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宫廷和膝枕,奥地利的天命 第192节

爵也不得不召开国会,将基佐的提议拿到国会上去表决。

但好在英国所有的党派在法比关税同盟这件事上意见出奇的一致,全票反对法国建立法币关税同盟。

只不过在拉普拉塔总督区的问题上产生了严重分歧,大部分议员反对在这件事上以武力进行威胁,因为英国的敌人太多,俄国、法国、奥地利、东方的古老帝国,以及大洋洲和非洲那些野蛮的土著部落。

其中大多数人反对的理由是俄国才是英国世界霸权最大的威胁,但帕麦斯顿不这么认为。

“先生们请安静!俄国是英国潜在的巨大威胁,他们会威胁近东,威胁中亚,甚至可能会占领阿富汗,穿越兴都库什山脉,去侵略我们的印度!

但是!先生们!请相信我,这世界上没有人比我更懂俄国!他们此时还没有出海口,也就意味着他们无法对我们形成真正的威胁!”

帕麦斯顿的话,句句切中要害,不愧为最懂俄国的男人。但议员们不会因为俄国威胁小,就会同意对法国使用武力威胁的,他旋即说道。

“但法国人已经出海了!他们要和我们争夺北美!争夺非洲!争夺印度!争夺中美洲!现在他们还要和我们争夺南美!面对这样一个要和我们争夺世界的对手,大英帝国该选择退缩吗?!”

“我的回答是绝不!”

(Never!Never!Never!,英文语境其实也挺有感觉的。)

帕麦斯顿的一番话点燃了议员们的,国会之中此时只有一种声音。

“大英帝国绝不退缩!”

.....

当然以当时的通讯条件,之后一系列的事件都会在几个月内发生,英国抽调了西非舰队的主力去支援南美,并且带上了6000名英军士兵。

不过并不是去袭击法军的,而是准备保护侨民和英国的合法财产,毕竟此时双方的首脑大多经历过拿破仑战争,懂得战争惨烈和其可怕的破坏力。

而且都是老阴比,都在等着对方来找自己谈条件。

此时西班牙的天空之中却再次被内战的阴云所笼罩,摄政女王克里斯蒂安娜虽然已经被法国人剥夺了大多数权利,但她依然不是一个安分的人。

摄政女王克里斯蒂安娜是一个穷奢极欲的女人,她虽然放弃了手中的权利,但是却不会放弃物质享受的机会。

克里斯蒂安娜一方面大量物色年轻貌美的男性并且购买金银珠宝供自己享受,一方面以自己女儿和王室的名义大举借债,可她却无力偿还也不想偿还。

第十五章 合则两利,斗则俱损。

维也纳,美泉宫。

英法走向对抗是弗兰茨非常愿意看到的,毕竟大炮一响黄金万两,当中间商二道贩子之类的最赚钱了,不信可以去看美国的发家史。

为了能让英法走到今天这种局面,弗兰茨可是花了很多心血动用了不少财力,但更多的只不过是在英法之间制造嫌隙,让双方无法再轻易达成合作。

毕竟此时的英国过于强大,在世界范围内收获了众多粉丝,造成很多国家的高层都是亲英派。

这种夸张的政治影响力就让弗兰茨十分头疼,为此他必须削弱其影响力,否则根本不用打仗,刚一上谈判桌英国就有了五分胜算这还怎么玩?

为此这一战必须打,否则英、法还会发现一个“客观规律”,那便是只要他们达成一致就能瓜分世界。

此时的世界美国离它的时代还太遥远,俄国依然被困在黑海的澡盆之中,普鲁士的海军如同玩具一般。

葡萄牙和荷兰的海军虽然起步早,但是上限太低,而且已经在走下坡路了。至于瑞典王国人口和位置所限,他始终只能是一个理论强国而已。

奥斯曼帝国海军曾经是近东地区的霸主,但是经过两次重创已经是日落西山,理念更加落后于时代,是这个时代还在继续开发风帆战列舰的少数国家之一。

奥地利帝国此时倒是有钱、有技术、还有海战专家,但是亚得里亚海将其上限限制得很低,此时英国的地中海舰队只要想随时都可以将其封锁,剩下的不过是代价大小的问题。为了避免这种两分天下的局面出现,弗兰茨不得不高强度地琢磨如何将其拆散。虽然历史上并没有出现过英、法瓜分世界的局面,但此时从客观实力上讲,他们确实有这个实力。

