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大明的五星天皇 第223节

如今在北海府,为了拓荒,大量移民购买四轮大车带着一家人北上,这种长途运输的需求,提前一年就已经营造出了改良四轮马车的基础,再加上室兰公司的技术实力,改造马车自然水到渠成。

“将军的部下真是...很独特啊。”朱安宁看着文档里写的明明白白的一堆修改内容,有些头晕,就和《天工开物》一样枯燥。转向器作为公司技术储备而存档,备份送到郑诛和这边储存,他们内部会将其列为学徒学习研究的参考教材。而技术储备的写作,大家都模仿天工开物的内容,自然就像了。

郑诛和看着转向器,思考的却是炮车的问题。

大明朝野战的时候,火炮运输一直是最大的麻烦问题。之前改进炮车时,只是修改了车轮与可调整角度,方便火炮快速校正射击。而转向器,则可以让四轮炮车更大,运动更灵活。

陆军一直觉得千斤炮太笨重,希望能缩减到七百斤、六百斤。而如果修改炮车提高运动效率,似乎就不用缩减火炮的重量?

或者两个事一起办。

再往下想,又涉及到硬化路面,建造更好的驿站系统的问题。

还有规定四轮马车的各项尺寸与结构,方便快速替换维修的标准化设定。

一下子,这问题就从简简单单的造一个四轮马车,变成了一个涉及到制造标准硬化路面、标准四轮马车制式规范、轴承改进、转向器定型等多种关乎国家问题的大事件。

郑诛和这时已经顾不住朱安宁了,他出门到书房,一气呵成的引导出数个大问题,道路硬化与驿站、标准化马车、马车改进、改进炮车,四个待办事项。

到这时候,郑诛和工作狂的状态重新恢复。他可不管身边的是不是水鹿祐,直接将第一条命令拍在桌上,严肃的说到:

“拿去交给官府里的书办,让他们把各府各县自己的驿站驿丞召集起来。现在要梳理各县的驿站,正式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驿站系统,我要亲自提拔能干的人。”

朱安宁一时呆愣,但好在灵活应变,赶紧拿着命令出去喊来书办。

于是片刻之间,门口就来了十几个书办,轮流等待领命令去做事。

“把这份命令转给大龍大营,让龙保保按照图纸,命令随军铁匠去改进炮车的结构,试一试给我回复。”

“发一份命令,在江户城召集最有名气的木匠、铁匠、机巧工匠,我要亲自考教

水平,授予官位,让他们为我改进东西。”

而朱安宁也就成了新秘书,忙的满头大汗。

忙活一整天,朱安宁累的快虚脱了。

她也对郑诛和的恐怖跳跃思维有了一丝敬佩。那个狐妖女人早晚睡在他床边,恐怕正是因为他上厕所也会想到什么吧。

脱掉绣花鞋,把累得发红的脚丫放在热水中,朱安宁感觉她好像隐约有点期待明天会发生什么了。

她想知道,郑诛和还能搞出什么来。

“明天鸡一叫就喊我起来,我要去看看扶桑伯的新马车。”朱安宁喊小侍女。

同样累趴的小侍女一掐小腰,小声嘟囔:“看什么新物件,怕不是看男人去了。”

好奇心,不会害死猫,但可能会引导人逐渐关注另一个人。

作者的话:感谢大家的支持。四轮马车是个老月经问题了。早几年的互联网历史爱好者还为这个战了很久,后来逐渐理性的发现,没有一个标准的单一答案解释这玩意,所以我也就没细写。感谢phulakes的打赏,感谢大家的月票,非常需求月票!

第三百七十五章 大危机

宣慰司衙门的办事能力自然是最强的。

到第二天的时候,江户城、大龍府最精锐、最富有奇思妙想的数十个中日朝三国老木匠、铁匠或机巧匠人,就都聚集在郑诛和面前,听凭调遣。

他们面前,已经摆放了大量木匠工具,老匠人们和书办们连夜寻找马车,已经粗粗拼起了几个模型马车,各自发挥自己的本领。等郑诛和睡醒的时候,一切已经做的七七八八了。

郑诛和与朱安宁来到会场时,乌泱泱一百多人纷纷匍匐在地。对于小小匠人来说,突然被从被窝里抓起来,连夜制作新式马车,然后突然面见大将军阁下,这人生怎么突然就牛逼起来了呢。

在江户城,人们现在管关键时刻逃跑的德川纲吉叫狗将军,管救过大家性命的郑诛和叫大将军,统一叫将军时,则潜移默化的将郑诛和与德川纲吉平等视之,逐渐混淆在一起。

“都起来,我要看的马车,不是看你们演猴戏。”郑诛和随口一说,就观察起了他们按照图纸做的模型。

有多种款式,甚至有人别出心裁的做了圆形车厢。

郑诛和一个一个踩上去试坐,然后要匠人来讲他们是否明白里面的道理,又有多少改进和巧思。

有人将前半截缩小为脚踏板和两个小轮,脚一推就能转向;有人将车厢单独悬挂起来,变得更加舒适;有人修改了转向轴的精巧程度,让车可以随着圆盘左右转向;更惊人的是,悬挂与刹车都出现了。

郑诛和一一尝试,都很有巧思。

唯一的问题是,这些精巧东西可以推向市场吗?

