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宫廷和膝枕,奥地利的天命 第159节

“或许在50到100之间吧。如果是托马斯.巴恩斯先生的话会更多,大约值200英镑。”阿佳妮忍不住笑出声来。

托马斯.巴恩斯是《泰晤士报》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位主编,与约翰.德来恩并称为该报两大主编。

巴恩斯在任期间,《泰晤士报》成功跻身英国最重要的主流媒体之一。他特别重视社论,认为其具有领导和反映舆论的双重功能。

不仅如此他也十分擅长引导社论,所以《泰晤士报》获得了巨大的权威性,甚至达到了影响官员升迁和政党换届选举的境界。

也正因为如此,很多个人和团体时常向该报刊的编辑们行贿,以求一个树立更好形象的契机以及更坦荡的仕途。

当时新闻工作者的地位不高,薪水低下,面对滚滚而来的诱惑,自然不可能把持住本心,于是乎受贿写文也成了《泰晤士报》的传统之一。

他们甚至可以为了钱,不顾事实并罔顾本国利益,例如在甲午战争中着名的“高升号事件”。.

今天有事,大概晚上更新。

见谅。

另外想咨询一下读者,兰芳大统制共和国大家感兴趣吗?想写一些关于这个的历史,下面是我写的序言:

华人在南洋奋斗数百年,未有尺寸之地,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溟渤狼藉,冤魂四起。

后有唐客长率侨民万计,披荆棘,威服四夷,方得芳兰、三台、坤甸之地。

然后世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争当甲必丹者也。

(上的大唐总长,不过是春秋笔法而已,历史上正确的叫法是大唐客长。)

(甲必丹,华人甲必丹(马来语:Kapitana)或简称为甲必丹,是葡萄牙及荷兰在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的殖民地所推行的侨领制度,即是任命前来经商、谋生或定居的华侨领袖为侨民的首领,以协助殖民政府处理侨民事务,“甲必丹”即是荷兰语“kapitein”的音译,本意为“首领”)

.

第六十三章 疥癣之疾

弗兰茨之前为了奥地利东疆的长治久安着想,特意在波斯尼亚地区搞出来个东西分治,又自以为巧妙的设计让其内部保持三足鼎立的局势。

当然他也从未忽视奥斯曼和俄罗斯两大近东势力对于维持巴尔干半岛脆弱的平衡有多么重要,这也是为什么奥地利在五国会议上还有之前的伊斯坦布尔密谈对两国作出让步与妥协。

但历史的走向总是那么难以让人捉摸,而又充满魅力,比如本该退出历史舞台的米洛什·奥布雷诺维奇一世却在英国人的帮助下,完成了拳打十七人议会,脚踢俄国傀儡武契奇的困难任务,并成功镇压了受奥斯曼人支持的波斯尼亚人的起义,再次统一塞尔维亚。

其实仔细分析之后也不难理解,历史上塞尔维亚地区虽然延续了巴尔干大区优秀的匹配机制,但其政局却相对平稳,而且十七人议会对米洛什派打击也很彻底,致使他直到1859年才复辟。

但此时由于弗兰茨东西分治的政策,外加塞尔维亚首都从贝尔格莱德搬迁到了萨拉热窝,以及之前的战斗,让十七人议会的实力和影响力都大不如前。

而他们推举上台的新大公米哈伊尔更是米洛什的儿子,所以自以为笑到最后的前者反而成了那最薄弱的一环。

受俄国人支持的武契奇本该是这次分赃洗牌的最大赢家,但鉴于英俄在海峡问题上的重大分歧致使两国矛盾加剧,再加上沙皇政府内外压力剧增,让其再难以提供有效的支持。

至于受奥斯曼帝国支持的波斯尼亚人,他们的利益就更没人在乎了。坎宁虽然前脚离开了伊斯坦布尔,但随后英国人却又派来了新的太上皇,马利尔·泰勒伯爵。

泰勒伯爵并不喜欢自己的工作,更不喜欢奥斯曼人,他的要求很简单,一切以英国的战略为先。苏丹麦吉德虽然有千般不愿,万般无奈,但是只能照做。

波斯尼亚人也成了这场博弈中最大的输家,直接从压迫众生的一等人,变成被人随意践踏的贱民。而且数百年间积累的恩怨,又岂是一两句话就能平息的?