瓜分世界?听起来可笑而荒唐,但实际上早在1493年开始,西班牙和葡萄牙就在教皇的见证下先后制定了《教皇子午线》,并且签订了《托德西拉斯条约》、《萨拉戈萨条约》,两牙成功瓜分了世界。

虽说它们最后都走向衰落导致瓜分世界的协议失效,但也证明了瓜分世界并非不可能。

殖民和工业是这个时代的两大主题,如果奥地利放弃了海外路线,那么结局和上限都不会比历史上的同盟国好多少。

布宜诺斯艾利斯,总督府。

和煦的晨曦,照在人身上懒洋洋的。

布宜诺斯艾利斯,这座拉普拉塔总督区最发达的城市,如今却少了些烟火气。

胡安·曼努埃尔举起了反对罗萨斯(现任总统)的大旗,胡安·曼努埃尔在阿根廷南部很有号召力,再加上罗萨斯的残酷统治早就让他人心尽失,很快除了南部七省以外一些北方的省份也发生了叛乱。….

阿根廷一共24个省,但当时的人口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省份。

罗萨斯先是派出了一支2000人的部队去尝试击溃叛军,结果由于长期欠发军饷,所以导致派出的军队临阵倒戈。

然后,罗萨斯就陷入了混乱之中,他连续下达了很多自相矛盾的命令,一面命令围攻蒙得维的亚的军队必须在一个星期内解决战争,另一面要求他们在三天之内回援布宜诺斯艾利斯,同时又向乌拉圭发出求援信,请求对方帮助自己平定叛乱...

罗萨斯也向很多国家发出了求援信,除了英、法以外,甚至还包括西班牙(前宗主国)、巴西(死敌)、美国、墨西哥等国,就连奥地利都收到了他的求援信。

布宜诺斯艾利斯城内,奥布树迎风招展,盛开的桃花和橘黄色的木棉花交相辉映。

城市中的居民被集中到广场上,人群沉默无声,因为这是三天中第五批被罗萨斯绞死的人。

起初是一些政治犯和强盗,之后是叛军的家

人亲戚,再之后叛军的朋友、邻居、同事、合伙人也都上了绞刑架,到最后只要是和叛军同名或者同姓的人都被赶上了绞刑架,现在要被处以绞刑的更是罗萨斯觉得可能会叛变的人。

有人一定会有疑问,如此残暴的统治者,怎么可能会有士兵为他卖命,毕竟一不小心可能命就没了。

但实际上罗萨斯对于自己的行刑队待遇非常好,而且这些人在阿根廷拥有完全的豁免权,同时任何对领袖命令的质疑都会视为背叛落得和叛徒同样的下场。

所以自然会有大把人愿意为罗萨斯卖命,广场上摆满了绞刑架,一批又一批的人被吊死,台下的人都噤若寒蝉,生怕与这位恐怖的统治者对视。

死者的遗体被随意地丢在一起,然后被大火焚烧,随着木棉花一起飘荡到城外。

城外叛军的临时指挥所中,十八路反王正在商讨着打赢罗萨斯之后分赃的问题。

有人准备进城之后先抢七天以示庆贺的,有人觉得该先屠城免得罗萨斯东山再起,有人提议恢复帝制去欧洲请国王的,有人主张把圣马丁从巴黎请回来主持大局。

当然也有人想当国王或者总统的,但是此时的叛军总缺乏一股绝对强大的势力也就是没有一个政治强人或者是军事强人,所以城还没进自己人就先吵了起来。

与此同时,法军和英军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外海相遇,双方并没有发生战斗只是隔着几公里秀了一波肌肉。

