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我的封地变异了 第208节

朝廷的使团出现在这里,自然也引来了各路商人们的关注,若是换做以往的时候,有志于亲自到吐蕃境内贸易的商人可能就要跟着使节团一起走了。

这样可以规避路上不少的风险,比如吐蕃贵族私兵们的劫掠,比如山间的盗匪……

可是如今川西到吐蕃的经商环境已经大为改观,唐军把大唐境内的盗匪清剿以后,还打击过对面吐蕃的盗贼,就是吐蕃的贵族们也是敢怒不敢言。

要知道,这些所谓的盗贼里面,可是有不少是他们的黑手套啊!

而从西康被大唐慢慢蚕食以后,这条经商的路就更加好走了,整个西康都是大唐的,有谁敢在西康的地界上,对大唐的商人们下手呢?

只是这条路依旧还是比较窄的,山势险峻,既然看到大唐的使节来了,一些商人索性停步,不再往前走,免得和使节团抢路走。

这也是出于他们自己的安全考虑,大唐和吐蕃的贸易主要得益于现在双方克制的和平,别管这样的和平之中,吐蕃人到底有多痛恨大唐,有多恐惧大唐,他们这些商人都不在乎,甚至会有些自豪感。

但若是大唐出使以后,双方在谈判的时候不欢而散,两国再度交恶,生意做不成都是小事,他们的人身安全可能都会受到威胁。

他们和吐蕃人打交道的时间可比使节团里的人多,对吐蕃人到底是个什么德行那是再了解不过了。

血腥、残暴、野蛮,这都算是对现在的吐蕃人的客观评价,不掺杂什么私人感情的那种。

……

作为益州的边贸重镇,打箭炉当然不可能没有驻扎唐军,在这样一座小城里,就驻扎了足足两千人的唐军。

别看这个人数不多,可打箭炉一带地势险峻,易守难攻,有这两千人已经足以对抗来犯的上万吐蕃人了。

只是就长孙冲了解到的,这里的唐军大都是益州本地的州县团练,可能是没有西域和关中的府兵们精锐。

倒是这里多了几千生羌,他们都是大唐军队的仆从军,这一点倒是和西域的情况比较类似。

得知朝廷的使节要出使吐蕃,打箭炉这里驻扎的唐军们决定派出五百人的士卒跟着使节团做护卫。

吐蕃上层固然脑子应该不傻,可是他们的制度就决定了,对下层的控制力度不强,要是真有哪个土鳖一点的部族,在路上把使节团截杀了。

那双方想不开战都难,这些士卒们可是知道的,眼下使节团的正使是皇帝的姐夫。

这样的贵人要是真的出事了,可能吐蕃方面脱不开关系,可他们这些底层的士卒说不定也会被牵连进去。

更不用说,他们在这驻守,凭借着打箭炉商贸的繁荣日子也是过得很不错的,他们也不愿意这样和平、繁荣的局面被打破。

当兵不也是为了混口饭吃吗?

可能中央的那些精锐府兵们,他们有更高的追求,升官、求取功名等等。

但他们这样偏僻地方的团练,谁还能指望他们的觉悟更高一点?

长孙冲本来就有意在出使之后,出镇益州通过边事积攒功劳,对于打箭炉这样的边境重镇自然也是颇感兴趣的。

固然,未来若是打仗,益州可能也是向南,川南和川西的情况肯定会有所不同,但那些边境重镇想来各自的运作之间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吧?