“我喜欢这个,好稳当啊。”朱安宁坐在圆车厢里左右摇晃,眼睛里闪过一丝喜爱。

“当然稳当,这车厢用的是四根昂贵的牛筋和牛皮做悬挂,怎么会不稳当。”郑诛和长叹一声,感觉工匠们并没有理解他惠及民众的心思,而是专注于制作精密不实用的东西献媚。譬如这牛皮,模仿是日本贵妇轿子上的布悬挂。

这辆马车非常特别,它将圆形车厢独立于车底座,用牛筋制作了原始悬挂装置,使得行走时非常平稳,但仅能乘坐一两个人,一看就是专供贵族的特殊产品。牛筋悬挂自然需要常常更换,在可实用的钢弹簧出现之前,很难解决车辆的颠簸问题。

还是昨天太着急了,没能解释清楚。

郑诛和拉开车门,把工匠们都喊过来,给他们重新讲自己需要什么,一讲就是大半个小时。

最后,郑诛和总结道:“我需要一辆车轴宽五尺,四轮,能乘坐十余人,不太颠簸,可以防风防寒的大马车。你们要以惠及万民为理念去研究,不要只顾着想讨好我。”

匠人们这才知道郑诛和的本意。

郑诛和直接干涉到:“这样,你们分为几个小组,直接按照我指定的部分进行攻关,合力制作一辆车。”

现场重新进行车辆改造。

关于车轴的问题,大家一致认定正常的滑动车轴最好,至少它的车轴是一体的。另一种将车轴分成两半与车轮分别固定的做法,虽然解决了车轮摩擦容易报废的问题,但是变成两半的车轴却强度不高,容易出现车厢压垮车轴的毛病。

然后就是实验测定不同的转向器。

将两个二轮马车连在一起的方案经过实验,虽然简单方便,但前车架就不能受力,否则会导致两个马车断裂。连接处也不能太简易,不然可能会出现乘客厢把马车压成两段的惨剧。因此这个方案只适用于后面大车轮承重,前面小车轮转向的结构。

大家觉得第二个办法更好。

在前车轴上设置一个转向轴,通过圆盘转向,引导前车轮变向。这样虽然转向轴做起来麻烦,可是

整个车体强度足以承载大量人与货物的运行。

防风防寒,就需要全覆式的车棚和厚纸车窗。不太颠簸,这个真没办法。只能寄希望于路面硬化。

经过多日的测试,一辆车轴一米五宽,后轮更大,前轮较小,有全覆式车棚和转向轴,可以由两匹马或四匹马拉拽的制式大马车的格式由此敲定。

“把这个图纸传给各驿站、各公司,其他马车形制可以随便改,但是公司与驿站的马车必须服从统一形制,避免修理时的麻烦。图纸每年更...”正准备下命令时,郑诛和突然意识到,如果没有固定的人时时修改,怎么可能年年更新呢?

于是他决定,将这些匠人精挑细选下十余人,组成一个机构,负责科技更新。

这个机构,郑诛和命名为大匠师院。

大匠师院下面,目前先分设数个课题小组,专门负责研究郑诛和的要求。首先就是继续改进马车的形制,尤其要学会考虑,如何与室兰冶铁的研发部门合作,把增大的弹簧用在马车上。其余的时候就各自研究,作为技术储备记录起来。

在大匠师院组建的过程中,郑诛和与黄百家还抽空参与了驿站系统的建设。

作为地方政府的本能,县令们早早的就设置好了地方驿站,负责各种公共往来,然后顺理成章的成为繁荣的市场和路人聚集的地方,并且还与日本原有的驿站融合起来,成为中日商人互相交换的场所。

初来乍到的中国人缺乏硬通货,就拿自己的粮食和猎获与商人交易,换取铜钱。

这里的市场相当繁荣,每个驿站外面都能看到二国民贷与明国两替屋的钱庄。

“建立自上而下的驿站系统,的确是好事。”黄百家很赞同郑诛和的想法,甚至还附带提议:“之前国姓姑娘要搞公共马车的事我也知道了。我在想,日本有丰富的火山灰,或许可以用火山灰来修筑道路,利于人行走,这件事我也在安排。”

郑诛和不断点头。

没错,硬化路面也要干。至少不能是一地烂泥。

“但是,伯爷现在还是不要考虑什么马车、驿站了。”

黄百家话锋一转,从兜里摸出一枚看起来粗糙劣质不少的金小判:“这是我刚刚从市场上发现的幕府铸造的元禄金小判。你猜含金量多少?”

