。

然而联军的射击并没结束,第一排射击之后直接让出位置,由第二排继续射击,又是一轮排枪,这一次埃及人倒下得更多了。

后面的埃及军队本来就被炮弹炸得够呛,再加上看到前面的队伍一排一排地被清空,恐惧已经笼罩了他们,如果不是后面的督战队在不停地杀人,这些人早就逃跑了。

第二轮射击结束之后,刚刚射击过的联军士兵集体蹲下装弹,后面的士兵继续射击。

三轮射击之后,最初和联军遭遇的埃及线列已经不剩什么人了,后面距离联军还有上百米距离的埃及军队又开始了射击。

就滑膛枪的精度和埃及人的训练水平而言,联军士兵们可以悠闲地上子弹。

又一轮的循环重新开始,易卜拉欣擦着额头上的汗珠,他手下最精锐的部队,就像是不会动的稻草人一样被对方肆意收割。

他虽然不愿意接受这个现实,但他不得不为自己考虑,如果继续和联军打下去,他本人都有可能会被俘虏。

于是乎易卜拉欣骑着自己心爱的骆驼带头反向冲锋,虽然他的命令是撤退,但是撤退很快就变成了溃退。

此时加布伦茨带来的600骠骑兵就能发挥作用,骑兵从侧翼杀出准备将溃逃的敌军拦腰斩断。

要知道结阵的步兵可是骑兵的克星,然而溃逃的步兵对骑兵的威胁性几乎为0。

空心方阵甚至可以说终结了骑兵统治战场的时代,但是没有阵形单独拿着步枪的步兵是很难击中高速移动的骑兵的。

更不要说,埃及步兵枪里的子弹大多已经打空,甚至还来不及上刺刀,就被骠骑兵追上。

这些骠骑兵是天生的屠夫,尤其是面对这种连刺刀都没有的步兵的时候。

骑兵在马上举起马刀,带着惯性收割着那些可怜的埃及士兵。不过大多数埃及士兵的选择不是反抗,而是想办法跑过身边的人,他们似乎觉得这样做就安全了。

但他们似乎忘了一件事,那就是马有四条腿,而他们只有两条。骑兵在埃及军队的阵营里反复冲杀,联军的步兵也上好了刺刀开始冲锋。

大家一定都听说过“子弹是笨蛋,刺刀是好汉。”这句俄国着名军事指挥家苏沃洛夫的名言。

然而很多人都不知道,他还曾经说过“拼刺刀要留子弹,不带子弹拼刺刀,连笨蛋都不如。”

联军士兵端着刺刀发起了集群式冲锋,这时候被炮火炸,被散兵点名,挨了好几轮排枪,又被骑兵突脸的埃及军队早就没有士气可言了。

联军士兵拼刺刀也不啰嗦,只要没有跪下丢掉武器,上去就是一刀,或者两刀。那些即使是丢掉武器投降的埃及士兵,也免不了挨上一枪托。

善待战俘?不存在的!这个时代连日内瓦公约都没有,留不留手完全看士兵自觉。.

第七十三章 捷报(下)

维也纳,美泉宫。

贝鲁特的大胜让弗兰茨一点都高兴不起来,易卜拉欣的主力被歼灭,奥斯曼帝国和联军展开了全面反攻。

埃及部署在叙利亚的13万军队,正在向自家方向逃亡,然而返程也并不顺利,英国本土派来的第二支远征军从塞得地区登陆,正试图截断埃及军队的归途,与此同时游击队也在不停地给埃及人放血。

而且随着战争的不断胜利,英国便不再那么需要奥地利这个盟友了,两国的关系也不再那么牢固了。

首节 上一节 117/30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