不甘寂寞的米洛什·奥布雷诺维似乎天生就是为乱世而生的人。这种混乱而又充满了错综复杂的背后博弈的局面让他如鱼得水,仅用了两年时间了就回到了他忠诚的贝尔格莱德,噢不忠诚的萨拉热窝。

当然有着和世界各地各式各样的统治阶级和领导者们交流经验的英国,对米洛什的个人现状已经再清楚不过了。

他所谓的大塞尔维亚完全是异想天开,但是即便是有了英国的帮助也是异想天开,无论是奥地利、奥斯曼、还是“以解救斯拉夫兄弟”为己任的俄国,它们都不可能容得下一个巴尔干强国。

但英国人的经验告诉他们,这个大塞尔维亚主义者是一个可以利用的人。….

如今奥地利在意大利地区搞的一系列动作已被英国首相认为是破坏了所谓的“大陆均势”,和他的前辈一样,墨尔本子爵同样不允许欧洲大陆上出现任何打破实力平衡的迹象。

虽然迄今为止那个缝合怪的实力距离足以撼动欧洲还差得很远,但是它日渐复苏的国家经济足以引起伦敦的警惕。

当然白厅的政客们并不认为区区塞尔维亚会是奥地利帝国的对手,何况在巴尔干这个被强邻环绕的泥潭进行陆地作战对不列颠来说绝非明智之举,其引以为傲的皇家海军也很难发挥有效的作用。

(白厅(hiteHall)是英国伦敦市内的一条街。它连接议会大厦和唐宁街。在这条街及其附近有国防部、外交部、内政部、海军部等一些英国政府机关设在这里。因此人们用白厅作为英国行政部门的代称。)

除非他们选择孤注一掷,集结运输船队在占据数量和质量优势的军舰配合下夺取亚得里亚海的制海权,在一处薄弱的海岸地带来一场抢滩登陆,或许还有一点赢的几率

但这完全是得不偿失的,英国的纳税人们绝对不会同意政府将所有的钱都浪费在这场无意义的战争中。

倒是奥地利人在海外新拓展的殖民地,对于英国人来说是个更容易的突破点。毕竟对方根本算不上海上强国,而且还极度依赖海外如棉花等重要的战略物资。

占领只要能带来利益,符合以战养战的需求,就会有人支持这场战争。

不过毕竟战争还是讲究所谓的合理性。即便是日本和普鲁士开打前,也要找一个“合情合理”的借口,所以一块“合情合理”的遮羞布是必须的。

这次坎宁选择的“遮羞布”恰好就是以支持塞尔维亚人独立运动为借口。可当他提出这个疯狂建议之后,不出意料地立刻遭到了内阁同僚们的一致反对。

“蠢货!你是想把整个巴尔干都让给那群贪婪的俄国人吗?支持塞尔维亚人独立,用你的脑袋仔细想一想,这是个多么不切实际的幻想。

到时候俄国人就会顺理成章地以全体斯拉夫人上帝的名义‘解放,整个巴尔干半岛,亏你还是外交大臣。”

殖民大臣诺曼底侯爵气愤地道。由于英国在世界上参与了太多的战争,拉长了战线不说,各种关于后勤与人员消耗的告急信件源源不断地被送入伦敦,这时再与五大列强之一的奥地利开战绝非明智之举。

而且一旦向作为神圣同盟盟主和德意志邦联主席的奥地利帝国宣战就等于和整个德意志还有俄国开战,甚至法国为了自身利益考虑也很有可能站到不列颠的对立面。

这对于英国人来说完全是一场得不偿失的战争,更是违背大陆均势政策的行为。

“侯爵,请睁开你的眼睛。诸位要是看过我国驻维也纳还有德意志地区的大使们发来的机密报告,就应该对奥地利人近些年来的种种作为有所了解。

他们一边在北面大肆推行德意志关税同盟,一边在南面又积极建立起了一个亚平宁关税同盟,这是对伟大自由贸易准则无耻的挑战!