抱着这样的心理,长孙冲也就应允了此地驻军们的请求,而且趁着这个机会,很是用心的打听了一番打箭炉的运作体系,以及对那些仆从军们的管理办法。

川西这里生活的羌人不再少数,很多部落还是从汉朝就一直延续下来的,怎么应对这样的人,对长孙冲来说也是一个新话题。

当初出镇三韩故地,那里已经被大军清扫过一遍了,上面没有什么反抗力量,而且三韩故地的主要力量都集中在平原上。

那里的山林之中,部族还是比较少的。

可川西和川南地势崎岖,山高林深,里面生活的部族可不在少数,要是不能在这个时候,好好学习一下川西的经验,等到他真的出镇川南以后,说不准还要闹笑话呢。

打听以后,长孙冲也发现,朝廷对这些羌人的管理办法也是比较简单的,不愿意服从朝廷管理的,就任由他们自生自灭,居住在深山老林之中。

而那些表现出对汉家的喜爱和服从的部族,大都被朝廷迁移到山间的平原之中,享受着商贸沟通带来的红利,小日子过得很是滋润。

至于最后一种,敢于和朝廷作对的,则是会立刻被大军夷灭,不过自从打箭炉建成驻军以后,这样愚蠢的部族只有两个,但也已经足够朝廷用来做警示了。

这算是一种因地制宜的管理办法,却也需要主政的官员们杀伐果断,能恩威并施。

说到底这还是唐蕃商路兴盛的功劳,要是没有朝廷组织人修路,而后对吐蕃保持强有力的威慑,让他们不敢再得罪大唐的商人们。

现在这打箭炉附近的生羌们绝对不会有这么顺从。

毕竟生活在山林之中的生羌们大多数生活水平都挺低的,得益于这一条商路,这些人的日子好过了,自然能明白好处是谁给他们的。

住在深山老林里,看似生活的无忧无虑很是美好,好像一切都能自给自足,可这样的场景只会出现在诗人们的想像之中。

真实的山林生活可没有那么美好,就是这些生羌部落们以往的时候再怎么努力打猎、砍树做一些采集的工作,也只能是饥一顿饱一顿。

他们有很多生活的必需品其实都是必须从外界来买的,就比如最基本的盐,乃至铁器,针头线脑的东西等等。

虽然这样的山林里产出的东西也不少,可不管是毛皮还是珍贵的木料和食材,那都是需要和外界交换以后才能有用呀。

单单积攒在这些生羌们手上,那也只是一堆废料而已,对他们的生活又能有什么帮助呢?

虽然早在朝廷没有经营打箭炉附近的时候,川西的商人们就已经深入此地,招揽了不少羌人们为他们做工,获取山林中的原料以及商品。

只是他们这样的规模和效率终究是不会有朝廷来推动更大,更快。

就算朝廷只是单纯的做一下资源统合,最后打箭炉附近的商贸规模也比以往会大很多,更不用说朝廷现在在这里投入了这么多人力物力了。

单单是一个安全问题,就是以往的川西商人们怎么都难以解决的。

自然的,他们愿意合作的部落也只会是山林中那寥寥几个,对于其他生羌部落的生活实在造不成太大的影响。

如今打箭炉这里的一番见闻,也是让长孙冲大开眼界,以往的时候他在三韩故地,很少会遇到这样的事。

或者说,一直以来,长孙冲盯着的都是那些高屋建瓴的东西,对于这种地方上自己就能解决的羌人问题,他很少关注,自然也就谈不上知道如何处理了。

要是换成三韩故地的那些遗族们,长孙冲完全可以凭借都护府中的军力强行镇压,但川西这样犄角旮旯的地方,朝廷的力量太弱了。

只能依赖地方长官在那些部族之间合纵连横,拉一批打一批,这样的工作可没那么好做,看着简单,其中的度长孙冲自觉现在还是把握不住呢。

正因如此,长孙冲也有些意识到自己现在一个大毛病了,眼高手低。

长期以来,他在长孙无忌的耳濡目染之下,站的位置总是很高,可现实告诉他,目光放得太高了,也不是一件什么好事。

如今长孙冲当然也能针对大唐存在的问题大谈特谈,可真的到他提出一些战略性的建议的时候,他能给的也就是一些空泛之言,大概唯有和三韩故地相关的事情,他才能给出针对性的建议吧。

长孙冲也意识到自己现在对地方事务真的太不了解了,大唐幅员辽阔,百里不同风,单单凭借他在三韩故地的执政经验,想要套在大唐的其他地方压根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想要真的做到宰辅那样的位置上,对各地民情了如指掌也是一个基本要求了。

故而长孙冲也越发渴望被派遣到地方做官了,唯有接着在地方历练,他才能锻炼自己的行政能力,才能对大唐的情况有所了解。

最好还是能在边疆和内地都待一段,要不然的话,他的基础还是不牢固的。

只是……想想自己的情况,再看看如今宰辅中的王阳明和张居正等人,长孙冲的嘴角就有些泛苦。

这世上还是有天生奇才的,只是不是自己罢了。

像是他们这几个人,又有哪个有基层的执政经验了?可是被李湛提拔为宰辅的时候,上手事务的熟练程度就是长孙无忌也啧啧称奇。

只恨自己家中没有适龄的女子,没法和他们结成儿女亲家。

所以在接下来的路上,长孙冲对身边跟着的这些基层军官们态度更为和蔼了,每到一处营寨都要仔细的问上一番。

这样的态度简直让他身边的这些人感到受宠若惊,长孙冲的身份在他们看来那真是天边的人物了。

皇亲国戚,而且长孙家本来也是一个天下数得上号的门阀世家,这样的人就是对他们像是仆役一样,他们也不敢说什么,只能是默默忍受。

可长孙冲对他们如此和蔼,真的是太少见了。

要知道,就算是益州一些走科举出来的官员们,都不是很能瞧得上他们这样的基层军官,区区一个县令,看上去职级和军中的校尉一样,可他们这样的校尉走到县令身边的时候,都能感觉得到这些人骨子里透露出来的轻蔑。

他们这样的人往往自诩为清流,对于在战场上摸爬滚打,大字不识几个爬到校尉这个官职的人,还真有些看轻。

长孙冲原本的时候,可能也会有这样自傲的情绪,可他已经被丢到三韩故地有一段时间了,被李湛打磨的没有这样的骄矜之气了。

更何况,家中的长孙无忌也曾经提点过他,当今的圣人李湛用人的时候,向来是不拘一格,喜欢下面的人来自五湖四海。

要是还抱着以往的老观念不放,那长孙冲的仕途只会越发狭窄。

有这样的经验之谈,长孙冲警醒的很早,要不然恐怕就不会有回到长安的机会了。

看看那部分差不多和他同批次被打发下去做官的人,里面很多可还是科举出来的门阀子弟,现在这个时候他们的人在哪?