最终法军在圣马蒂亚斯湾登陆,他们选择了避免和英国皇家海军发生正面冲突,双方的将领也不都是疯子,他们都很清楚一旦开战会发生什么。

军人可能不惧怕死亡,但没有任何一个人想要去找死。

圣马蒂亚斯湾的渔民们看着装备齐整的法军,要么没命似地逃跑,要么躲进家里跪地祈祷。

这让自诩为“解放者”的法军官兵们觉得很受伤,法国官方对于这场战争的解释是解救拉普拉塔总督区的人民,同时将其归还给它真正的主人(西班牙)。

罗萨斯独裁十几年,还曾经逼死过法国侨民,劣迹斑斑根本不需要造谣。和这种人做对手,法国士兵当然觉得自己是正义的一方。

同时法国和西班牙都属于波旁王朝统治之下,并且国王路易·菲利普的小儿子安托万将会和西班牙女王尹莎贝尔二世结婚,所以法国人对于这场战争的认可度还是很高的。

只不过对于当地平民的“不解”,法军官兵还是很受伤的。

布宜诺斯艾利斯城外算上法国人的援军,叛军的总兵力已经达到了13000人。而罗萨斯的兵力只有9000人,但港口却有一支3000人的英国远征军。.

第十六章 毛熊的建议

弗兰茨本想看一场大焰火,他甚至买通了叛军雇佣的瑞士炮兵向英国远征军驻扎的区域开炮。

但是事情并没有弗兰茨想的那么顺利,即便是有法国人在,叛军内部的利益也无法达成一致。

于是乎,这场战争变成了一场静坐,城内城外就这么看着度过了几个月的时光,叛军的阵线开始松动了,因为大家都要回去剪羊毛和搞生产了。

同样城内也是被罗萨斯搞得乌烟瘴气,由于叛军的围困,他只能从海上获得补给,但是这些都是要钱的。

布宜诺斯艾利斯可没有那么多钱供他浪费,所以罗萨斯只能继续向英国人借钱,同时也想通过英国斡旋将法国人赶回欧洲去,毕竟1838年的危机中就是英国人出面制止了法国人对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围困。

罗萨斯想要故伎重施,但英国大使此时却显得忧心忡忡,因为他得到国内的消息称这一次法国人来者不善,必须小心处理和法国的关系,必要时可以去法军作战,但是当事人必须负起全部责任。

这种模棱两可的指示,让驻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英国大使约翰·史蒂文森和陆军准将巴克·蒙尔德都不想承担起这份责任。

毕竟白厅(伦敦政府的代称)的官老爷们既不用冲锋陷阵,也不用承担战败的责任。反观之前土埃战争中的赫尔穆特海军中将、阿富汗战争的乔治·艾登,以及班公湖之战的卓立上校,他们最后全成为了替罪羊。

拿自己的前途和生命和法国人赌实在是有些得不偿失,无论帕麦斯顿派去的人说得如何天花乱坠,这支英国远征军就是不为所动。

奥地利,维也纳。

俄国人种下的棉花都成熟了,沙皇尼古拉一世对自己的棉花很有信心,他觉得这一定能给俄国带来不错的收益,因为此时的俄国出口能赚钱的商品实在太少了。

但是俄国的官员们却是忧心忡忡,毕竟俄国棉花的品质不怎么样,而且此时奥地利已经从美国进口了大量的棉花,再加上非洲殖民地也在为其母国贡献棉花。

这让俄国的官员们觉得自己的棉花一点竞争力都没有,如果奥地利人拒绝了俄国的棉花,那么俄国人就需要自己发展纺织业才能消耗掉这些棉花,而他们的纺织业还停留在十八世纪...