所以接下来的情况我不敢想象。假如他们在东边再搞出一个巴尔干关税同盟,我们又该如何面对呢?”

。.

第六十四章 帕麦斯顿的计划

坎宁依旧不依不饶地坚持自己的主张。在他看来,一个横贯中欧且处于上升阶段的奥地利帝国的威胁比沙皇俄国更为可怕,而且那位欧洲宰相的存在也让他觉得如鲠在喉。

当然坎宁之所以如此不遗余力向在座的内阁成员们兜售自己的私货,还得从奥地利一年前颁布的新劳工法,让英国的契奴贩子进口意大利契奴的成本飙升说起。

这些灰色交易者们为了避免自己被捕的风险,于是乎便贿赂这位外交大臣。

“奥地利人的经济实力并不强,而且他们的政府始终处在破产的边缘。打个比方,如果一个背负着巨额债务的人哪天真的破产了,那么对于他的债权人或者担保人来说可谈不上是什么好事。

所以到时候走投无路的奥地利人倒向俄国一方是必然的,那我们再想制裁俄国人就困难了,这两个国家的人口加在一起超过1亿人,而且领土相连,想要在陆地上战胜他们几乎是不可能的。

我们需要的是一个虚弱的中欧缝合怪和一个孤立无援的东方怪兽。我认为最好的方法便是让俄国人和奥地利人开战。”

刚刚从印度回到伦敦的帕麦斯顿子爵,在第一次内阁会议上便语出惊人。

“让俄国人和奥地利人开战?这怎么可能?”首相墨尔本子爵质疑道,虽说这也是他曾经的设想过,但鉴于这两国同属神圣同盟且相互开战不符合它们自身利益的缘由便放弃了。

“以俄国人在土地上无穷无尽的欲望和一贯的短视行为,只要让他们相信我们会支持这场战争,那么那群野蛮的斯拉夫人就极有可能会对他们的盟友下手。只要他们两家元气大伤,我们专心对付法国人就好了。”

帕麦斯顿是俄国***的铁杆支持者,但是对于奥地利这个国家他也完全没有好感。在他看来最好的结局便是让俄奥两国两败俱伤,一个虚弱的欧洲才是英国最需要的。

帕麦斯顿持强硬态度,但并非鲁莽之人。能用俄国人之手解决的问题,没有理由要牺牲本国的利益。

尤其是这次印度之行和英军在阿富汗遇到的困局,让这位前外交大臣尤为意识到了深入内陆作战所付出的代价与收益不成正比。

仅仅是维持占领的花费就已经是天文数字了,更不要说发起一场势均力敌的战争,想到这他开始有点佩服起那位铁公爵威灵顿了。

“您说得太好了,这很符合大英帝国的利益!”

“如果能让俄国与奥地利反目成仇,那么海峡问题也可以迎刃而解!这真是个天才的构想!”

“没错!这样神圣同盟就彻底瓦解了,大英帝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就再也没有人可以撼动了!”

.....

帕麦斯顿的提议得到内阁成员的一致支持,因为这个计划一旦成功,那么对于不列颠来说是百利而无一害。趁热打铁的帕麦斯顿在这时又提出了一个新的建议:….