到现在他们都还在最底层打转,摆不正自己的心态,自然是不可能得到李湛和朝中那些宰辅们的欣赏的。

更不用说提拔他们这些人了,大唐的人才这么多,区区几十名乃至上百名科举出身的人才,李湛还是损失的起的。

山路虽然崎岖,可路程终究有走完的时候,过了半个多月,长孙冲一行人已经来到了西康,这里的风景对长孙冲来说也颇有新意。

当初他和李湛在高原上巡视的时候,去的事河湟谷地,和这里的景色大不相同。

而且到底河湟谷地受到中原王朝影响比较深,部族的汉化比较快,可这里的部族虽然现在已经归大唐统治了,可在羁縻政策之下,也更多的是保持了原来的那些风俗。

这不,如今西康的土王已经恭敬的带着一大批人在这里迎接长孙冲一行人了。

眼看着大唐的使节出现在视野之中,这名圆滚滚的土王穿着一身大唐的官服,语气中饱含惊喜的说道。

“蕃臣李多泽在此恭迎天使!”

李多泽生怕远处的使节团听不到,拼命的让自己身边的那些随从们跟着自己一起高喊。

“恭迎天使!”

李多泽又像是一路滚过来的一样,跑到了长孙冲面前,脸上带着谄媚的表情,很是努力的展示着自己的亲和。

“城中已经备下了酒食,还请天使不吝住下,洗洗路上的风尘。”

长孙冲看着这样一个恭敬的土王,心中有些讶异,脑海中闪过他的一些信息。

李多泽原来并不姓李,他们这支土王原本就是吐蕃的一员,具体姓什么,长孙冲也不记得了,那名字很拗口。

当初西康归附大唐以后,他趁着上京求见的机会,苦苦哀求,让李湛赐下了国姓,当时高兴的像个二百斤的孩子,笨拙的跳着胡旋舞。

那个场景可是在长安流传了一段时间呢。

虽说大唐的国姓其实不怎么值钱,不管是历史上,还是现在,周边的那些少数民族部落都有大把被朝廷赐姓为李的。

可对李多泽他们这一支部族还是有着特殊的意义的,这代表着他们有大唐罩着了。

原本作为吐蕃的叛徒,李多泽心里也是惴惴不安的,直到得了国姓,他的心里才松了口气,有这个护身符,至少川西的唐军在西康出事的时候不可能见死不救。

而吐蕃国内敢于针对他们的人也会少不少。

李多泽这一大家子,在吐蕃的势力比较小,偏偏之前的时候他们因为占据着川西到吐蕃的商路,就已经很让人垂涎了。

想想看,一大块肥肉放在你面前,偏偏这块肉还没有什么反抗能力,哪个人不心动呢?

区区几万丁口的部族,在吐蕃的大贵族面前,真的就像是蝼蚁一样,以往在吐蕃的时候,李多泽就没少受吐蕃国中其他贵族们的欺压,反倒是投降了大唐以后,这样的事就很少再发生了。

这也让李多泽向来很是自豪自己投降大唐的这一决定,逢人就说大唐的好。

对于这样一个知情识趣,而且自身实力不算太强的部族,大唐朝廷自然是看着极为顺眼的。

比起西康附近那些其他穷横穷横的部族,偏偏还不愿意听从大唐的命令,铁了心要和吐蕃人走在一起的。

李多泽这样的土王,难道还不值得一个国姓吗?

当李多泽凑到使节团面前的时候,惊喜的发现这里面还有打箭炉里的一名唐军校尉,这可是他的老熟人了,忙不迭堆着一脸笑凑上去说道。

“却不曾想刘校尉也在此处,之前还有劳刘校尉带人帮忙清理我国中的盗匪,如今校尉故地重游,一定不要客气啊!”

刘申被李多泽这么一夸,也倍觉有面子,但现在做主的可不是他,所以他连忙下马说道。

“李都督,如今我也是护送着使节团来此,等他们出发前往吐蕃的逻些城的时候,还需要李都督你派人当向导呢。”

“此行的正使是长孙大人,他可是皇亲国戚,国中少有的壮才,我来为都督您引荐一番。”

李多泽听到这番话,更是惊喜了,一张大胖脸上露出更加恭敬的神情,也不知道这样一张胖脸是怎么还能接着表现心理活动的。

首节 上一节 208/24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