实际上俄国官员们担心的事情并没有发生,奥地利人没有趁机压价,也没有挑三拣四。只是很平常地将棉花分级,称重,算钱。

一半用现金支付,一半用成品布料支付,俄国人觉得这很公平。因为几乎每年俄国都需要从欧洲进口大量的成品布料,而奥地利帝国用来抵押货款的布料价格显然要比他们进口的价格更低,这就为他们节省了一大笔资金。

其实奥地利方面也提出可以将成品布料换成等值的奥地利预期钞,当然奥地利的预期钞只能在奥地利境内购买商品。….

沙皇尼古拉一世也很满意这种做法,虽然他更希望全换成钱,但是在听财政大臣说奥地利帝国支付的布料价格低于市场价的时候还是觉得自己占了个大便宜。

而且有了从奥地利赚到的钱,俄国就能搞自己的工业和海军了,但实际上这些钱依然是杯水车薪。可沙皇管不了那么多,因为俄国实在太穷了,工业化和发展军事都离不开金钱的支持。

“我们还有多少土地可以种植棉花?”沙皇问道。

“我们已经种植了30万亩,大概还有600万亩土地可供开发...”

新上任的农业大臣谢尔盖·沙里宾战战兢兢地说道,毕竟他的前任可是被沙皇种在了乌拉尔山最高峰的山顶,他可不想那句话不小心触怒了沙皇陛下成为盆栽之类的东西。

“把它们全换成棉花,我的军队需要钱!我们可以用这些棉花和奥地利人交换我们所需要的东西,第三罗马的前途就在这些白色的小花之上。你能做到吗?谢尔盖·沙里宾”

谢尔盖·沙里宾刚一抬头就被吓得跪了下去,因为不知什么时候身高20尼古拉一世已经站在了自己的面前。

这位身材魁伟长相凶悍的沙皇不知亲自下令处决过多少自以为是的霸主和自命不凡的革命者,谢尔盖·沙里宾仿佛看到了一支围绕在他身边猩红的亡魂军团。

谢尔盖·沙里宾揉了揉眼睛一个头勐砸在地上“能!沙皇陛下,乌拉!”

“沙皇陛下,乌拉!”周围的庭臣们也附和道。

沙皇尼古拉一世很满意这种结果,他觉得自己又离君士坦丁堡更近了一步。

维也纳。

其实俄国人送来的棉花数量远远比不上弗兰茨的预期,奥地利的工厂全力运作恐怕连一个星期都撑不住。

但为了将俄国这个盟友牢牢控制在自己身边,奥地利必须进口俄国棉花。毕竟什么样的条约都不如赤裸裸的利益,更能说明问题。

弗兰茨所不知道的是,由于棉花的问题,让俄国比历史上更加渴望奥斯曼和中亚地区的土地。

俄国人其实也有自己的造舰计划,但是由于资金限制,他们只是在对现有黑海舰队进行维护和调整,比如让过时的战舰退役,建造用以代替它的风帆战列舰。

虽然此时俄国人已经认识到了蒸汽舰的优越性能,但是并没有制造它的计划。历史上俄国人的蒸汽战舰是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以后才开始建造的,1864年才有第一艘蒸汽战舰下水。

俄国虽然久居大陆深处,但是对于世界上发生的事情可是很感兴趣,比如说英、法在阿根廷的龃龉。

作为亲英派头子的涅谢尔洛夫又怎么会错过这个向英国人展示他的英国之魂的机会呢?

于是乎,俄国向列强们发出照会,希望各国可以共同商议拉普拉塔殖民地的问题。

其实所有人都知道这件事和俄国八竿子打不着,但此时无论是英国,还是法国都不敢忽略这位欧洲宪兵的意见,毕竟两国高层之中大多数人还都是希望能和平解决这次危机的,并且俄国的实力足以撼动胜负的天平。

至于奥地利和普鲁士,两个吃瓜群众,他们本着重在参与的精神也没有理由拒绝俄国的邀请。因为俄国距离德奥太近,无论是为了统一德意志,还是要维持德意志邦联的现状,双方都需要拉拢这头庞然大物。

俄国人的做法依旧是那么简单、高效,通俗、易懂。

“国际共管!”涅谢尔洛夫一拍桌子吼道。.

首节 上一节 192/30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