“先生们,为了挽救女王陛下英勇无畏的士兵们,我们应该从阿富汗那个烂泥塘撤军,继续耗在那里毫无意义。如果我们能促成俄奥内杠,那么短期内就不用担心俄国人南下印度次大陆的问题。”

不过这次的提议,立刻遭到了首相墨尔本子爵的反驳。

“不,我们绝不能从阿富汗撤兵。俄国人如果无力冲出黑海,那他们一定会另寻它途。他们和阿富汗之间只隔着几个落后的草原文明。等到那群哥萨克人冲出兴都库什山脉的时候,我们再想防守就来不及了。”

“是,现在的舆论也不允许我们这么做。该死的《泰晤士报》,他们刊登了阿富汗运输队死亡的惨状,还不知道从哪里搞来了驻阿富汗军队和当地土着签订的条约。”

诺曼底侯爵补充道,他倒是真心想要停止在阿富汗的作战,因为一切正如帕麦斯顿所说,战争唯一的收益便是士兵的尸体和天价的

补给账单。

但是那该死的《泰晤士报》不知道从哪里弄来了一些耸人听闻的照片,还有英军向阿富汗土着缴纳保护费的证据。

报纸的消息立刻传遍英国,甚至欧洲大陆上的报纸也相继刊登了这个消息,堂堂大英帝国居然被一群中亚土着打得丢盔弃甲,甚至还要缴纳保护费。

这些消息足够让内阁颜面扫地的,甚至已经影响到了大选,辉格党的支持率急速下降,如果不是约翰·罗素和女王的私人关系,现在恐怕就要轮到托利党执政了。

“这些该死的记者,还有那该死的照相技术!现在英国不得不为这场毫无意义的战争继续买单。”

涉及党派命运的时刻,即便是帕麦斯顿也有些束手无策,而且他也抱有一丝侥幸心理,觉得大不了就多花一些钱,再过几年就能征服这片土地。

“我们应该查封那该死的报纸,让那群蠢猪闭上嘴!”

帕麦斯顿还是一如既往地强硬,他觉得托马斯.巴恩斯这种人就该吊死在伦敦桥上,话虽如此,但《泰晤士报》在英国的影响力太大,身后又有着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导致每次到最后只能是不了了之。

墨尔本子爵没想到帕麦斯顿居然会如此容易妥协,他本以为又会是一场艰难的战役。

至此,英国高层达成了一致意见,支持塞尔维亚,并设法让俄奥开战。

米洛什得到英国人决定支持他重夺贝尔格来德的消息自然是欣喜若狂,只不过贝尔格来德地区有奥地利八万部队。

就算是塞尔维亚全民皆兵,也很难讨到好处,英国人承诺的20门大炮,5000支步枪还没到位。此时整个塞尔维亚也只有12门大炮和12000支步枪,而奥地利人除了八万军队以外,还在贝尔格来德地区修建了多处要塞,其中最大的要塞便是贝尔格来德本身。

如果这么看,那么塞尔维亚人是无论如何都无法取胜的,但是英国人给米洛什指了一条明路,那就是借助俄国人的力量。

“米洛什大公,您完全可以借助俄国的力量,来战胜邪恶的奥地利帝国。您完全不用担心独立的问题,有我们大英帝国做您坚实的后盾,没有人可以奴役你们,看看希腊就知道了。”

英国特使米尔斯略带蛊惑地说道。.

第六十五章 人算不如天算

维也纳,首相府邸。

梅特捏亲王在和科罗拉特伯爵进行了一天无用的争吵之后,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府邸。

“该死的蠢驴,该死的斯拉夫蛮子!”

梅特涅真是受够了这种每天扯皮的日子,明明帝国的实力在不断恢复,但是自己却永远都不可能拥有考尼茨首相的那种权利。

(考尼茨-里特贝格,奥地利政治家、外交家,七年战争到1792年之间的奥地利君主国首相,亲王。长期负责哈布斯堡王朝的外交政策,女王玛丽娅·特蕾莎及其继承人的主要外交顾问,一生敌视普鲁士。)

因为考尼茨遇到的特蕾莎女王,而自己遇到的斐迪南一世,哈布斯堡家族是不可能让他这么一个外人来掌控大权的。

首节 上一节 159/30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