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大明的五星天皇 第436节

按照北人官南,南人官北的习惯,郑经应该去北方坐镇。但圣武帝给了最大优待,让他去南京。

“诏吴王朱经为南直隶总督,驻南京,督江苏、江西、安徽三省,镇守南国。”

第七百五十五章 台湾新划界(带地图)

被郑经轰出思明州后,郑诛和与朱安宁苦笑着坐船渡海,去台湾看情况了。

由于历史宣传,好像郑家在台湾经营许久,根基深厚。那为啥郑家后来又回到了金门厦门,在福建经营起自家产业呢?

因为

此时的台湾是真的很穷、很偏僻,热带病严重的荒地。

郑家在台湾呆的时间其实非常之短。历史上郑成功赶走荷兰人之后才四个月就已经去世,郑经也只经营了台湾不到二十年去世,然后便是台湾内讧,被康熙轻松解决,统治时间拢共只有二十二年,其中掐头去尾才二十年。其实郑成功的主要战斗地点在金门、厦门,到台湾这一段时间是明郑政权的衰亡期。但由于涉及到土地法理上的问题,因此在宣传时主要强调的是赶走荷兰人,收复故土。而隐去了其中的部分关键内容。

岛屿上只有一座城池,还是荷兰人修的赤嵌城,后来改名为东都,升格为承天府,立天兴、万年两县。这是台湾少有的行政区划,又随着郑家的治理中心回到金厦,朝廷将其降格为台湾府,仍然治两县。

岛上有三个安抚司,分别为北路安抚司,治所在诸罗(嘉义),为今天的嘉义、彰化;南路安抚司,治所在风山,为今天的高雄、屏东;澎湖安抚司,为今天的澎湖群岛。

岛屿上常见的社会单位是‘社’,是闽人保留的一个古代称呼,将数十户人聚集的地方称之为社。不只是台湾,扶南、暹罗的闽人聚集地,也叫做社。因此南洋都督府控制的数千岛屿上,大都也将移民聚集的基础村落称为社。

被开拓的蛮夷之地才取名为安抚司,可见台湾岛上的力量匮乏,经营薄弱。并且圣武帝对郑成功分台湾给郑诛和这个女婿的行为也表示赞许,不把台湾当做福建省的本土。大概在他的认知里,台湾这也是个蛮荒大岛屿而已,岛上蛮夷众多,很适合郑诛和发挥自己‘变夷狄为诸夏’的特长。

因此众多福建人在回家后也没有再来台湾,初期的投入不够,后续的建设也就稀稀拉拉的不太行。

所以就算郑成功分台湾给郑诛和,实质上能得到的收益很少,也还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与人力物力,才能建设起来。

舰队穿越澎湖,接着抵达海边的安平镇。

台湾府(今台南市)的状态算不上好。

这里说是一座城,实际上城里只有几条街道,看起来与小县城没什么区别。

而台湾府的知府,是郑成功的老部将洪旭的儿子洪磊,洪磊并未习武,从小学习儒家六艺,在明郑时期为郑成功做史官,郑成功退了以后就转任地方官,在福建系统内转悠。

他的副手比较奇特,是朝廷安排来的台湾府同知高拱乾,名为副手,实际上的用处不言而喻。高拱乾是陕西人,朝廷派他来估计是希望他别和本地人有多少牵扯。

不过当这一高一矮俩人来到郑成功登陆时的安平镇港口,面见郑诛和时,这俩人倒是相处的颇为融洽。

由于福建光复,郑氏的主要精力也挪回福建的经营,所以台湾这些年一直处于停滞中。贡赋向来都收不齐,官员们和农民一起去下地耕种,靠农民背矛种地,来解决与高山族的矛盾,斩下高山族人的头颅插在栅栏上。洪磊与高拱乾一同在这里补窟窿,关系处得不错。

两人得到郑成功的手令,知道自己已经转隶二国都司,献上了台湾府的府库图籍。

郑诛和翻开名册一看,最近两年的一次人口普查中发现,台湾府共有汉人26万4千人。

对于这个数字,郑诛和很失望的对朱安宁摇头:“所以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在台湾的人口还要超过台湾府。”

洪磊、高拱乾大吃一惊。

朱安宁就告知给这俩人:“扶桑、台东、鸡笼,三地共有编户齐民31万6千人。各村屋、城乡皆有官佐督统,设共同农舍、发牲畜、农具,人人皆娶妻于噶玛兰族、高山族,生活燕然,汝等不知?”

