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拿剑逼着水镜为我打广告 第321节

对于陆延,他是很满意的。

其实他对女婿,也没有太多的一个要求。

主要品行端正,加上他女儿喜欢,这就足够了。

他这次让诸葛果,将陆延叫来,也是为了聚一聚。

顺便探探陆延的口风,看看对方是不是真的喜欢他的女儿。

听到独孤言居然不是为了陆延而来。

诸葛亮于是便问道:“那阳明此来,何意?”

听到问话,独孤言没有马上回答。

而是对诸葛亮说道:“我们去另处详谈,让他们两个孩子,在这里单独说说话吧!”

见状,诸葛亮看了看诸葛果,又看看陆延,接着点点头。

“也好!”

“来人呐,书房看茶!”诸葛亮对下人吩咐到。

很快,他们两个就来到了书房。

各自轻轻的呡了一口茶后。

诸葛亮看向独孤言,等待独孤言说话。

他知道,刚刚独孤言有意避开诸葛果还有陆延,那肯定是有极其重要的事情。

独孤言缓缓放下茶杯之后,与诸葛亮对视。

“孔明,昨日是元宵节,陛下遭遇行刺的事情,你知道了吧?”

闻言,诸葛亮点点头。

“亮已经知晓前因后果了。”

“待明日早朝,亮有意上书陛下下旨,加强我大汉边关的盘查力度。”

“此次事件,皆因先帝去后,我们对边关,有点松懈了。”

闻言独孤言点点头。

“确实该如此,不过我要和你说的事情,并非是行刺之事!”

“曹丕的狗急跳墙之举罢了,无关局势!”

第301章 科举

“曹丕这条犬,确实急了!”诸葛亮点点头。

俩人在这里左一句犬,右一句犬。

要是被曹丕听到了,估计会气到吐血。

也只有这两人,才能将曹丕这种一代帝王,说得如此风轻云淡。

“孔明,我要和你说的是,其实是我在醉仙楼时发现的一个问题。”

“哦?”诸葛亮来了兴趣。

“阳明快说!”

独孤言又轻轻的抿了一口茶。

随后严肃的说道:“人才供给问题。”

“按照醉仙楼每年举办的诗会,那些普通人,才有可能进官场为官。”

“要么就是被高官大臣所赏识!”

“然后被推荐给上位者。”

“如此一来,普通人,就没有翻身的机会,又或者说是,那些在民间,有真才实学者,没有机会展现才华。”

“这就形成了第一个弊端。”

“普通人进入不到官场,那就意味着,朝堂之上的官职,都如同是世袭,且就算有外人进入 也会形成派系。”

“在我们这代,还无妨,但是只要过去几代,那世家大族的毒瘤就会产生。”

“这违背了我们在隆中对的方向。”

听完独孤言的话。

诸葛亮陷入了沉思。

人才自古以来,就是由贤者推荐。

这么多年过去了,那些世家大族,确实是这样形成的。

可若是不让贤者举荐人才,那又能怎么样呢?

要知道,没有那些世家大族推荐,那就意味着朝廷无法运行。

而且,那些世家大族子弟,很多确实是有真才实学的。

因为有钱,有钱那就意味着可以读书或者习武。

而普通老百姓,最大的弊端,就是没有钱。

他们一天到晚想的是,如何填饱肚子,哪里会想去读什么书啊。

而且,就算读书,也没有什么用。

因为当官,需要世家大族推荐。

普通人读了书,没有当官的机会。

这就造成了,普通人,要么就是真的喜欢读书,不然的话,绝对不会碰书籍。

想到这些的诸葛亮,于是便将他想到的问题,一一给独孤言说了一遍。

独孤言听完,呵呵一笑。

“孔明,你可曾想过,如果我们给普通人创造一个当官的机会,那老百姓,是否会奋发图强的读书呢?”

“这是自然!”诸葛亮立马回答道。

要是老百姓,有当官的机会,那肯定有一大部分的人,都会奋发图强的去读书。

就算是穷苦人家,估计都会去努力读书。

毕竟当官,对于老百姓来说,那是最光荣的一件事。

“既然如此,那我蜀中百姓,还有雍凉二州,以及南中之地,百信可丰衣足食。”

“那又为何就真的给他们创造一个当官的机会呢?”

“嗯?”诸葛亮一愣。

是啊,现在他们大汉帝国的百姓,可不似之前一样。

有了红薯和土豆,加上朝廷的强制命令百姓种植。

现在的百姓,基本都吃食,那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

而且,他们弄了那么多的制造业,给了大部分的百姓一份工作。

有相当一部分的百姓,手中其实是有余钱的。

听到独孤言的话,诸葛亮接着忙问道:“阳明啊,你说要给老百姓们,创造一个机会。”

“那究竟该如何筛选?”

人才,并不是说读书了就会成为人才。

如何筛选出可用之才,诸葛亮一时间陷入了沉思。

独孤言闻言,呵呵一笑。

筛选人才,那就再容易不过了。

诸葛亮这是受限于这个时代。

所以才会想不出来。

科举,无疑是现在最合适的一个方法。

想到这里,独孤言便对诸葛亮说道:“孔明,其实选拔人才很简单。”

“我们只需要举办一场科考。”

“也就是用来考教学子们的一场盛会。”

“由我们出题,学子们统一答题。”

“然后将卷子收上来,再根据学子们的答案,评选出前一百名。”

“前三名,分别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

“这三者,再考其秉性,然后择良而重用之。”

“另外,第四名以外,到第一百名,皆为进士!”

“这些进士,可为地方官员。”

“然后再考察其在地方为官的作为,有功绩者,则提拔,有过者则罚之。”

“如此一来,只要年年举办科考,”

“那我大汉帝国,将不缺人才,而且还可以大大的防止世家的族的诞生。”

“就算是不能防止,也能大大的削减这些世家大族的实力。”

“达到分化而治的效果,就如我汉初推恩令一般!”

“妙啊!”诸葛亮听完独孤言的话,顿时一拍大腿。

觉得这个办法不错。

这样的办法,相比于以前的推荐法,简直好太多了。

皇帝不会受制于人不说,还能得到无穷无尽的人才。

而且普通老百姓,有了挤进上层的机会,那到时,必将人才辈出。

天朝强盛。

不过兴奋过后。

诸葛亮顿时便想到了其中的问题。

要知道,政策可不是说实行下去的,就能实行的。

他们之前搞的那些新政律法,可是花费了大功夫的。

每一次要推行新的律法或者政策时,他们两个人,都是经过仔细的推敲过程与结果。

最终觉得可行的话,才会颁发下去。

首节 上一节 321/46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