货币贬值,已经秘密开始了。

这倒不是幕府想偷偷瞒天过海,只不过是由于三万人的军队集群出动,所需要的军费和物资极其庞大。为了搜刮钱财,柳泽吉保和实际负责劣币的荻原重秋,已经提前开始铸造劣质的元禄金小判,偷偷流入市场掠夺优质的庆长金小判。

为积攒军费,德川纲吉秘密同意了此事。

然而铸造金币的骏府金座,以及座主荻原重秋,自然不会放弃赚钱的机会。他们将大量黄金重铸,做出含金量极低的金小判投入市场, 价值却仍然按照一两的额度,交给提供后勤的商人。

这些金小判流入江户后,很快就被识别出来,市场上已经出现了一种不安情绪。

“不是八成六折到六成六吗?”郑诛和奇怪,这都是幕府已经定好的事啊。

86%减到66%,虽然惨了点,但如果能顶住贬值的第一波风潮,大量进入市场的货币或许还能激活经济。

“谁说的?我让金匠测了。只有这个数。”

黄百家淡然一笑,伸出五个手指。

50%含金量。

郑诛和一口水喷了出来,旁听的朱安宁也瞠目结舌。

一下子扣走36%的黄金,柳泽吉保与荻原重秋真是一对好伙伴,狼狈为奸从中渔利。

这下,大家都有了明确的预判。

经济危机要来了。

作者的话:感谢大家的支持!作息调整中,争取能回到阳间。

第三百七十六章 雷阵雨计划!

“新金判如此不堪,恐怕商人们都不再用这样的金判,到时候大家都会藏起好钱,转头使用银子吧。”朱安宁也拿来观察,一眼就看出这金判里添加的还不是银子,而且铅锡之类的劣金属。

这倒提醒到郑诛和了。

作为金银铜三级资源都非常丰富的国家,日本的银子其实使用的并不广泛,只是作为金子的补充,铜币的上级,而辅助这两级货币而存在。

“不不不,郡主恐怕有所不知。”旁边黄百家从兜里摸出三枚银钱,拿给朱安宁看。

“倭人富产金银铜,然而其实富贵大名与大商人用金子,普通小商人和工匠用银和铜钱,广大百姓仍然以铜钱为日用。像银钱这样的东西,商人偶尔用用而已。所以暴涨的一定是铜钱。”黄百家解释道。

日本人的银钱一般分为三种,一是豆丁银,又称豆板银,一块一百多克,其实含银量只有五成多一点。这不是钱,它更多的用处是当做称量和记账货币使用。一枚等于一两金小判

二是一分银和一朱银,一两金判等于四分银,等于十六朱银,是一个十六进制的关系。现在民间还在用的半斤八两,说的就是以前一斤等于十六两。这一点中日民间很像。

三是一匁银。匁是日本汉字,没有中国读音。它其实是两的简称,目前也是工匠和商人爱用的小额银豆。一两金判目前约等于六十匁银,但多年以来官方额定的汇率和民间汇率都不是一回事。

这是三种完全不同体系的银币,光是这混乱的换算,就知道很难用了。

由此可以发现,一旦出现金币贬值,银和铜一起升值的情况下,最倒霉的就是那些持有大量金判在手中运转的商人,其次则是本来就不会经营,经济情况一团糟糕的大名和武士阶级。

看起来好像商人和农民会得利,然而农民要把粮食换成钱,商人也需要稳定的货币环境经营,其实过于激进的贬值会影响到社会里的方方面面。

最后的结果,就是黄金价值暴跌,铜钱价值暴涨,优质货币被藏起来,导致市场上的货币数量进一步紧缺,让整个市场开始回归以物易物。

这时,郑诛和点点头,安排下来:“立刻将我们压仓库的铜矿石都取出来,准备即刻改铸为永历通宝。催一催后藤庄三郎光世还有铁老四,我们自己铸造的金小判他怎么还是没消息?”

由于日本富产铜矿,所以郑诛和的仓库里积压了巨量的铜矿石,均是优质的紫铜矿石,这些普遍是商人们实在没啥钱可以付账,所以送来的,而郑诛和又没有立刻使用的需求,大量储存在御藏米仓库和各个贸易点,或者交给各战船当压舱石。

“这就需要你去督促了。我这就回去警告大龍、北海二府,绝不允许一粒米、一枚铜钱流入幕府之地。”黄百家知道政商有别,就没有提那个秘密存在的慕华会。

郑诛和自然是立即召开慕华会,把江户城里的几个商人和公司经理都聚集起来。

三井圣子,也和朱安宁坐在帘幕后面旁听。

李二娘则大喇喇的坐在郑诛和旁边。

下面的商人已经交头接耳议论纷纷。这次来的不只是三井屋和银座,还有木组问屋,也就是木材联合商会等几家的商人代表。

幕府原本是为了救市,向市场投放更多货币的策略,却导致货币和物资双双紧缩,市场货币价值升高,货币供应严重不足。这是再典型不过的通货紧缩现象。在他们的讨论中,各个商人基本都是意识到货币贬值的时代来了,为了活下去,个个都在想尽办法。

眼前的这个景象,突然给郑诛和一种奇特的既视感。敌人在千方百计的出昏招,即便对市场有好处的招数,也能搞得乱七八糟。而自己这边以逸待劳,只要捏紧贵金属和粮食、布匹等物资,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

这不运输大队长的故事吗?

杀死大队长的不是战败的将领,是他彻底搞砸的全国经济啊。

首节 上一节 223/46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