俩人当然不知了。

台东宣抚司的人已经沿着平原从鸡笼向南耕到了竹嵌(新竹)、新港仔(苗栗)附近,和台湾府的北路安抚司撞在一起,双方现在都在互相指责对方抢自己地盘呢。互相之间并不从属于一个官署,也没有经济往来,当然都不清楚对方底细。

不过台东宣抚司也没有朱安宁说的那么好。城里大都是被流放的各族百姓,民间关系复杂,各省居民、朝鲜人、日本人各自居住在自己的社区,相互之间以口音界定族属,问题也不少。

两地合起来,人口也不过58万人。这个水平,也就是一州的人口而已。

不久,马千户从鸡笼转到台湾府。

“好家伙,老马你该减肥了。”郑诛和一见马千户,发现这个北方大汉,现在已经胖的看不见棱角,圆润的模样与南方常见的富家翁没啥区别。看来人也受到地方水土的影响。

“减啥啊,累。”马千户一屁股坐下,也不谦虚,直接就说:“台湾府这边的事情我早就都调查清楚了,我与洪磊交换场地吧。”

接着,马千户讲述了一下他的意见。

台东宣

抚司的正常运作官员都配属完整,换一个领头人也不会出什么问题,反而能让洪磊多学习二国都司的运转机制。而为了让发展不顺利的台湾府赶紧走上正路,马千户就要调集人手、物资,亲自到台湾府来整理政务、农事。

“可以,洪知府、高同知应当和老马多学习,老马跟我是故乡老旧,有过命的交情。他的治政水平渐涨,有吕蒙之象。”

郑诛和说着,也没忘损一损马千户,把他比作先是文盲,后学习读书的吕蒙,这还是个典故,吴下阿蒙。

洪磊与高拱乾并没有什么异色。

郑诛和派自己人来统治台湾府已经是可以预见的事。

但他们没有想到的是,马千户竟然能把自己辛苦建立的鸡笼地,换给洪磊来治理。

“马宣抚有德啊。”洪磊感激的吹捧马千户。

台湾当然不能当做宣抚司来治理,尽管它事实上蛮夷很多,但作为华夏故土的政治正确,郑诛和也不能忘记。

因此,两个台湾的行政区合并在一起,要进行统合整理。

郑诛和与朱安宁对着地图讨论了许久,然后说:“正好你们还没有正式理政,那我来重整一下行政区划。”

整个台湾府,要整编为台湾道,日后可以考虑升格为省。

既然已经升格为道,那台湾府本身也得改名,就按照郑成功过去的命名,将台湾府改名为安平府,保留天兴、万年二县。

澎湖安抚司,更改为澎湖州。

北路安抚司,则将诸罗改名为‘嘉义县’,将大肚改名为‘彰化县’,按照郑诛和记忆里的现代命名,来设置了两个县。

南路安抚司,凤山县就不改名了,旁边的高雄此时还叫打狗山,并没有什么居民。

至于原先的台东宣抚司,也要融入进来。

鸡笼地,就改名为‘基隆府’,设置四个县,分别是附郭的基隆县、位于今日台北北侧的淡水县、位于今日新竹的新竹县、位于今日苗栗的新港县。

如此一来,基隆府就与安平府南北平分台西的各平原。

至于台东的扶桑县和台东县,就升格为扶桑州与台东州。

除平原之外的山区部分,合并为高山安抚司,由马千户为道台的同时,兼管招抚高山族人,务必要解决这边的民族矛盾。

正在郑诛和处理台湾的行政区域划分,再给予资金支持开拓的时候,整个朝廷因为另一件事大为紧张。

西北的准噶尔汗国在被猛合大虎与虎如松击溃回去后,竟试图进入青海,再转进藏传佛教圣地西藏,控制蒙古人的信仰源头。

/e8f71ce081a4296cfd4b789d8dc2fa69.jpg">

">

第七百五十六章 不得其马

郑诛和得知事情后知道大事不妙。

一旦让准噶尔汗国进入西藏,掌握住蒙古人的信仰源头,不但整个草原都会跟着准噶尔而动,连明军统治下的许多漠南蒙古部族都要开始震动。到时候就真的要从草原退守到长城下,引发不知道多少大问题了。

所以郑诛和这次没有闭麦,急忙写公文千里送入大沽口,希望朝廷赶紧派遣专人入藏,武装保卫拉萨城、以及那位善于写诗歌的第六代转世灵童,仓央嘉措。这位老哥明明是格鲁派虔诚教徒,却被人在翻译诗作中被牵强附会成大情圣,也真是倒了大霉。

考虑到目前西川的局势,郑诛和建议直接让成都的四川总兵轻兵急进,走打箭炉、理塘这条路进拉萨武装拱卫仓央嘉措。顺带还写了一个简短的入藏守则,把高原反应和应对措施写了几条,还绘制了横断山脉与西藏的简略地形图,做了个小册子送去。

大明对于西藏的统治,三大法王、五大教王的册封秩序已经崩溃,在此时已经和不存在没啥区别。

自从数十年前的和硕特国师汗进入西藏后,西藏与蒙古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互相提供政治与宗教需求,和大明渐行渐远,彻底断绝联系。

这件事真的很麻烦,准噶尔汗国从青海湖进入西藏很容易,而大明却还需要打通川藏山路。

其实不需要郑诛和提议,整个京师朝廷都随着准噶尔试图入藏而惊心不已。准噶尔部这个令人厌恶的苍蝇,竟然越发壮大,屡战屡败,甚至试图掌握蒙古人的精神内核。目前朝廷并不知道,准噶尔汗国的主力部队还未曾大举入寇,一直在中亚和漠北扩张。

于是,派兵收复西藏的事情提上日程。

郑诛和提议让四川总兵赶紧去西藏,朝廷也点了四川总兵这个倒霉蛋的名。

西南局势,其实远比其他地方复杂。当年的元从旧臣、功勋旁系、满清降将等混杂在一起,令人头大。

以朝廷时常也需要一位来自西南的人解决其中的误会,这也是为何内阁首辅是来自湖北,与重庆的临国公李来亨关系亲密的文化之。

但西南地区又牵扯到了陕西、甘肃的局势,川陕甘三省时常会被放在一起讨论。

川陕总督,镇国之西的人是谁呢?

蜀王刘震。

刘震,是曾经的张献忠养子蜀王刘文秀的独子。刘文秀作为抗清战争中大西军的第三权力人物,其实本该有很大的讨论度。但谁让前面站着李定国与郑成功这俩巨擘,再不济还有孙可望这等屑人,于是这功绩第三的蜀王府,却像是无人关注的角落角色一样,默默的在西安城里蹲着守护家族的荣光。

而具体到四川境内,问题还更加严重。

最有话语权的,当然是临国公、镇重庆的李来亨,还有与他关系逐渐有些疏远的其他奎东十三家的分支,比如年事已高的南安侯郝摇旗、受封荆国公的王光兴。他们之间甚至互相不太爽。王光兴论江湖身份,还要大过李来亨。

在四川境内还有两处兵马,作为朝廷的在四川制衡的分支,首先就是驻扎在成都的四川总兵岳升龙,来自甘肃的满清降将。家里面还有个儿子名流后世,曾收复西藏青海,那就是岳钟琪。

然后则是重庆石柱土司的秦良玉后裔一家的马家、秦家,他们代表西南土司在四川境内也颇有声势。

这四家里面,谁最听话?

那当然不用多说,就是作为满清降将的岳升龙、岳超龙、岳钟琪叔侄父子一家。这一家虽然自己不说,但私下里有传闻是岳飞的二十世孙,不过从岳飞到现在已六百年,才历经二十世,显然不是真子孙。

朝廷的诏命如飞,不到半个月就飞驰到成都,催促岳升龙出战。

岳升龙当然也不想去。

可他是降将,本身就属于出身很差,没有资格跟朝廷辩解的人。

像李来亨、石柱马家,那都是世显忠良。

忠良是很难指挥动的,尤其是让他们上悬于天上的西藏。只能请他们这些降将去为朝廷效命疆场了。

“郑公仁义,竟如神助?”

岳升龙拿到朝廷诏命的时候,还拿到了郑诛和绘制的地图、高原病手册,以及简单的入藏路线。从打箭炉向西,走理塘,再到巴塘,接着入昌都、林芝,去拉萨。他还挺惊讶,没想到遥远的海边,还有个素未谋面的人对自己颇有恩惠。

除了郑诛和知道这一家子很有本事之外,此时还真没有几个人瞧得起他们。因此岳升龙、岳超龙兄弟带领成都之军3000人西去打箭炉(康定)的时候,四川人都在传:“临洮岳家,不得其马;西去番藏,不得其命。”

这是嘲讽岳家在四川镇守而不回甘肃,缺少骏马,又听从朝廷命令去西藏,就是送死啊。

其他人都在冷眼旁观,觉得岳家人去西藏是在自杀。

......

回过身,郑诛和在基隆府,也在研究对准噶尔的事情。

目前的局势,想要压制住准噶尔汗国,除了控制住藏传佛教这个精神领袖之外,也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

要西出西域,就要考虑辽阔的茫茫荒野。要北进漠北控制住准噶尔,又有漫长的蒙古高原横亘在大地上,中国军队想北出漠北,还不如考虑从东北进入漠北,除了寒冷一些外哪都好。

“别想了,那是朝廷的事。”朱安宁都觉得郑诛和太敏感了,怎么那么着急呢。

“这是家国大事,你不懂。”

郑诛和则觉得不想不行。西藏、青海、新疆、蒙古,哪个都是不能放弃的国家疆土。就算目前只能帮一些小忙,也不代表咱以后就不能去了。譬如西藏,郑诛和甚至可以考虑消灭缅甸,从缅北进入西藏。

“我是不懂,但是琉球的事,你准备怎么解决?”朱安宁强行将地图挪回了他们来基隆府时就在想的问题。

那就是琉球。

众所周知,琉球此时已经被萨摩藩人控制为附庸,借其路做黑糖贸易。

但黑糖贸易已经被二国都司的蔗糖贸易给打的无所遁形,所以萨摩藩的经济情况一直不太行。

就在上个月,马千户派人去琉球,试图搞起复国的声势,谁知道当地人却宁可被萨摩藩殖民,也要驱逐明国商人,因为他们发现这些家伙就是卖蔗糖的二国都司从属,让琉球经济崩溃的罪魁祸首。

“杀头断发,只是礼仪的问题。夺人财路,可是要命的问题。”郑诛和也有些无奈。

经济,问题还是经济。

首节 上一节 436/469下一节 尾节 目录